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借圖
意拳沒有套路和固定的招式招法,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正如師爺所說:「在我國眾多拳家門派中絕無僅有的一例。」
關於套路和固定的招式招法的問題,祖師在《拳道中樞》的「論拳套與方法」一章裡有過非常詳盡的論述,相信很多人都是讀過的。
祖師講,所謂的拳套與方法,是「人造之拳架子」,「拳混子謀生之工具」。祖師站在拳學原理原則的高度,本著自己多年的體認,不顧一切,道破其非,語至厲而情至切,理至深且意至誠,很值得我們這些後來人好好反思。
早年間,也有學生問到我這個問題,在講解祖師精闢論述的同時,這裡我結合自己切身的體會,談談對拳套與方法的認識和體會。
我幼年習武,說是童子功,一點兒不為過,與絕大多數練拳的人一樣,我也是從諸如腰腿這樣的武術基本功入手,然後就是一招一式的比劃著學習拳術套路,在接觸意拳之前,我曾經練過很多的拳械套路、擒拿跌法以及排打硬功,比如套路,算起來怎麼也有二、三十套,早年的四川南拳,峨眉拳,後來的形意,八卦,太極,也跟過去的老師學過餵手,練過拆招,與人對打,還經常登場表現,算是有點如祖師所說的那種「愚人局部功夫耳」。
那個時候,雖然我每日不輟的練習著,但慢慢的我也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練了很多但用得上的卻很少,或者說總是想用時卻又用不上,即或是偶爾用上了的,又好像和平日裡練習的東西沒有太大的關係。
帶著這樣的不解和困惑,我堅持了很多年,頗感無奈,試圖掙扎,幾近絕望,好在從未放棄。
也許正是這樣的堅持,1989年我從軍校畢業後分配到了北京工作,那時我有每周日上街逛書店的習慣,有一天我到在王府井新華書店買到了師爺寫的《意拳》一書,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字字入心,句句勾魂,突然間仿佛於黑暗之中依稀看到了一絲光明,心裡的那團希望之火被重新點燃。
1992年4月,因緣殊勝,我正式拜在了師父門下。記得師父對我說,過去練的那些套路招式就不要再練了。
我這個人是很聽話的,從那以後,我就再也沒有練過那些套路和招式招法,每天就是站樁試力走步,不到三個月,我就開始進入了站樁換勁的階段,這個過程我用的時間不多,大概又過了三個月,當我把過去所學的全部套路和招式招法忘得一乾二淨的時候,雲開霧散,所有的一切從此漸漸變得清晰起來。
其一,拳套是什麼?
所謂拳套,就是拳術的套路,其實都是人為編造的,是人們把一些看似具有技擊效用的動作姿勢,經過一定順序的編排之後,再用銜接的動作加以過渡,如此串連在一起便形成了套路,故祖師有言「蓋拳套一項,大都知系人偽造」,事實確是如此。
其二,套路有什麼用?
我個人實際的體會,套路除了裝飾門面,虛張聲勢,自我陶醉之外,最多還有那麼一點鍛鍊身體的效果,其他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需要說明的是,我從來沒有學過或練過什麼國家規定套路以及什麼自選動作,不懂得裡面是不是真有通過精心編排之後給人以美觀而悅目的表演效果,故我之所言,皆是從實際之應用出發,與當今肆意渲染的所謂武術套路美學沒有任何關係。
套路裡的這些動作姿勢,也就是所謂固定的招式招法,究竟有沒有實際的技擊效用,暫且不說。就套路本身而言,為了便於練習者記憶和演練,確切些講,為了讓整套動作變得連貫和流暢,在從一個姿勢向另一個姿勢的轉換過程中,總是有一個或多個的銜接動作加以過渡,沒有銜接動作的過渡,套路也就不成其為套路了。
然而,這種在套路裡起著過渡作用的銜接動作,表面上看,動作確實是連貫了,演練起來也更加的流暢了,但正是這些多餘的銜接動作,象一個又一個的鉚釘,把本來已是固定的招式招法,結結實實的再一次固定下來,這種固定之固定所直接導致的後果,我不說大家也知道,因為真正的對抗瞬息萬變,是不可能按照一定的程序去進行的,何況是如此僵死刻板之套路也,正如師爺所說「任何多餘的動作和美化的修飾都不足取」。
就實際練習而言,這裡面有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練習的強度肯定不夠。
一個套路少則十幾式,多則幾十個式,甚至上百式,一個套路一天下來你能練多少遍。我想,練過套路的朋友心裡都是有數的,即使是每天你練上了一百遍,一個動作不過也就重複練習了一百次而已,何況很多人都不只是會練一、兩個套路,想想當初自己就學過二、三十套,這不算什麼,我有一位師兄,據他講曾學過上百套,試以這樣的練習強度就能使之付諸於實踐,你信嗎?反正打死我也不信。
二是形成錯誤的動力定型。
因為你是按照套路的固定程序進行的練習,這種固定程序其實也是一種不斷強化的條件反射,長期的套路練習,這種固定的條件反射也會促使我們形成相應的動力定型,而且功夫越深,這樣的動力定型就越牢固,只是這樣的動力定型不僅與我們真正的對抗毫不相干,甚至是影響我們實戰對抗的一大障礙,這就是「死套不堪實用」的道理。
其三,方法是什麼?
所謂方法,就是固定之招式招法。肯定地講,很多的招式招法都是來源於實戰的,之所以不說是全部,是因為想當然臆造出來的也不少。這些固定的招式招法有用嗎?有用,因為這在實戰中確實是已經用過的。但真的管用嗎?未必,因為實戰中未必會再給你這樣的機會。
為什麼這樣講?
要知道,這些固定的招式招法,雖然都是來源於實戰,但準確地講,是來源於實戰的結果,是實戰結果的局部反映,並非實戰的全部,何況凡是固定者,已為定勢,而定勢者,則無變化之可言。
前人講「拳法應用,須隨意應敵,臨敵致勝,對敵發力,要不早不遲,恰合時機,勢勢相乘而變化無窮,微妙莫測,方可謂之得了應字、因字功夫」,這裡的應字功夫,因字功夫,講的就是所謂隨機應變和相機而動的道理,正所謂待因緣者,自有萬化之功;落因果者,已無回天之力。
意拳認為,練套路,尚招法,好比是備妥藥方以待病人,更須病人按方患病,否則無技可施,更是無能為力。
所謂備妥藥方以待病人,喻指固定之招式招法也;所謂更須病人按方患病,喻指各種形式之套路也。比喻形象之極,語言貼切之至,練套路,尚招法,其實情正如拳諺所云「到廝打時,忘了拳法」,終究無濟於事。
所以,對於套路之弊端,一般人稍加思考,還比較容易認識和理解的,但是對於招式招法,很多人就覺得百思不得其解,好像沒有了這些固定的招式招法,練拳就無處下手,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實,練拳並不是沒有動作,也不是不要姿勢,而根本的是要看你的一舉一動,是不是能夠做到隨機應變,相機而動,正如師爺在講到意拳練習方法時特別強調說的那樣:「練習的目的在於試驗自己的力量能不能應感而發,並不在於做一招一式固定的進攻和退守的招法練習」。
關於這個問題,師爺講得很好,也講得很透,最容易讓人理解,這裡摘錄於後,希望大家好好參悟。
師爺是這樣說的:
就機會而言,首先應該了解的是:機會可遇而不可求。不能準備幾手幾招,等待對方搭手後構成某種狀態時,再求一逞。這好像下棋一樣,只會一招馬後炮或者重炮將去等待使用,那十之八九是非輸不可的。但是有了用馬後炮的機會,當然又不能錯過,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這就是第二個應該了解的問題。非要做到不加思索,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境地,不能得拳中之奧秘。強調指出意拳訓練要求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的鍛鍊,也就是說要訓練反應靈敏、肢體靈活、本體觸覺能力的提高等整體的東西,而不過分追求技擊的技術和技巧。沒有基本功,技術和技巧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練習拳術重要的是發揮人的本能,如不意絆了一跤而沒有被摔倒,手碰上熱鐵會立即收回,這都是本能。如果屆時想的是怎麼才能不摔倒,怎麼才能不燙傷,那就非摔倒,非燙著不可了。至於所謂的方法,都是後天的,是局部、刻板和片面的東西。意拳講「拳本無法」係指發揮人的能力,不設固定的招法。談到意拳之法,就是拳學的原則、原理和如何培養發揮人體本能的訓練方法。任何一門拳種的精華,全在於其原則、原理的合理與否,而不在它的外部表現形式,更不在套路的美觀和繁簡與編排順序的先後。要說保密,就是原則、原理及訓練方法,不肯揭示於人。至於外形,諸如套路是一看就可以學會的,而內在的東西,既便是口傳心授,尚有各方面的困難因素,也不能一蹴而就。世間所謂「偷拳」是外行人講故事,怎麼偷法?從意拳的教學來看,指導者常有憾於語言不能盡表其精微之義,求學者則感到儘管所學與日見長,但永遠面臨著解決不完的難題。談到拳術的原理、原則則更是筆墨無法盡述的,只好勉其力而為之,供有志於此道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