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不會講普通孩子的青春

2020-12-25 青瞳視角

◎章旭

《少女佳禾》真的是一部青春片嗎?

《少女佳禾》的英文譯名是《Summer is the coldest season》,這樣一種對常識進行翻轉的意象性表達,與青春期少年莫測而敏感,甚至有點「矯情」的內心世界,倒是頗有幾分吻合。在十幾歲的年紀,所有的情緒都太容易被拉伸到極致,世界仿佛擺渡在極度的充盈與極度的匱乏之間,永遠不安。

但這部電影何以成為青春片似乎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懷舊的青春:中國特色青春片類型分析》一文中寫道:「青春片,廣義上來說,是一種電影題材,一種對於青年生活、青春歲月、成長主題的或樂觀、或悲觀、或寫實、或戲劇化的表達;而狹義上來說,則是一種類型,一種基於一系列具有共性的能指符號對青年人成長過程中的衝動、叛逆、錯失、莽撞和迷誤的馴服、救贖和引導。」總的來看,青春片是基於青春期(英語adolescence,一般指12-18歲,而在中國語境下,這一閾值會延長)的一系列「所指」(一切與青春有關的體驗和記憶),與「能指」(學校/遊戲廳/流行音樂等符號)耦合的影像產物。

從這個層面上說,《少女佳禾》確實是一部青春片。女主角李佳禾是一個未滿14歲的青春期少女,這正符合青春片的主體設定。我曾設想,假如把主體置換成一個成年人,這個故事是否還成立,發現答案是否定的——正因為佳禾是個不需要負刑事責任的少女,她才能如此「心無旁騖」地實施復仇計劃,故事的合法性基點正是人物的少年身份。

但影片的內核是否指向了一種青春期所獨有的生命體悟?並未作出示範性的解答。

成長中的陣痛、迷惘、焦慮、熱望、反叛,一切向成年的過渡中,生長出來的纖細而看似無因的經驗紋理,都可以是青春片關涉的對象。在我看來,青春的兩個最為典型的症候便是反抗與創傷。

青春片的類型語法往往來自於成人世界的主導價值觀和青春叛逆亞文化之間的緊張感。美國文化學者約翰·劉易斯曾討論了青春片中青春反抗性的六個面向——鬱悶、犯罪、性、消費、反叛、倒退,認為青春片的文化功能是對於主流價值觀的再確認,並具體地通過青年的異化和再社會化來完成。可以說,大量的青春片正是以成年世界與青少年世界的二元對抗為母題,比如《無因的反叛》《死亡詩社》《壞孩子的天空》《伯德小姐》等等。在這類敘事中,老師/家長等成年人具有權威性的價值體系往往是被質疑,甚至牴牾的對象,而青少年的反抗則被投予了某種眷顧的目光。

另一類敘事則是「青春殘酷物語」。青春是一種創傷記憶,這並不是說青春必須經歷某種重大的創傷,而是說青春在本體論意義上就是一種創傷,青春必須以創傷的形式敞開自身。青春作為人生的一段裂變期,內部孕生著一種生長的熱烈衝動,但同時這種生長又是未完成的,青少年的身份認同,自我與本我、自我與他者、自我與世界的關係建構都是不完整的,這兩者之間的張力構成了一種自然的撕裂與創傷,《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九降風》便是這類敘事的典型文本。而愛情這種特別的經驗形式,則常常成為這種創傷症候的呈現介質。

從內核看,《少女佳禾》確實觸及到了青春片的底色,然而這種觸及卻淺嘗輒止。影片探討了很多與青少年群體共生的議題,比如校園霸凌,比如與原生家庭的緊張關係,比如青少年犯罪,比如社會青年,比如人生選擇,但都沒有深入探索,而最終淪為了一種符號式的拼貼。尤其是佳禾最終的選擇與和解,這一本應成為爆發點的情節,卻被「舉重若輕」地處理,甚至帶有某種超現實的「夢幻」感。

歸還給問題少年的「無辜感」,矯枉過正

佳禾有著少女砥石般的剛硬和野蠻生長的血氣,她不會像成年人那樣瞻前顧後、權衡利弊,她只相信殺人償命這一原始命題,對於復仇有著近乎執著的堅持。而當她在河裡試圖溺死弒母兇手於鐳時,卻「鬼使神差」地放棄了。至於原因,則在片尾的對話中揭示了出來:「你應該再堅持一下,差一點就可以替你媽媽報仇了。」「我不想變成另一個你。」

從此,佳禾和於鐳和解了,和父親和解了,和生活和解了,逐漸「走上人生巔峰」。但這一切的內在動因,居然只是她在水裡仿若接受了神諭的一瞬間。如果一定要為她的茅塞頓開找到一個現實基礎,那可能就是臨終關懷醫院裡教官的一句話:「原諒別人很難,被人原諒也很難。」

一個處於人生最艱難的渡口,搖晃著行將步入歧途的少女,竟以這樣的方式實現了她的歸位,本應有的深度就這樣被輕輕夷平了。

而於鐳三年前的那次選擇,則顯得更「無釐頭」。故事的主線便是循著佳禾復仇計劃的推進,一點點剝開當年於鐳殺人的真相——這樣一種懸疑元素的置入,算是影片的一個亮點。但當真相徹底揭開的一瞬間,卻讓人感覺仿佛抱了一路的石頭驀地墜入水裡,連水花都沒濺起——「追了個寂寞」。

於是,當於鐳試圖用電影《機遇之歌》解釋自己當初選擇的不透明性和絕望(他用到一個「擲骰子」的比喻),在我看來,反倒是一種矯飾與故作深沉。《機遇之歌》中,男主人公每一次的「選擇」,都不是出於主體意志,而是被偶然捲入某種境地之後的被動行動,他更像一隻被命運裹挾的「困獸」,失去了選擇的自由。而於鐳的殺人,他完全可以選擇不那麼做,他所謂的孤絕無援,只是一種主觀構造,而非真實存在。因此,他作為一個在問題家庭裡成長的少年,那次暴戾的選擇本應作為探尋的重點,卻同樣歸因得莫名其妙,甩鍋給青春期純然的「非理性」了。

他在和佳禾的交流中,甚至多次談起了自己絕對的孤獨:「你有沒有過全世界只剩下你一個人的感覺?在水裡這種感覺會特別真切,因為四周什麼都夠不著,只有你自己。」也會談起面對命運的無力:「如果當時我多跑出這200米,我的人生就會走上另一條路,一條不一定最好,但一定比現在好一些的路。」但這些帶有俄狄浦斯般宿命感的表達,在我看來實在是一種模糊焦點。顯然,導演試圖在少年與成年這一二元對立結構中,賦予青春期少年以某種「正確」的位置,試圖給予「問題少年」以關懷,歸還他們「無辜感」,所以她才會濃墨重彩地描摹他們的不知所措,以及人生的不可預知,而淡化對於他們內心黑洞的凝視。這樣的「洗白」不免有些矯枉過正,甚至是「跑偏」了。

蘇珊·桑塔格對於藝術的現實意義和生產性價值有過這樣的論述:「電影不僅是超越這個世界的方式,而且也是與世界相遇的方式,它訓練和教育個體,讓他們具有充足的意志和勇氣生活在世界之中。」因此,青春片可訴諸的遠不止於剝離少年世界與成人世界之間那層溫情脈脈的面紗,而將二者的對立緊張以一種客觀甚至殘酷的方式呈現於公眾面前,還可以作為一種場域,召喚成年人去思索,究竟如何賦予少年以生活在世界之中的意志和勇氣,召喚少年去思索究竟如何建構自我與世界、與他者、與本我的關係,思索「如何選擇」這個問題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說,歐美的部分青春片,諸如《放牛班的春天》《心靈捕手》等都提供了較為成熟的範本。

現實主義新窠臼與另一種可能

除此之外,影片還陷入了近幾年蔓延開來的一種青春片「套路」。從2013年《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開始,國產青春片便進入了一種懷舊模式,《匆匆那年》《同桌的你》《萬物生長》《後來的我們》等等,皆是以觸發觀眾的集體性懷舊情結為賣點。而從2017年的《嘉年華》開始,國產青春片終於掙脫桎梏,進入了現實主義青春片時代,令人耳目一新。《狗十三》《過春天》《少年的你》都選擇了在社會議題中展開成長敘事的套路,也都選擇了將青春元素和犯罪、懸疑、家庭等元素嫁接起來的跨類型策略,增加了電影的可看性。但漸漸地,這種現實主義青春片同樣墮入了一種模式化的窠臼之中,破碎的家庭,乖戾的同學,問題少年,執拗、凌厲、孤僻的少女,儼然成為一種「標配」。這種模式化與符號化在《少女佳禾》中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可以說,青春片從曾經「脫域化」、懸浮化的弊病中擺脫出來,卻又漸漸走向某種「奇觀化」的陷阱。攝像機抓取的多是並不尋常,甚至帶著微末「異端」的群體,捕捉的也不乏一些極端情境,而那些普通的、家庭完整的、未曾經歷過重大變故的群體,則被遺忘了。但這種沉默與平凡,才是中國大多數青少年真實的樣態。關切邊緣化的「問題少年」的生存困境,固然賦有深刻的人性關懷和社會價值,早在60年前,法國影片《四百擊》就將目光投向了這樣一群傷痕累累卻又內心純良的「壞孩子」,並成為影史上的經典。但若青春片都聚焦於此,倒也大可不必,視域窄化不說,觀眾也會審美疲勞。

我想,國產青春片也不妨關注一下「泯然眾人」的普通人。他們或許沒有「故事」,但他們同樣有著青春中所獨有的脆弱與疼痛,有著被成人世界「壓制」與「閹割」的無奈,有著不知其所起的愛與怕,和無盡的渴望,而這些,才應該是青春片最應該去敘說的東西,不是麼?我們甚至可以訴說一個最平淡的故事,關於青春中那些難以消解的矛盾,比如無限膨脹的自我意識,和現實中不被注視的沉寂;比如暗戀時的企望靠近,和終究不能自已的退縮……

在這些與青春有關的可通約的、平常的、微觀的身體經驗中,影片會與觀眾發生內在相遇,或許更能引發觀眾的真正「情動」。

相關焦點

  • 唐雪凝:致我們永遠不會逝去的青春
    原題致我們永遠不會逝去的青春作者: 唐雪凝今年是我們新三屆的79級入校40周年。一轉眼的功夫,曾經的青春年少已步入花甲之列。但是,我們心中的青春永遠不會逝去。學 業我們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三屆大學生——曲阜師範學院中文系79級。大家都知道這個學上得不容易,同學們卯足了勁兒,要好好學習。學習最認真的大概非王某華同學莫屬了,那認真,讓一般人都感到刻板。
  • 從明凱到Uzi退役,我們的青春結束了嗎?不,我們的青春仍在繼續
    大家總說那個誰退役了,我們的青春結束了。重複的話多了,也就沒什麼稀奇的了。那將來李哥退役了,又說我們的青春結束了。一個人在年青的時候,沒有什麼能把他搞垮。如果姑姑不是那麼霸道,王仁美和王膽的悲劇可能不會發生。不要自己的青春強加到別人身上,請問一問你的青春呢!
  • 高票房低口碑的《最好的我們》不會是爛俗劣質青春片最後的輓歌
    墮胎、分手、車禍、劈腿……在這一系列的標配元素的噱頭下,青春片也走上了下坡路,甚至已經呈現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態勢。 而《最好的我們》小說和網劇之所以能夠在這樣爛俗的市場中打拼出自己的一條路,是因為它不是狗血式的瑪麗蘇劇情,也不是單純地採用女性向情節出賣男色式的商業套路,而是因為它還原了屬於80、90一代的真實而普通的青春。
  • 《青春派》:我們的青春我做主,不瘋狂,何為青春
    ,從而成為一個「高四學生」,再次面對高考,以及重新認識愛情、友情以及自己,面對屬於自己的青春。居然(董子健飾)在第一次高考前當著學校領導的面,用泰戈爾的詩表白心愛的女生,從而獲得初戀,但被母親破壞了,為了挽回戀情,翻牆出去,意外受傷導致高考失利落榜,而初戀確去了她喜歡的大學,為了愛情,他選擇再次去徵戰高考,從而開啟一段瘋狂的青春高四生活。
  •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的青春
    去年有兩部國產校園劇,陪我們過了一個治癒的寒冬。餘周周和林楊兩枚學霸,在緊張活潑的學習氣氛中,為我們打造了一個溫暖的青春戰場。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然而,總有人問,為什麼都是學霸,就沒有一部屬於我們普通人的青春劇嗎?
  • 《再見十八班》《青春派》,不可替代的青春裡是「最好的我們」
    它和愛情沒什麼關係,有的只是既漫長又短暫的青春下自我的成長。看到後來,深深地被譚睿明這個角色感動了。雖然全是生面孔,不說演技,真的是青春,影片的真實情感打動人!老師的用心良苦,是自然流露,讓我挺感動的,片尾的大合唱,這才是不加修飾的聲音,這才是學生的特別青春,真的是一部好片子。
  • 別再一直跟孩子講道理了,他聽不進去的
    著名思想家盧梭曾說過:「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3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所以不要再跟孩子一直講道理了,他們聽不進去的!,他們不會真切地體會到。所以如果這個時候你不停地跟孩子講道理,反而會起到反作用,讓孩子感受煩躁。
  • 這麼講,孩子一定不會傳他人的私隱
    大姑姐開始與我聊天,一直不停地講她弟媳楊姐一家不少的事情,又講了個隱私,我聽著覺得尷尬不已,在房間裡的兒子想必也清楚地聽到了。我們無法要求他人的這種行為,但一定要恪守自己不成為這樣的人,並且有責任認真地教導自己的孩子遵守好的品德。
  • 《青春派》:一個平凡的男主,卻渾身都是我們的影子
    如果非要給青春派這個電影一個評分的話,可能在眾多的青春片中它只能算是合格的分數,算是上多麼的標新立異,但是正是這個沒有什麼豪門富貴氣息,也沒有什麼打胎之類的狗血情節的普通電影,卻更能夠引發很多人的共鳴,畢竟,相對於那些充滿奇怪劇情的青春,我們大多數人的青春都是很普通的。
  • Jony J不會講英文被質疑,不會講英文的rapper就不是好rapper嗎
    因為《青春有你2》中加入了一個韓國愛豆Lisa,導致幾位嘉賓的英語水平在節目中暴露得很徹底,不會講中文的Lisa,和導師們交流普通都用英文,日常的對話其實就可以看出他們英文口語水平的高低。因此jony j也受到了一定的質疑,很多人都覺得他身為一個說唱歌手居然不會講英文,這是不是也意味著他本身的說唱能力也不強呢?
  • 青春叛逆期孩子話越來越少,總把自己關在房間,我們該怎麼辦?
    往往引起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與父母的家庭衝突的典型行為無外乎:玩遊戲、不寫作業、不願上學、早戀、成績下滑、抽菸、混社會、脾氣暴躁……,這些早已被我們大人所熟知並無奈的接受。但進入叛逆期後,大多數孩子會覺得自己是「最獨特」的,覺得自己的想法沒有人能夠輕易理解,即使他們自己也是說不清楚,於是孩子就變得話越來越少。所以我們經常聽到孩子往往跟媽媽說:「跟你說了你也不懂。」
  • 我們的青春又回來了,電影《青春派》永遠的青春就在這裡!
    《青春派》該片於2013年8月2日上映,是由導演劉傑執導,董子健、秦海璐主演的青春類電影,豆瓣評分7.4分。影片講述了男主角居然因失戀導致高考失利,作為「高四生」回校園復讀,重新體會了高考、愛情、友情混雜的青春的故事。這部電影看起來節奏平緩,敘事也沒有太多的跌宕起伏。
  • 遊戲是我們的青春,請不要說我們玩物喪志
    大概只有他們站在我們的角度,並真正的理解和感受咱們的感覺時,他們才能真正的去思考這個事情。所以,在這裡我做個示範,希望那些說我們是垮掉一代的人能看到,我試著從你們的角度來分析我們所謂的「沉迷遊戲」。一部分你們看到的沉迷於遊戲的孩子,其實並不是遊戲好玩,而是因為失去了對生活其他方面的信心,這個結論有點殘忍,但這就是現實。在大學中這種情況尤為明顯,我們看到的很多是兩極分化的現象,一小部分各方面都非常優秀,也有一小部分因為沒有突出的特長而選擇通過遊戲找到自己的價值。
  • 普通人家,不會英語的父母,孩子也可以中英雙母語嗎?
    普通人家,不會英語的父母,也可以有中英雙母語嗎? 首先,我要和大家肯定的說:完全可以,甚至可以實現中英法三母語,不光是雙母語。 還是類似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這麼多年我們許許多多家庭教育黑暗中摸索經驗,兩年多前我們清楚的證明是完全可以的。 然後這兩年來小朗母語式英語博雅教育,指導幾千個家庭的實踐結果也證明:普通家庭,農村家庭,不會英語的父母,是完全可以為孩子提供英語環境,輕鬆習得英語如母語,實現中英雙母語博雅教育。
  • 日本男孩的普通清晨,自律行為引發熱議:我們的孩子差在哪裡?
    日本男孩的普通清晨,自律行為值得我們深思說到教育,就不得不提到日本,儘管小編也非常不喜歡這個民族,不過不得不承認,他們在很多教育理念以及細節上,確實厲害。下面我們來看看一個日本男孩的普通清晨:起床是不需要父母叫的,晚上定好鬧鈴,靠自律性,自己爬起來。疊被子、穿衣服、整理房間,這是每天清晨都要做的,不能留給父母,或者晚上再收拾。
  • 點讀機女孩高考成績棒 媽媽:普通孩子人生不會so easy
    「雖然那句so easy 的廣告詞讓很多人印象深刻,但成長道路上不可能一直都是so easy的」。李女士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儘管在成長過程中,高君雨一直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孩子,爸爸媽媽也給了她足夠的呵護。但身為一個全國知名的「小紅人」,生活中的小雨還是有不少的煩惱。
  • 瘋狂的青春,走心的青春,給我們不一樣的結尾——《青春派》
    引言:「不瘋狂,怎叫青春。居然在高考前拍畢業照時,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大聲地用泰戈爾的詩句向暗戀了三年的黃晶晶表白,收穫了甜蜜的初戀。但很快初戀的甜蜜就被聞訊趕來的母親破壞了,黃晶晶在居然母親的刺激下傲然離去,居然傷心的想爬牆挽回初戀,卻摔傷了尾骨。
  • 我們是頂普通的小學老師,我們背著孩子這樣說……
    我們是頂普通的小學老師。接手低年級,得關注如廁、就餐、睡覺等細節。尿溼褲子、找不到教室、上課鑽到桌子底下……各種奇葩事件挑戰耐心底線。待到中高年級,得與孩子的積習做鬥爭,立志強扭一批瓜。初工作,難免驚駭嘆息,忽忽然時光流逝,再看校園之中已無新事。若剛巧課務變動不大,我們可以陪伴幾十個小屁孩六年時間,直至送入中學。感情沉澱,越久,對一個班越用心,甚至像爹媽一樣容不得別人指摘。
  • 堅持:夢想的種子從來不會一蹴而就地萌發生長 | 我們的青春關鍵詞
    摘要中青評論回首自己的青春往事,每個人都有酸甜苦辣的感觸,都有刻骨銘心的瞬間。從今天起,中青評論推出「我們的青春關鍵詞」系列,謹以此致敬「五四」青年節,以及所有為理想奮鬥和拼搏的年輕人。最初來到《創造營2019》,坦白講,我在心理上是有一些擔心的。我從小就習慣獨來獨往,對集體生活完全陌生,想到要和100多個人朝夕相處,或多或少有些忐忑。可是,住進集體宿舍以後,我發現這種感覺其實挺有趣。在和新朋友聚在一起交流時,總能碰撞出新的觀念。我想,等到日後離開,我應該會很懷念這裡的生活經歷。
  • 孩子頂嘴講不通道理?我們該怎麼辦?
    孩子頂嘴講不通道理?我們該怎麼辦?首先說說講不通道理的原因!1:對低齡兒童來說之所以講不通道理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沒有掌握和低齡兒童的溝通方式,第二點是因為孩子心中壓抑著很多負面情緒。首先來說溝通方式:低齡兒童具體思維和形象思維強,不過邏輯思維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