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期間發表4篇CNS,28歲任教授,如今他入選2020傑青擬資助名單

2021-02-14 募格學術

本文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文匯報、科獎在線


85後正教授---鄧鶴翔,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特別是做MOFs多孔材料的同學,對鄧老師的研究成果想必更是如數家珍。今年九月份,鄧教授課題組關於人工光合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再次榮登 Nature ,獲得國內外同行高度關注和評價。並且鄧教授還入選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擬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鄧鶴翔教授於1985年4月出生於湖北武漢,中學就讀於武漢49中。中學時期便嶄露頭角,成為學校的風雲人物。時至今日,在武漢49中乃至該校所在的武漢市青山區,「鄧鶴翔」都是個如雷貫耳的名字。2003年,還在念高三的他,獲得了中國高中生化學競賽全國一等獎、奧林匹克化學競賽全國決賽二等獎,順利取得了復旦大學的保送資格。隨後,鄧鶴翔教授保送進復旦大學化學系,也成了學校理科基地班的學生。與在武漢49中相比,大學時與鄧鶴翔能一較高下的學生,實在太多了。儘管高三時的鄧鶴翔曾作為種子選手,和全國其他164名化學高手一同在武漢接受了全封閉訓練,準備出徵第35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但從他的簡歷來看,並沒有獲得國際上相關榮譽的記錄。而在理科基地班,與他獲得同等國家獎項甚至更高榮譽的學生不勝枚舉。另據《湖北2012年53所省級重點中學綜合實力排名榜》,武漢49中列全省第13位,在武漢市排名第9位。而在復旦大學,與他競爭的是來自全國各省市排名數一數二的高中培養出來的優秀學子。鄧鶴翔念大一時,趙東元院士是理科基地班公共課《普通化學》的授課老師。上課時,鄧鶴翔喜歡提問和發表自己的觀點,給老師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大一學期結束前,他主動去辦公室找了趙東元院士,表達自己希望進實驗室學習的願望。雖然本科課業繁重,能夠去實驗室的時間有限,但鄧鶴翔卻在實驗室花了大量時間學習。除了做實驗,他還閱讀了很多文獻,常常請系裡的教授為他推薦書目和論文。組裡的同學回憶說,當時在每周的組會上,鄧鶴翔總是能條理清晰地表述哪些文獻為什麼值得一讀、如何設計實驗,「他還特別關注國際最前沿的科學研究情況,相關領域哪些人正在做什麼研究、獲得了怎樣的成果」。本科畢業前,鄧鶴翔便與系裡的研究生合作,發表了兩篇SCI論文,其中一篇發表在 Biomaterials 上。

在復旦大學,各科成績全A相當於績點總分4.0,鄧鶴翔四年總績點超過3.5不到3.6。華曉雪記得,當時全班績點在3.5以上的有十來個人,績點最高的幾個學生都在3.8以上。

績點高,往往意味著申請出國時更容易拿到系裡「大牛」導師的推薦信,這對最後能被好學校錄取至關重要。輔導員說:「國外的好學校每年招生名額就這些,只要有比鄧鶴翔成績好的同學參與競爭,他申請成功的機率就小。」與大多數學生的「海投」策略不同,要求上進且自信的鄧鶴翔,畢業前並沒有申請太多的學校。


2007-2008年,鄧鶴翔教授本科畢業後以 「visiting student」的身份赴美國休斯頓大學化學系進修。由於休斯頓大學化學系在國際上的排名在200位左右,算不上是一流院系。鄧鶴翔教授內心十分不甘,於是一邊就讀,一邊請國內導師幫忙寫推薦信,最終如願去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Omar M. Yaghi教授組裡攻讀博士學位。Yaghi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化學家和材料領域的領軍人物,是MOFs、COFs、ZIFs等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鄧鶴翔教授博士的研究課題便是MOFs。那段時間,鄧鶴翔教授成長迅速,不到兩年便發了人生中的第一篇 Science 。 自此之後,鄧鶴翔教授的科研如同「開掛」一般,成果迭出,2010-2013年期間,陸續發表了第二篇、第三篇 Science 。博士期間,三篇正刊

「從得知他申請到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找到奧馬爾•亞吉教授(OmarYaghi)做導師,2010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Science 發了第一篇文章後,我們就知道他會發展得很好。」「鄧鶴翔是聰明的,也是『好命』的。」

鄧鶴翔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導師奧馬爾•亞吉教授,在世界百名頂級化學家榜單上(Top100Chemists,2000-2010byThomson Reuters)排名第二。與奧馬爾•亞吉教授結識,源於鄧鶴翔大四時參加的一場講座。儘管已是多年前的往事,華曉雪仍然記得,他在奧馬爾•亞吉教授的報告時間提問,並在結束後與大師聊天。「鄧鶴翔後來能在美國成功申請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與這段講座交流的經歷息息相關。因為申請學校最關鍵的,就是要有導師願意接收。」

在當時很多化學系的同學看來,奧馬爾•亞吉教授的研究方向比較新,沒有一定的學術儲備很難與他對上話。鄧鶴翔之所以能與他交流,是因為當時他正在寫本科畢業論文,而他的研究方向正是奧馬爾•亞吉教授開創的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OFs)相關內容。

對此,鄧教授的同學肖沙認為:「這說明鄧鶴翔是個有靈性的人,能在平時的理論積累與操作實踐中,敏銳地捕捉到行業的發展方向。」肖沙感到,理科基地班的同學相比其他化學系的學生,最大的優勢就是「有涉及數理化多門學科的基礎公共平臺課,更利於從學科的交叉中辨析出自己領域的發展可能」。

但這樣的優勢,是建立在更多的付出上。「鄧鶴翔很重視各門學科的學習,不僅只是要個好成績、滿足於知其然,更是追求打好紮實的基礎,知其所以然。」韋廣豐說,「他始終保持一種競賽的勁頭,經常不斷地與老師和同學討論,一定要搞清楚每個問題。」


繼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Science 發表論文以後,在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這個很新很熱門的領域,2010年,鄧鶴翔又在權威期刊  Nature 以第一作者身份亮相,並在2011年12月拿到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博士文憑。一般來說,讀博往往需要五年以上,三年多即可畢業,鄧鶴翔不可謂不「神速」。之後的經歷,便為大家所知的那樣。鄧鶴翔教授博士畢業後回國,直接被聘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成為當時最年輕的85後正教授,轟動一時。回國後鄧老師一直耕耘在MOFs領域。在他回國工作的這幾年裡,鄧老師課題組的特點是只重質量,不注重產量。雖然初期課題組的論文不是很多,但是質量都很高。厚積薄發,兩年後(2015年)一篇 Nature 橫空出世。今年是鄧鶴翔教授回國工作的第七年,七年來課題組相繼在Science, Nature, Nat. Chem., Nat. Commun., JACS, Angew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四十餘篇。特別是今年九月份,鄧教授課題組關於人工光合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再次榮登 Nature ,獲得國內外同行高度關注和評價,併入選2020年國家傑青擬資助名單。

下面就請各位讀者大大,跟小編一起回顧鄧教授那些年在 Science 、 Nature 上發表的經典工作。

1、2010年 Science: 多種有機配體混合,賦予單一MOF多個功能

由於MOFs中有機配體單元不會緊密堆積在晶格的其他部分,因此有可能將作為同一母體化合物衍生的多個配體與相同的端基混合,從而賦予所獲得的MOFs多個功能。鑑於此,鄧鶴翔教授等人以無規方式混合1,4-苯二甲酸及其衍生的8種配體,製成了複雜的18元鋅基MOF-5。雖然這些結構的骨架(氧化鋅和亞苯基單元)是有序的,但官能團的分布是無序的,從而賦予MOF-5同一相中最少包含八種不同的功能。此外,這種混合對孔隙率和吸收特性的影響是非線性的。研究發現,與單一配體相比,無序混合生成的MTV-MOF-5-EHI對CO中CO2的選擇性高出400%。該成果以「Multiple Functional Groups of Varying Ratios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為題發表在 Science 上,鄧鶴翔教授為文章的第一作者。

論文連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27/5967/846


2、2012 年Science: MOFs孔徑的重大突破----最高可達98 Å!

多孔晶體的孔徑決定了可能進入孔的分子的大小,而製造孔徑大小適合於有機、無機和生物大分子的晶體一直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目前,已報導的MOFs最大內部孔徑為47Å。原則上,在MOF的合成中應該使用更長的配體,以便提供更大的孔。但這通常會產生互穿結構,從而限制孔的大小,或者會導致框架很脆甚至崩塌。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鄧鶴翔教授等人開發了一種將有機配體與金屬原子形成二級構建單元的策略。通過逐步增加MOF設計中使用的有機鍵中原子數,將著名的MOF結構MOF-74的孔徑擴大到以前無法實現的尺寸範圍。 具體來說,是將著名的MOF-MOF-74系統從其最初的一個亞苯基環(I)擴鏈為兩個,三個,四個,五個,六個,七個,九個和十一個(II至XI), 分別得到等孔系列的MOF-74結構(稱為IRMOF-74-I至XI),孔徑範圍為14至98 Å。 該系列的MOFs均具有非互穿結構,並且他們的結構十分堅固。 經過低聚乙二醇官能化的IRMOF-74-VII和IRMOF-74-IX的孔孔徑足夠大大到能讓天然蛋白質進入孔中。該研究成果以「Large-Pore Apertures in a Series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為題發表在 Science 上,其中鄧鶴翔教授和美國西北大學Sergio Grunder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36/6084/1018

3、2013 年Science: MOFs中官能團的空間分布表徵

在MOFs分子中,無機中心(金屬原子或簇)通過二齒有機基團連接。通常,在整個結構中會使用相同的基團,但是最近,帶有不同官能團的有機配體也成功用於精確有序的MOFs的合成。然而,這些官能團的分布情況如何,一直是個未知的狀態。鑑於此,鄧鶴翔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種表徵方法,即使用固態核磁共振測量與分子模擬相結合的方式,以繪製這些官能團在這些材料中的分布情況。研究表明,這些方法可以區分官能團分配的隨機(EF),交替(EI和EHI)和各種簇(BF)形式,並成功確定了一系列多元金屬-有機框架(MTV-MOF-5)中的官能團的空間分配情況,從而可預測晶體MTV-MOF的吸附性能。此外,該方法是在有序框架的背景下開發的,為解決其他有序材料(包括介孔材料,功能化聚合物和結晶固體中缺陷分布)中普遍的空間混亂問題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該成果以「Mapping of Functional Groups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為題發表在 Science 上,加州大學Qianxue Kong, 鄧鶴翔以及Fangyong Yan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1/6148/882

4、2015 Nature:  金屬有機骨架中的額外吸附和吸附物超晶格形成

金屬有機骨架(MOFs)被廣泛用於涉及吸附的應用,例如氫氣,甲烷或二氧化碳的存儲。吸附過程的選擇性和吸收能力由涉及被吸附物及其多孔基質材料的相互作用決定。但是,儘管吸附劑分子與內部MOF表面以及它們之間在單個孔中的相互作用已得到了廣泛的研究,但跨孔壁的吸附劑-吸附劑分子相互作用尚不清楚。鑑於此,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團隊使用小角X射線衍射來原位跟蹤和繪製整個吸附-解吸等溫線,以觀察中孔MOF-74系列五個成員中被吸附分子的分布和順序,並首次揭示了小分子在限域空間中的有序自發聚集行為。研究發現,不同孔道中的分子能夠通過與具有原子厚度的MOF孔壁相互作用,與周圍孔道中的分子進行「溝通」,從而形成跨孔道的不均勻分布,這種不均勻分布導致了額外氣體吸附區域的產生以及氣體分子的超晶格有序排列。該成果以「Extra adsorption and adsorbate superlattice formation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為題,發表在 Nature 上,其中韓國科技大學Hae Sung Cho和Keiichi Miyasaka以及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15734

5、2020年 Nature: 二氧化鈦在金屬有機框架中介孔的填充及二氧化碳光還原

通過人工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還原成有利用價值的化學產品,不僅能夠為能源危機提供新的解決方案,而且能夠有效減少生態環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然而,目前人工直接光還原二氧化碳的效率在全光譜下僅有0.5-5%,遠低於植物,且往往需要犧牲劑的輔助。鑑於此,鄧鶴翔教授課題組從材料的合成角度出發,設計了一種介觀尺度上(2-50納米),TiO2和MOF孔道界面的分子定製。此分子定製界面的構築類似於葉綠體中光催化基元的局域化,能夠實現二氧化鈦納米顆粒化學環境的精準定製,從而實現了單波長光碟機動下CO2還原11.3%的表觀量子產率,並觀察到等當量O2的釋放。該研究以「Fill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esopores with TiO2 for CO2 photoreduction」為題發表在 Nature 上,武漢大學江卓和徐曉暉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Ling Zan教授和上海科技大學Osamu Terasak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38-2
除了上述關於MOF構築和吸附研究工作,鄧鶴翔教授課題組在MOFs用於光催化產氫(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5326-5331)、儲能(Adv. Energy Mater., 2019, 10, 1903186;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3916–3921)、雷射列印金屬納米微晶晶片(J. Am. Chem. Soc., 2019, 141, 5481-5489)、可控藥物釋放(J. Am. Chem. Soc., 2017, 139, 40, 14209-14216)、快速尿檢納米試紙(Angew. Chem. Int. Ed., 2018, 130, 7238-7243)、對DNA負載以及免疫細胞轉染(Nat. Commun., 2018, 9, 1293)等領域均有涉獵。由於篇幅所限,小編在此不一一介紹,感興趣的讀者可移步鄧教授課題組網頁細覽。鄧鶴翔教授課題組網頁:http://hdeng.whu.edu.cn/ 

鄧鶴翔,男,1985年4月生,湖北武漢人,博士,現任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國家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2012年)。2007年在復旦大學取得學士學位,早期在趙東元院士課題組從事介孔材料研究。2011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取得化學博士學位,導師為MOFs、COFs開拓者Omar Yaghi教授,研究方向為晶態納米孔材料MOFs的系統性設計與合成,同年獲得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2012至2013年先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國家實驗室(LBNL)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3年初加入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任青年學科帶頭人。2020年8月,入選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現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有機、無機分子的導向性組裝;綠色多孔材料;綠色儲能納米材料;以及固體納米材料在氣體儲存與分離、節能減排、選擇性催化等方面的應用。目前已在孔材料的同拓撲結構孔道擴展、孔徑及孔環境系統性精確調控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在多組分合成策略以及生物大分子負載等方面進行了前瞻性探索。曾在Science、Nature Chemistry等著名國際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研究成果被Nature Chemistry, Cundefinedamp; EN, Science Daily, Asian News International, Nanotechnology Now 等媒體報導。申請專利16項,其中已被授權9項。美國化學協會會員Member,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美國多功能納米構建中心會員Member, the center on Functional Engineered Nano Architectonics (FENA),伯克利中國能源論壇(Berkeley China Energy Forum)創始人之一。由於微信平臺算法改版,公號內容將不再以時間排序展示,如果大家想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推送,強烈建議星標我們和給我們多點點【在看】。星標具體步驟為:(2)點擊右上角的小點點,在彈出頁面點擊「設為星標」,就可以啦。
感謝支持,比心


分享點讚加在看,來個【一鍵三連】吧

相關焦點

  • 他讀博期間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後再發Nature!
    有這樣一位學者,讀博期間以一作身份發表3篇Science,28歲成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再發
  • 2020年「傑青」名單:清華中科大並列第一
    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發布了!今年新晉「傑青」共300人,來自124個單位。清華和中科大位列第一,21位學者在計算機領域做出突出貢獻。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 今年新晉「傑青」共300人,來自124個高校/研究所。
  • 2020年度國家傑青名單公布!青島這三位科研大咖入選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全國新晉「傑青」300人3位青島學者入選名單↓↓↓以第一和通訊作者在PNAS等國際主流期刊形成國際主流期刊論文48篇,他引1100次。✪研究方向養殖生態學,分子生態學中國海洋大學王棟
  • 2020年國家傑青名單公布!西安交大6位教授榜上有名!
    作為高端科技人才的支持項目,國家傑青一直備受學術界關注。近幾年當選的兩院院士中相當一部分都曾獲得國家傑青資助,因此國家傑青有著"院士搖籃"的美譽。在"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傑青已然成為高校和青年科學家必爭的科研項目。
  • 2020年國家傑青名單公布!西安交大6位教授榜上有名!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其中,西安交通大學6人入選,入選人數並列全國高校第10位。西安交通大學入選教授名單除了傑青獲得者本人和其所在的工作單位外,他們的教育背景同樣值得關注。統計結果顯示,2020年國家傑青建議資助人選中,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有7人,入選總人數名列全國高校第7位。
  • 讀博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再發Nature
    有這樣一位學者,讀博期間以一作身份發表3篇Science,28歲成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再發2篇Nature,35歲榮獲傑青......今年9月,他還入選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擬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他就是集多數榮譽於一身的鄧鶴翔教授!
  • 8位浙大教授入選2020年度國家傑青
    昨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發布了《關於公布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的通告》,正式公示了2020年國家傑青的建議資助申請人。名單顯示,2020年浙江大學共8位教授入選國家傑青。
  • 2020年度國家「傑青」名單出爐,甘肅這兩人入選
    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甘肅省兩名學者入選,分別是蘭州大學教授王鑫、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良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簡稱「傑青」)作為國內僅次於兩院院士的第二層次高端人才,一向有「小院士」之稱,是科學領域評判創新潛力與學術水平的權威標尺。要求申請者年齡45周歲以下,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或者具有博士學位,有基礎研究工作經歷,基金對入選者每人資助經費一般為每年80萬—100萬元,研究期限為4年。
  • 重磅| 2019傑青最終名單出爐,江南大學匡華教授入選!
    重磅 | 2019傑青最終名單出爐,江南大學匡華教授入選!申請人名單正式公示,共有300人入選。經評審委員會的評定,今天,2019年國家傑青的最終評定結果已經確定,共有296人入選!
  • 2019年國家傑青:湖大教授夫妻共同入選,她曾發55篇SCI
    圖源:青塔袁荃,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學院化學系專業,碩博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學院化學系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2011年12月進入武漢大學化學學院工作,2017年9月加入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任化學化工學院博士,教授。她曾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源刊論文55篇(IF>10論文16篇),包括Proc. Natl. Acad.
  • 2020國家傑青名單公布,西安交大入選人數排名全國第六!
    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消息,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予以公布本次公示的建議資助申請人中,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入選人數最多,各有15人,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建議資助人數也在10人以上。
  • 分學部和依託單位統計 | 2020年國家傑青基金資助名單
    8月11日,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發布。通過梳理發現:● 300位「傑青」入選者來自124家依託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清華大學均有15人入選,並列第一;南京大學表現優秀,緊隨其後,和北京大學各有14人入選;● 入選者全部擁有博士學位,且男性佔90%;● 專業技術職務方面,今年有5位副教授和
  • 他學成回國,28歲已是中科大正教授,青年才俊
    陸朝陽就是其中的一位,劍橋大學博士畢業後,28歲的他已是中科大正教授,並相繼入選優青和傑青,獲獎無數。陸朝陽教授碩士期間的他,憑藉自己的努力,將光學平臺升級到了具備操縱六光子糾纏的能力。研究成果發表到了《自然·物理學》期刊,並一舉入選當年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
  • 2020年"傑青"名單超全分析!背後恐迎人才爭奪戰
    8月11日,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發布,今年也要不少亮點。分析2020年&34;入選者名單,可以發現:1. 從學歷上看,今年上榜的300人全部擁有博士學位。2. 從性別上看,男性依舊佔據絕對優勢,共有270名,佔總人數的90%;女性有30名,佔10%。3.
  • 祝賀:武漢大學6位校友當選兩院院士、3名教授入選國家傑青!
    1篇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國際學術影響論文。2003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17年獲得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和亞洲地理信息終生成就獎。王橋長期從事環境遙感監測工作,主持完成國家重大科研項目26項,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部級特等獎1項、部級一等獎4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出版著作36部,發表論文286篇。還先後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國家環境監測尖端人才等榮譽稱號。2018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
  • 2020年江蘇省傑青名單出爐,南京大學6人入選,蘇州大學僅1人入選
    2020年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50項2020年7月31日,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名單出爐,公示信息顯示2020年江蘇省傑出青年擬立項目合計50項,公示時間為2020年7月31日至8月6日。由於江蘇省省內的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金額高達100萬元,因此每年都是江蘇省各大高校爭搶的對象,例如2019年度江蘇省傑青公示人選中,南京大學共有7位,入選人數最多。東南大學5位,位居第二。南京理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和蘇州大學各有4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各有3位,南京醫科大學、南京郵電大學、河海大學等單位各有2位。
  • 2020年度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14人都從南京大學走出
    近日,2020年度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公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今年共對300個項目予以資助。南京大學共有14人入選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總數在全國高校中並列第3位。2020年度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中,南京大學的喻良、宋鳳麒、史壯志、江德臣、趙勁、李朝升、陳帥、張愛鋮、趙坤、王孝磊、吳鏑、張徐祥、馬曉星、曹汛等14位教授入選,具體名單如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主要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
  • 祝賀:2019南京醫科大學獲1個國家傑青、4個國家優青,實力優秀!
    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2019年傑青資助名單,生殖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強教授獲資助,他是南醫大獲基金委資助的第10個國家傑青。另外,今年南京醫科大學還獲得4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南京醫科大學2019年國家傑青項目立項名單南京醫科大學2019年優青項目立項名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他32歲入選傑青,如今已是南京大學教授,年輕有為
    王欣然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高中期間被保送至南京大學。留學七年後毅然回國,在32歲,一般人還未博士畢業的年紀,他已經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如今的王欣然,已是南京大學教授、微電子與光電子學系博士生導師。
  • 2020年國家傑青獲得者名單出爐,天津大學5人入選!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天津大學共有5位教授入選。在AIChE J,Chem Eng Sci,Fuel,Energy Fuels等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110餘篇,部分論文入選ESI高引用論文。研究方向為碳氫能源化學、納米催化、綠色化學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