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萊豬還沒解決又要談核食,民眾對當局食安把關充滿不信任

2020-12-14 銳看臺灣

@銳看臺灣報導 針對開放日本核食進口問題,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受訪表示,現在連萊豬的食安問題都沒有解決,又要談到核食進口,民眾對蔡當局的食安把關充滿不確定感、不信任感,他呼籲蔡當局,"先把萊豬的做好吧,這才是現在最迫切的。"

侯友宜今出席捐贈活動,媒體問及日本核食進口議題,侯友宜表示,其實現在最重要的還是萊豬的議題,蔡當局不是說過了嗎?要讓民眾清楚選擇吃與不吃,但現在萊豬標示不清楚,只標原產地、沒標是否為萊豬,沒標示清楚要民眾怎麼選擇?

侯友宜說,很多萊豬問題都沒有解決,現在又要談到核食的進口,民眾對當局的食安把關充滿不確定感、不信任感,核食進口到底有沒有辦法保證安全、保證食安,相信民眾心中都有很多疑慮。

侯友宜呼籲,如果沒辦法做好食品的安全無虞,請記得萊豬給我們的經驗,嚴格把關才是最重要的,確保民眾安全使用無虞的食品是當局的責任,當局有權利讓民眾免於恐懼、免受健康風險,蔡當局要扛起責任,全民一起來監督。

(綜合臺媒報導)

相關焦點

  • 萊豬沒做好,就想開放核食,侯友宜怒轟民進黨當局「太離譜」
    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12日表示,兩年前「公投」已否決掉核食進口,若要開放應再次「公投」;新北市長侯友宜也說,若萊豬議題沒處理好就開放核食,「不是太離譜了嗎?」不過,隨著臺當局「駐日代表」謝長廷日前返臺,及顧立雄與王美花跟日本「駐臺代表」餐敘的跡象來看,外界猜測核食有可能解禁開放。面對民意反彈,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日前被問到,是否能保證不開放核食?蘇貞昌不置可否,只是重申食安第一,呼籲民眾放心。
  • 新北全面禁萊豬,侯友宜談笑嗆蔡當局
    臺灣中時新聞網快評說,新北市政府大動作清楚標示萊豬措施,表面上,正如新北市長侯友宜所說,是「響應」蔡英文日前的說法,要讓民眾一目了然,實則等於全面「禁萊」。侯並表示「蔡英文都講了,身為行政主管部門應該要很清楚的做好讓民眾一目了然…」侯友宜話雖說的輕巧,但頗有「劍指」蔡當局,借力使力,讓蔡英文當局吃了啞巴虧還不敢吭氣。
  • 醫師蘇偉碩遭約談 侯友宜:萊豬風險可受公評
    [新聞頁-臺海網]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 醫師蘇偉碩發表反萊豬言論,遭警方傳訊「查水錶」,新北市長侯友宜17日受訪表示,萊克多巴胺對健康的疑慮是可以公開討論的,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意見想法,這些都是可受公評,既然萊豬風險疑慮沒有解除,臺當局就不該讓萊豬進來。
  • 侯友宜查萊豬硬起來 港媒爆:與蔡英文當局暗中較勁
    [新聞頁-臺海網]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萊豬元旦上路後,新北市長侯友宜隨即前往公有零售市場,視察攤商豬肉產品原產地標示情形,並要求攤商落實肉品產地及含不含萊克多巴胺,且要保留相關來源憑證,確保信息透明,強打食安議題。對此,港媒分析直言「侯跟當局槓定了!」
  • 因應萊豬進口成立稽查組,新北市長:還是希望臺當局做好源頭管理
    @銳看臺灣報導 萊豬明年將進口臺灣,新北市長侯友宜昨接受電臺專訪時表示,新北衛生局稽查人員只有37人,很難靠這些人力管控好,所以會成立「聯合稽查小組」,將層級提高到副市長管理。他今也宣布,將於明年元月一日成立,各單位全部動員起來,全力防堵萊豬,讓民眾容易辨識。
  • 萊豬還沒完,日本「核食」也要來?民進黨當局置民眾健康於何處?
    民進黨當局開放瘦肉精美豬入臺,島內混戰不斷,引發的民意反噬海嘯還沒平息,又傳出臺當局「駐日代表」謝長廷跑來添柴火,談論了另一個禁忌話題——開放日本「核食」。據臺媒報導,謝長廷近日表示,核食如果科學鑑定沒有輻射就應該開放,頗有探風向的意味。
  • 美豬「萊」襲,臺灣消費者食難安
    林女士說,為了家人健康,避免誤食「萊豬」,全家人決定減少購買豬肉。去年8月底,臺當局無預警宣布開放使用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的美國豬肉與30月齡以上牛肉自2021年1月1日進口臺灣。這種豬肉被臺灣民眾稱為「萊豬」,儘管各界對之強烈反對,但開放決定仍於今年1月正式生效。在阻擋無效後,社會各界發出「最卑微的請求」,希望當局在進口「萊豬」時能明確標識,但仍遭當局拒絕。
  • 臺當局無視民眾健康,卻要地方棄守美豬
    為迎接美國萊豬進口,臺灣民進黨當局一再做出行政上偷工減料及違背人民意志的事。最近,多個縣市政府收到臺行政機構公文,要求各地修正《食安自治條例》中規定「不得檢出萊克多巴胺」的條文,以免與臺當局「法規」牴觸。民進黨當局自己罔顧民眾飲食安全,竟然還要求地方政府放棄把關責任,除了霸道,更是不仁。
  • 萊豬真能吃嗎 李來希曝民進黨當局3大不可信
    臺灣公務人員協會榮譽理事長李來希表示,再過一段時間,大家吃的食物,就會開始有美豬及內臟,他個人認為,現在這個當局在萊豬政策上有「三大不可信」。據報導,民進黨當局在今年8月底拍板開放萊豬、30個月齡以上萊牛進口,不但引發民怨,更讓在野黨質疑,民進黨拿臺灣人民健康去交換卻沒和美國籤任何貿易協議,官員也一直說不清楚。且民眾普遍憂慮因食安難以把關而危害個人健康。
  • 蔡英文當局罔顧民意 陳時中順口溜護航美豬
    22日登場的「秋鬥」逾5萬民眾上街,齊聲對萊豬政策發出怒吼,臺衛福部門主管陳時中昨在臺立法機構備詢時卻反譏,「反萊豬的聲音應不到5萬人」,並說「美豬不等於萊豬,萊豬不等於毒豬」,強調臺當局一定會做好把關,將標示做清楚,讓民眾能夠選擇。
  • 侯友宜開「第一槍」!新北市肉商不進萊豬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秋鬥大遊行」6萬人上街頭反美國萊豬,中國國民黨新北市長侯友宜23日下午臨時新增行程召開記者會,與禽肉行銷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春來等新北市18家肉品進口業者共同宣示、籤署「不進萊(不進口含瘦肉精豬肉)」宣言。
  • 豬肉「萊」襲,臺灣消費者食難安
    去年8月底,臺當局無預警宣布開放使用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的美國豬肉與30月齡以上牛肉自2021年1月1日進口臺灣。這種豬肉被臺灣民眾稱為「萊豬」,儘管各界對之強烈反對,但開放決定仍於今年1月正式生效。  在阻擋無效後,社會各界發出「最卑微的請求」,希望當局在進口「萊豬」時能明確標識,但仍遭當局拒絕。當局農業和衛福主管部門稱,可通過標識產地來做區隔。
  • 民進黨當局公布美豬進口管理措施 又喊口號打假球?
    ,但並不清楚這53家的肉品殘留萊克多巴胺的情形,也就是說目前市面上民眾所食用的美豬是否含有萊劑,還需要進一步釐清。,可合理推斷民眾所食用的美豬可能都含有萊劑,但現在卻宣布僅針對未曾進口臺灣的肉廠進行查核,等同是變相給予現有進口廠豁免,根本無法達到食安把關的目的。
  • 萊豬之後是否還有核食?「藍委」鄭麗文就臺灣食安3問嗆爆蔡當局
    @銳看臺灣報導 繼美國萊豬即將進口,蔡當局是否開放日本核食也引起臺灣民眾關注。「藍委」鄭麗文質疑,現在臺灣是不是離食安全面潰堤不遠了?並嗆問駐日代表謝長廷,日本人的面子竟比我們的食安更重要?她更3問蔡當局指出,臺灣是不是應該禁萊豬?是不是選舉後刻意突襲開放?
  • 蔡英文當局已成全民公敵?國民黨基層樂觀看待反萊豬「公投」
    國民黨28日串連各縣市議會黨團召開「反萊豬、拼『公投』、護食安」記者會,要在未來兩個月內拼到60萬「公投」連署目標,透過民意向蔡「政府」表達反萊豬決心。對此,國民黨高雄市議會黨團總召蔡武宏接受訪問認為,他非常樂觀看待國民黨衝公投連署份數,因為蔡「政府」快成全民公敵。
  • 開放「萊豬」進口 臺當局真能討好美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為討好美國,臺灣地區開放「萊豬」進口進入倒計時。臺媒報導,這表示明年元旦開放「萊豬」進口成定局。反對「萊豬」進口 臺灣反對聲此起彼伏而在另一邊,反對「萊豬」的聲音也不絕於耳。12月23日,國民黨與民間團體在臺立法機構外舉行「守護食安之夜」晚會,並夜宿街頭,抗議「萊豬」進口。臺媒報導,擔心民眾抗議衝撞的臺立法機構,12月22日就在外部立起了拒馬圍欄,同時加強警方戒備。
  • 全民一起反萊豬
    反萊豬投票已於9月份完成第1階段的連署,等待審核期60天期滿後,就將進入第2階段的連署;反萊豬投票行動將在11月22日結合民間團體,共同號召民眾上凱道遊行反萊豬。此外,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消基會),近日聯合多個民間團體,共同發起「拒吃萊克多巴胺」行動,邀請民眾上網連署拒吃萊豬,並將在於11月上街遊行。
  • 臺灣「萊年」已來
    民進黨當局執意在2021年元旦開放含瘦肉精美豬即「萊豬」進口,引發島內民眾食安疑慮,各縣市政府此前紛紛訂定自治條例規範所屬縣市肉品瘦肉精零檢出。 臺北市長柯文哲無奈表示,臺北市政府未來只能要求肉品進口商必須定期檢驗、登錄食安平臺,並在各大通路設置「非萊豬」專區,至少讓民眾有一個選擇的機會。
  • 「萊豬」還沒開始吃,日本核食又被民進黨當局「盯上」了?
    作者:滕飛審稿:淺夢在「萊豬」進口臺灣正式進入倒計時階段的敏感時刻,蔡英文也在12月12日證實稱,蘇貞昌在去年任職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時,蔡英文就已經告知對方有關美豬美牛的相關議題,並聲稱這是在整個經貿議程裡
  • 開放「萊豬」告一段落,蔡英文一句話,又引島內網友炸鍋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近日島內開放「萊豬」風波終於暫時有了結果,在臺「立法院」的表決中,民進黨當局依靠人數的優勢,不顧民意,強行通過了進口「萊豬」的「行政命令」。隨後蔡英文宣稱進口「萊豬」是「未來臺灣國際經貿走向世界的關鍵決定」,能夠讓臺灣民眾將來在回想2020年時,記住這一年是臺灣「克服困難貿易問題,在國際上獲得更多空間的關鍵一年。」不過對於蔡英文的強行解釋,臺灣民眾顯然並不買帳,在這篇貼文下面,臺網友紛紛提出了質疑。有臺網友表示:「貿易確實有來有往,都不會只合一方之意,所以請問這項政策符合臺灣什麼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