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珍稀資源 傳承優良種質

2020-12-17 山西日報數字報
  

閱讀提示
  種業是農業的「晶片」。種質資源事關糧食安全、生物安全、國家戰略安全。我省在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中,挖掘出一批古、珍、特、優地方品種,搶救性收集了一批珍稀、瀕危野生種質資源,為我省發展優勢產業注入「源頭」動力。

記錄了生物物種多樣性

  今年5月,我省正式啟動、全力推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從此次普查結果看,我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仍保持豐富的多樣性與分布。特別是在太行山、呂梁山地區,種質資源豐富的多樣性特徵表現明顯。
  幾個月的普查,初步摸清了我省小麥、玉米、薯類、豆類、油料、蔬菜、果樹等地方老品種及引進栽培種的種質狀況、品名、主要特性及演變情況。同時,收集到一大批塵封已久的有關當地種質資源的珍貴資料和歷史數據。
  10月27日-28日,太原市種子管理站許福民站長和陽曲縣種質資源普查二組對陽曲縣西凌井鄉、北小店鄉、泥屯鎮、侯村鄉4個鄉鎮進行普查徵集「回頭看」,深入到岔上村、小崗頭村、六固村、嶺底村等地普查徵集,從農民手中徵集到種植多年的留存老品種。在北小店鄉六固村收集到種植歷史達30年的甜面南瓜,澱粉含量高,當地村民每年自留種,食用口感佳。在泥屯鎮龍泉村一位89歲高齡的村民家中,看到了延續種植60多年的黑冠軍菸葉,該品種莖高1.3米,是非常古老的品種,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
  晉中市普查隊員先後深入太谷區胡村鎮、範村鎮、小白鄉、侯城鄉、陽邑鄉的13個村採集種質資源,完成了46份種質資源的採集。其間,見證了大佛山天寧寺500餘年的老檳子樹、孔祥熙宅院100餘年的枸杞樹,搜集到了紅土豆、太谷北陽長山藥、桑梓大蒜、土河大蔥、壺瓶棗、龍門檳子等多個極具老味道的本土品種。
  在全面科學普查的基礎上,截至11月16日,全省共收集種質資源5738份。其中,有100年種植歷史的老白芝麻、200年樹齡的公母軟棗樹、300年樹齡的流蘇茶樹、500年歷史的早熟官灘棗樹以及1000年樹齡的酸棗樹、銀杏樹、翅果油樹……

展現了豐富多彩的種質資源

  在這次普查行動中,我省收集獲得了一大批優異的種質資源。對其中種質資源豐富的縣進行系統調查與搶救性收集,既掌握了當地作物種植歷史、品種更替,以及重要作物野生近緣植物種類、分布和瀕危狀況等信息,又收集了一批古老地方品種、重要作物野生近緣種、珍稀瀕危野生植物資源,普查與收集的針對性、科學性明顯提高。
  翼城縣中衛鄉1000年樹齡的翅果油樹種質資源,屬國家二級瀕危保護植物,在翼城縣天然分布面積最大。翅果油樹不僅有抗寒、耐旱、耐貧瘠、根系固氮、保水等特性,更是綠化荒山荒坡、改良土壤的優良種質資源。在翼城縣姚家村翅果油省級自然保護區基地和武子官莊鳳嶺山合作社,普查組成員看到了野生翅果油樹生長狀況和分布區域,詳細了解野生翅果油樹和特色種質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並為翅果系列產品的品牌建設和市場銷路提出建議。普查隊員還在和順縣牛川鄉最偏僻的呂家溝村搜尋到了難得一見的套瓜種質。
  在侯馬市新田鄉宋郭村發現的葫蘆棗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樹齡最長的葫蘆棗樹,專家組初步認定該地及周邊區域是葫蘆棗品種的發源地。該品種不僅果形美觀亮麗,而且食用口感清甜可口,是不可多得的既具有觀賞價值,而且鮮食品質優異的稀有棗樹種質資源,對我省乃至我國的棗樹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普查隊員還在昔陽縣收集到了芫荽、黑米谷、小葉煙、蘇子、南豆等種質;在壽陽縣收集到了懶漢瓜、紫蘇、瓠瓜、菸草等種質;在榆社縣收集到了大麻、豇豆、紫紅芸豆、小麻、紅玉米、荊條黑豆等種質……
  山西農谷生物科技研究院承接榆次區、太谷區、祁縣、平遙、介休及靈石6個縣、市(區)的普查任務,研究院院長、山西農大教授、著名穀子專家郭平毅表示:「古老的種質資源是歷史的傳承者,被發掘出來的珍貴地方種質資源各具特色、品質優良,將在地方產業發展、科研育種領域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中擔當重要角色。」

增強了種質資源保護意識

  種質資源普查細緻而嚴密。要想收集到稀有種質資源,必須要深入農戶家中,在一些農戶看來並不是什麼稀罕物的老品種,恰恰是普查隊所要徵集的寶貝。左權縣山大溝深,普查隊幾經周折,在一戶老農家裡收集到了畝產2000公斤、口感好、耐儲運的「百年」農家白蘿蔔籽,大家興奮不已。平順縣山高林密,普查隊員深入鄉村農戶、田頭野地、深山老林開展收集工作,儘量做到全覆蓋、細辨別、應收盡收。
  山西農業大學研究生普查隊每到一個鄉鎮,都要邀請鄉村幹部、種地把式召開座談會,認真了解當地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情況。農戶院落、田間地頭往返奔走,不錯過任何一個機會,不遺漏任何一個「老、奇、特、抗、耐、優」品種。拍照、記錄、取樣、保存……每一個「規定動作」大家都做得一絲不苟,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收集搶救性資源599份。普查隊隊員、山西農大農學院2018級研究生程鵬飛感慨萬千:「作為學農人,我們不僅要做科研,更應該深入農村普及農業知識,對於收集種質資源,我們需要的是一份熱誠、一份堅持、一份傳承的心。」
  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處長嶽繼和表示,下一步,到2025年,圍繞作物、畜禽、水產和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要編制山西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發展規劃,完成農業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工程、農業種質資源創製與應用工程、農業種質資源優異基因挖掘工程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立山西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大數據平臺,建立我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政策支撐體系,全面實現「1411」戰略目標。

本報記者王秀娟

相關焦點

  • 四川農業優良種質資源研討會在蓉召開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王玥)5月23日,四川農業優良種質資源研討會在蓉召開,此次研討會主題為「四川省農業優良種質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王萬錕,四川農業大學副校長吳德,加強四川省農業優良種質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對於新時代治蜀興川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王萬錕指出了此次研討會的背景:「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指出,四川是農業大省,鄉村地域廣、面積大、人口多,『三農』工作面臨繁重任務。四川是『天府之國』,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不能丟;並且深入推進「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發揮科協服務黨委政府科學決策職能。」
  • 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邁出堅實步伐長期保存作物種質資源超52萬份
    本網訊 今年以來,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工作創新體制機制,強化責任落實,著力加強科技支撐、政策扶持與法制保障,推動構建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新格局,為建設現代種業強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牢種質資源基礎。
  • 安徽實行分類分級保護農業種質資源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安徽省人民政府網消息: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實施意見 發布。意見明確,我省實行分類分級保護農業種質資源 。開展種質資源普查收集意見提出,開展農業種質資源(主要包括作物、畜禽、水產、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普查和系統調查,加強畜禽遺傳資源動態監測和調查,全面完成78個縣(市、區)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做好畜禽遺傳資源、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採集、收集和保存工作。
  • 保護種質資源 還得加把勁
    關於檢查種子法實施情況的報告中毫不避諱地指出了當前我國在種質資源保護方面不容樂觀的形勢。這一問題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的確需要得到更好的解決。  萬物種為先,種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基礎,種質資源則是基礎中的基礎,現代種業發展、農業科技原始創新都離不開種質資源,種質資源已被世界各國及有關國際組織公認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
  • 我國長期保存作物種質資源超過52萬份 位居世界前列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據農業農村部官網消息,我國長期保存作物種質資源超過52萬份,畜禽地方品種560多個、遺傳材料96萬多份,農業微生物資源10萬多份,位居世界前列。農業農村部介紹,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取得新進展。
  • 全省草本植物種質資源普查培訓班在濟南舉行
    12月13日至15日,全省草本植物種質資源普查培訓班在濟南舉行。各高校及有關單位草本植物種質資源普查隊伍領隊、技術骨幹等60餘人參加了培訓。培訓班邀請山東師範大學、山東農業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高校專家和相關技術人員就植物分類學知識、山東珍稀瀕危植物現狀、山東溼地植物資源以及調查技術規程、數據採集軟體使用和種質資源收集等內容進行了詳細講解。並在野外就樣地設置和線路踏查等外業調查相關內容進行了現場實習。通過現場操作,大家對外業調查的相關技術環節進一步熟悉和掌握。
  • ...印發河南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農業種質資源收集保存 全面普查、系統收集保存我省農業種質資源(主要包括作物、畜禽、水產、農業微生物),實現應保盡保、應收盡收。加大珍稀、瀕危、特有資源與特色地方品種收集力度,確保種質資源不喪失。重點引進起源中心和多樣性中心的優異農業種質資源。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總體目標與學術方向項目建設的總體科學目標是建成國際上有重要影響、亞洲一流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設施和科學體系,使我國的生物戰略資源安全得到可靠的保障,為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和生命科學的研究源源不斷地提供所需的種質資源材料及相關信息和人才,促進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切實地履行國際公約、實現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奠定物質基礎
  • 【科普】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分析
    分子標記方法對種質資源進行基因分型,選取標記的方式一般是全基因組選擇互不連鎖的標記,可以隨機選擇也可以根據遺傳連鎖圖譜每隔一定的遺傳距離(一般是5-10cM)選擇一個標記。這樣選擇的目的是儘可能全面客觀的評價,對種質資源的遺傳構成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評估。
  • 中國已收集逾300份油桐種質資源
    資料圖片 新華社長沙12月24日電(記者張玉潔、席敏)記者近日從湘西自治州油桐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獲悉,該資源庫作為中國面積最大、品系最多的油桐種質資源庫,截至目前,已收集了317份油桐種質資源,進一步擴充了油桐種質資源庫。 「我們資源庫中收集的油桐種質資源是目前全國最全的。」
  • 《關於加強農林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的意見(徵求意見稿)》公開...
    我省農林業種質資源十分豐富,農林業種質資源保護工作已具有一定基礎,一批具有重要經濟、科研和生態價值的農業和林木種質資源得到了保護;同時,我省農林種質資源存在保存主體多、保護資金投入少、保存條件簡陋、保護工作碎片化和附帶化等問題,部分資源面臨失活或喪失的風險。為全面加強農業和林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健全四川農林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現提出如下意見。
  • 祝學軍:加強本土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
    究其原因,主要是單向追求規模化種養殖、外來農副產品高度流通;加上工業化帶來的土壤、氣候和水質變化,大都市周邊加速城鎮化壓縮種質資源的原生空間,外來種源加快推廣,致使本土種源利用率低,不少曾經有名的本地農產品,有些面臨異地「保種」的困境,有些則面臨即將「斷種」的絕境。
  •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實施意見
    到2035年,建成系統完整、科學高效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珍稀、瀕危、特有農業種質資源得到有效收集和保護,資源深度鑑定評價和綜合開發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為推進建設現代種業強市提供堅實支撐。開展全市農業種質資源(主要包括作物、畜禽、水產、農業微生物)全面普查、系統調查與搶救性收集工作,摸清全市資源家底。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任務,加大珍稀、瀕危、特有、獨佔性資源與地方特色品種收集力度,確保我市特色種質資源不喪失。
  • 種質資源庫
    這裡是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在昆明北郊黑龍潭,更為人所知的是植物園,種質資源庫沒幾個人知曉。  雖低調卻身份顯赫: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世界上兩個按國際標準建立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藏設施之一,被認為是中國野生種質資源的「諾亞方舟」。  截至2014年底,這裡共收集保存各類種質資源20955種,169281份(株)。
  • 守護「華中藥庫」之源——探訪我省首個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
    全媒體記者 姚代鳳 通訊員 何銀生 羅倩12月14日,走進位於州城學院路的省農科院中藥材研究所「湖北省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種子處理室工作人員正在處理剛收到的白朮種子。工作人員從數千粒種子中精挑細選,留下顆粒飽滿、新鮮、有光澤、沒有病蟲害的優良種子,然後乾燥、包裝、編碼,再經過緩衝車間存入低溫庫。這是今年入庫的第1810份種子。
  • 農科院珍稀花卉有了觀賞地 西郊農場將打造「花卉種質資源備份庫」
    資料圖 劉平 攝記者今天獲悉,蔬菜花卉所與西郊農場已經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多個領域開展合作,第一個合作項目就是建設一個擁有上萬棵植株的花卉種質資源備份庫,備份庫的花卉將向市民開放參觀,並提供科普教育服務
  • 「南竹北移」種質資源宜君試驗基地建設今天啟動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部記者 惠鑫) 由銅川市宜君縣政府、省樓觀臺國有生態實驗林場實施的「南竹北移」種質資源宜君試驗基地建設,今天(3月29日)上午啟動。陝西省17個耐寒、耐旱優良觀賞竹子品種,將從樓觀臺向北推進約2個緯度至渭北平原與黃土高原結合部,開展適應性試驗。
  •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簡解
    我市經1980年、1983年、1996年三次綜合調查,已發現國家珍稀瀕危植物共28種,其中稀有種7種,漸危種21種。並已基本查清珍稀瀕危種的分布範圍、生境、大致數量及部分物種的物候期和繁殖方法,調查中還發現了浙江新紀錄種。
  •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種質資源戰略創新團隊建設成效明顯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種質資源戰略創新團隊2018年10月入選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戰略創新團隊。團隊以上海海洋大學具有良好育種基礎和研究背景的魚貝等養殖品種為對象,通過基因組學等多組學的精細解析,闡明控制生長、抗逆、抗病等重要經濟性狀的基因和分子機制,創建安全高效的良種培育新技術,培育優良養殖品種,使團隊成為我國水產種質創新的引領力量為目標。
  • 留住希望的「諾亞方舟」——探訪亞洲最大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新華社昆明12月9日電題:留住希望的「諾亞方舟」——探訪亞洲最大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新華社記者安曉萌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地下,有一座「熱鬧」的冷庫。珙桐、喜馬拉雅紅豆杉、彌勒苣苔……包括許多珍稀瀕危植物在內的上萬種野生植物的種子,一同棲身於這座位於昆明的「諾亞方舟」。這處設施便是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全國唯一一座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庫。穿過兩重厚重的金屬門,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陳列架,形形色色的種子分類整齊地躺在透明密封罐內。不管春夏秋冬,冷庫溫度恆定在零下20攝氏度。在這裡,植物種子有望存活幾十年,甚至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