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左權民歌匯」突圍賽開賽以來,擺在評委席上的布老虎,吸引了眾多目光。這些布老虎造型大氣,眼似銅鈴、尾如鋼鞭、牙尖齒利,就連耳朵都豎得筆直,看起來威嚴雄猛、栩栩如生。
它們有何寓意?出自誰人之手? 7月13日,記者在位於左權縣城遼陽街的「左權民歌匯·太行根非遺集結場博覽會」上找到了答案。
當天,在山西將軍虎民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布置的展臺上,記者發現了大小不一、色彩不同、情狀各異的布老虎,它們同評委席上的布老虎一樣,形神威猛卻又不失可愛。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將軍虎」。這些「將軍虎」,是非遺傳承人李愛萍在沿襲左權縣製作布老虎的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改良材料、豐富造型,更新工藝流程製作而成。
「將軍虎」的稱謂,與左權將軍有關。當年,八路軍總部進駐麻田,當地婦女把親手繡制的布老虎送給八路軍官兵,希望他們英勇殺敵、平安歸來。左權將軍殉難時,就戴著當地老百姓送給他的布老虎。為紀念左權,當地老百姓就把布老虎叫作「將軍虎」。
李愛萍製作「將軍虎」的手藝,源自外祖母和母親從小的薰陶。為了將這一瀕臨失傳的技藝傳承下去,她深入全縣鄉鎮村莊,傾全力搶救、挖掘、整理、改進這一民間技藝,在製作「將軍虎」上大做文章,終於使「將軍虎」重新走進左權人的視野。如今,「將軍虎」更是被推薦為國禮,送給各國首腦、政要,在海外、臺灣等地大受歡迎。
「『左權民歌匯』為非遺產品提供了宣傳、展示、推廣的平臺。」李愛萍介紹,除去評委桌上的「將軍虎」,開幕式上左權小花戲演員的服裝、突圍賽上左權籍選手的服裝等,都出自他們公司。
「小時候戴過這種老虎帽,幾十年沒見過,沒想到今天看到了。」現場,66歲的韓保珍摩挲著一頂工藝繁複、製作講究的老虎帽,和記者講起了兒時的故事。她說:「這些老手藝,是咱祖先留下的寶貴財產,是祖輩們一輩一輩傳下來的,丟了太可惜了。看到這些布老虎、老虎帽,放心了。」
非遺集結場上,繡工精湛的鞋墊,構思精巧的剪紙、刻紙等非遺產品逐一登臺。對廣大非遺傳承人來說,「左權民歌匯」不僅給非遺文化提供了集中展示的機會,更讓他們看到了傳統文化興盛的美好明天。
剪窗花剪了40多年,如今後繼有人的非遺傳承人趙蘭芳的感嘆,代表了全體非遺傳承人的心聲:「從上到下重視、弘揚傳統文化,大力扶持非遺文化。咱這些民間手藝人的好日子來了!」
(文:張莉芬/圖:楊洋、張浩亮/視頻:張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