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忠魂致遠號:此日漫揮天下淚 有公足壯海軍威

2020-12-23 桌面戰爭兵棋

致遠號

上一期我們說到了北洋水師不戰而逃的敗類方伯謙,如果說他是北洋水師最大的汙點,那麼鄧世昌則是北洋水師榮耀巔峰的象徵。今天棟哥就帶大家了解碧海忠魂致遠級穹甲巡洋艦——致遠號與靖遠號。

中法戰爭結束後,馬江之戰的慘敗再次激發了中國外購軍艦的熱潮。北洋大臣李鴻章本意是以濟遠號為藍本在英、德兩國再訂購4艘濟遠級巡洋艦,但因濟遠級設計上諸多的不足讓清政府更改了計劃,分別在英國訂購2艘英式穹甲巡洋艦,在德國訂購2艘裝甲巡洋艦。

靖遠號

致遠級穹甲巡洋艦由英國設計師懷特設計,採用兩臺復燃機與四座燃煤鍋爐作為動力系統,功率5500匹馬力,排水量2300噸,最大航速18節(如果採用強壓通風手段,可以將功率提升到7500匹馬力,但會加速老化鍋爐)。

與半吊子水平的濟遠號相比,致遠級才是正宗的穹甲巡洋艦,4英寸厚的的穹甲甲板可有效加強鍋爐輪機等要害部位的保護,而良好的水密性設計進一步提高了致遠級的生存能力。

武備方面,致遠級選用3門克虜伯210mm後膛炮作為主炮,採用前2後1的布局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致遠級的主炮使用德國克虜伯造,但炮架卻使用了英國最新設計的制退復進機,這種別具一格的設計讓致遠級的主炮射速有極大的提高。副炮採用2門6英寸英造老式速射炮和諸多機關炮。致遠級另有4具魚雷發射管,配備24枚黑頭魚雷。

致遠號

1887年9月12日,致遠號與靖遠號從樸茨茅斯出港踏上回國之路。途中行至直布羅陀軍港遇見滯留華工,鄧世昌冒受軍法處置的風險攜帶華工回國。

1887年12月10日,致遠號、靖遠號駛入廈門正式入役北洋水師,清廷正式任命鄧世昌、葉祖珪為致遠、靖遠管帶。致遠、靖遠分別與一道歸來的德式裝甲巡洋艦經遠、來遠組成分隊使用。

致遠號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9月17日北洋水師在護送陸軍登陸時在大東溝與日本聯合艦隊遭遇,打響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鐵甲艦的決鬥。致遠號與靖遠號分別位於艦隊左右兩翼,在戰鬥中定遠號受到日軍猛烈打擊,致遠號前往支援。為了保護旗艦致遠號以身做盾,很快被日軍火力不斷擊中,艦體開始傾斜。接下來便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幕,步履蹣跚的致遠號突然開足馬力一往無前的衝向日軍主力艦吉野號。

致遠號

這是中國海軍史上最悲壯的一段航程,孤獨的鄧世昌用這種捨命一擊的方式為艦隊努力贏得時間與機會,然而天不佑致遠,日軍猛烈的炮火擊中致遠號的魚雷艙,巨大的爆炸讓致遠號在十分鐘內就永遠的沉入海底。落海後的鄧世昌拒絕救援,與愛犬同沉大海以身殉國。聽聞此消息的光緒皇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壯烈的鄧世昌從此成為中國海軍不朽的軍魂。

鄧世昌

與此同時,致遠號的姊妹艦靖遠號也在管帶葉祖珪的指揮下奮勇作戰,在定遠號失去旗艦能力後,靖遠號升起指揮旗指揮艦隊,整隊再戰。戰至下午5時後,天色漸暗,雙方彈藥也所剩不多,遂各自撤離戰場。

在隨後的劉公島保衛戰中,靖遠號作為旗艦率隊作戰,在日島作戰中被炮臺擊中要害坐沉。為免資敵,第二日由廣丙號將其徹底擊沉。

相關焦點

  • 大清帝國致遠號巡洋艦沉沒記
    這時,致遠艦上,鄧世昌正沉著果斷地指揮官兵向敵人發起猛烈攻擊,一顆顆炮彈帶著仇恨的火焰飛了過去,一條條火龍在大海飛舞,一團團烈焰在天空中燃燒,日本聯合艦隊正遭到清朝海軍官兵的奮勇抵抗。不知打了多久,大副突然向鄧世昌報告:濟遠艦和廣甲艦跑了。鄧世昌舉起望遠鏡,果真看見一直跟在後面的兩艦衝出日艦的包圍圈,溜了。
  • 致遠艦殘片揭開答案
    甲午海戰歷時近9個月,清軍陣亡31500餘人,其中就有著名的海軍將領鄧世昌。在甲午海戰爆發一個多月後,黃海之戰正式打響,北洋水師慘敗,致遠艦管帶鄧世昌駕駛軍艦衝向日寇的吉野號,最終以身殉國。這樣視死如歸的氣魄讓世人紛紛震撼,光緒皇帝親自寫下「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輓聯。
  • 鄧世昌駕駛「致遠號」,勇撞敵艦犧牲後,其後代的結局如何
    126年前的黃海大東溝海戰中,北洋艦隊「致遠」號巡洋艦彈盡糧絕,多處起火,船體嚴重傾斜,隨時都有可能傾覆沉沒。管帶鄧世昌命令全艦官兵回到戰鬥崗位,開足馬力,向著日軍「吉野」號全速前進,決意用殘破的船體撞擊「吉野」號,和它同歸於盡。
  • 山東艦弦號「17」不僅是巧合更富含深意!
    4000名官兵,有3000多名血灑海疆。這其中最悲壯的,莫過於鄧世昌。黃海海戰中,為了鼓舞士氣,鄧世昌在自己的致遠艦上升起大旗。這一行為,也使致遠艦遭到日艦的圍攻。在船身傾斜之際,鄧世昌決定與日艦吉野號同歸於盡。吾輩從軍為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勢有死而已,然雖死,而海軍之聲威弗替,是即所以報國也。這是致遠艦全體官兵,在這個世上,發出的最後一聲怒吼。
  • 中國海軍百年:悲歌、骨氣和榮耀
    事實上,北洋水師有滅掉日本海軍的實力,但李鴻章不願意,丁汝昌也沒有下令開火,最終選擇外交談判解決。日本賠錢了事。日本人頗有「知恥而後勇」的意思,黑船事件後奮起變法,長崎事件後決定建設強大海軍。除了財政投入的傾斜,天皇也從宮廷撥款,並從官員的薪水中抽取十分之一,甚至連小孩玩的遊戲都是模擬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