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各種石墨烯題材股被熱捧的程度表明,納米科技被譽為「21世紀的三大科技基礎之一」是有道理的。本文追蹤了韓國十幾年來對納米科技的國家支持,希望有助於上海決策者在建設全球科創中心過程中堅定某些戰略高科技領域,長期支持。
納米科技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被譽為21世紀的三大科技基礎之一。韓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先後在2001年、2002年、2003年制定頒布了《促進納米技術10年計劃(2001-2010)》、《促進納米技術開發法》和《納米技術開發實施規則》,2014年進一步發布實施韓國國家《第四期納米技術綜合發展規劃》,其核心策略是融合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3個主要技術領域,提升前沿技術和基礎技術水平。2014年 3月,韓國國家納米技術政策中心研究制定了《第二期國家納米技術路線圖(2014-2025)》,以期通過三大戰略來具體實施推進。
我們通過探尋韓國發展納米科技與產業的經驗,為上海發展納米科技與產業發展提供借鑑。
韓國國家納米科技政策的出發點是通過納米技術來實現製造業的創新,提升未來產業競爭力,培育新興產業,創造就業機會,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階段(2001-2010)取追趕戰略,重點在於人才培養和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納米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力,使韓國成為納米技術的一流國家,爭取達到全球的前5名;第二階段是趕超戰略,韓國要成為納米技術產業化的全球領導者,用納米技術引領未來產業技術的發展。2010年以後,韓國政府逐漸重視納米安全性的研究和政策的制定。
2014年3月出臺的《第二期國家納米技術路線圖(2014-2025)》通過三大戰略指出了未來韓國納米技術發展路徑:
第一大戰略:將成熟度較高的納米技術領域首先實現產業化。具體包括了以下七大戰略領域:①3D納米電子材料,②應用在IOT領域的環境納米傳感器技術,③食品安全納米傳感器,④功能性納米纖維,⑤不使用或者儘量少用貴金屬的催化用納米材料,⑥不使用或者儘量少用稀有元素的納米材料,⑦低能源消耗的水處理系統。
第二大戰略:發展石墨烯材料與技術。主要包含三部分內容:①儘快建立石墨烯原材料供應體系,保證石墨烯原材料的供應;②石墨烯產品的早期產業化儘快實現;③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有機協作、交流系統。
第三大戰略:支持企業的技術研發以及成果轉移轉化。包含三方面內容:①對優秀的納米技術研發企業提供匹配性支持;②組織專家,為企業目前還沒有解決也很難解決的技術難題攻關提供重點支持;③支持建設自動化和智能化的NEMS等平臺,以服務技術轉移和產業化過程。
通過長期的穩定支持,韓國納米科技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李向陽等採用了Thomson公司的Thomson Innovation (TI) 專利檢索與分析系統,採用關鍵詞與 IPC 分類號進行綜合檢索,得到2001-2015年的納米專利 55453 件(數據日期為 2015 年 8 月2日)。納米技術專利數據分析結果顯示,美國、韓國、日本和中國是全球納米專利的主要申請國家。韓國緊隨美國之後,位列第二,超過了日本、中國等,申請專利 11343 件,佔比 20%。三星電子、韓國先進科技學院等是納米技術的領跑者,專利獲得者中名列前2名。
上海在2001年開始執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納米科技專項,與國際同步推動納米科技與產業發展。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一些重要領域的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前沿的水平。新型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的研製,納米技術在電子信息、環境與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應用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一批納米技術轉化成產品成功推向市場,培養了一大批國際著名的納米專家。在2016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重點專項中,上海地區獲得了11項資助,佔全部項目的25.6%,高於一般項目10%左右。主持這些項目的科學家,絕大多數都曾承擔過上海市納米科技專項,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上海納米科技在技術與產業培育方面的良好成效。
但相比於英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國內北京、廣東和江蘇等兄弟省市,上海這幾年在納米科技領域的投入有所趨緩,新增亮點不多,重要領域的優勢地位不再突出。為了維持上海在納米技術,特別是納米技術產業方面的優勢,需要進一步梳理現有基礎和條件,優化創新政策措施,重點扶持優勢領域,加速納米科技產業化進程。
一是堅持聚焦重點領域,長期穩定支持。
對於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納米科技與產業領域,決策者一定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決心,通過出臺專項長期規劃,系統化地予以推進,並且設立階段性考核目標,接受第三方評估。同時,凝練管理經驗,優化管理流程,形成科學管理體系,從而保障納米科技與產業的長期繁榮和穩定發展。
二是集聚資源,推動納米技術產業園區建設。
上海納米科技產業發展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沒有納米科技產業園,成果轉化缺乏物理載體。上海應該在化工園區等合適的區位,開展納米技術產業園的建設。科技政策、科技資源向相關的園區集聚,有效吸引孵化上海納米科技成果,逐步建成上海納米科技成果轉化集聚地,促進納米科技產業鏈的形成。並利用納米技術產業園,整合周邊產業資源,輸出層級更高的納米技術產業鏈,增強上海對周邊產業的輻射能力和水平。
三是營造環境,吸引大企業參與納米技術創新。
我國納米技術市場上國內企業專利擁有量排名在三星、飛利浦等跨國企業集團之後,上海納米技術產業化主體多是中小企業,缺乏競爭優勢,亟需本地大企業的加入。上海應出臺相關舉措鼓勵大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小企業聯合攻關,推動納米技術成果轉化。納米技術成果轉化速度快,周期越來越短,大企業越早參與納米技術產品的研發,納米技術成果轉化越順利,更有利於企業、產業的發展。
閔國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上海市納米科技與產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
(本文不代表微言創新觀點。歡迎投稿、轉載和商務合作,請聯繫innotal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