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完了德國今天說說法國。一般過去說相聲的都有個定場詩,這裡也弄個日常乳法的笑話作為定場段子:
A German wanted to drive across the German-French border and was stopped by a French police.
The police asked, 「Occupation?」
That German guy answered, 「No, just visiting.」
法蘭西第一到第五共和國,它們的正式學名都叫「法蘭西共和國」,就好像我們稱呼西漢、東漢;西晉、東晉一樣,對歷史上學名一樣的朝代,需要人為的加上表示前後順序的詞。對應到法國就是,為了區分那些都叫「法蘭西共和國」的國家,所以學術界就為這些國名加上了序號。
首先一張總表鎮樓。
要把一件事說清楚的最好辦法是從頭說起,這樣全部的來龍去脈就都能讓人一目了然了。
法國的前身是公元4世紀成立的法蘭克王國,分為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我在《撲克牌》一篇中提到的查理曼大帝就是加洛林王朝的,他的帝國疆域極廣,但是死後三個孫子分家,籤署了《凡爾登條約》,其中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是今天法國的雛形。
西法蘭克王國經過幾次皇帝世系的變化,在987年卡佩王朝時稱法蘭西王國,1589年傳至波旁王朝,波旁王朝的創始人是亨利四世,之後就全是路易一家子。說句題外話,讓許多人想不到的是,法語的名字路易,按照德語叫法就是路德維希。
1774年,路易十六登基,此時新興的資產階級急需獲得更多的財富和地位,但是路易十六繼續推行專制制度,並向大資產階級收取過高的稅,讓他們忍無可忍。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舉行資產階級起義,其標誌是攻陷巴士底獄。革命隊伍抓住了路易十六,強迫他實行君主立憲。
巴黎的革命如同火炬一般讓整個歐洲都開始感到害怕,因為當時歐洲幾乎全部都是帝制,他們非常擔心新興的革命之火會燒到自己的國家上,於是組成了聯軍,聯合法國境內忠於皇室的貴族進對大革命進行鎮壓。而路易十六一看內外都有援軍,腰杆子也硬了,不願放棄之前的權力,準備裡應外合將革命黨一網打盡。
1793年1月21日,巴黎市民為了保住革命果實,將路易十六推上了斷頭臺。路易十六成為歐洲第二位被處死的國王,實際上一共有三位,他之前是英國國王查理一世,1649年被處死;之後是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1918年被槍決。
同一年的10月16日,路易十六的皇后,奧地利公主瑪麗·安冬內特也被處死,死前她不小心踩了劊子手桑松的腳,她說:「請原諒我,先生,我不是故意的。」這是她一生的最後一句話。
描寫法國大革命的小說,比較知名的有雨果的《九三年》和狄更斯的《雙城記》。有關路易十六的王后被處死的情節,可以看大仲馬的莫名其妙的小說《紅屋騎士》作參考。
路易十六死後,巴黎市民階層掌權,成立了一個沒有君主的共和國,就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順便再說一下,「市民階層」這個詞此時是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它的德語是Bürger,曾被翻譯成布爾喬亞,在俄國革命時被理解成「小資產階級」。
但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並沒有結束亂世,溫和的吉倫特派被激情的雅各賓派取代,又被熱月黨人的起義推翻。我們上學時學到的丹東被羅伯斯庇爾砍掉了腦袋,而老羅在四個月之後自己也上了斷頭臺,就是對那段混亂歷史的真實寫照。我又要說題外話了,我國在中朝邊境有個城市叫丹東,我就一直覺得它似乎應該想必理所當然的和法國有點關係。
各種暴政下的恐怖專制讓法國人民開始懷念帝制時代,於是一個叫拿破崙的屌絲冒了出來,他以軍功起家,於1804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恢復了帝制。
拿破崙在1812年遠徵俄國,佔領莫斯科之後卻因為一場莫名其妙的大火而退兵,之後就非常荒謬的兵敗如山倒。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對這段歷史有著非常生動的描寫,而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更是創造性的加入了《馬賽曲》的片段,以紀念俄國的偉大勝利。
之後的拿破崙面對反法同盟時作戰失敗,1814年被流放厄爾巴島,1815年拿破崙悄悄回到巴黎,復闢「百日王朝」,好像和張勳很像啊,6月18日在比利時滑鐵盧兵敗英國威靈頓公爵,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反法同盟推舉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為皇帝,波旁王朝復闢。
路易十八在法國大革命前逃往布魯塞爾,相當於是空降到巴黎。他根基全無,不得不向資產階級妥協,保證不改變法國大革命的經濟秩序和資產階級的權力,雙方彼此維持一個平衡。1824年,路易十八病死,他的弟弟查理十世即位。查理十世認為皇帝就是皇帝,不該被議會的鳥人們所限制,於是他登基後就操縱了議會,使之成為皇帝獨裁的工具。
1830年,巴黎人民發動「七月之變」,推翻了查理十世。歐仁·德拉克洛瓦的名畫《自由引導人民》就是描述這次起義的場景。
權力又回到資產階級手中,他們推選大資本家、大地主、舊貴族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一世為皇帝,建立奧爾良王朝。這個王朝,是大資產階級選擇的結果,其體制是君主立憲,但並不滿足小資產階級也就是市民階層的利益。尤其到了1848年,歐洲開始大革命,這一系列革命,是工業革命下新舊兩種政體的紛爭,也是無產階級的第一次覺醒。在法國,無產階級被資本主義壓迫,上面還有一個皇帝,更是讓人不能忍。
於是1848年巴黎人民又起義了,爆發了「二月革命」,推翻了奧爾良王朝,菲利普一世逃到了英國,終日以吃烤雞翅為生。巴黎群眾宣布成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由拉馬丁、賴德律洛蘭聯合工人代表成立臨時政府,廢除奴隸制度,還進行了全國男性公民的普選。
但是,民主制度必須要有相對應的文化水平和民智,盲目的民主必然會催生出野心家。拿破崙的侄子拿破崙三世被民選成為總統,他野心勃勃,一心想恢復拿破崙一世的豐功偉業。他於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解散了議會,第二年,即1852年12月2日,他宣布恢復帝制,成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拿破崙三世生不逢時,他成立帝國時正是鄰居普魯士開始崛起的時候,面對普魯士的統一德國的壓力,拿破崙三世不得不選擇與之一戰。可惜的是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一敗塗地,9月2日拿破崙三世被生擒。我們熟悉的都德的《最後一課》就是講述「普法戰爭」之後法國割地賠款的情況,實際上阿爾薩斯和洛林自古以來就是德意志民族的領土,這其實是「回歸」才對。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帶領7000士兵遠徵中國的法國少將蒙託邦,在八裡橋擊潰僧格林沁,1862年被拿破崙三世封為八裡橋伯爵,曾有小道傳聞說皇帝本來要給他5萬法郎的年薪作為獎勵,被大多數議員否決,他們認為「這場戰爭我們只死了12個人,不應該給他過高的獎勵。」「普法戰爭」時被推舉為新的總理,但是他的補鍋能力比李中堂少了好幾個數量級,他的作戰計劃導致了法軍在色當的總失敗,未能挽救法蘭西第二帝國,隨即下臺。
拿破崙三世兵敗之後三天,巴黎人民又雙叒叕的起義了,成立了「巴黎公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法國資本家紛紛充當了「法奸」,與普魯士聯合迅速的鎮壓了起義,成立了新的政府。
對這個政府,法國資本家痛定思痛,認為總有復闢和篡權的行為,是家族的基因作怪,因此明確規定,凡是當過法國皇帝或者法國地方國王的家族均不可出任新政府的首腦,就這樣,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皇帝了。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國祚內,法國打贏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和英國一起主導了國際聯盟,在國際上取得了很大的政治地位。一戰以後,籤訂《凡爾賽條約》逼得德國人砸鍋賣鐵的賠錢,真是敲骨吸髓的往死了整。德國人說,你要我死,我就死給你看!
1940年5月10日,德三發動「黃色方案」,6月22日法國投降,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滅亡。7月成立維希法國政權,法國的工業中心、經濟中心都歸德三,只有地中海部分的內陸省份是維希法國的領土。
1944年6月盟軍光復巴黎,維希政府垮臺。因為在德三控制時期存在流亡海外的「自由法國」勢力和維希法國境內的反納粹勢力的鬥爭,產生了分贓不均,因此對新的政權誰也沒有說服誰,詳情可以參看《建國大業》一開始「重慶談判」的片段。
這期間成立了一個臨時政府管理日常,但是大家的主要任務就是吵架。到了1949年,大家覺得再這麼吵下去冷戰就開始了,不如先不管別的成立一個政府再說,於是成立了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這是一個天生畸形的政府,各個派系眾多,大家都覺得自己對革命貢獻大,應該在內閣中佔據更多的話語權,短短14年居然換了22屆內閣,很有點崇禎皇帝17年換了50位內閣首輔的神韻。
1958年,法國軍方推舉戴高樂出來撥亂反正。老戴說我可以當總統,但是要修憲,要加強總統的權力,總統是民選的而不是議會選舉,這樣總統可以繞過議會做一些事情,也可以對議會實行擱置否決權。
1958年9月,法國進行公投,這樣戴高樂出任總統,成立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採用半總統共和制,並延續至今。
本文系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盜貼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