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欣 編輯:張雨忻
你花多長時間學習英語?
按照國際上通行的語言分級標準——歐標,一門語言從完全的零基礎到專家級別,所需要的時間也不過 1000 到 1200 個小時。
對於大多數中國學生來說,從小學到大學,英語作為一門主要學科,牽涉著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儘管花了超過 2000 個小時的時間學習,我們仍然無法跟外國人侃侃而談。不管學歷如何,啞巴英語的現象都無法倖免。
「超過 90% 的中國英語學習者仍然無法進行有意義的英文對話交流。」這是英語流利說的 CEO 王翌根據平臺上 100 萬用戶的定級測試得出的結論。
從 2013 年至今,三年的時間,英語流利說從錄音打分的工具入手,到一個英語學習者的交流社區,已經積累了 3000 萬的註冊用戶。
和大多數工具類產品不一樣的是,完成了工具、社區的兩級跳之後,英語流利說把下一步的目標放在高效率、個性化的英語學習這件事情上。
他們與全球多媒體英語教學領域的專家蘭斯·諾茨合作,以他的教學理念為依託,結合平臺上的用戶數據,推出了「懂你英語」,給每個人提供個性化的英語教程。
提到個性化,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老師的一對一教學。在這個領域,剛剛誕生了一家上市公司——51Talk。「懂你英語」的技術基因決定了他們的創新做法:以語音識別和自適應學習系統為支持,給每個人推出不同的教學課程。這些教學課程是根據每個人的英語水平來確定的。
一方面,在針對中國人學英語這個垂直場景,英語流利說不斷優化語音識別率。
另一方面,如何在感知語音的基礎上做出更高級的認知判斷,推出適合每個人的教學內容,英語流利說團隊想到了自適應學習系統。
所謂自適應學習,簡言之,就是根據用戶動態學習過程調整學習內容。目前,國際上在自適性學習系統上比較成熟的公司是成立於 2008 年的公司——Knewton。
不同於 Knewton 基於知識點的拆分和串聯,英語流利說用深度學習的模型代替淺層模型,系統根據用戶完成題型的歷史情況來判斷對內容的掌握程度,從而預測出哪些題型是可以提高用戶技能的,將新的題型推給用戶。
這樣,在理論狀態下,我們每完成一個課程的學習,我們下個階段的教學和練習內容也會發生變化。
比如,在 App 的英語定級測試中,我的測試結果是中高級,在一些讀音上還有需要提升的地方。英語流利說會據此提供 99 元單月的標準版課程和半年 9880 元的白金版課程。在付費了 99 元的標準版課程後,就會出現「懂你英語」的線上課程。
英語流利說的首席產品官翁翔堅介紹:「懂你英語」上一共有 11 種課型,20 種題型,6000 張原創手繪插畫,22000 句口語表達 和 36000 道真題測試。
這些題型在不同的人面前是不一樣的呈現方式,同時,在每天的練習結束後,用戶可以在曲線圖中看到自己的學習效果,包括每天的學習時長,達標天數,主動錄音比例,技能水平等,這些都以數據化的形式得以呈現。
除了人機互動教學之外,英語流利說還會有人為的輔助。懂你英語的「班主任」把我拉進了 75 人的學習群裡。她偶然會通知一些直播活動,幫助群裡糾正一些發音。大多數情況下,還是我自己就 App 裡的課程進行學習。
從 2013 年至今,英語流利說前後拿到摯信資本、紀源資本和 IDG 等投資方在內的三輪融資。從工具到社區再到個性化的定製課程,聯合創始人王翌將其比作為火箭的三級脫落。每次脫落後,推動其前進的動力就會不一樣。
十一年前,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的王翌第一次踏上美國,開始了在普利斯頓大學計算機專業博士學位的留學生涯。託福幾乎是滿分的他在機場旁邊的麥當勞差點無法點餐:黑人服務員聽不懂他的語音。尷尬的對話讓他意識到之前英語學習的缺憾。
而當他三年前準備回國創業時,他發現,國人的英語學習狀況仍然沒有改變。王翌拉上了大數據公司 Quantcast 的資深軟體工程師胡哲人,Google 美國總部的研究科學家林暉,英語流利說這個創業項目也由此產生。
(圖為英語流利說團隊主要成員合影)
三個理工男要怎樣把習得的技術變成大眾喜歡的英語產品?王翌看到了當時市面上十分流行的產品——唱吧,如果把這種用戶錄音、平臺打分的方式用到英語學習中,會不會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呢?
答案是肯定的。2013 年 2 月,新上線的英語流利說就幸運地被 App Store 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和日本作為新品推薦。
從工具到社區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當用戶聚集過來後,每天有大量的自發內容產生,用戶自發在其中形成英語討論的交流社區,在一些熱門話題比如「生活大爆炸」的臺詞之下,有多達 7335 條回復,大家以發原文語音的方式,進行獨特的「社交」。
在工具社區之後,英語流利說還做過一系列其他的嘗試,包括除了英語之外其他語種的學習工具,以及遊戲化的產品——元音達人。這些產品很大程度上並不成功。「元音達人的教材是美國的,不太適合中國學生,遊戲化的環節在玩家看來不過癮,在學習者看來效率又太低。」王翌後來總結團隊淌過的坑。
更深的思考在於,一個產品的終點會是什麼,在最終的格局中,這樣的產品又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儘管市面上有很多英語學習的產品,但語言學習最終還是個性化和高效率,憑藉著學習效果,一個教育平臺可以有長久的品牌效應。就像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過了幾百年,還有著廣泛影響力。」
整整 2014 年,王翌都在想,工具和社區之後,下一步要怎麼走?
在他看來,外教一對一教學只是發揮了網際網路在最早期的連接作用,現在的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已經這麼發達,卻在教育中沒有體現。技術實現並不難,難的是教學內容從何而來。
機緣巧合之下,英語流利說的團隊遇到美國的多媒體教育研究者——蘭斯·諾茨。
蘭斯·諾茨 研發的 DynEd 多媒體英語系列課程也被全球 70 多個國家所採納。早在 90 年代,他曾嘗試過用機器處理學習者的錄音,結果是,一個句子要花上 45 秒的時間,英語流利說快速處理的速度讓他頗為吃驚。
王翌和蘭斯·諾茨在電話裡簡短了聊了彼此的想法,很快初步達成了合作的意願。最終,Lance 答應以首席顧問的身份,指導英語流利說在「懂你英語」上的課程設計。
比如,在蘭斯的層級遞歸認知理論中,強調高頻和科學有序的訓練而非短期記憶,「懂你英語」的 App 裡也會有大量基於同一句話的不同方式的訓練:問答,填空以及圖形選擇等。
在構建長期記憶上,視覺邏輯和圖標輔助理解更有效,而且,這裡的圖標必須是有關鍵概念的圖像,而不是包含大量冗餘信息的圖片。團隊於是就採用手繪的方式,完成了 6000 張的插畫。
新上線「懂你英語」並不免費,每個月至少 99 元的付費是英語流利說成立三年來第一次以課程的形式向用戶收費。也是英語流利說在商業化上的一步邁進。
「我們不是從線下交易去切的,現在大部分切線下交易的,要花上大量的錢去打品牌,導致用戶獲取成本越來越高。我們是漏鬥型的,用戶從工具社區進來,最終變成標準版甚至白金版的用戶。除去前期的開發費用,我們後期基本都是純毛利。」王翌如此分析一路走來的商業路徑。
他沒有透露目前「懂你英語」的付費轉化率,在這個漏鬥的模型中,用戶獲取成本足夠低已經意味著勝出了第一步。
Google「技術改變一切」和「專注用戶,其他都會迎刃而解」的理念被王翌奉為圭臬。「我們的技術基因決定得有我們來做,而且我們團隊也適合做」這一點,他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