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目標
北京聯合大學招收碩士生,是為了培養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創新精神和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層次學術型專門人才以及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報考條件
(一)報名參加碩士研究生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的人員,須符合下列條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2.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3.年齡一般不超過40周歲(1971年8月31日以後出生者),報考委託培養和自籌經費的考生年齡不限。
4.身體健康狀況符合國家和招生單位規定的體檢要求。
5.已獲碩士或博士學位的人員只準報考委託培養或自籌經費碩士生。
6.考生的學歷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
(3)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後,經2年或2年以上(從高職高專畢業到2012年9月1日,下同),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且符合招生單位根據本單位的培養目標對考生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的人員。
(4)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按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身份報考。
(5)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
自考本科生和網絡教育本科生須在報名現場確認截止日期(2011年11月14日)前取得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證書方可報考。在校研究生報考須在報名前徵得所在培養單位同意。
三、報名
報名包括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兩個階段。應屆本科畢業生原則上應選擇就讀學校所在省(區、市)的報考點辦理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手續。其他考生應選擇工作或戶口所在地省(區、市)的報考點辦理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手續。
(一)網上報名:報考2012年碩士生一律採取網上報名方式。
1.網上報名日期:2011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補報,也不得再修改報名信息)。預報名時間為2011年9月25日至9月29日(每天9:00-22:00)。
2.考生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公網網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網址:http://yz.chsi.cn,以下簡稱研招網)瀏覽報考須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級教育招生考試管理機構、報考點以及報考招生單位的網上公告要求報名,凡不按要求報名、網報信息誤填、錯填或填報虛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試或錄取的,後果由考生本人承擔。在上述報名日期內,考生可自行修改網報信息。
3.網上報名填寫報考信息時注意事項:
(1)考生只填報一個招生單位的一個專業。待考試結束,教育部公布進入複試基本分數要求後,考生可通過研招網調劑服務系統了解招生單位的生源缺額信息並根據自己的成績再填報調劑志願。
(2)同等學力的報考人員,應按招生單位要求如實填寫學習情況和提供真實材料。
(3)考生(含推免生)要準確填寫個人信息,對本人所受獎懲情況,特別是要如實填寫在參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國家教育考試過程中因違規、作弊所受處罰情況。對弄虛作假者,招生單位按照《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教育部令〔第18號〕)和《2012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管理規定》進行處理。
4.國家按照一區、二區確定考生參加複試基本分數要求,一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重慶、四川、陝西等21省(市);二區包括內蒙古、廣西、海南、貴州、雲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0省(區)。報考地處二區招生單位且畢業後在國務院公布的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以下簡稱民族區域自治地方,見附1)就業的少數民族普通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或者工作單位在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範圍的少數民族在職人員考生(在網上報名時須如實填寫少數民族身份,且申請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定向或委託培養方式),方可按規定享受少數民族照顧政策。
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計劃以報名時填報的信息為準,不得更改。
5.已被招生單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報名參加統考。否則,將取消推免生資格,列為統考生。
6.現役軍人報考地方或軍隊招生單位,以及地方考生報考軍隊招生單位,應事先認真閱讀了解解放軍及招生單位有關報考要求,遵守保密規定,按照規定填報報考信息。不明之處應事先與招生單位聯繫。
(二)所有考生(含推免生、研究生支教團和農村教育碩士生)均須到報考點現場確認網報信息,並繳費和照相。
1.報考點現場確認時間
2011年11月10日至11月14日。逾期不再補辦。
2.現場確認地點
報考單獨考試及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旅遊管理碩士和工程管理碩士的考生必須到招生單位所在地省級教育招生考試管理機構指定的報考點進行確認報名。其他考生到本人戶口或工作所在地省級教育招生考試管理機構指定的報考點進行確認報名。
3.現場確認程序
(1)考生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證件(限「居民身份證」、「軍官證」、「文職幹部證」、「軍校學員證」)、學歷證書(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校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持學生證)和網上報名編號,由報考點工作人員進行核對。
自考本科生和網絡教育本科生須憑已經取得的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證書方可辦理網上報名現場確認手續。
考生本人對網上報名信息要進行認真核對並確認。經考生確認的報名信息在考試、複試及錄取階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寫錯誤引起的一切後果由其自行承擔。
(2)考生按規定繳納報考費(考生辦理報考手續繳納報考費後,不再退還)。
(3)報考點按規定採集考生本人圖像信息。
四、考生報考資格審查
招生單位對考生網上填報的報名信息進行全面審查,並重點核查考生填報的學歷(學籍)信息,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準予考試。
對考生的學歷(學籍)信息有疑問的,招生單位可要求考生在規定時間內提供權威機構出具的認證證明後,再準予考試。
招生單位在審查考生資格時,發現偽造證件情況時,可扣留偽造證件。
五、初試
(一)2011年12月25日-2012年1月9日,考生可憑網報用戶名和密碼登錄研招網下載列印《準考證》。《準考證》正反兩面在使用期間不得塗改。
(二)考生憑下載列印的《準考證》及有效身份證件(限「居民身份證」、「軍官證」、「文職幹部證」、「軍校學員證」)參加初試。
(三)初試日期和時間
2012年1月7日至1月8日(超過3小時的考試科目在1月9日進行)。
考試時間以北京時間為準,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1月9日,起始時間8:30,截止時間由招生單位確定,不超過14:30)。
不在規定日期舉行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國家一律不予承認。
(四)初試科目
1月7日上午 思想政治理論、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
1月7日下午 外國語
1月8日上午 業務課一
1月8日下午 業務課二
初試方式均為筆試。
考古學(0601)碩士點簡介
1.學科概況
北京聯合大學考古學碩士點為一級學科學位授予點,該學科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新目錄下新增的一級學科,所屬學科門類為歷史學,我校為首批考古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
本學科包括舊石器考古和古人類學、新石器商周考古、環境考古、文化遺產數位化4個學科方向。研究重點在秦漢以前,已在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和古人類演化,中國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文化譜系、聚落形態、文明起源、人地關係,以及環境考古和區域可持續發展、文化遺產數位化、北京數字博物館建設、北京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等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本學科依託校文化遺產研究所,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應用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北京市信息服務工程重點實驗室為其提供校內實驗場所,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首都博物館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等為其提供校外實踐場所。本學科所支撐的歷史學本科專業創建於1978年,現為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
成員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博士13人,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院等學術重鎮獲得學位。成員被選拔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近5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重要研究項目15項,獲得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近5年獲得科研經費700多萬元。
2.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新石器商周考古,學術帶頭人韓建業教授
研究重點在中國北方和中原地區。已經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文化譜系、聚落形態、經濟形態、社會狀況、文化發展和自然環境關係的梳理,古史傳說與考古學的對證,金文反映的周代社會,以及中國文明起源、早期中國歷史文化格局的形成和發展等多個方面取得較多創新性成果。
研究方向之二:舊石器考古和古人類學,學術帶頭人馮小波教授
研究重點在中國南方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和中國古人類學,尤其關注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在世界舊石器時代考古中的重要地位及中國在世界古人類演化中的重要性。通過對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發展及古人類生存的環境背景研究,深入認識中國南、北方舊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趨同性和差異性。
研究方向之三:環境考古,學術帶頭人熊黑鋼教授
研究重點放在中國北方地區,尤其是西北內陸乾旱區。注重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相互作用機理、區域開發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協調的研究。已經在歷史時期綠洲自然與人文的耦合、城市與區域綜合發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策等方面取得較多創新性研究成果。
研究方向之四:文化遺產數位化,學術帶頭人袁家政教授
研究重點在北京地區文化遺產數位化,研究如何將計算機技術與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結合起來,利用虛擬實境、圖像處理與人工智慧等技術實現文化遺產、文物博物館的數位化,實施其數位化保存、修復和重現;在文物博物館的三維可視化、SVG矢量圖形和文物博物館數位化導航平臺建設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3.學科帶頭人簡介:
韓建業,博士,二級教授。新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高層次人才、北京市拔尖創新人才、百千萬人才工程北京市級人選、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市先進工作者、首都勞動獎章獲得者。兼任校應用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主任。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西北地區先秦時期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發展》被鑑定為優秀,正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早期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研究》。近期主持完成的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北京市地下文物保護現狀與對策研究》獲得社會高度關注。已發表考古學學術論文60餘篇,獨立出版學術專著《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等7部。獲得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主講的《考古學通論》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精品課程。
專門史(060105)碩士點簡介
1.學科概況
北京聯合大學專門史碩士點為二級學科學位授予點,該學科為校級重點學科,2006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所屬一級學科為中國史。
本學科重點研究區域文化史,學科人員以應用文理學院歷史系教師為核心,整合了臺灣研究院、北京學研究基地、文化遺產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所等校級以上研究機構的師資力量。
本學科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應用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為其提供校內實驗場所,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首都博物館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等為其提供校外實踐場所。本學科所支撐的歷史學本科專業創建於1978年,現為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
本學科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14人,講師13人,博士20人,其骨幹人員組成北京市創新學術團隊等。近5年來發表論文20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40多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4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6項。在研科研項目40項,總經費400餘萬元。
2.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區域社會文化史,學術帶頭人顧軍教授
通過對以北京為代表的中國區域社會文化史和文化地理研究,深入分析該區域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發展中的獨特歷史地位、社會架構、文化特質,研究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普通民眾的物質文化史和精神文化史。特色是將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文化史的研究視角相結合,將區域文化的小歷史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大歷史研究相結合,將歷史文獻和田野調查資料、民眾口述史資料相結合。北京及周邊地區的民眾社會生活史、精神文化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城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等是本方向重點關注的領域。
研究方向之二:區域宗教文化史,學術帶頭人楊靖筠教授
主要研究以北京為重點的區域宗教文化發展史和宗教文化遺產,特色是將區域宗教發展史與宗教學理研究相結合、與區域宗教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為地方文化建設和旅遊資源開發提供借鑑。北京及周邊地區佛教文化史、道教文化史、天主教文化史、基督教文化史、伊斯蘭教文化史以及宗教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等是本方向重點關注的領域。
研究方向之三:臺灣史,學術帶頭人陳文壽教授
重點研究臺灣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及其作為中國區域發展範式之一的特性,同時從區域化和國際化的視角,全面探尋影響臺灣歷史進程中的各種內外部因素,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國家終極統一提供系統化的歷史理論支撐。臺灣黨派史、臺美關係史、臺灣傳統文化、臺灣歷史人物、臺灣教育史、臺灣民俗史、華人華僑,以及京臺文化交流史等都是本方向重點關注的領域。
3.學科帶頭人簡介
顧軍,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歷史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市特色專業——歷史學專業帶頭人,北京聯合大學文化遺產研究所所長,北京史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民俗史、文化遺產學、北京史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被評為北京市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首都高校社會實踐先進工作者,入選北京市「培養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文化遺產報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民俗學教程》先後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二等獎和三等獎;作為副主編和主要作者的《中華文物古蹟旅遊》、《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先後被評為北京市精品教材。主講的《中國民俗學》、《中國傳統文化通論》兩門課程被評為北京聯合大學精品課程。2008年被評為;2009年被評為2007-2009年度北京聯合大學優秀教師。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0812)碩士點簡介
1、學科概況
北京聯合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為一級學科碩士點。其中的二級學科「計算機應用技術」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
本學科以北京市信息服務工程重點實驗室為主要依託平臺,下設北京聯合大學微電子技術研究所、北京聯合大學信息技術研究所、北京聯合大學傳感網絡與可靠性技術、信息學院工程技術中心為研究基地等。從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領域的學術研究和工程技術開發以及研究生教育工作。
本學科點現有教授16人,副教授30人,其中,有北京市高層次人才、學術創新人才、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學名師、享受政府津貼專家等。主要依託我校信息學院、自動化學院等。擁有北京市高等學校創新平臺數位化技術創新基地等,具備良好的實驗室條件,可用於研究生教學與培養的實驗室總面積192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1500萬元,其中,萬元以上儀器設備117臺(件);中外文藏書17萬餘冊,中外文期刊120餘種。
近5來,本學科完成科研課題45項,在研課題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縱向橫向30餘項,申請和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2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380篇,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EI收錄論文10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20部;獲省部級獎3項。
2、研究方向
(1)軟體理論與服務計算,方向帶頭人鮑泓教授
本方向在非經典離散結構理論、量子計算模型、領域本體、服務架構等方面提出了創新方法,形成了服務計算的形式化方法、服務模型與建模方法、服務語義和IT服務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等方面研究成果, 形成了軟體理論研究與SOA、Web Service等服務計算的系統技術和典型行業服務應用的較完整體系。
(2)信息網絡與服務質量管理,方向帶頭人張寧教授
本研究方向面向信息網絡技術,研究光網絡的組網、光器件、智能光網絡等關鍵技術,提出了光網絡路由選擇與流量工程技術體系;在信息網絡所承載的業務的服務質量管理(QoS)關鍵技術中,提出了異構移動融合網絡下的服務質量管理架構,服務質量評價算法,在網絡資源分配和網絡切換等方面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3)片上系統和片上網(SoC/NoC)設計,方向帶頭人李哲英教授
本方向以計算機硬體技術為主,以超寬帶專用集成電路設計技術為研究對象,重點是網絡中OFDM/MIMO技術所需要的電路理論與晶片設計技術,包括算法分析和專用集成電路設計。在晶片設計方面,以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技術為基礎,以移動信息網絡傳輸和安全技術為核心,移動信息網絡研究與專用SoC/NoC集成電路設計相結合。近年來已經完成專用混合信號處理集成電路、200MHz ADC晶片、無線傳感終端SoC的設計、流片和測試。
(4)多媒體信息處理,方向帶頭人王育堅教授
以多媒體信息處理為研究對象,面向北京數字城市建設,圍繞北京一號小衛星遙感應用中待解決的熱點問題,重點研究GIS空間信息提取、遙感圖像處理、基於網絡的圖形圖像處理及其三維可視化技術在數字博物館、數字校園等方面的應用。在城市三維可視化、數字城市建設、SVG矢量圖形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5)智能計算與工程應用軟體,方向帶頭人田景文教授
以智能信息處理算法及工程計算的方法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基於智能優化算法的研究與軟體實現技術、研究基於機器學習和模式識別的智能系統設計與實現;研究智能系統在汙水處理領域的應用技術,研究工程軟體設計方法及其實現技術。
3.學科帶頭人簡介
李哲英 教授 1953年9月24日生。1982年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系研究生畢業並獲碩士學位。多年從事電子信息理論與技術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講課程有「信號與系統」、「電磁場與電磁波」、「電子技術(模擬電路、數字電路)」、「微機原理與接口」、「集成電路設計基礎」、「DSP的VLSI設計」,以及「現代電子技術」「現代電路理論」「DSP技術及其應用」「生物醫學電子工程」等研究生課程。曾任北方交通大學電子電路實驗中心副主任、國家工科電工電子教學基地主任,以及電子工程系主任。1987-1989年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訪問學者。參與完成了心電信號的自適應識別及專用集成電路設計等科研工作。2002年7到9月在臺新竹交通大學電子資訊學院電子工程系作為訪問學者,研究亞微米條件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設計驗證問題。2003年1月-4月作為瑞典隆德大學電子科學系客座教授,研究納米技術下集成電路設計設計及課程內容,以及NoC結構與噪聲分析兩個專題。1996年以來,主持完成了多項國家級、教育部、鐵道部、北京市和學校教改項目。1989年以來獲9項中國專利,3項發明專利,6項集成電路布圖登記。2003年以來完成了包括IPv6協議專用晶片設計、衛星地面站遠程測試系統、200MHz/8bitADC研究、20MHz儀器前端SoC設計、DSP設計中的DFG方法研究、模塊化嵌入式系統研究、遠距離圖像傳輸方法研究、NoC/SoC設計方法研究、在內的15項科研工作,經費720萬元左右。2001年以來,出版了面向21世紀國家重點教材、國家「十五」重點教材和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電子技術及其應用基礎(模擬部分)和(數字部分)」教材、「電子科學與技術導論」,以及「DSP理論基礎及其應用」等有關電子技術方面專著和教材共300餘萬字,近5年來發表各種學術論文80餘篇,其中EI檢索論文42篇。1993年度北京市優秀教師,2009年度全國優秀教師,2007年度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2008年度北京市教育工會師德標兵,2005年北京市教委科技強教高層次人才、2009年北京市教委科技強教深化高層次人才。獲得2000年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均為第一人),2000年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教育部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IEEE會員(CAS、BE、SSC),鐵道學會高級會員,國防科工委《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期刊編委,中國電子學會DSP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現任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帶頭人,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院長、北京聯合大學微電子應用技術研究所所長。
食品科學與工程(0832)碩士點簡介
1.學科概況
北京聯合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為一級學科碩士點。其中的二級學科「食品科學」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
學科依託的「保健食品功能檢測中心」於1997的由國家衛生部認定;「生物活性物質與功能食品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001年由北京市教委/科委認定並於2005年、2009年分別通過第一、第二階段的驗收;「北京聯合大學功能食品科學技術研究院」於2010年成立。
本學科現有教授和研究員15人,副教授10人,博士21人。研究「生物活性物質與人類健康關係」為特色,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中心,注重產學研用的結合,向上輻射已具有理論儲備的基礎研究,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和學術地位;向下輻射已具有技術儲備的應用研究,提升社會服務水平和社會影響。通過對生物活性物質製備與生理功能、功能評價方法、毒理學、脂類和蛋白質類活性物質、農產品加工及貯藏保鮮新技術的研究,致力於將研究明確的生物活性物質產業化以獲得第三代功能食品,乃至於具有醫療效果的新型藥品,已成為北京聯合大學重點建設的特色學科之一。
近五年來,本學科擁有科研項目26項,經費約合計八百餘萬元,其中主持國家級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項目1項,國家級子課題3項,主持省部級課題4項,主持市教委課題11項。共發表學術論文486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282篇,公開出版著作6部。
2.研究方向
(一) 生物活性物質製備及生理功能研究,方向帶頭人姜招峰教授
本方向以研究「食品中活性物質與人類健康關係」為主要特色,涉及生物活性物質的篩選、製備、結構確定、功能評價及其作用機理等方面的研究。通過分子、細胞和個體水平多層次建立體內外模型(分子模型、細胞模型和動物模型)的篩選方法;利用各種色譜分離技術,對活性物質進行分離製備、結構測定和生理功能及作用機制的研究。為第三代功能食品和新型藥物的研發提供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源頭創新」的成果。
(二) 功能食品的功能評價方法研究,方向帶頭人文鏡教授
本方向以「建立及完善體內動物模型和建立生物活性物質的檢測方法」為主要特色。利用適合功能食品特點的試驗動物模型研究功能食品的功效關係,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第二代功能食品的動物功能評價方法。在細胞和分子水平建立相關生物活性物質的快速體外檢測方法,為第三代功能食品的開發和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三) 生物活性物質的毒理學研究,方向帶頭人趙曉紅教授
本方向以研究「食品或藥食兩用材料中生物活性物質的安全」為主要特色,通過體內、體外的方法,研究生物活性物質及功能食品的吸收、代謝動力學特點、毒理學作用機理及損傷效應的量效和構效關係,研究生物活性物質及功能食品安全檢測新技術與新方法,通過開展高效、快速、靈敏的評價系統開展生物活性物質的毒性篩選,為開發安全、有效的第三代保健食品、建立和完善功能食品的毒理學評價方法提供理論依據。
(四)天然活性高分子物質的研究,方向帶頭人林強教授
本方向以研究「天然活性高分子物質」為特色,以多糖化學、多糖生物學為切入點,以對具有功能特性的多糖進行分離純化、化學改性與表徵,對食品中活性多糖成分進行提取、富集、分離純化、結構確定、體外活性測試和體內功能評價、活性物質生產加工工藝的優化等為主要研究內容,從植物及動物材料中尋找具有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的多糖活性物質,為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天然高分子活性物質的深度開發利用提供理論基礎。並且利用澱粉、纖維素的天然材料開發研究可用於食品添加劑及包裝材料的天然高分子材料。
(五)食品資源貯藏與加工中營養與活性成分穩定性研究,方向帶頭人:榮瑞芬教授
本方向以研究「食品資源貯藏與加工中營養與活性成分的穩定性」為主要特色,以生物學、營養學和食品工程學為基礎,以最大程度地保持和提高食品的營養保健價值,提高產品耐貯性和耐加工性為目的,研究食品資源營養與活性成分穩定性保持的生物化學基礎、食品品質提高的貯藏加工新技術、功能成分製備工藝、功能食品加工原理與技術,結合現代生物技術和營養學進展,開發和研製新型保健食品。
3.學科帶頭人簡介
姜招峰,醫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高層次人才、北京市拔尖創新人才。現任北京聯合大學功能食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生物活性物質與功能食品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北京食品學會副理事長,國家保健食品審評專家,歐盟神經生物學學會會員,美國神經生物學學會會員。主要從事自由基生物學及自由基醫學、神經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衰老發生機理及老年性痴呆發病機理研究)和生物活性物質(天然抗氧化劑)的研究與開發等。近五年主持國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北京市拔尖人才項目1項,北京市創新人才項目1項;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SCI收錄論文12篇。
軟體工程(0835)碩士點簡介
1、學科概況
北京聯合大學軟體工程碩士點為一級學科學位授予點,該學科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新目錄下新增的一級學科,所屬學科門類為工學,我校為首批軟體工程一級學科學位授予點。
軟體工程碩士培養目標:具備本學科理論基礎、掌握基本的知識體系和較高深的專業技能,具有較好的創新意識和綜合性的學術修養,具備獨立進行學術研究的能力。科學碩士學位,可從事軟體工程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創新等工作,也可進一步攻讀相關學科的博士學位。專業碩士學位可在產業與工程中從事應用研究和大型軟體工程設計開發與管理工作。
本學科以「北京市信息服務工程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為主要依託平臺,從事軟體工程學科領域的學術研究和工程技術開發以及研究生教育工作。本學科點現有教授16人,副教授30人,主要依託我校信息學院、自動化學院、管理學院等。擁有北京市高等學校創新平臺數位化技術創新基地等,具備良好的實驗室條件,可用於研究生教學與培養的實驗室總面積200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1500萬元,其中,萬元以上儀器設備117臺(件);中外文藏書17萬餘冊,中外文期刊120餘種。
近5來,本學科完成科研課題45項,在研課題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級「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北京市「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項目等縱向橫向30餘項,申請和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2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380篇,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EI收錄論文10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20部;獲省部級獎3項。
2、研究方向
(1)軟體理論與服務計算,方向帶頭人鮑泓教授
在非經典離散結構理論、量子計算模型、領域本體、服務架構等方面提出了創新方法,形成了服務計算的形式化方法、服務模型與建模方法、服務語義和IT服務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等方面研究成果, 形成了SOA、Web Service等面向服務的系統技術和典型行業服務應用。
(2)IT服務與服務質量管理,方向帶頭人方德英教授
圍繞服務科學、服務管理、服務創新模式研究和軟體與信息服務人才培養實踐,探索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的目標和方案,支撐我校國家級「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北京市「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以國際SFIA、ITSS和信產部的ITSS信息技術服務標準為基礎,構建我國IT服務類人才培養規格,為信息服務類人才的培養提供支撐。
(3)雲計算及教育雲服務,方向帶頭人張寧教授
本方向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為教育信息化提供技術和政策研究服務。完成北京市教育系統信息化工作中的各項任務。在網絡虛擬化研究基礎上,研究雲計算技術及教育雲服務,包括面向教育的PaaS和SaaS等。
(4)數字媒體技術,方向帶頭人袁家政教授
以數字媒體技術為研究對象,面向北京數字城市建設,圍繞北京一號小衛星遙感應用中待解決的問題,重點研究GIS空間信息提取、遙感圖像處理、基於網絡的圖形圖像處理及其三維可視化技術在數字博物館、數字校園等方面的應用。在城市三維可視化、數字城市建設、SVG矢量圖形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5)工程計算與應用軟體,方向帶頭人田景文教授
以複雜系統處理算法及工程計算的方法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基於優化算法的研究與軟體實現技術、研究基於機器學習和模式識別的智能系統設計與實現;研究亞純函數動力系統,研究在汙水處理等領域的應用技術、工程軟體設計方法及其實現技術。
3.學科帶頭人簡介
鮑泓,北京聯合大學副校長,北京市信息服務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計算機應用技術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帶頭人。國家級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負責人。曾被評為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北京市人才強教深化計劃數位化技術研究學術創新團隊帶頭人。主要從事網絡與分布式系統、數字圖像處理和服務科學研究,主持完成省部級等科研課題16項,獲部級科技進步獎1項,部級教學成果獎1項;出版學術著作、譯著5部。近5年,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收錄論文15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目前在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3項,省部及其它項目4項。
工商管理(1202)碩士點簡介
1、學科概況
北京聯合大學工商管理學科為一級學科碩士點。其中的二級學科「旅遊管理學」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
本學科「國家級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北京市級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為依託。擁有兩個國家級特色專業,一個市級優秀教學團隊。
現有正教授19人,副教授35人,博士學位的骨幹教師佔51.4%。本學科師資主要依託管理學院、商務學院、旅遊學院、生化學院和應用科技學院等。主辦的《旅遊學刊》創刊於1986年,近5年影響因子3.437,是CSSCI源期刊,得到了學界、業界的好評。
近5年來,發表學術論文共1379篇,核心期刊450篇,被三大檢索收錄論文43篇,著作84部。應用類科研課題262項,科研經費1400多萬元,其中包括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子專題2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4項等。
2、研究方向
(1)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本方向主要從人力資源管理的宏觀環境和微觀管理機制相結合的角度,探討企業的現實問題,系統研究勞動力就業、和諧勞動關係等特定領域,結合企業的不同特點,發現其變化規律、變化機理,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決策依據;注重研究中小企業人力資本供求關係、激勵機制、收入分配公平性、人力資源配置等,並探索基於提升中小企業成長力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與開發體系。
(2)信息化與電子商務
本方向將工商管理與信息技術、網絡經濟和管理科學等學科知識相結合,藉助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及工具,針對網絡環境下包括旅遊企業的運營和運作管理問題,以諮詢決策和即時服務為目的,開展企業數位化解決方案、虛擬平臺模型構建研究;以提高企業運作管理效率為目的,開展供應鏈建模、供應鏈契約及供應鏈信息系統等研究;以提高企業運營效益為目的,開展企業電子商務戰略規劃、商務智能及知識管理等研究。
(3)財務與投融資管理
本方向從企業組織的財務績效出發,著重研究投資決策、價值管理、績效評價、企業併購和財務體制等問題,重點探討上市融資的戰略規劃和具體操作流程,探討提高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投融資能力及效率的路徑,為企業提供投融資和風險管理的戰略參考,並從宏觀層面探討構建企業的融資支持與信用制度體系。
(4)休閒與旅遊發展
本方向主要通過將休閒哲學理念引入旅遊基礎理論研究,探討休閒行為與旅遊發展的關聯關係,探索基於休閒理念的旅遊可持續發展方向;通過不同旅遊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開展旅遊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和旅遊產業的市場結構-行為-績效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研究。
(5)旅遊目的地開發與管理
本方向綜合利用管理學、地理學、區域經濟學和城市學等多學科方法,對旅遊目的地進行跨學科研究,探討旅遊目的地的綜合管理問題,開展包括旅遊目的地資源合理保護與開發、旅遊者行為模式與有效遊客管理、旅遊目的地市場推廣、質量服務管理與政府服務功能完善等問題的研究。
(6)市場營銷
本方向面向現代都市服務業,重點研究文化創意服務業、旅遊和商業流通服務業的規劃布局、營銷創新和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包括:客戶關係管理研究、消費市場及競爭力研究、消費者行為研究、服務創新研究、連鎖經營研究、產業集群創新研究、服務業關係營銷研究,以及中小企業電子營銷中的應用問題研究。
(7)企業成長與戰略管理
本方向綜合運用管理學、系統科學、企業生態學等前沿理論,結合企業實踐,研究中小企業主體的成長機制、成長路徑、成長能力,以及與區域經濟、生態環境互動成長的企業動態成長戰略;研究集中在企業戰略管理研究、企業創新研究、企業競爭優勢研究和決策方法研究、商務策劃等方面。通過理論與實踐、實證研究與規範研究相結合,將戰略管理理論、組織創新理論與現代管理決策方法相結合,提高管理者的決策能力和企業管理水平。
(8)旅遊接待業管理
本方向主要針對服務於旅遊者的酒店、旅行社、客運交通(包括航空、路運和郵輪等)、景區、餐飲企業等旅遊接待業的企業經營管理問題,開展不同經營模式的比較分析,探討旅遊接待業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集團化、連鎖經營、品牌建設、標準化及精細管理等方面問題。
3、學科帶頭人簡介
馮虹,1957年4月出生,經濟學博士,教授。現任北京聯合大學副校長,工商管理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常務理事,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國家教育行政管理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高級職稱評審委員。長期從事勞動經濟理論、勞動統計分析、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曾受教育部委派赴荷蘭做高級訪問學者半年。先後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就業管理體制研究》、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入世」對城市社會利益結構和收入分配的影響》以及《在京農民工與首都發展穩定的關係研究》等十餘項國家和省部級重點課題。其中《中國就業管理體制研究》獲得國家勞動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編著專著、教材近20部,先後在《管理世界》、《人民日報》、《理論前沿》、《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等國內外重要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共計撰寫200多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