愛新覺羅·弘曆是我國清代的第六位皇帝,也是執政最久、活得最久的帝王(享年89歲),其本人文治武功兼備,對歷史的影響也很廣,又是頗具爭議的一位封建皇帝。他執掌的朝代,被後人稱之為「康乾盛世」,也是盛極漸衰的時代。在本篇,阿嵐來和大家淺談一下生活在那個時代裡,扮演著不同重要角色的兩個代表人物——劉墉與和珅。那麼,在正史中所記載的劉墉與和珅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年齡相差30歲,共事機會不多據正史記載,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那一年,他已經31歲。而和珅出生在乾隆的十五年,也就是說,劉墉中進士的那一年,和珅剛滿1歲。所以,無論如何他們是不可能同時進考場的。而且,在此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二人做官的地點、官職都不同,所以,都沒有在一起共事過。直到25年後,也就是乾隆的四十一年,時年57歲的劉墉被封為內閣學士,官居二品;這時,26歲的和珅就任內務府大臣兼軍機大臣,戴一品朝冠。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劉墉與和珅才有在宮中共同打理朝政的機會,只是當時年輕貪婪的和珅要比年長清廉的劉墉權力大得多。在這裡順便提一句的是,儘管他們相差了30歲之多,在和珅49歲被賜死時,奉旨查抄和珅家產的,正是已經80高齡的大學士劉墉。
同朝為官,互無侵擾,相處平安和珅作為乾隆皇帝的寵臣,在朝中可謂是炙手可熱,不僅大權獨攬,更是貪腐不堪。於此同時,他對那些異己同僚的打擊,也遭到當時朝中眾人的怨恨。乾隆皇帝也是為了維護所謂「千古盛世」的虛名,加上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是他的駙馬,儘管乾隆皇帝處置了很多的貪官大吏,但對和珅始終沒能"忍痛割愛"。在那個環境下,能做到清廉自居的劉墉,肯定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也當然會把所有的一切都看在眼裡,時刻記在了心中,行事自當處處小心謹慎。相傳,和珅和劉墉偶爾在朝中共事時的空閒時分,彼此還會開一些玩笑,就這樣相處還算是平安了。
同為欽差,幕後較勁31歲的進士劉墉,在當了31年官後,終於和那個當初只有1歲大嬰兒現在卻是一品大員的和珅有了正式的共事交集。據《乾隆朝承辦貪汙檔案選編》記載,在乾隆四十七年,御史錢灃(fēng)上書彈劾山東巡撫國泰—貪汙索賄,這是一樁涉及朝中大吏的案件,影響寬廣,乾隆十分重視,更是一個展示他處置貪腐的一個很好的機會。故下旨:命戶部尚書和珅、左都御史劉墉與江南道監察御史錢灃,一同前往山東查辦國泰貪汙案。
據當代史學家們分析,有跡象表明,在他們共為欽差的辦案過程中,和珅曾派過親信向國泰同風報信,想方設法地為他洗脫罪責,這點倒是和影視劇中演的劇情有些相像。正義的劉墉也暗自較勁,支持同為御史的錢灃,費勁周折地把國泰等人的罪行查了個水落石出,沒等和珅等人想出對策,並立即就稟報了乾隆,此後乾隆盛怒之下,將國泰等貪官處以死刑。小嵐在這裡感嘆,劉墉的為官之道,秉持公正,敢於和邪惡勢力鬥爭,不失為真正的一國棟梁之才。
據小嵐了解,長期以來,在我國好多個地市,有關劉羅鍋的民間傳說故事流傳甚廣,其中有相當多的內容都是描述他與奸臣的鬥爭,其鬥爭的鋒芒也是直指貪官和珅,什麼《劉羅鍋科考》、《智鬥和珅》、《計傷和珅雙臂》等等傳說,也都使用了誇張和反差的手法去分別表現他們的人物形象,作為愛好歷史和文化的我們來看,除了欣賞戲劇色彩之外,更看中是他們歷史上給我們後人帶來的經驗教訓和思考。
#劉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