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3 來源:《中國教育報》
「聽說實踐團的學生可以畫牆繪,我們村也需要。」最近,重慶第二師範學院社會實踐團大學生的牆繪,在重慶石柱縣一些村子成了「搶手貨」,不少村幹部專門前來預約。
「實踐團緊貼當地需求,要方案就量身定製,要解題就望聞問切,實實在在幫我們鎮解了3個『惑』。」提起重慶第二師範學院社會實踐團,石柱縣沙子鎮副鎮長冉陽由衷地為他們點讚。
解鄉村文明提升難之「惑」
暑假剛到,重慶第二師範學院8支社會實踐團隊就出發了。30名教師、150名學生,分赴石柱縣沙子鎮龍源村、三河鎮蠶溪村、橋頭鎮橋頭村等開展實踐活動。
村民文化生活非常單一和匱乏,是眼下鄉村常見的問題。
實踐團首先解的就是這一「惑」。他們分別在三河鎮蠶溪村、橋頭鎮橋頭村、沙子鎮龍源村開辦暑期留守兒童培訓班,為鄉村書屋捐書5000餘冊,通過募捐為村子捐贈價值10萬元的體育器材和體育用具40套,為留守兒童開設了「兒童語言藝術」「西洋棋」等7門趣味培訓課程和趣味美術課堂。
「雖然他們在這裡的時間很短,但實踐團師生留在牆上的彩繪和精心編排的宣講,仍然為村民的精神生活帶來了一股新風。」在冉陽看來,通過不懈的努力,鄉村文化早晚會豐富起來,村民的精神世界也一定會日漸豐盈起來。
解鄉村旅遊起步難之「惑」
沙子鎮很多村民家裡有木質的老房子,本來鎮裡想引導一些村民把老房子改造成農家樂或民宿,但動輒投資幾十萬上百萬元的改造費讓這項工作止步不前。發展需求和資金短缺的矛盾,成了社會實踐團師生要解的又一個「惑」。
旅遊與服務管理學院專家團隊帶領房地產專業學生深入沙子村、興隆村、龍源村的農戶開展調研,以「土家土院、土滋土味」為主題,按照「民有特色、宿有標準」的設計思路,提出了沙子鎮民宿建設規劃。同時,結合農戶實際經濟情況,他們還提出了用泥巴和稻草混合做隔音牆這種低成本、接地氣的方案。
美術學院的師生對當地盧家壩子溼地、風電觀景臺、興隆村馬蘭壩、魚泉村蓴菜田、白水溪土家院等景觀進行寫生,創作作品20餘幅作為民宿的裝飾。
「我仿佛已經看到『低配版民宿』的樣子和農戶發自內心的笑容。」冉陽欣喜地說,師生們提供的改造方案讓自己看到了把村民的吊腳樓變成民宿的希望。
解農村電商發展難之「惑」
沙子鎮物產豐富,有蓴菜、土蜂蜜、陰米、高山土豆、竹筍等綠色農產品,但當地電商力量薄弱,農產品銷售難,生態資源優勢未能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2018年,重慶第二師範學院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在沙子鎮建立了農村電商實踐基地,社會實踐團幫村民建立了「沙佳幫」電商微信公眾號,開發了「憶苦思甜」「大自然的饋贈」「土家繡娘」等3個系列特色商品,曾取得兩個小時銷售500斤土豆的成績。
儘管如此,當地農村電商發展仍然面臨很多問題。今年,社會實踐團再次來到石柱縣,對沙子鎮、三河鎮、橋頭鎮特色農產品進行深入調研,進一步優化「沙佳幫」電商微信公眾號,又在淘寶網上建立了店鋪。美術專業學生為蓴菜設計產品包裝。電商專業學生通過直播、抖音等新媒體手段大力推廣產品,兩小時銷售蓴菜297件,營業額達5000餘元。
為了幫當地農村電商增強造血能力,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與石柱土家族自治區譚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達成了蓴菜網上獨家代理經營協議,同時依託農村電商實踐基地,校地合作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養,激勵電商人才返鄉就業創業。(本報記者 胡航宇 特約通訊員 嚴國華)
(責任編輯: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