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車卯子懂得拉房·桌椅板凳手按上,老木匠才懂的行語

2020-12-19 木工機械刀具知識

「緊車卯子」、「趿拉房」、「桌椅板凳手按上」,是廣泛三則諺語。它巧妙地概括了因為使用功能的不同,一些木製品在榫卯結合的鬆緊程度上也有不同的要求.

「緊車卯子」,是指製作木輪交通運輸工具的榫卯結合必須要緊,像獨輪車、雙輪車、獸力車等,由於長年承載貨物行駛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各個部件承受著巨大顛簸和扭曲力,所以車在製作時,不論是選料還是製作工藝,都應該絲不苟,特別是榫卯結合處,更是保證產品質量的關鍵。有經驗的老木工為了使榫卯結合緊密牢固,常在卯眼順木紋兩端受擠壓處,有意識地鑿成弧形,中間略為凸起,在組裝時用大錘徐徐將榫擊入卯內,以延長車的使用壽命「趿拉房」中的「趿拉」是指在榫卯之間留有一定空隙只要在組合時將榫對準卯,能輕鬆地結合在一起就可以了。

「房」一般是指民用中式屋架,因為屋架用料大多比較粗、大笨,況且又多採用圓木相交,榫卯之間的相交線為曲線形,畫線、開榫與方料不同。圓木榫卯結合時有同直徑相交、異直徑相交、不規則圓形相交等多種,加工難度大,比較複雜,組

裝時又在高空作業,如果榫卯較緊,就會給安裝帶來很多不便。

「桌椅板凳手按上」是指家具組裝時,榫卯結合以手能將榫與卯相互結合為妙。因為,每件家具既要滿足人們的使用要求,又要美觀。家具連接有明榫和暗榫兩種,明榫緊固,但是榫頭斷面暴露在表面,不如暗榫美觀。不論是明榫還是暗榫,應該使卯眼順木紋兩端受擠壓,橫木紋兩側以不緊不松為好。如果卯眼橫木紋兩側因榫頭過緊而受擠壓,勢必會出現榫斷卯裂的危險。

總的來說,木製品因為所用材料和使用功能不同,榫卯結合的緊密程度也應各不相同,必須在操作時分別情況,區別對待,才能收到牢固、美觀,製作既好又快的效果。

相關焦點

  • 民間故事:木匠輕佻女主不成,在主梁做手腳,巧遇老木匠化解此難
    記得小時候那會兒,家裡的門窗和板凳,都是用這種木匠工藝打造的。相比現在各種鐵釘和鑽具的固定,咱不得不讚嘆過去老木匠高超的手藝呀!木匠高超的手藝流傳,據說來自於《魯班書》。魯班曾給後人留下一本木工奇書,這本書中便記載了高超的木匠工藝。因為此書,魯班的手藝得以流傳至今。
  • 老木匠把自家木房裝上欄杆,福祿壽喜等吉祥字符造型別具一格
    阿蓬江鎮龍田社區5組,一個名叫小寺坪的村落,有一棟外觀看似普通而又老舊的土家木房,當你走進院壩,一排花式欄杆映入眼帘,眼尖的人一眼就可看出這排欄杆的奧妙。他家的房子與當地其它較有氣勢的吊腳樓相比,顯得很矮小,只是一間很普通的木房而已,但是房屋部分細節構建與其它不同。這樣的欄杆別具一格,在當地極為少見,一般土家族住的木房只有吊腳樓才有欄杆,造型也都以條狀為主。但是他家的普通木房也裝了欄杆,並且用了吉祥字符,與眾不同。了解得知,這棟木房就是出自陳倫安父親之手,他的父親是一個木匠,專門給別人修房造物、打制家具。
  • 在農村,為啥沒人敢「得罪」木匠?30年老木匠道出真相!
    比如說木匠,打鐵匠,石匠,瓦匠,木匠等等,這些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手藝,在一定程度上這些手藝也是文化的傳承。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這些還堅持著一門手只做一件事的匠人們,他們也是越來越吃香。不過在這些眾多的各種技藝中,大多數人最追捧和關注的卻是木匠,如果用一個從詞來概括木匠的話,那就是「神來之筆」!確實,一塊廢料到了木匠的手裡面,就能變出各種東西。
  • 貪心的老木匠|百家故事
    三哥是江湖人,自然懂得好多江湖事。他知道疙瘩灣有一個不正經的老木匠,會做一種銷子,江湖人管它叫做「寂寞銷」,好多養了小的老闆都找過老木匠,也揪出過一些不守婦道的女人。 三哥對手下人說:「去,把疙瘩灣的老木匠叫來。」手下人開車到了唐樹灣,對老木匠說:「跟我走一趟,三哥叫你。」拉著老木匠就上了車。
  • 老木匠古稀之年來到河南,他把樹根、邊角料變廢為寶
    阿公是個老木匠,無論做什麼都認真細緻。十一歲做了學徒,半個多世紀裡為大山深處的人家造了數不清的木房子。古稀之年來到河南,在缺少木料的情況下挖樹根造小家具,為子女的生活添了不少色彩。學了3年木匠活,他14歲就會造整棟木房子阿公是個老木匠,湖北恩施利川人,生於1936年,十一歲便跟著師傅當學徒,十四歲就能自己造完整的木房子。當地林木資源豐富,一直以來都有住木製房子的傳統。主家準備好足夠的木料,請來木匠師傅造房,還要提供食宿。學好技術後,阿公就帶著人四處造房子。
  • 民間故事:小木匠學藝不精,板凳做成床,「糊塗」師父不罵還表揚
    木匠技藝傳承千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木匠早不是當初那樣一把斧頭一把鋸走天下了,逐步被現代化工具所替代。我不知道這是好是壞,雖然效率提高了,但技藝卻丟了。或者說真正老木匠已不能稱呼為木匠,我覺得叫手藝人或者藝術家最為貼切,因為他們做出的物品應該叫藝術品。就比如木匠的雕花,雖然現在木工廠也能做,但只有其型未有其神。
  • 人物影像:老木匠與新師傅
    老祥叔正在木板上畫花於大部分國人來說,建房蓋屋是一輩子的大事要事,尤其在農村更是如此。那時,人們一輩子辛辛苦苦攢下「牙縫錢」,就為一間房。房子立起來後,手頭稍微寬裕的人家就連裝修一併做了,有的人家一間房架子立起來後,還得等上好些年才能裝修。既然如此來之不易,在挑選木匠師傅時,自然要選擇「性價比」高的。
  • 農村木匠的老講究「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講的什麼?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家裡面打造家具才知道了這句話講的是什麼。在農村裡依然還保留著木匠的這樣傳統職業,雖說現成買的家具非常方便美觀,可家裡有木料的還是願意自己打一些家具。老木匠做的家具很結實,是賣的那些不能比的,自家的材料做的都是實木,這樣的能用一輩子。而老話說的「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指著就是老木匠做家具的尺寸。
  • 「阿木爺爺」火遍全網:網紅木匠如何煉成?
    木匠王德文、兒子王保成和他們的山中木屋(緩山 攝)王德文的手是木匠的手。他小臂黝黑,在日光下黑得發亮,一道新傷處長出了白肉,格外顯眼。一雙手同樣的黑、粗糙,遍布大小傷痕,指關節粗大且褶皺頗多。記者們曾指著他手上的傷痕,求證他是否真的曾經過於認真鋸木,竟鋸下了自己墊在木頭下的一根手指。老人笑呵呵地伸出手讓他們瞧:「斷手指的事過去快十年了,當時就接上了。」
  • 說說「豬肉卯子」「草要子」和「涮草個子」
    這當口,誰要是自行車包袱架上夾著一捆綠油油、短簇簇、肥禿禿的韭菜,車龍頭上掛著斤把用類草繫著的有肥有瘦的帶皮豬肉,「悠得」「悠得」地在街上經過,再時不時地打幾聲車鈴鐺,那是會收穫不少羨嫉恨的目光的——不難猜測,這傢伙要回家包餃子了。前文分析過,類草的「類」是同音替代,本字是「 」,釋義為狼尾草,《現代漢語詞典》有收錄。
  • 農村木匠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有什麼講究?
    幾年前,農村人家自用的桌椅板凳,甚至木床都是靠老工匠手工製作,那時候一個老工匠進入村裡面,往往能住個十天半月,直到把這個村裡的生意做完,再趕著去下一個村。在我的記憶中,家裡面的凳子和桌子,以及幾張木板床,都是出自一位老木匠之手,見木匠做活多了,也漸漸發現了一些規律。
  • 山林間的一棟廢棄老宅大門敞開著,走進去有些陰森,桌椅板凳都在
    半山腰上竟然有棟紅磚房子,這棟房子與山林間的村莊隔著很遠的距離,誰會住在在這裡?出於好奇,將車停在了山路上,穿過幾乎沒有路的雜草叢來到了房子的跟前。原來,這是一棟已經被廢棄的老宅。房子的側面堆放著一些土磚塊和幾根竹竿。
  • 「板凳伯」用廢舊木料做小家具 2000多件送鄰居
    杭州望江街道近江西園社區有這麼一位「板凳伯」——楊茂春。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憑藉年輕時學來的木匠手藝,15年來用撿來的廢舊的木料、破舊的桌椅等,敲敲打打,修修補補,為有需要的居民免費做了2000多件生活用具。小板凳、小木架子、小椅子……只要是「楊氏出品」的那就一定是「優質良品」。楊茂春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作為一個有著60年黨齡的老黨員為民服務的永久承諾。
  • 請收起你的桌椅板凳,家裡這麼裝省錢省空間,還美出新高度!
    現代普通人買房是一種壓力,辛辛苦苦奮鬥這麼些年,才好不容易買了一套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子,住在家裡安心舒適,想想再辛苦也是值得的!所以說有了家才會有歸屬感。買了房之後要做的就是裝修,據小編所知,大多數小戶型的房主都是希望把自己房子裝得看起來又大又美觀,但是那些笨重的家具又讓人看起來既佔空間又難收拾!有沒有覺得自己家的餐桌椅也是這樣看起來普普通通又沒有設計感?趕緊收起你的桌椅板凳,家裡這麼裝既省錢又省空間,還美出新高度!
  • 老人說三種人不能得罪,為什麼木匠會排第一?下面的故事來告訴你
    過去民間老人講人生在世有三種人不能得罪,一是木匠,二是接生的,三是挖墳的,因為過去木匠在學徒的不僅要學基本功,師傅還都要傳授一些風水學,於是一些老木匠都懂一些風水道術,其本意是避開一些忌諱,做出來的東西庇佑主家順風順水,若是遇到心術不正的人,那這些道術就是害人利器,據說這些道術都被記錄在了一本名叫《魯班書》的書中。
  • 小米有品也有迪卡儂營地車?可拆輪的便攜手拉車,性價比是亮點
    到貨以後發現最大的感覺是體積上比想像得還要小很多,但是摺疊方便性的擔憂又湧上心頭,畢竟從100釐米*93釐米*50釐米的體積縮小到52釐米*74釐米*20釐米,體積足足擴大了將近7倍,會不會是以不斷的拆卸來實現的呢,另外不到10公斤的重量能否耐用也是個問題其實這個樂空便攜手拉車的主體較外包裝盒還要小一圈
  • 致那些逐漸消失的農村匠人-木匠老煙
    老煙就是第一等木匠裡最頂尖的那個人。石橋村發生大火的那一年,二十多歲的老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大木匠了。老煙的爹娘死得早,所以他才十一二歲就開始跟著他的師傅,也是他的大伯到處幹木匠活了。老煙雖然沒上過學,但是對木匠活天生就有悟性,也能吃苦,他大伯很是喜歡他,把畢生所學都毫無保留的傳給了老煙。
  • 做板凳不用釘、無膠水,「阿木爺爺」憑傳統木匠手藝成新晉網紅
    不用一根釘子,沒有一滴膠水,憑藉鋸、鑽、刨、鑿等手法,就能把一塊木板製作成板凳。近日,中國一位62歲的農村大爺(目前暫居在梧州市蒙山縣陳塘鎮)在國外火了,其製作的「魯班凳」視頻在網絡上點擊播放量超千萬,不少人被老大爺的技藝所折服,紛紛轉發點讚。▲王德文老人製作的「魯班凳」。
  • 「任性」老木匠助人為樂50餘年(圖)
    記者去採訪時,郭細貴老人正在幫鄰居義務修理板凳。  「任性」老人郭細貴樂於助人50餘年  見到郭細貴老人時,他正利用空隙時間整理工具,準備幫一戶人家修理一個木製的板凳。  郭老告訴記者,由於自小家境貧寒,14歲時,他開始學木匠手藝。
  • 木匠孫力學的「網際網路+」傳奇
    時值周五正趕上農村集市,沿街叫賣的商販遮門蔽戶,著實費了番工夫才找到孫力學本不寬敞的院門。  迎在門口的孫力學身材不高,略顯消瘦卻精氣十足,舒展的手背上縱橫的青筋展示著力量,唇下蓄著的鬍鬚自由生長,恰似他的創新木藝製作——特立獨行,不走尋常路。孫力學16歲開始學習木工技藝,為鄉親們打的家具、架的房梁多到自己數不清,憑著高超的技術和良好的信譽,他在村裡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