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伊說說,女性成長聚集地,願你不用身披盔甲,也能抵擋萬千生活不易。
《喜寶》重拍上映,雖說口碑一路走低,但由書推影,加上關鍵詞包括"忘年戀""撈女"等的題材本身具有一定隱晦的誘惑力,導致票房仍然可觀。
這部由郭採潔、張國柱等人主演的言情片,豆瓣評分3.4,上映十幾天後票房過了億,並且還在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長。
且不吐槽這種觀影怪象,由此可以推測興許《喜寶》還是有值得一說的地方的?
不得不說,郭採潔在這部影片中的扮相很可人,海報也很漂亮,但僅僅只是客觀評述一嘴,並不能挽救《喜寶》的撲街。
除了場景花哨無細節,角色性格太單薄,人物塑造無共鳴,時間空間感混亂,這部影片就只有一個問題:內核被掏空,劇情成水文。
當今電影市場,難道還缺技術層面的東西?觀眾看的不就是劇情和內核麼?你連觀眾最在意的東西都沒有了,撲街還有什麼好反駁的?
不信就自行比照《夏洛特煩惱》一類製作不大但口碑爆炸的影片。
原著的主角矛盾點就在拜金與金、生存與生活上,根本不是純愛問題。
連結局,喜寶都強行升華成不慕名利的形象,本來離家尋求獨立自由的二小姐還巴巴地回來繼承家業?
把推動劇情發展的矛盾、深化主題的元素都奉獻給瑪麗蘇肥皂劇了?先別管影版了,趕快讓我們一起略讀一讀亦舒原著的《喜寶》緩緩。
影片與原著之最大差別,除了劇情,就在創作初衷上。
創作過《我的前半生》、《流金歲月》等現象級作品的亦舒女士,絕非單純寫些追求噱頭的言情故事而已,因此且不提影版《喜寶》將原著改得面目全非吧,我們來著重看看亦舒創作《喜寶》的初衷。
《喜寶》初版於1979年,正是改革開放初期,香港經濟快速發展然而拜金主義盛行的時期。對當時的社會風氣,亦舒不加粉飾地進行了文學創作,最終呈現出撈女喜寶這麼一個人物,針砭時弊式地揭露出當時社會的傷疤。
讀完也許一時會覺得反感,而這正是作品的成功所在,反感已逝,悲憫才生,反思方起。
在對女性的探究層面上,《喜寶》通過描寫姜喜寶內心自我認知的轉變,並通過勖聰慧對自我價值義無反顧地追求的烘託,表現了亦舒對當時香港女性身份的思索。
所以,亦舒女士創作的初衷並非是塑造幾個討喜的角色形象。由此也可看出影版強行洗白行為的蒼白與畫蛇添足。
有一點是明確的,喜寶後來追求的,都是當初她所沒有的。而聰慧所追求的,也正是她當時所缺乏的。
所謂孰優孰劣呢,其實還是在當事人,旁人有什麼立場去評判呢?
很多劇情在網上都可以搜到,不了解的讀者朋友可以自己去詳細了解,這裡我們主要一起來簡要論述喜寶的經歷,並從中循跡出一絲喜寶後來成為撈女的原因。
喜寶渴望擁有的太多了,導致欲望愈來愈大,最終成為"撈女"。
首先,缺失越大渴望越大
喜寶的童年是缺乏父愛的。這直接導致她缺乏一個堅定而有力量的人生導師,在人生觀上很難維持較積極的狀態。
而母親的價值觀對她的影響更不言而喻了。喜寶的母親姜詠麗說:"如果有人用鈔票扔你,跪下來,一張張拾起,不要緊,與你的溫飽有關的時候,一點點自尊不算什麼。"她還說,自己最初的婚姻,都是為了那個離開她的男人委曲求全,後來的婚姻也不過是圖些物質生活。
這樣的三觀言論,怎麼能不使喜寶稚嫩的心靈中認可拜金,認同"為愛犧牲"而換取些一切呢。
生活的艱難迫使喜寶過早獨立,過早地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她的內心絕對渴望成為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然而……
這是誰的錯嗎?社會、家庭、個人……各種因素堆砌,最終鑄成了錯罷了。
家庭的殘破、生活的艱苦、溫情的缺失、反抗的意嚮導致物質渴望的產生。而喜寶渴望什麼?她當時說不清楚,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她看不清楚。
她只知道,錢,很多錢,然後改變,不顧一切。
其次,欲望的膨脹
從與聰慧初次見面時的喜寶的心理描寫中,我們就可以窺出喜寶欲望的大小:嫉妒聰慧由貴氣流露出的活力與誠意,想要搭乘頭等艙以便舒展四肢,而後無法拒絕搭乘勞斯萊斯……
她認為,如果自己也擁有那樣的物質條件,才能生活得愉快。
後來面對勖氏父子的求愛而選擇更有權有錢的勖存姿,喜寶的決定在意料之中。
"他有權、有勢、有力,而且最主要的是,他願意,命運令我遇見了他。"
這時她的欲望已經被先前數次的物質愛情催化乃至膨脹了。
太便利了,太直接了,效益太高了。
喜寶自願成為撈女。
"我不介意出賣我的青春。青春不賣也是會過的。"
她的內心,有一塊被填補了,而有一塊,遲遲空著。
這片空白,在遇見物理學家漢斯後被描繪了,這時候的喜寶才可以最大程度上地展現自己。這也是渴望的被滿足。
然而,勖存姿不允許這種情況的出現,漢斯被打死。
也就意味著,現實,不允許以青春換金錢再換取自立的"喜寶"平安喜樂。
最後,常態的"撈心"在作怪
"我尊重你,誠服你,但是我不會先愛你。"這是身為情婦的立場。
"我並不想走,我恨他的時候有,愛他的時候也有,但我不想走。"
這些想法成為喜寶的常態。
喜寶,在貢獻出青春與生命力換取物質生活,用一生治癒童年的過程中,在勖存姿去世後,徹底迷失在了現實世界……
"姜喜寶的故事可長著呢。"
既無力而不知如何擺脫,既渴望而不知如何追尋,喜寶啊喜寶,未來漫長的日子可怎麼過下去呢?
像影版裡,躺在美金堆成的床上?
致那些缺乏愛的姑娘們:
我生活在一個非常普通的家庭。
我的意思不止指收入等方面,更包括父母之間的爭吵常態,親戚間的人情冷暖,兄弟姐妹間的"明爭暗鬥"了。
若說我並不缺乏關愛,可又常常會有無人懂我的失落,以及十二分渴望經濟獨立以便與原生家庭有商討問題的可能。更因為父母的錯誤示範,對兩性關係一度陷入遲疑與否定。
相較於實在的物質條件而言,愛情究竟是不是必要的呢?恐怕是雞蛋碰石頭,而愛情才是"雞蛋"?我的父母之間難道從未存在過愛情?最終又演變成了什麼樣子?婚姻果然是愛情的墳墓?柴米油鹽才是婚姻的主旋律?
這些擔憂都是有理由的,但並非真理。
也許我們感受到了愛的缺乏,並因此否認愛情轉而追求物慾以填補內心的不安與空虛,但最終不僅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光陰,正如喜寶一樣。
然而,問題被解決了嗎?沒有啊!你缺乏的東西依舊空著!
勇敢一點,想要愛,就去追求,而不是尋求替代品,最終陷入死循環。不要為了另一個目標而放棄當前珍視的東西,以免悔之不及。
有多少血淋淋的例子在警示著我們?撈女喜寶本可以成為追求事業的自強女性或者享受生活的可愛女性而不是借愛情之名撈取物質,不是嗎?
我願意與我的父母和解,我願意相信愛情,我願意追求美好,並且掌握自己的生活,讓生活成為充滿期待的過程。
而那個用生命書寫悲劇的姑娘,名字卻叫喜寶,多麼諷刺,何其不幸。
"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愛。如果沒有愛,很多錢也是好的。如果兩者都沒有,我還有健康。我其實並不貧乏。"
對呀,我們其實並不貧乏不是嗎?
讀一讀《喜寶》原著吧,相信你會對愛情與事業、家庭與社會、女性與可能性、獨立與依附、生存與生活等等關係有更進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