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對全球產業結構形成關鍵影響,使國際科技競爭格局發生重要變化,青年人才作為科技創新的核心資源,國際科技人才爭奪勢必愈加激烈。如何通過完善我國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規避引進海外青年人才和智力的合規性風險,並通過不斷優化資助結構、提升資助效率,鼓勵更多高層次海外青年人才通過國際認可的方式來華創新創業是亟待探討的重點議題。日本學術振興會(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以下簡稱JSPS)是日本重要的學術研究資助機構,其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結構完整,與市場化引才機制配合緊密,對我國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具有較高的借鑑意義。
一
日本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結構
1、管理體系統籌高效、管理機構自主靈活
日本針對海外青年人才的資助項目,主要由JSPS負責管理和實施,JSPS是受文部科學省管轄的獨立行政法人,在組織架構上採用法人首長負責制度和決策-執行分離(主管部門決策、法人執行)運作模式,並通過其目標管理、彈性運作的框架使組織在財務、人事、組織的管理上有了一定的自由。一方面,日本通過專門機構對各類海外人才資助項目進行系統化管理,有助於根據國內人才需求動態調整海外青年人才資助的投入結構;另一方面,在管理機構功能上的綜合配置有助於更好地統籌分配財政科技經費,更大限度地避免創新資源的重複配置和碎片化使用。
2、項目體系類型多、側重點明確
JSPS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針對差異化人才需求,形成了覆蓋流動性質、來源國家和學科類型的普惠性政策體系,如表1所示。日本少子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重促使政府加大引進海外青年人才的力度,由於日本高等教育中沒有一般意義上的博士後(Post-doctor)學銜,為了促使獲得博士學位的青年人才繼續從事先進或尖端科學技術領域中的研究工作,因此設置了特別研究員(Post-doctoral Researcher)制度為青年研究人員提供更好的研究環境。整體來看,重視歐美發達國家青年人才的資助,資助期限最短為7天,最長為2年,滿足了海外人才柔性流動和剛性流動的主要需求。
3、資助內容結構合理、功能全面
海外人才資助項目一般包含個人津貼和研究經費兩個部分,以滿足海外人才在生活、學習和研究工作中的基本需求。以JSPS特別研究員系列的標準項目為例,獲資助學者的個人津貼部分由JSPS直接發放到個人帳戶,資助額度為36.2萬日元/月,如果是從海外移居日本的可獲得一次性安置費20萬日元,用於郵寄個人行李或短期安置;而科研補助金(Grant-in-Aid)和研究支持津貼(Research support allowance)需由用人單位和合作導師提出申請,並由學者與合作導師共同參與、聯合開展研究計劃[13],經費下撥到單位,其中科研補助金最高為150萬日元/年(詳見表3),研究支持津貼最高為7萬日元/月。
二
日本JSPS海外青年人才資助模式
1、以國內機構為主體進行申請和撥款,提高用人主體自主權
在海外人才項目申請過程中,需由日本本地機構和邀請人為受邀學者提出申請,通過JSPS內設的遴選委員會進行包括文件審查和同行評議在內的兩輪審核後,方可獲得資助,這種方式充分發揮了用人主體作用,一方面要求用人主體對海外人才進行初篩,結合自身發展戰略主動尋求匹配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加入;另一方面有利於提高用人單位在培養、引進、使用、激勵人才中的自主權。
2、採取財政資助與市場化機制相結合吸引頂尖青年人才,降低流動風險
針對海外頂尖青年人才的資助項目中,由財政資金發放的個人津貼和研究經費一般具有透明、公開、固定的資助額度、使用規範、考核與驗收形式,並通過籤訂合同固化和明確資助方、海外人才和用人單位的責任義務。而頂尖人才與用人單位間通常採用市場化機制協商確定額外的個人薪資和科研資助。JSPS針對頂尖人才的資助項目以傑出學者短期項目為主,資助期限上限為30天,財政資金以日薪形式結算個人津貼(4.2萬日元/天),並提供來日期間所需的研究支持津貼(最高為7萬日元/月),對資助額度均有明確和公開的規定。由此可見,財政資助邊界和額度十分明確,並由市場化機制根據人才知識能力水平確定額外收入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財政資助遠高於人才市場定價所帶來的頂尖人才流動風險,也有利於平衡本地人才與海外人才間的收入差距。
3、通過博士後資助項目吸引青年人才,注重生活保障
針對青年人才的項目以博士後資助項目為主,資助模式注重為初來乍到的海外青年學者提供周到的生活保障。日本特別研究員資助項目主要以博士畢業6年內的青年人才為資助對象,除個人津貼和國際往返機票費用外,還為新進來日定居的青年學者提供一次性安置費20萬日元,用於郵寄個人行李或短期安置,以滿足青年人才在工作初期的居住需求。
三
啟示與借鑑
1、面向海外青年人才建立統一的資助服務平臺
目前,我國面向海外科技人才的引進計劃和資助項目管理分散,沒有形成統一的申請和服務平臺,客觀上對海外青年人才尋求來華發展的資助信息造成了障礙,也不便於規避資源過度分散所導致的諸多問題。從JSPS的經驗來看,建議從海外人才獲取信息的便利性角度出發,建立統一的資助平臺和申請入口,將目前碎片化管理的項目申請和資助信息整合起來,打破管理部門間的信息流動屏障、實現信息共享。面向海外人才資助服務平臺的建立,一方面迫使各類海外人才引進計劃的資助對象和範圍進一步明確,從頂層設計層面做好差異化配置;另一方面有利於根據本國人才需求動態調整資助體系結構,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2、擴大青年資助項目體系的覆蓋面
從發展歷程上來看,我國海外人才資助體系更側重海外高層次人才,在政策主體、政策客體、政策工具等維度存在縱向和橫向的政策同質化現象,對海外青年人才的重視程度尚顯不足,同時在項目設置上缺乏針對短期流動和外籍博士後人才的資助形式。《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拓寬國際視野,吸引國外優秀青年人才來華從事博士後研究。因此,應借鑑國際經驗,加強海外優秀青年人才引進力度,推廣博士後資助項目模式,探索海外優秀青年短期交流項目,拓展青年人才的溝通交流渠道。
3、採取多元資助手段提升海外青年人才獲得感
對於青年人才而言,來華發展的居住和生活問題具有緊迫性,個人津貼和安置補助的發放應更注重便捷、直接、有獲得感。應考慮增加針對海外博士後人員的資助力度和資助規模,並對資助內容進行優化設置,生活性補貼應直接發放至個人,由青年人才自由支配,並著重滿足青年人才在居住和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通過吸引海外青年科技人才來華就業,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為建立國際科技合作網絡奠定基礎。
| 摘選自:胡雯. 日德海外科技人才資助體系研究與啟示——以JSPS和德國洪堡基金會為例[J]. 科技中國, 2020(10): 91-96.
| 作者:胡雯,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編輯 | Al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