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新的小生命誕生,是全家人的喜事,但是給孩子取名字卻難倒了很多父母,尤其是比較偏門的姓氏,不太容易取名字,或者取名字不好聽。例如「苟」這個姓氏,讀音有些怪異,怎麼取名字感覺都不合適。
「苟」先生喜得貴子,心裡非常的高興,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姓氏,給孩子取名字就頭疼不已。回想起自己小的時候,因為名字問題沒少沒同學取外號嘲笑,所以不願意孩子再經歷自己的童年,不想讓孩子隨自己姓了。
但是終究沒辦法過老人這一關,隨母親姓的話難免會被街裡鄰居說閒話,所以苟先生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
無奈之下,孩子奶奶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好的名字,建議給孩子取名叫做「苟小松」,這個名字雖然普通,但是朗朗上口,後來去上戶口,戶口民警聽了也稱讚名字起得好。
因為按照國人稱呼的習慣,大家通常會稱「小松同學」而不是「苟同學」,這樣就能夠巧妙的避開了姓氏的尷尬,雖然孩子上學難免還有可能被同學取外號,但是情況或許會好上很多。
名字作為孩子的一個符號,對孩子成長影響還是蠻大的。如果父母給孩子取得名字好,有寓意也朗朗上口,那麼很容易被別人記住,這對孩子未來也算得上是一種機遇。同時名字取得好,在交友時也更有優勢,人際關係會更好一些。
相反如果孩子名字取得有歧義、或者撞名,這可能會被同學之間開玩笑取外號,不能忽視外號對孩子性格成長的影響,太難聽太具備攻擊力,會讓孩子感到尷尬、自卑、自閉,性格成長受阻。因此給孩子取名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父母多慎重考慮。
第一,諧音歧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詞語一詞多義,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是積極褒義詞,但在某些情況下又可能成為被調侃、或者貶義。例如「熊初墨」諧音「熊出沒」,孩子難免被人取笑,經常被叫難聽的外號,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第二,取名不能太土氣
原來的時候大家取名字不注意,怎麼好養怎麼取名,例如建國、衛國、家樂等等,具備某個階段的特色,還有韓劇大火的時候,出現一堆「民浩、秀俊」韓國化的名字,而女孩的話也有「秀琴、香秀」比較接地氣的名字。
這些名字原來的時候還可以,現在的話就有些土氣,還是多查一查字典、或者上網找一些有寓意朗朗上口的名字。
第三,避免生僻字
有的家長給孩子取名用生僻字,主要是想要區別大眾,但是太過於生僻也不是啥好事,如果大家都不熟悉,念不出來這個字,對孩子來講也是一種尷尬。萬一老師點名讀不出來,或者讀錯了字,全班孩子都會笑話,所以生僻字也是儘量挑選大家所熟知的,最好能讀出來的。
名字是一個人的名片,好聽的名字更能讓人印象深刻,父母給孩子取名多思索,取一個好名字自己感到驕傲,對孩子也有很大幫助。
我是小雪媽媽,一名90後寶媽,關注我,每天分享科學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