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什麼時候,教師節開始「談禮色變」
「教師節」將近,空氣卻驟然緊張起來。老師們的心情,不是變得「更加輕鬆」,反而是變得「更加緊張」。因為,現在的「教師節」已經演變成對老師和學生、老師和家長之間的關係和情感的一種考驗。
近日,福州一名高一年級的學生舉報老師在教師節這天「強制收取禮物」。這個不是「小事」,一個問題的「教師節收禮物」,還有一個問題在於「強制收取」。正是這兩點,引起了學生的不滿。
福州的這所名叫「超德中學」的學校,由於教師節臨近,這名高一學生所在的班級的班主任就在班級群裡發起投票,要求學生用班費為12個學科的老師買禮物。
投票只有兩個選項「同意」和「不同意」;並且要求對所送禮物說明具體建議。有學生提出質疑時,老師竟然回答說「請你轉班」以後你也別麻煩老師」。
這就意味著老師「強制學生購買禮物」。很顯然,「強制購買禮物」和「變相強制購買禮物」都是不可接受的,這有違教師職業工作規範。所以,這所「超德中學」的這個班主任無疑將會受到相應的處理。
福州一名學生舉報老師在教師節這天「強制收取禮物」
然而,我還是想針對這個事件發表一些不一樣的看法,我相信,在討論事情的過程中,也會允許發表不一樣的看法。
班主任老師為什麼會強制學生買禮物?主要原因可能還是在於:出於傳統的「感恩教育」或「情感教育」,班主任老師希望學生能夠「感謝師恩」,希望通過這種形式來深化學生和科任老師之間的關係和情感。
作為從一線走過來的老師,我認為這是最主要的原因。「感恩教育」是中國傳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代又一代「教育者」所傳承下來的。向老師「敬禮」,向老師「獻禮」,是傳統教育乃至中國文化的重要形式。
注意,這個「禮」,是「敬」,是「獻」,而不是「送」。這個「禮」,不能太貴重,它必須「重儀式,輕內容」,「重精神,輕物質」。這個「禮」,必須符合「千裡鵝毛」「君子如水」的中國傳統審美標準。
在這種傳統教育和文化氛圍下,向老師「獻禮」實際上也是「感恩教育」的一部分。讓學生終身銘記,對所有幫助自己成長的人,都應該抱著一顆「感恩的心」。這種「感恩教育」,不但是家長父母的責任,也是學校老師的責任。
我反對向老師「送禮」,但是我不反對學生向老師「獻禮」,「禮輕情意重」嘛!
這個班主任老師的問題在於:採用了「強制思維」,為老師慶祝的「初衷」雖然可以得到理解,但是這種「強制購買禮物」的做法卻難以得到認可。
而老師是否會借「教師節」機會「收賄索賄」,我認為可能性不大。根據網絡截圖,班級所購買的禮物單價都非常低,從0.98元到43.9元不等。12個老師加起來總費用可能只有幾百元,平均下來就幾十塊錢而已。
經查,班級所購買的禮物最高43.元/件
我認為,這個班主任的一番好意可能被個別學生「無意誤解」或「惡意誤解」。
如果說是「無意誤解」,那則是班主任在「感恩教育」過程中的思想工作還做的不夠認真,不夠細緻。學生向老師表達敬意、情意,都是應該的;但是強制學生如此表達,如此送禮,那麼違背了學生的意願,學生就有權表達不滿,有權告狀和舉報。
如果說是「惡意誤解」,那麼說明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已經非常糟糕了。老師一旦有違規行為,學生便採取舉報的形式加以解決。師生之間沒有絲毫情感可言,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表面上裹著「法治」的外衣,但實際上這裡面有著更加複雜的社會背景。
那就是「物質社會」背景下師生關係的惡化。「物質社會」一切社會關係用「物質」來衡量,師生關係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傷害。傳統觀念下的「教育與被教育」的關係,現在竟變成了「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
在很多學生和家長看來,老師的教學和管理不過是對學生的一種「服務」。既然是「服務」,就談不上什麼「感恩」。然而,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如果不及時改變,那麼這種「服務」觀最終會輻射蔓延到家庭教育中來,家庭教育最終將「深受其害」。
人們難以想像,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也會變成「服務於被服務」的關係。孩子認為,父母既然將自己生下來,便應該為自己付出一切,服務一切,不然「生自己出來幹什麼」?!然而,這種的觀念已經在一些孩子身上悄然產生。
這再一次說明:「感恩教育」既是家長父母的責任,也是學校老師的責任。
是什麼讓師生之間的關係不斷「惡化」?
如果師生關係完全變成了「形同陌路」,那麼這樣的教育也不是成功的教育,「談禮色變」的教育肯定也是畸形的、古怪的教育。
從歷史傳承來看,數千年以來,中國社會一直都是一個「人情社會」,這是歷代中國社會都無法割棄的一種文化傳承。而「師生關係」也屬於「人情社會」的一部分,因此,要完全拋棄中國傳統文化去學習、照搬西方式的文化社會,這是註定不可能成功的。
那麼如何扭轉目前這種「談禮色變」的師生關係呢?
第一,繼續發揚「尊師重教」的文化傳統。當教師不再被尊重,那麼教育就變了質變了味。「尊師重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發揚,更是關涉到「未來國家建設強大」的根基,缺少了良好的教育,國家也不可能強大。
第二,大力宣揚「禮」的正確理念,重精神,輕物質。這個「禮」不應該是「禮物」,而是「禮貌」,「禮儀」。學生對老師要講禮貌,懂禮儀。「尊師重教」也要在這種「禮儀」的形式下來發揚,而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和「口號上」。班主任在安排「教師節禮物」時,務必將「感恩教育」的本質宣傳到位,絕不能讓學生認為「買了禮物就是感恩了」。
第三,制定符合中國國情和傳統文化的「教育法」,拒絕用「西方文化」來武斷地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請人喝茶、吃飯,贈送簡單的禮物,這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主人熱情好客」或「客人拜訪主人」的一種形式,但是現在卻變成一種「腐敗的形式」,這完全是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毒害。中國人必須要有冷靜的頭腦來面對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對和否定,絕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跟著西方文化一起圍剿中國的傳統文化。
繼續發揚「尊師重教」的文化傳統
很多時候,師生矛盾一方面可能有著深厚的社會背景,但另一方面有時候也是一些老師在對學生的工作中馬虎、僵硬、不得法、不細心所造成。但不管怎樣,師生關係都不能被「物質化」「妖魔化」。師生關係應該是「愛與被愛」的表達,而不僅僅是「教育和被教育」的關係,更不能變成「服務與被服務」的契約!
任何時候,師生關係都不能「物質化」「妖魔化」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