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亦舒作品改編的同名電影《喜寶》,最近上映了。 她上一部改編後大熱的作品,是《我的前半生》。按理說,有這樣水平的故事打底,爛也爛不到哪裡。但事實證明,爛片是根本沒有底線的,上映沒幾天,《喜寶》就被打出了3.4分的低分。
原配夫人被編劇寫死,喜寶從一介撈女升華為一個陷入愛情深淵的花痴,勖存姿從老牛吃嫩草的色鬼變成不趁人之危的正人君子,一場包養醜聞硬生生變成了單身男女的自由戀愛。喜寶的信念從「金錢至上」、「靠自己才是王道」變成了「愛情就是一切」。
為了證明自己是真的愛勖存姿,喜寶放棄了巨額財富,打算做一個獨立女性,靠自己從頭開始。原作者亦舒試圖給出的警醒完全敲碎了,全篇成了一個瑪麗蘇的愛情故事,背後的核心是:「愛是偉大的,可以突破一切障礙。」陳詞濫調的歌頌,扭曲的是非觀,《喜寶》徹底變成了一個大眾不想看到的樣子。
「我除了有一些錢以外,我什麼都沒有。」這是在抖音上,一個點讚百萬的電影剪輯視頻裡的第一句話。說這句話的,正是電影《喜寶》裡面的有錢老男人勖存姿。一個富翁包養年輕女孩的故事,被硬生生拍成純愛電影,雖然有大部分的人都在抗拒這部劇,但是也有不少人拍手叫好。
不是因為故事多感人,而是影片裡的揮金如土讓她們無比羨慕。 勖存姿在奢華的書房裡,隨手在支票夾了抽出一張支票,推到了喜寶前面,讓她去買一個自己喜歡的鑽戒。喜寶轉身就去首飾店問:「有沒有十克拉左右的全美方鑽。」 喜寶隨意提了一下有人的敞篷車,被大風吹走了敞篷,很好玩。勖存姿就給她買了一輛車,讓她自己開著到處去。喜寶說,想要很多錢。於是勖存姿就在她的抽屜裡放滿美金。
喜寶那句:「如果沒有愛,有錢也是好的。」 被不少女孩奉為聖經。明明是喜寶用自己去換取金錢,滿足自己的欲望,撈得清清楚楚。現在的女孩們卻高喊著「這樣的有錢老頭哪裡找。」但其實這句話在原著裡還有後半句:「如果兩者都沒有,我還有健康。我其實並不貧乏。」
這句話,是在喜寶遇到勖存姿之前,自我寬慰的話。小說的結局便是喜寶沒有了愛,只剩下錢。這些錢,是用她的靈魂換來的,她抑鬱了。表面上看《喜寶》是一個頂級撈女成功的故事,但實際上亦舒要說的是,她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言外之意:要不要、能不能學她當撈女,請先掂量好。可是很多人只記住了前半句,並在斷章取義後,把它變成一種扭曲的價值觀,改編後的電影也選擇了直接剔除。
這種扭曲的價值觀,不僅在《喜寶》中有所體現。《親愛的自己》的顧曉菱,有一次去相親的時候,一直努力迎合富豪的話題,就算得知對方已經五十多歲以後,還是想要繼續交流。她說:「他是我這半年以來,見的人裡面條件最好的。」《三十而已》的林有有,明知對方有老婆孩子的情況下,還是費盡心思去勾引,冰激凌撩撥、足球場攻勢、各種仰慕和崇拜。《歡樂頌》裡面的樊勝美,客戶送她一個名牌包包,她收到以後眉開眼笑。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拆開,來回撫摸,還用雙手捧著包包湊到鼻子前用力聞了一下。
很多很火的電視劇,都有這樣的撈女,她們會被包裝成或委屈、或大義的形象。然後慢慢荼毒現實中的女性,這難道不可怕嗎?金錢至上,這個道理放在現金的社會來看沒什麼毛病,在是能不能在自己的欲望中保持清醒確實我們需要關注的事情。原著裡的喜寶其實就是個名副其實的拜金女,但是已經過去40多年了,卻還是有那麼多的人記得,你知道是為什麼嘛?
因為她夠坦白,夠聰明,也夠理性和堅強。原著裡她想要愛,馬來西亞陽光男孩來送愛時,她想的是「我知道丹尼斯會說最好的笑話給我聽,但我肚子餓的時候,我十分懷疑笑話是否可以填飽我的胃。」 她想要錢,和勖存姿談判時,她剛剛出於自尊表示「你不可以這麼快買下一個不是妓女的女人」,轉頭出門,打車回家路上想到自己的學費,生活費用,和未來可預見的女秘書生計,哭完又擦乾眼淚回去。喜寶是媽媽用每個月兩千塊的薪水一手栽培的「人造名媛」。為了讓女兒鍍金傍個有錢人,她把公司贈送的往返日本福利機票,換成香港飛英國的單程機票,連同三千塊的家底一起,把喜寶推上了飛機。
母女倆都很現實到極點的人。媽媽教導她:「女兒,如果有人用鈔票扔你,跪下來,一張張拾起,不要緊,與你溫飽有關的時候,一點點自尊不算什麼。」在原著裡,喜寶看似拜金到了沒臉沒皮的地步,但讀者卻能從其中看出複雜的人性明暗面。而電影卻把原著的暗諷變成了褒揚,把金錢跟愛情劃上了等於號。
人性是真實而複雜的。我們都渴望成為更好的人,去過更好的生活,這是人的本性。但小編覺得當自己的能力與欲望不匹配的時候,要麼就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去實現,要麼就調整自己的欲望,讓其和目前的生活狀態匹配。有時,一些契機可能讓人有走捷徑的可能,但應該清醒地意識到,這條捷徑通往的未來,只會是失卻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沒有姜喜寶,還會有李喜寶、吳喜寶,但這個人不該是我們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