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科研人 請大膽向前走

2020-12-17 新民晚報

一個人在 35 歲之前能做到什麼?或許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 這句話不只適用於梁啓超身處的那個年代。科技創新能力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未來潛力,青年才俊則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中流砥柱。

今天,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在「名士之鄉」紹興市開幕。會上,「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2020 年中國區榜單評選結果如期揭曉。巧合的是,就在12月6日,「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在申城啟動。

圖說: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在「名士之鄉」紹興市開幕 新民晚報記者郜陽/攝

青年正當時,創新無止境。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們正秉承著「十年磨一劍」的專業精神,默默鑽研一個又一個難題,在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多個尖端領域發光發熱,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孕育著下一個可能重塑世界的契機。那麼,我們為這些青年力量的成長做了什麼?

政策向你們傾斜

無論是不斷挑戰技術極限的科研工作者,還是致力於讓技術商業價值最大化的科技創業者,中國人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際舞臺上。自 2017 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榜單正式落地中國,至今天已成功舉辦四屆。他們中有在人類科學邊界不斷求索的先鋒者,有洞悉技術變化方向的遠見者,有靈感不斷湧現的發明家,還有積極推動高端技術落地的創業家,更有科技向善、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者。

這一群年輕人,正在用科技的力量創造更好的世界。今年獲獎者的科研領域涵蓋生命科學、材料、光電、物理、化工、能源、通信、先進位造、晶片和計算機科學,其成果大多是世界級突破性成果,或者是具備巨大的產業化潛力和價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韓達、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諸葛群碧、京東智聯雲副總裁、京東(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易津鋒三位申城青年才俊入選榜單。本屆榜單評委大咖雲集、分量十足,包括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美國科學院院士楊培東等。

記者了解到,韓達獲獎年齡為34 歲,獲獎理由是通過核酸分子工程技術創建功能化和智能化的核酸分子器件及系統,並將其應用於生物醫學和細胞生物學研究中。諸葛群碧獲獎年齡為33 歲,獲獎理由是推動了超大容量光通信系統的實現,以及靈活智能光網絡的構建。 易津鋒獲獎年齡為32 歲,獲獎理由是研發的系統利用海量脫敏數據與 AI 技術,可較為精準地分析和預判海量用戶的共性和個性化需求,以及商品上市後的市場表現,給出可量化的最優取值建議,讓商品的設計、研發周期縮短。

無獨有偶,由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團市委、中科院上海分院、市青聯指導,市青年科技人才協會主辦的「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上海科技35U35)12月6日在滬啟動。該計劃旨在探索更有利於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評價和選拔機制,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影響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評選將分別從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戰略方向,每年選拔35名獲獎者和15名提名者。

掌聲因你們響起

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得知獲獎後,王院士說,自己心情好的、壞的都有。一方面我們國家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對人民有益就受到表揚和獎勵,作為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他接著發出了「靈魂拷問」:這個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

如果王院士聽到了兩個多月後,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響起的至少50次掌聲,或許能感到欣慰。掌聲是送給50位獲得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的青年科學家的。他們將在未來五年內,每人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 300 萬元人民幣獎金,可以自由支配獎金。今年獲獎的名單比首屆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最年輕的獲獎者為30歲的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研究員黃芊芊。

在很多科學家看來,科學探索獎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的前瞻性。這個獎項將目光集中在基礎科學,只針對科學家的科研工作進行考察,不以已經獲得肯定的科研成果為判斷標準;只為尋找有潛力的項目,助力國家基礎研究的長遠發展。「獎項的設立打造了一種科研資助生態,讓青年科學家們在相對自由的環境中推動基礎科學的發展。」一位獲獎者表示。

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說:「我們必須樹立更高的科研志向,做出更多從零到一的原創研究成果,同時要推動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科學文化,普及科學知識。」

有學者指出,即便人們已向最新的科研動態投入更多目光,基礎科學的研究過程還是很「孤獨」,人們短暫的注意力的背後,可能是年輕科學家長時間的努力。而「未來科學大獎」「科學探索獎」等民間獎項的興起,則從新渠道為基礎科學研究注入養分。

氛圍為你們打造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員也是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的獲得者,獲獎理由是「肯定他在植物-微生物共生營養交換和菌根共生信號受體發現方面的貢獻,支持他在豆科植物根瘤共生和菌根共生領域進行深入探索」。

2013年,王二濤學成回國,組建了自己的研究組。坐了四年「冷板凳」,他和團隊發現了脂肪酸是植物與菌根真菌共生體系中碳源的主要傳遞形式,推翻了百年來教科書中的「糖」理論。就在今天凌晨,王二濤研究組的另一項成果登上《自然》,他們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百年難題。

「我很喜歡我們中心寬鬆、自由的學術氛圍。」王二濤告訴記者,「年輕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做的課題,只要把它做到最好。」尤其是在前五年,中心並沒有對論文的硬性指標,研究組「囊中羞澀」了,可以向中心「打借條」,所裡的前輩也樂意伸手援助。「在生物學領域,好的成果沒有很多年的積累,是做不出來的。如果規定三年發一篇論文也不難做到,但幾乎不可能將機理或是生物學意義闡述清楚,可能會錯失重大發現。」王二濤向記者吐露了「大實話」。

時間再往前倒流,2003年大學畢業後,王二濤被推免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讀研。作為王二濤的導師,何祖華成立研究組沒幾年,研究方向是植物抗病信號轉導。但當時王二濤對水稻馴化更感興趣,也得到了導師的支持。十年後,王二濤回到了中科院,自己也帶起了研究生,他學著當年導師的樣子,給學生創造自由的學術氛圍。在他看來,自己所在的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所打造的科研環境能夠算國際一流:經費啟動、團隊配備都很快,非常有利於年輕人的成長。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周斌研究員是第二屆「科學探索獎」前沿交叉領域的獲獎者。2011年回國的他感慨遇上了一個好時代,「中國基礎研究在蓬勃發展。」與周斌這代人國內讀書、海外留學、歸國當科學家的人生軌跡不同,隨著我國在各科研領域持續發力,本土培養的學生也能成長為優秀的科技人才。對於「後浪」攀登科學高峰可能經歷的陣痛,周斌看得很明白。「一方面科研上能否迅速出成果,另一方面還有來自家庭的壓力。」他說,「還有剛剛獨立的年輕課題組長們,選擇攻關重大的科學問題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但研究機構可能給的考察期並沒有那麼長,你甚至見不到曙光就會被淘汰,這又該怎麼辦?」對此,周斌建議,年輕科研人在做課題研究時,要重視發展新技術新方法,爭取掌握一項核心技術,為將來重大科學問題的突破奠定基礎。

「科學探索獎」天文和地學領域獲得者、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李婧說,此前做技術的在發論文上不佔優勢,但近年來國家推進的系列評價制度改革,弱化了論文的分量,「這對我們是挺好的事情。」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相關焦點

  • 印第安人是中國商朝人後裔?1955年臺灣青年做了次大膽驗證
    此後,另一位法國學者金勒根據中國古代《梁書》的記載,認為中國史書中提到的「扶桑」最早指代的就是美洲的墨西哥,這也預示著中國古人很早就已經到達過美洲大陸。到了1846年,英國學者梅德赫斯特在翻譯《尚書》時,注意到了武王伐紂前後殷商主力消失這一細節,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武王伐紂時可能發生了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風,被吹到美洲。這就是著名的「殷人東渡說」。
  • 青年科技工作者認為:良好的科研生態和環境十分重要
    日前,在中國科協組織的青年科學家代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座談活動中,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的15位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分享科研的心得體會。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對於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的「要創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激勵機制,鼓勵廣大科研人員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讓科學家潛心搞研究」感觸頗深。        結合自身經歷,付巧妹認為好奇心是創新的驅動力,是深入研究的源泉。
  • 高校青年教師之困:無「編制」,非升即走
    因此只要能夠拉到經費就可以留任,不競爭終身教職,也無需「非升即走」(Up or Out)。而處於終身教職序列的教師們,則需要兼顧教學(Teaching),科研(Research)和服務(Service)等多方職責。
  • 讓青年科研人才脫穎而出
    日前傳來好消息:自2017年首次召開人才工作會議以來,中國農科院取得多項重大原創性科學發現,首次成功克隆雜交稻種子,解決二倍體馬鈴薯自交不親和與自交衰退難題……取得如此多的成績,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農科院大力構築人才高地,優化創新生態,讓青年科研人才脫穎而出,挑起了科研大梁。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 求職就要「普且信」,給青年科研人的3點求職建議
    求職就要「普且信」,給青年科研人的3點求職建議 2020-12-17 1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陳毓勇敢的向前走
    陳毓:勇敢的向前走此時此刻的天氣就跟我的心情是一樣的,烏雲密布。就在前一個小時,我辦離了離職手續,跟相處很久的同事道了離,我不是很清楚為什麼選擇離職,工作不錯,同事友善,是理想中的工作。同樣的也許多貴人幫助我,不熱我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年裡發展到這個程度,在這裡我要感謝那些曾經幫助過我的人,謝謝。回家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工作問題,我家是在一個小縣城裡,那裡的工作不像在北京一樣可以任我選擇,而我在北京所從事的行業,家鄉是沒有的。我不清楚為什麼回來,可能是昨天父母在電話中的一句「什麼時間回家看看」?
  • 人民日報:讓青年科研人才脫穎而出
    日前傳來好消息:自2017年首次召開人才工作會議以來,中國農科院取得多項重大原創性科學發現,首次成功克隆雜交稻種子,解決二倍體馬鈴薯自交不親和與自交衰退難題……取得如此多的成績,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農科院大力構築人才高地,優化創新生態,讓青年科研人才脫穎而出,挑起了科研大梁。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科學發展規律證明,贏得青年才能贏得科學的未來。
  • 上海萬名師生、青年科研工作者熱議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
    宣講會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先生、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將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娓娓道來。兩位耄耋老人對事業的執著與熱愛,隔著屏幕撞擊青年學子的心靈。對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精神的傳承成為近日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熱議話題。
  • 提升科研能力,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
    2020年12月,梅隴中學科研室為促進教師科研能力提升,分別邀請了《上海教育科研》雜誌副主編張肇豐、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金釗以及中國知網上海分公司的劉玲鈺老師對我校青年教師進行了三次科研能力培訓。
  • 【青年科技人才】葛良鵬:勇闖科研無人區
    【青年科技人才】葛良鵬:勇闖科研無人區 2020-10-14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當你摔倒了,請卸去一些疲憊,起來繼續向前走
    沒有誰天生就會走路,只是,時光不會停留,推著你向前,不走也得走!歲月蹉跎,人生輾轉,誰也不能坐著等,也沒有誰願意永遠地躺著坐著,趴著不起來,因為生活得繼續,時間不等你,終究還是要站起來,向著目標,繼續往前走!
  • 委員建議大膽使用優秀青年...
    劉偉認為,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一直走在時代前列,而在19世紀西方列強堅船利炮衝擊下,中國的高等教育從起步開始就全盤西化,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高等教育又照搬蘇聯模式,「以前我們要麼沒經驗,要麼很落後,真正開始樹立教育自信是從改革開放才開始。」
  • 15年後的中國將是什麼樣?青年,請你出列!
    青年,請你出列。更安心地進行科研探索提及科技強國,繞不開「基礎研究」這個關鍵詞——它被視為科技強國的根基,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國家在最不可預見的基礎科研領域,能夠給予前所未有的物質及精神支持,對青年科研工作者來說是時不我待的機遇——我們可以安心的投入自己喜歡的科研事業中去!」付年凱說。10年前,一個冬夜,下著大雪。魏勇在辦公室思考一個「沒用的」問題:地球磁場倒轉時,究竟什麼因素會誘發生物大滅絕?
  • QICC十四年一路向前,勇做推動學科發展的「弄潮兒」
    陸新成:屢破屢立,十四年一路向前屢破屢立,以開闊的視野、廣博的胸襟,走在醫療品質的最前沿、走在學術創新的最尖端、走在全球合作的最熱點、走在培育人才的第一線,見證了浙江省心血管病學事業的發展壯大。」俞新樂:「雙下沉、兩提升」,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遍地開花
  • 海外中國傑出青年科學家獻策中科院
    本報北京9月4日電(記者薛冬)為使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健康穩步向前發展,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副院長白春禮等院領導將11位海外中國傑出青年科學家邀請到中科院問計,對該院正在實施的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進行諮詢評議。 海外中國傑出青年科學家在認真聽取中科院領導介紹後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 儘管向前走
    上海地鐵規定禁止電子設備外放已經一段時間,車廂裡人不算多,有個外表青澀的年輕小夥手機外放很大聲,持續了一段時間。突然,對面一位身體寬大佔了幾乎兩個人位置的青年男子起身拍了他手臂一下,大喝:把聲音關掉!小夥應該是被驚到了,略顯尷尬慌忙亂點屏幕,外放依舊還在。對面又是一聲:聽不懂嗎?!小夥說我關掉了,臉色微紅。除此之外,車廂安靜無聲。
  • 考前請學生吃「必勝」比薩,走「必勝花路」,這個學校讓人羨慕了
    對,就是那位「神仙校長」——鄭州一八聯合國際學校的馬校長今年不僅請考生吃必勝比薩用這個夏天最流行的話送給每一位即將奔赴考場的學子們夢想有你,美味有阿勝~必勝青年們,吃了必勝客的比薩未來要一起走「必勝花路」哦!衝衝衝!
  • 2019山東萬人計劃青年拔尖史大永教授課題組科研助理及科研秘書...
    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山東省「傑出青年」、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山東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山東省智庫高端人才「崗位專家」、國家海洋實驗室鰲山人才「優秀青年學者」、中科院青促會優秀會員、青島市拔尖人才、獲得山東省青年科技獎、青島市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院盧家錫青年人才獎、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青年科技獎等。
  • 見過鬼的人不怕黑:他人之疑目如盞盞鬼火,大膽地去走你的夜路!
    「且視他人之疑目如盞盞鬼火,大膽地去走自己的夜路。」這句話出自史鐵生的《病隙碎筆》,意思很簡單,就是別管別人怎麼看你,不要猶豫膽怯,大膽走自己的夜路就是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走夜路的時候。走夜路的人最怕什麼,就怕是黑暗中有魑魅魍魎,被其恐嚇。所以走夜路的時候,身邊最好是有夥伴一起吹口哨,互相壯膽。
  •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青年好書推薦」引領學習之風
    一、創新案例名稱:「青年好書推薦」引領學習之風 二、創新主體(團組織或個人)名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團委 三、活動背景與起因: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水科院」)是水利科技領域的國家隊,是國內規模最大、學科門類最齊全的國家級水利水電科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