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 35 歲之前能做到什麼?或許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 這句話不只適用於梁啓超身處的那個年代。科技創新能力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未來潛力,青年才俊則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中流砥柱。
今天,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在「名士之鄉」紹興市開幕。會上,「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2020 年中國區榜單評選結果如期揭曉。巧合的是,就在12月6日,「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在申城啟動。
圖說: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在「名士之鄉」紹興市開幕 新民晚報記者郜陽/攝
青年正當時,創新無止境。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們正秉承著「十年磨一劍」的專業精神,默默鑽研一個又一個難題,在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多個尖端領域發光發熱,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孕育著下一個可能重塑世界的契機。那麼,我們為這些青年力量的成長做了什麼?
政策向你們傾斜
無論是不斷挑戰技術極限的科研工作者,還是致力於讓技術商業價值最大化的科技創業者,中國人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際舞臺上。自 2017 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榜單正式落地中國,至今天已成功舉辦四屆。他們中有在人類科學邊界不斷求索的先鋒者,有洞悉技術變化方向的遠見者,有靈感不斷湧現的發明家,還有積極推動高端技術落地的創業家,更有科技向善、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者。
這一群年輕人,正在用科技的力量創造更好的世界。今年獲獎者的科研領域涵蓋生命科學、材料、光電、物理、化工、能源、通信、先進位造、晶片和計算機科學,其成果大多是世界級突破性成果,或者是具備巨大的產業化潛力和價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韓達、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諸葛群碧、京東智聯雲副總裁、京東(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易津鋒三位申城青年才俊入選榜單。本屆榜單評委大咖雲集、分量十足,包括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美國科學院院士楊培東等。
記者了解到,韓達獲獎年齡為34 歲,獲獎理由是通過核酸分子工程技術創建功能化和智能化的核酸分子器件及系統,並將其應用於生物醫學和細胞生物學研究中。諸葛群碧獲獎年齡為33 歲,獲獎理由是推動了超大容量光通信系統的實現,以及靈活智能光網絡的構建。 易津鋒獲獎年齡為32 歲,獲獎理由是研發的系統利用海量脫敏數據與 AI 技術,可較為精準地分析和預判海量用戶的共性和個性化需求,以及商品上市後的市場表現,給出可量化的最優取值建議,讓商品的設計、研發周期縮短。
無獨有偶,由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團市委、中科院上海分院、市青聯指導,市青年科技人才協會主辦的「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上海科技35U35)12月6日在滬啟動。該計劃旨在探索更有利於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評價和選拔機制,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影響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評選將分別從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戰略方向,每年選拔35名獲獎者和15名提名者。
掌聲因你們響起
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得知獲獎後,王院士說,自己心情好的、壞的都有。一方面我們國家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對人民有益就受到表揚和獎勵,作為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他接著發出了「靈魂拷問」:這個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
如果王院士聽到了兩個多月後,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響起的至少50次掌聲,或許能感到欣慰。掌聲是送給50位獲得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的青年科學家的。他們將在未來五年內,每人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 300 萬元人民幣獎金,可以自由支配獎金。今年獲獎的名單比首屆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最年輕的獲獎者為30歲的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研究員黃芊芊。
在很多科學家看來,科學探索獎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的前瞻性。這個獎項將目光集中在基礎科學,只針對科學家的科研工作進行考察,不以已經獲得肯定的科研成果為判斷標準;只為尋找有潛力的項目,助力國家基礎研究的長遠發展。「獎項的設立打造了一種科研資助生態,讓青年科學家們在相對自由的環境中推動基礎科學的發展。」一位獲獎者表示。
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說:「我們必須樹立更高的科研志向,做出更多從零到一的原創研究成果,同時要推動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科學文化,普及科學知識。」
有學者指出,即便人們已向最新的科研動態投入更多目光,基礎科學的研究過程還是很「孤獨」,人們短暫的注意力的背後,可能是年輕科學家長時間的努力。而「未來科學大獎」「科學探索獎」等民間獎項的興起,則從新渠道為基礎科學研究注入養分。
氛圍為你們打造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員也是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的獲得者,獲獎理由是「肯定他在植物-微生物共生營養交換和菌根共生信號受體發現方面的貢獻,支持他在豆科植物根瘤共生和菌根共生領域進行深入探索」。
2013年,王二濤學成回國,組建了自己的研究組。坐了四年「冷板凳」,他和團隊發現了脂肪酸是植物與菌根真菌共生體系中碳源的主要傳遞形式,推翻了百年來教科書中的「糖」理論。就在今天凌晨,王二濤研究組的另一項成果登上《自然》,他們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百年難題。
「我很喜歡我們中心寬鬆、自由的學術氛圍。」王二濤告訴記者,「年輕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做的課題,只要把它做到最好。」尤其是在前五年,中心並沒有對論文的硬性指標,研究組「囊中羞澀」了,可以向中心「打借條」,所裡的前輩也樂意伸手援助。「在生物學領域,好的成果沒有很多年的積累,是做不出來的。如果規定三年發一篇論文也不難做到,但幾乎不可能將機理或是生物學意義闡述清楚,可能會錯失重大發現。」王二濤向記者吐露了「大實話」。
時間再往前倒流,2003年大學畢業後,王二濤被推免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讀研。作為王二濤的導師,何祖華成立研究組沒幾年,研究方向是植物抗病信號轉導。但當時王二濤對水稻馴化更感興趣,也得到了導師的支持。十年後,王二濤回到了中科院,自己也帶起了研究生,他學著當年導師的樣子,給學生創造自由的學術氛圍。在他看來,自己所在的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所打造的科研環境能夠算國際一流:經費啟動、團隊配備都很快,非常有利於年輕人的成長。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周斌研究員是第二屆「科學探索獎」前沿交叉領域的獲獎者。2011年回國的他感慨遇上了一個好時代,「中國基礎研究在蓬勃發展。」與周斌這代人國內讀書、海外留學、歸國當科學家的人生軌跡不同,隨著我國在各科研領域持續發力,本土培養的學生也能成長為優秀的科技人才。對於「後浪」攀登科學高峰可能經歷的陣痛,周斌看得很明白。「一方面科研上能否迅速出成果,另一方面還有來自家庭的壓力。」他說,「還有剛剛獨立的年輕課題組長們,選擇攻關重大的科學問題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但研究機構可能給的考察期並沒有那麼長,你甚至見不到曙光就會被淘汰,這又該怎麼辦?」對此,周斌建議,年輕科研人在做課題研究時,要重視發展新技術新方法,爭取掌握一項核心技術,為將來重大科學問題的突破奠定基礎。
「科學探索獎」天文和地學領域獲得者、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李婧說,此前做技術的在發論文上不佔優勢,但近年來國家推進的系列評價制度改革,弱化了論文的分量,「這對我們是挺好的事情。」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