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策上海2025丨如何打動海外科技人才的心?——德國啟示

2020-12-13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 王基煒 製圖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科技競爭格局發生的重要變化致使國際科技人才爭奪愈加激烈。

從我國的外部環境來看,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推動全球產業鏈重新布局,將對國際人才流向產生深遠影響;二是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發酵,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緊張、科技競爭加劇,使我國海外科技人才引進工作面臨重大挑戰,中美、中國與其他西方國家間的高層次科技合作受限;三是新冠疫情對包括科技人才在內的全球青年的就業帶來破壞性影響,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報告,新冠疫情已經導致全球五分之一年輕人失業,全球勞動收入下降超過10%。

從我國的內部發展來看,近年來,國內各大城市陸續出臺人才政策,展開地方層面的「人才爭奪戰」,其中科技創新型人才和青年人才成為爭奪焦點,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人才吸引力顯著增強,對以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造成了壓力。

青年人的理想視野決定了城市的發展高度,青年人的激情活力決定城市的發展脈動。上海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驅動下,對海外科技青年人才求賢若渴。

德國的洪堡基金會成立於1860年,以德國探險家、自然地理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的名字命名,致力於資助不分學科和國籍的世界各國優秀學者前往德國進行學術研究,同時資助德國本土學者,是德國海外人才資助計劃的主要執行機構,為德國引進海外科技青年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撐。

大變局背景下,上海如何打動海外科技青年人才前來發展?或許我們可以從洪堡基金會海外人才資助的經驗中獲得一定啟發。

一、讓科技人才成為「合伙人」而非「打工人」

自2015年以來,上海先後發布「人才工作20條」、「人才工作30條」,加上更早些時候實施的「浦江人才計劃」(2005年)、《上海領軍人才隊伍建設辦法》(2006)等人才激勵項目,對青年人才的普惠性支持政策日益完善,為國內外青年人才來滬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近年來,面對日益嚴峻的國際人才爭奪形勢,國內其他城市對海外科技人才的資助和獎勵力度陡然增強,深圳、武漢、杭州、南京、成都、長沙等地先後出臺直接落戶、住房補貼、生活補貼等優惠政策(參見表1)。

表1. 海外科技人才財政資助金額對比

相較而言,上海在海外青年人才資助的力度層面已經很難獲得相對優勢。同時,較高的居住和生活成本容易造成巨大生存壓力,對那些錯過樓市造富運動的新引進青年人才而言,他們似乎已與上海高速發展的紅利擦肩而過,只能成為芸芸眾生中的「打工人」和「接盤俠」。

因此,

優化海外科技青年人才的資助模式和執行流程,是當前上海提升人才資助體系效率的重中之重。在打造科技人才政策時,應當用培育和發展的「合伙人」思維取代壓榨和內卷的「打工人」思維

科技人才的青年時期是創新和創造活躍的黃金時期,因此更需要考慮如何放開他們的手腳,而不是用條條框框加以束縛,應當注意減少資助中的限制性條件,注重政策執行中的用戶體驗,使青年人才在從事原創性研究時具備更高的風險承受能力,敢於挑戰不確定性高的前沿研究領域,同時通過優化成果轉化的利益分配方式讓人才真正享受城市發展紅利。

就此而言,洪堡基金會在增強青年人才的獲得感和提升國際人才資助資金使用效率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鑑。

二、增強海外青年科技人才的獲得感

從青年科技人才的發展規律來看,一方面,來滬發展青年人才的居住和生活問題具有緊迫性,特別是一線城市的住房和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不利於初來乍到的青年人才安居樂業。因此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項目中的個人津貼和安置補助的發放應更注重便捷、直接,可以增強人才的獲得感。然而,

目前來源於上海市財政資金的海外科技青年人才資助計劃,多以科研項目形式下撥用人單位,在實際使用中仍然是採用實報實銷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才的獲得感

另一方面,青年人才的科研生涯處於上升階段,對領域內同行的認可尤為重視,學術性榮譽對青年人才發展具有重要激勵作用。但當前各地的人才稱號都有嚴重的利益化趨勢,與科研項目獲取、職稱評定、薪酬待遇掛鈎,變相削弱了學術性榮譽的本質。

德國洪堡基金會的做法恰好與我國國內形成一定對比。

洪堡基金會的海外人才資助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獎學金,一類為榮譽類獎勵(參見表2)。前一類注重為初到德國的海外青年學者提供易得的生活補助和周到的生活保障,後一類著重通過學術性榮譽獎勵和配套資助吸引傑出和潛力人才到德國長期發展。

表2. 洪堡基金會海外人才資助體系
資料來源:根據德國洪堡基金會官方網站整理。

比如,洪堡研究獎學金中的博士後獎學金以博士畢業四年內的青年人才為資助對象,每年申請通過率約為25%至30%。獲得資助的青年學者可以獲得每月2650歐元的津貼,以及由洪堡基金會提供的來德差旅補貼、語言培訓、醫療保險等福利,此外,配偶和18歲以下子女在滿足相應條件的前提下也可獲得補貼,這無疑為青年學者前往德國就業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海外青年人才,特別是剛剛踏入工作崗位的新進博士,在生活保障方面往往有更多需求,這樣,優厚的薪資條件和全面的福利待遇成為吸引青年人才的關鍵因素。從洪堡基金會提供博士後獎學金的實際操作來看,其資助內容的設置充分考慮了青年人才在居住、醫療、家庭、社會融入(語言培訓)等方面的需求,各類經費的支持可以幫助青年人才有效應對初到海外工作時遭遇的主要困境。

此外,洪堡基金會善於運用學術性榮譽作為資助手段延攬人才。洪堡基金會的海外人才資助體系中,榮譽型獎勵佔比較高,針對青年人才的獎項主要是索菲亞獎和貝塞爾研究獎。申請人申請這些項目時,必須由具有提名資格的高校或研究機構向洪堡基金會提名,並通過跨學科遴選委員會和相關專家的聯合審核,在學術領域內,此類項目具有很高的國際認可度。

洪堡基金會的榮譽型獎勵一方面能夠給予青年人才強而有力的學術性激勵,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增加學術界對相關項目的認可程度,形成良性循環。

三、結合市場化機制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從洪堡基金會的操作來看,針對海外人才的資助項目中,由財政資金發放的個人津貼和研究經費一般具有透明、公開、固定的資助額度、使用規範、考核和驗收形式,並通過籤訂合同,固化和明確資助方(洪堡基金會)、海外人才和用人單位(聘用海外人才的高校或科研院所)的責任義務。引進人才與用人單位間通常採用市場化機制商定額外的個人薪資和科研資助,特別是對全職引進人才而言,在聘用合同中會明確,他們是否可在外兼職或獲得第三方收入。

洪堡基金會資助的榮譽型人才項目,獲得者必須以全職形式前往德國工作,除去配套的國家財政資金提供的獎勵,海外人才的個人收入可與用人主體協商確定,且與來自第三方的額外收入不衝突,體現了資助與市場化用人機制的充分結合。這種資助模式一方面對國家財政資助的邊界和額度提出了明確要求,另一方面由市場化機制根據人才的能力和水平確定額外收入。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財政資助可能遠高於本地人才市場定價所造成的資金浪費,也有利於平衡本地人才與海外人才間的收入差距,避免由此形成的人事矛盾。

四、上海要抓住大變局下的引才機遇

在當下中美關係、中國與其他西方國家關係緊張的態勢下,一些旅居那裡的中國學者正面臨越來越不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比如,美國協會組織「政府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Governmental Relations,由一些研究型大學、附屬醫學中心和獨立研究機構組成)2019年3月發布的報告《未查明的潛在外國影響案例》(Deidentified Cases of Potential Foreign Influence,該報告原件已無法在這家機構的網站中檢索到)

顯示

,部分美國高校正在密切地調查相關人員,而調查對象無一例外都是華人學者。「在中美同時擁有教職」、「未適當披露同國外的關係」以及「受到外國人才計劃的招募」,被列為在美華人學者涉及的主要問題。

再比如,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與政府事務委員會2019年11月發布的報告《對美國的研究界的威脅:中國的人才招聘計劃》(Threats to the U.S. Research Enterprise: China’s Talent Recruitment Plans)

指責

中國採取交換工資、研究經費、實驗室空間和其他激勵措施轉移了大量美方由公共財政資助的智慧財產權,並提出了14條應對此類威脅的建議。

但另一方面,海外中國人才在當地遭遇的困境也為中國吸引海外科技人才,特別是中國背景的科技人才回流國內,提供了機遇。

在逆全球化態勢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上海作為中國吸引海外科技青年人才的重鎮,更有必要借鑑發達國家比如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海外人才的經驗

,通過優化財政資助模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同時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約定不清導致被引進人才利用規則漏洞多頭通吃等尷尬情況的發生。

2007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將上海的城市精神確定為

「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

,這正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能夠吸引世界各國精英匯聚的核心特質,其精神內核是上海文化溫厚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也應充分體現在面向海外科技青年人才的資助體系中,成為上海打動海外人心的核心競爭力。

(本文利用了作者發表於《科技中國》2020年第10期的文章「日德海外科技人才資助體系研究與啟示——以JSPS 和德國洪堡基金會為例」中的部分內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問策上海2025|郭奕千:上海可發揮自身優勢打造會展之都
    「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了新的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21年起,我國將實施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上海也將迎來自己的「十四五」規劃實施期。即日起,澎湃研究所推出「問策上海2025」專題。
  • 問策上海2025|深化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政策的供給改革
    上海有普通本科院校39所,這些高校擔負著培養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從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等重要任務,它們從海外引進的人才也是上海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力軍之一。「十三五」期間,加快從海外引進人才,是上海高校普遍重視的人才隊伍建設舉措。那麼,上海高校引進海外人才的政策有哪些特點?
  • 問策上海2025|郭陶然:期待上海能在生態方面引領全球
    「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了新的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21年起,我國將實施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上海也將迎來自己的「十四五」規劃實施期。即日起,澎湃研究所推出「問策上海2025」專題。
  • 問策上海2025|引進人才時,我們的步子可以邁得再大一點
    就高等教育系統的改革而言,我認為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主動對接科技前沿,緊跟科技發展趨勢,積極開拓跨學科教育前沿陣地,進一步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鼓勵跨學科知識融合創新,適應企業管理的成長性需求,為企業轉型和產業升級貢獻才智。與一些技術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稍顯薄弱,一部分原因是大批優秀的學生去了海外。
  • 問策上海2025|引才政策的發展歷程、經驗及改進建言
    這一時期,人才聚集在傳統計劃管理體制框架下主動探索發揮市場作用,但政府依然起到了主導作用,包括針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特別是重大項目建設)所需要的緊缺專業技術人才,當在上海本地範圍內難以調配時,主動探索從全國範圍內以及海外小規模引進;還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人才交流市場,發揮用人單位在人才選配中的主體作用。
  • 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海外項目中心將在上海臨港開建
    該項目中心圍繞智能製造和「工業4.0」前沿技術開展深入合作研究,有望成為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首個官方合作的項目中心和其第10個海外項目中心。此次籤約既是落實兩國總理關於深化中德合作的具體舉措,也是調動國際科技創新資源共同參與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新成果,將極大增強上海在「工業4.0」領域研究的實力,對於「中國製造2025」的製造強國戰略是一個重要的支撐。
  • 問策2025|發揮平臺功能,推進上海成為雙循環節點
    此外,2020年10月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可以預測未來深圳對上海的挑戰將會更大。良好的經濟、科技等環境,為上海建成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提供了堅實基礎。上海也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中的龍頭城市,其在經濟、產業、科創等方面的優勢可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帶來顯著的積極影響。作為對外開放前沿的上海,同時可以作為連接長三角地區和海外地區的重要紐帶,通過集聚全球優質資源,不斷增強自身為長三角地區的服務能力。
  • 海外床墊發展史給中國企業的啟示
    [億歐導讀] 不管是海外品牌在本土的高集中度優勢,還是海外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高度整合,相信對於眼下的國產床墊品牌都有諸多啟示。有升學指南、現代日語、交通部上海航政局的通告、浦東同鄉會募捐結束的通告……當時的文字還是繁體。而在一片方塊字中,最扎眼的還是兩張優雅的美式彈簧床,圖畫下面大大方方地寫著幾個大字「席夢思」。上海,海外床墊品牌在中國開始的地方這便是海外床墊品牌在中國的開始了。
  • 胡雯:日本海外青年科研人才資助體系探索
    如何通過完善我國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規避引進海外青年人才和智力的合規性風險,並通過不斷優化資助結構、提升資助效率,鼓勵更多高層次海外青年人才通過國際認可的方式來華創新創業是亟待探討的重點議題。一方面,日本通過專門機構對各類海外人才資助項目進行系統化管理,有助於根據國內人才需求動態調整海外青年人才資助的投入結構;另一方面,在管理機構功能上的綜合配置有助於更好地統籌分配財政科技經費,更大限度地避免創新資源的重複配置和碎片化使用。
  • 問策上海2015|後疫情時代,亟需實施人才引領發展戰略
    後疫情時期,人才國際遷移流動分化,因人力資本流動受阻,國際人才短期跨國流動減少,受留學目的國家就業壓力影響,海外留學生回國就業願意增強。據2020年7月公布的「新形勢下海外高端人才回國意願」調查,5999位在歐美13個發達國家學習和工作的受調查中國高端人才(博士研究生、擁有博士學位的高校或企業科研人員)中,近七成(69.6%)優先考慮回國就業。
  • MOBA如何借勢世界盃——海外遊戲《Mobile Legends》的啟示
    常關注國內業界的讀者,對於國內遊戲如何借世界盃東風想必已經瞭然於胸。但是,海外市場發行的遊戲,特別是MOBA這個特殊品類,又是怎樣借勢世界盃的呢?這款由上海沐瞳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沐龍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且只在海外市場發行的《Mobile Legends》的產品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
  • 德國海外金融牌照_卓志企業
    德國海外金融牌照,卓志企業,卓志是一家具有十多年品牌的國際權威性專業海外商務諮詢機構我們在全球56個地區設立辦事處,提供一站式服務,成為企業在行業發展中的最佳合作夥伴全國免費熱線4001680527,微信13221275666。
  • 開門問策 集思廣益丨陝西師範大學公開徵集「十四五」發展規劃意見建議
    為開門問策、集思廣益,編制好「十四五」發展規劃,現面向全校師生員工、廣大校友、關心和支持陝西師大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徵集「十四五」發展規劃的意見建議。徵集時間即日起至9月30日。徵集主題圍繞學校「十四五」期間或中長期總體發展,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聚焦人才培養、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學術創新、文化建設、社會服務、國際交流合作、校園建設等方面,從目標定位、發展思路和實施舉措的角度,提出意見建議。
  • 上海發布「4+1」海外人才新政
    日前,上海「4+1」海外人才新政正式發布,圍繞海外人才權益保障、創業支持、樂業通道等方面打出政策「組合拳」,提供全方位支持。  此次發布的「4+1」海外人才系列新政,具體包括《進一步支持留學人員來滬創業的實施辦法
  •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臺灣新竹科技園區的經驗及啟示上海城市規劃
    為鼓勵民間投資,臺灣「行政院」於1985年和1990年先後從「開發基金」中劃撥新臺幣8億元和16億元設立種子基金,通過交通銀行參與創業投資活動。 全方位吸引高技術人才新竹科學工業園非常重視人才,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
  • 英國、德國、美國和日本科技創新經驗與啟示
    當前,我國正處於重新崛起的偉大歷史復興進程中,應將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切實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的歷史機遇,厚植創新的文化和土壤,大力推動實用性創新,構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
  • 問策上海2025|「十四五」時期人口老齡化特徵及政策應對
    預計到「十四五」期末的2025年,上海60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將增加到40%,而同期全國60歲及以上和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約為20%和14%。上海老齡化程度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應對人口老齡化形勢更為迫切。一、上海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徵上海老齡化與全國相比,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特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 韓國納米科技發展政策及對上海的啟示
    本文追蹤了韓國十幾年來對納米科技的國家支持,希望有助於上海決策者在建設全球科創中心過程中堅定某些戰略高科技領域,長期支持。納米科技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被譽為21世紀的三大科技基礎之一。2014年 3月,韓國國家納米技術政策中心研究制定了《第二期國家納米技術路線圖(2014-2025)》,以期通過三大戰略來具體實施推進。我們通過探尋韓國發展納米科技與產業的經驗,為上海發展納米科技與產業發展提供借鑑。韓國國家納米科技政策的出發點是通過納米技術來實現製造業的創新,提升未來產業競爭力,培育新興產業,創造就業機會,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 德國藥企數字創新實驗室海外分支機構率先落戶上海
    德國藥企數字創新實驗室海外分支機構率先落戶上海 看好中國數字健康創新優勢中新網上海3月30日電 (記者 陳靜)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有戰略眼光的跨國企業加快了在中國的投資布局。30日,德國製藥企業勃林格殷格翰宣布,旗下的數字創新實驗室BIX正式決定將其海外首個分支機構設在上海,將攜手中國的創新人才一起加快尋找突破性治療的步伐。據悉,BIX實驗室在上海分支機構將於今年7月正式建成,項目首期投資額為300萬歐元。上海分支機構將與勃林格殷格翰中國總部及德國BIX總部緊密合作。
  • 南沙發布人才政策招攬海外英才|人才|南沙|人才公寓|香港科技大學
    活動現場,南沙發布的《廣州南沙新區(自貿片區)集聚國際英才20條措施》聚焦國際英才引、育、留、用等環節,通過創新創業支持、安家補貼與安居保障、人才「保姆式」服務,為人才提供全方位、全鏈條的支持保障。其中,創新創業支持方面,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精準引進計劃,對引進的人才及團隊給予全生命周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