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真偽有誰知,在「左傾」的歷史書寫裡,最後他變成一個負面角色,被晾在一邊了。
民國年間的大學校長大多非常寬容,往往放任甚至保護學生搞學潮。「五四」以來,學生但凡搞學潮,社會公議多認為是對的。政府一旦鎮壓學潮,就更加印證了這種看法:政府就是壞上加壞,獨裁加獨裁,渾蛋加渾蛋。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一個校長不贊成學生搞政治運動,會被視為異類。可是如果他真的想提高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真正的棟梁,他就要堅持這種理念。
在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史上,林文慶絕對是一個重要人物。他是廈門大學第二任校長,第一任校長不到一個月就被學生轟走了。魯迅曾在廈大教過100多天書,廈大至今懷念他,為他立了雕像。當過廈大16年校長的林文慶反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忽略了。在魯迅筆下,林文慶是一個尊孔的人,在那個年代尊孔就是保守派,想要復古是壞蛋。
林文慶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大學校長林文慶:一生真偽有誰知》的作者嚴春寶在新加坡住過十幾年,跟林文慶算半個老鄉。林文慶的爺爺是從福建下南洋的華僑,他自己在新加坡著名的萊佛士學院念完書後,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醫學,在那裡碰到了一群中國留學生。林文慶從小在峇峇娘惹族群長大,懂馬來語、閩南語和英文,但是聽不懂普通話。
所以當他看到同胞大談國內時事而自己完全不懂時,便暗下決心自學普通話,慢慢地把自己教化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在那個年代,南洋有一批人經歷過這種「再華化」運動,林文慶是其中的典型。
回到新加坡後,林文慶一度從政,擔任殖民當局的立法議員。他設法將華文學校納入政府體系,以便其獲得政府資助,但此舉卻遭到很多華人誤解,說他出賣華校。他在南洋率先種植橡膠,後來很多靠橡膠發財的人都是受他影響,包括陳嘉庚在內。他還發起了很多社會改革,比如注重公共醫療衛生,號召大家剪辮子等。
林文慶回福建後,參與創辦廈門中山醫院,提出了很多關於城市公共衛生建設的意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是一位愛國華僑,至於保守、尊孔,實際是南洋華人的秉性使然。他仰慕中華文化,渴望回溯源頭,卻又趕上如火如荼的新文化運動,觀念與現實的碰撞讓他如何自處?
出資創建廈門大學的陳嘉庚先生是一位俠骨柔腸的新加坡富商,抗戰時傾其所有支援祖國。林文慶被陳嘉庚聘為廈門大學校長時,學校尚處於草創時期。然而,他卻甘願放棄在南洋華人社會取得的一切成就,從頭開始創業。林文慶的辦學標準非常高,入學考試很嚴格。
有人提出,集美學校也是陳嘉庚創辦的,跟廈大一脈相承,能不能讓集美的畢業生直接升廈大。他斷然拒絕。由於不隨意擴大招生規模,廈大的師生比例一直很高。比如1926年秋季開學時,全校學生330名,老師75名,平均一個老師配4.4個學生。林文慶到處延聘名師,許多從北平南下的名流學者,如魯迅、沈兼士、顧頡剛、林語堂、陳萬裡等,都曾在廈大教過書。
看起來林文慶把廈大建設得很不錯,為什麼後來會惹出惡名呢?主要是因為兩次學潮。
1924年5月,因與校方發生爭執,部分學生發起罷課運動,而後指控林文慶僱用苦力流氓500人圍攻鬧事學生,甚至打死了3個人。嚴春寶經過詳密考證後,發現這件事純屬子虛烏有。當時組織打人的是建築部主任陳延廷,林文慶毫不知情。雖說他有用人不當、管理不善之責,但把流血衝突的帳全記在他頭上,則有失公允。
1927年發生了第二次學潮——魯迅即在此時離開廈大。嚴春寶先生分析事件 原委,認為主要有3個原因:第一,林文慶對中國的情況太不熟悉,空有一片熱情和善意,想把中國最好的老師從北平請到廈門,卻不了解這幫名人、學者之間存有的私人恩怨,比如顧頡剛本來就跟魯迅有矛盾;第二,廈大文理科之間本來有種種矛盾,林文慶讓理科老師當教務長,令文科老師不滿;第三,許多外圍因素激化了矛盾,導致鬧得不可開交。
魯迅當時為什麼執意要離開廈大呢?嚴春寶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魯迅捨不得許廣平,這一點從他倆的《兩地書》中可以看出。另外,魯迅在廈門的生活也不太習慣,覺得吃的、住的樣樣都不好。此外,魯迅跟北平來的其他教授,包括跟校方也有點矛盾。有些教授覺得來廈大上當了,起初學校好像很有錢,什麼都給得起,還說要資助他們出版著作,結果全部沒了下文。為什麼呢?沒錢。當時陳嘉庚的生意在走下坡路,真是接濟不上。林文慶屢屢回南洋募款,學校難以為繼。
我覺得作為一個從海外回來的教育家,林文慶真的想辦好廈門大學,也真的不想看到學生老是鬧運動。在「左傾」的歷史書寫裡,最後他變成一個負面角色,被晾在一邊了。
(主講 梁文道)
歡迎點擊頂部「沈豐隨筆」關注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