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雯:日本海外青年科研人才資助體系探索

2020-12-11 騰訊網

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對全球產業結構形成關鍵影響,使國際科技競爭格局發生重要變化,青年人才作為科技創新的核心資源,國際科技人才爭奪勢必愈加激烈。如何通過完善我國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規避引進海外青年人才和智力的合規性風險,並通過不斷優化資助結構、提升資助效率,鼓勵更多高層次海外青年人才通過國際認可的方式來華創新創業是亟待探討的重點議題。日本學術振興會(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以下簡稱JSPS)是日本重要的學術研究資助機構,其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結構完整,與市場化引才機制配合緊密,對我國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具有較高的借鑑意義。

日本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結構

1、管理體系統籌高效、管理機構自主靈活

日本針對海外青年人才的資助項目,主要由JSPS負責管理和實施,JSPS是受文部科學省管轄的獨立行政法人,在組織架構上採用法人首長負責制度和決策-執行分離(主管部門決策、法人執行)運作模式,並通過其目標管理、彈性運作的框架使組織在財務、人事、組織的管理上有了一定的自由。一方面,日本通過專門機構對各類海外人才資助項目進行系統化管理,有助於根據國內人才需求動態調整海外青年人才資助的投入結構;另一方面,在管理機構功能上的綜合配置有助於更好地統籌分配財政科技經費,更大限度地避免創新資源的重複配置和碎片化使用。

2、項目體系類型多、側重點明確

JSPS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針對差異化人才需求,形成了覆蓋流動性質、來源國家和學科類型的普惠性政策體系,如表1所示。日本少子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重促使政府加大引進海外青年人才的力度,由於日本高等教育中沒有一般意義上的博士後(Post-doctor)學銜,為了促使獲得博士學位的青年人才繼續從事先進或尖端科學技術領域中的研究工作,因此設置了特別研究員(Post-doctoral Researcher)制度為青年研究人員提供更好的研究環境。整體來看,重視歐美發達國家青年人才的資助,資助期限最短為7天,最長為2年,滿足了海外人才柔性流動和剛性流動的主要需求。

3、資助內容結構合理、功能全面

海外人才資助項目一般包含個人津貼和研究經費兩個部分,以滿足海外人才在生活、學習和研究工作中的基本需求。以JSPS特別研究員系列的標準項目為例,獲資助學者的個人津貼部分由JSPS直接發放到個人帳戶,資助額度為36.2萬日元/月,如果是從海外移居日本的可獲得一次性安置費20萬日元,用於郵寄個人行李或短期安置;而科研補助金(Grant-in-Aid)和研究支持津貼(Research support allowance)需由用人單位和合作導師提出申請,並由學者與合作導師共同參與、聯合開展研究計劃[13],經費下撥到單位,其中科研補助金最高為150萬日元/年(詳見表3),研究支持津貼最高為7萬日元/月。

日本JSPS海外青年人才資助模式

1、以國內機構為主體進行申請和撥款,提高用人主體自主權

在海外人才項目申請過程中,需由日本本地機構和邀請人為受邀學者提出申請,通過JSPS內設的遴選委員會進行包括文件審查和同行評議在內的兩輪審核後,方可獲得資助,這種方式充分發揮了用人主體作用,一方面要求用人主體對海外人才進行初篩,結合自身發展戰略主動尋求匹配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加入;另一方面有利於提高用人單位在培養、引進、使用、激勵人才中的自主權。

2、採取財政資助與市場化機制相結合吸引頂尖青年人才,降低流動風險

針對海外頂尖青年人才的資助項目中,由財政資金發放的個人津貼和研究經費一般具有透明、公開、固定的資助額度、使用規範、考核與驗收形式,並通過籤訂合同固化和明確資助方、海外人才和用人單位的責任義務。而頂尖人才與用人單位間通常採用市場化機制協商確定額外的個人薪資和科研資助。JSPS針對頂尖人才的資助項目以傑出學者短期項目為主,資助期限上限為30天,財政資金以日薪形式結算個人津貼(4.2萬日元/天),並提供來日期間所需的研究支持津貼(最高為7萬日元/月),對資助額度均有明確和公開的規定。由此可見,財政資助邊界和額度十分明確,並由市場化機制根據人才知識能力水平確定額外收入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財政資助遠高於人才市場定價所帶來的頂尖人才流動風險,也有利於平衡本地人才與海外人才間的收入差距。

3、通過博士後資助項目吸引青年人才,注重生活保障

針對青年人才的項目以博士後資助項目為主,資助模式注重為初來乍到的海外青年學者提供周到的生活保障。日本特別研究員資助項目主要以博士畢業6年內的青年人才為資助對象,除個人津貼和國際往返機票費用外,還為新進來日定居的青年學者提供一次性安置費20萬日元,用於郵寄個人行李或短期安置,以滿足青年人才在工作初期的居住需求。

啟示與借鑑

1、面向海外青年人才建立統一的資助服務平臺

目前,我國面向海外科技人才的引進計劃和資助項目管理分散,沒有形成統一的申請和服務平臺,客觀上對海外青年人才尋求來華發展的資助信息造成了障礙,也不便於規避資源過度分散所導致的諸多問題。從JSPS的經驗來看,建議從海外人才獲取信息的便利性角度出發,建立統一的資助平臺和申請入口,將目前碎片化管理的項目申請和資助信息整合起來,打破管理部門間的信息流動屏障、實現信息共享。面向海外人才資助服務平臺的建立,一方面迫使各類海外人才引進計劃的資助對象和範圍進一步明確,從頂層設計層面做好差異化配置;另一方面有利於根據本國人才需求動態調整資助體系結構,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2、擴大青年資助項目體系的覆蓋面

從發展歷程上來看,我國海外人才資助體系更側重海外高層次人才,在政策主體、政策客體、政策工具等維度存在縱向和橫向的政策同質化現象,對海外青年人才的重視程度尚顯不足,同時在項目設置上缺乏針對短期流動和外籍博士後人才的資助形式。《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拓寬國際視野,吸引國外優秀青年人才來華從事博士後研究。因此,應借鑑國際經驗,加強海外優秀青年人才引進力度,推廣博士後資助項目模式,探索海外優秀青年短期交流項目,拓展青年人才的溝通交流渠道。

3、採取多元資助手段提升海外青年人才獲得感

對於青年人才而言,來華發展的居住和生活問題具有緊迫性,個人津貼和安置補助的發放應更注重便捷、直接、有獲得感。應考慮增加針對海外博士後人員的資助力度和資助規模,並對資助內容進行優化設置,生活性補貼應直接發放至個人,由青年人才自由支配,並著重滿足青年人才在居住和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通過吸引海外青年科技人才來華就業,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為建立國際科技合作網絡奠定基礎。

| 摘選自:胡雯. 日德海外科技人才資助體系研究與啟示——以JSPS和德國洪堡基金會為例[J]. 科技中國, 2020(10): 91-96.

| 作者:胡雯,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編輯 | Alice

相關焦點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以資助體系改革為突破口探索研究生...
    編者按:近年來,北京大學深入推進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各院系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招生選拔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經驗和成果。
  • 問策上海2025丨如何打動海外科技人才的心?——德國啟示
    因此,優化海外科技青年人才的資助模式和執行流程,是當前上海提升人才資助體系效率的重中之重。在打造科技人才政策時,應當用培育和發展的「合伙人」思維取代壓榨和內卷的「打工人」思維。因此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項目中的個人津貼和安置補助的發放應更注重便捷、直接,可以增強人才的獲得感。然而,目前來源於上海市財政資金的海外科技青年人才資助計劃,多以科研項目形式下撥用人單位,在實際使用中仍然是採用實報實銷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才的獲得感。
  • 北京中醫藥大學2021年誠邀海外青年英才
    一、項目背景         為進一步完善科學基金人才資助體系,充分發揮科學基金引進和培養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優秀青年人才回國(來華)工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自2021年起,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
  • 最高5000萬綜合資助!洛陽發布河洛英才計劃面向全國引進人才
    通過5年時間,力爭全市人才隊伍規模結構更加合理,人才引領創新、支撐發展的局面更加有力,全社會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氛圍更加濃厚,形成與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相適應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對於高層次人才、創新人才、創業人才(團隊)、高技能人才、優秀企業家人才、優秀青年人才、優秀海外留學人才、優秀社會事業人才、優秀鄉土人才等,《計劃》中都有詳細的扶持政策。
  • 之江實驗室雲籤約50餘名科研人才 發布多項引才政策
    之江實驗室舉行人才「雲籤約」儀式。 錢晨菲 攝中新網杭州3月20日電(記者 錢晨菲)20日,之江實驗室舉行人才「雲籤約」儀式,50餘名高層次科研人才集中簽約。現場,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站前資助之江實驗室專項、之江實驗室浙江大學聯合引進海內外人才專項發布。
  • 問策上海2025|深化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政策的供給改革
    一、上海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政策的特點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政策一般指高校為引進海外青年人才制定的系列政策,包括家屬與子女安置、住房保障、戶籍安排、薪資、研究與教學支持、職稱晉升與評價等方面。這些政策僅針對海外青年人才引進,有些對海內外所有符合條件的人才都適用。
  • 南大創海外學人回國科研新模式
    今天,南京大學校方對記者說,該校運行了20天的南大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開放、流動、協作、競爭的運行機制,為吸引國外留學人才回國服務、開展學術交流、從事合作科研、共同培養高級科技人才開創了一種新模式」。
  • 知科研:17個項目類別,青椒君解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逐步構建探索、人才、工具、融合四位一體的資助格局。「人才」項目系列  主要包括青年科學基金、地區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海外及港澳優秀學者項目(不再設立)、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等,旨在提高未來科技競爭力
  • 南開大學全球選聘青年拔尖人才
    中新網天津6月25日電 (張道正 張劍)南開大學25日宣布,將探索優秀青年人才引進及聘用機制的改革,啟動「百名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面向全球選聘青年拔尖人才。  南開大學是中國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之一,曾培養了以周恩來、陳省身、吳大猷、曹禺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人才。近年來,南開大學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和國際化戰略,全力匯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  據悉,此次南開大學招聘不設置過多的入選門檻,不限職稱、也不搞學科之間的平衡分配,只要是年齡符合要求的青年學者,具備良好的研究基礎和立足前沿的研究規劃,即可申報。
  • 讓青年科研人才脫穎而出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就要重視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 要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成長,使他們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日前傳來好消息:自2017年首次召開人才工作會議以來,中國農科院取得多項重大原創性科學發現,首次成功克隆雜交稻種子,解決二倍體馬鈴薯自交不親和與自交衰退難題……取得如此多的成績,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農科院大力構築人才高地,優化創新生態,讓青年科研人才脫穎而出,挑起了科研大梁。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 2020全球青年人才研修班在深開班,37名青年人才享頂尖導師全程指導
    來源:讀特8月23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鄭泉水教授和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發起人、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共同領銜,深圳市人才工作局主辦的「2020全球青年人才研修班」在深圳市人才研修院正式開班。37名來自海內外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科的優秀青年人才匯聚一堂,在兩位教授及其他授課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為期5天半的研修,探索科學未知和科技創業。
  • 天津大學推出「北洋學者·海外傑出青年人才計劃」 對入選人員實行...
    新華網天津5月15日電(記者張建新、王思北)天津大學旨在加強青年高端人才隊伍建設的「北洋學者·海外傑出青年人才計劃」14日啟動。此計劃不同於現有管理服務模式,在聘用程序、薪酬待遇、學術表現等方面都將與國外體系接軌。
  • 深圳「孔雀計劃」引進國際人才資助最高8000萬
    中廣網深圳4月12日消息(記者金濤 鄭柱子)《深圳市委市政府關於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的意見》日前正式頒布實施,力爭把深圳經濟特區建設成為亞太地區創業創新活動活躍、海外高層次人才嚮往匯聚的國際人才「宜聚」城市。
  • 深圳市關於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的意見
    根據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需要,每年定期向社會公開發布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重點引進目錄,並及時發布用人單位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信息。  (二)建立專項引才機制。按照「政府為主導、用人單位為主體、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的原則,進一步健全完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建立健全海外人才聯絡機構體系和海外高層次人才信息庫,加大組織赴海外招聘人才工作的力度。
  • @中國青年科研人 請大膽向前走
    無獨有偶,由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團市委、中科院上海分院、市青聯指導,市青年科技人才協會主辦的「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上海科技35U35)12月6日在滬啟動。該計劃旨在探索更有利於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評價和選拔機制,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影響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 優化海外引智平臺 推動高端人才回流
    相比之下,同為非英語國家的德國,由於高端人才中工科專業佔比較高、國內需求大,因此歸國意願高達74%。亞洲國家中居於日本的高端人才歸國意願相對較低(69%)。究其原因,日本政府近年在人口老齡化趨勢之下,擴大向海外高端人才提供就業機會和永居身份,這一政策收效顯著。
  • 一場特殊的辯論賽:科委公務員與科研人員激辯「青年人才成長的關鍵」
    「申報科研項目因職稱不達標而失敗,相關規定能否放寬條件,讓更多人才參與競爭?」昨天,一場科技政策制定者與基層科研工作者的辯論賽在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舉行。辯論雙方分別來自市科委發展計劃處黨支部與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黨總支,他們就「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關鍵是自身努力還是政策環境」展開辯論。
  • 歐盟「歐洲科研人員網絡」平臺對我國的啟示
    歐盟支撐科研人員交流的平臺為歐洲科研人員網絡(EURAXESS),是由歐洲委員會啟動的一個為歐洲科研人員和希望到歐洲工作的科研人員服務的平臺。對歐盟支撐科研人員交流的平臺進行研究,可為我國科技人員國際交流平臺的建立和國際科技人才服務體系的完善提供借鑑。
  • 應該給予海內外青年人才同等待遇
    應該給予海內外青年人才同等待遇【三十年之做科研必要出國的怪現象】在我耳邊經常充斥這樣的聲音:「做科研必須要出國,不出國木前途」;「土鱉博士在高校沒經費沒平臺,只能混吃等死」。殘酷的現實硬生生的擺在面前:好點的高校招聘啟事上基本上都要求海外經歷。
  • 人民日報:讓青年科研人才脫穎而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要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成長,使他們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  日前傳來好消息:自2017年首次召開人才工作會議以來,中國農科院取得多項重大原創性科學發現,首次成功克隆雜交稻種子,解決二倍體馬鈴薯自交不親和與自交衰退難題……取得如此多的成績,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農科院大力構築人才高地,優化創新生態,讓青年科研人才脫穎而出,挑起了科研大梁。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科學發展規律證明,贏得青年才能贏得科學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