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再發Nature

2020-12-23 孜然學術

有這樣一位學者,讀博期間以一作身份發表3篇Science,28歲成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再發2篇Nature,35歲榮獲傑青......今年9月,他還入選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擬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

他就是集多數榮譽於一身的鄧鶴翔教授!

1985年出生於武漢,在高中化學競賽獲一等獎保送復旦,隨後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被「大牛」導師OmarYaghi教授收為弟子,並留校繼續念博士後,2013年加盟武大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

圖源:鄧鶴翔課題組

鑄就武漢大學建國後的首篇Nature

2015年11月,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團隊為武漢大學完成建國後的第一篇以第一通訊單位發表的《Nature》主刊論文,而且該項研究成果也是由韓國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羅特格斯大學、斯特哥爾摩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完成。

論文題為「Extra adsorption and adsorbate superlattice formation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此項研究採用小角X射線衍射原位觀察孔材料中的氣體吸附行為,首次揭示了小分子在限域空間中的有序自發聚集行為。而在此前,小分子吸附的過程通常被認為是無序的。

這項研究表明,不同孔道中的分子能夠通過與具有原子厚度的MOF孔壁相互作用,與周圍孔道中的分子進行「溝通」,從而形成跨孔道的不均勻分布,這種不均勻分布導致了額外氣體吸附區域的產生以及氣體分子的超晶格有序排列。尤其對社會中廣泛關注的溫室氣體CO2的富集和利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2020年9月9日,再發Nature

鄧鶴翔、昝菱教授課題組合作,於《Nature》在線發表了本校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署名單位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博士後江卓和2015級博士徐曉暉為共同第一作者,鄧鶴翔、昝菱教授,上海科技大學Osamu Terasak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該論文題為「Fill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esopores with TiO2 for CO2 photoreduction」。該研究系統探究了MOF介孔孔道定製TiO2生長的理論機制,最終實現了半導體納米材料在MOF中的無損填充。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

團隊合影

讀博期間發表3篇Science

2007-2008年,鄧鶴翔教授本科畢業後以 「visiting student」的身份赴美國休斯頓大學化學系進修。由於休斯頓大學化學系在國際上的排名在200位左右,算不上是一流院系。

鄧鶴翔內心十分不甘,於是一邊就讀,一邊請國內導師幫忙寫推薦信,最終如願去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Omar M. Yaghi教授組裡攻讀博士學位。Yaghi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化學家和材料領域的領軍人物,是MOFs、COFs、ZIFs等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鄧鶴翔教授博士的研究課題便是MOFs。

那段時間,鄧鶴翔教授成長迅速,不到兩年便發了人生中的第一篇 Science 。 自此之後,鄧鶴翔教授的科研如同「開掛」一般,成果迭出,2010-2013年期間,陸續發表了第二篇、第三篇 Science 。博士期間,三篇正刊。

鄧鶴翔教授博士畢業後回國,直接被聘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成為當時最年輕的85後正教授,轟動一時。

天才學霸的背後

被人評價「特別能吃苦」

「鶴翔一直拼勁十足,特別吃得起苦」,鄧鶴翔本科的同學是這樣評價他的。本科時,他想利用假期閱讀文獻、在實驗室做實驗,不回家便成了他的常態。上海的夏天酷暑難當,當時他的寢室沒有裝空調,遇上37℃以上的大熱天,晚上他就拿著一條草蓆,跑到裝了空調的同學寢室打地鋪。

鄧鶴翔的本科同學、化學系2003級學生肖沙(化名)記得,那時課業繁重,能夠去實驗室的時間有限,但鄧鶴翔卻在實驗室花了大量時間學習。除了做實驗,他還閱讀了很多文獻,常常請系裡的教授為他推薦書目和論文。

當時在每周的組會上,鄧鶴翔往往能更為詳盡地表述哪些文獻為什麼值得一讀、如何設計實驗,「他還特別關注國際最前沿的科學研究情況,相關領域哪些人正在做什麼研究、獲得了怎樣的成果」。

本科畢業前,鄧鶴翔在導師的指導下,與系裡的研究生合作,發表了兩篇SCI論文(即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是世界最權威的科技文獻檢索系統)。

科研路上學會取捨

鄧鶴翔教授在做客武漢大學的一次講座中,也分享了自己的求學心得:

當被問到如果想走出國這條路,需要提高什麼能力,才能成為科研界的大牛?

談到留學,鄧教授說,國外研究生的壓力很大,周末大家都全心投入在實驗室裡。他回答,對本科生來說,要有一篇很牛的文章,英語的應用能力要強;對於研究生,要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和文章,還要有一封很牛的導師推薦信,另外要多參加國際會議,武大這方面就有很好的資源,希望同學們能抓住機會,與大牛們面對面交流。

主持人請他分享科研道路上開心的事。

「說實話,開心的時候比較少。」他說,你如果想做一件很想做的事,就必須做更多不想做的事。當然,認識一幫朋友、好哥們,是最快樂的事!你能夠找到和你一起做研究的人,你就會走得更遠。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1573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38-2

本文系募格課堂整合。參考來源:武漢大學、武漢晚報、半月談等

相關焦點

  • 他讀博期間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後再發Nature!
    有這樣一位學者,讀博期間以一作身份發表3篇Science,28歲成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再發
  • 發表武大首篇Nature,讀博3篇Science,這個85後教授又拿「傑青」
    這個年輕的85後教授到底多優秀?1985年,鄧鶴翔出生於武漢,高中就在化學競賽中獲一等獎保送復旦,隨後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成為大牛導師OmarYaghi教授的弟子,並繼續攻讀博士後。2013年,28歲的鄧鶴翔讀成回國,直接被聘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成為當時最年輕的85後正教授,轟動一時。本科畢業前,就在導師的指導下,與系裡的研究生合作發表了兩篇SCI論文,博士期間,陸續發表3篇Science正刊。
  • 讀博7年,終以一作發Science畢業的蘭大博士,近日再登Science!
    paper的實驗室最老的「老師姐」,再到一作發Science博士畢業的科研女神,馬天瓊用了12 年。去掉本科 4 年、支教 1 年,馬天瓊的博士讀了整整 7 年。7年蟄伏,終於成就了一篇世界級影響的Science得以畢業。厚積薄發,近日,馬天瓊再次利用該研究報導的新方法,和同事合作,以第二作者身份發了篇Science研究,將COF化學推向了新的價態。
  • 打破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的博士,近日發Nature
    這個打破西南交大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近日又一作發Nature的漂亮的博士小姐姐又有著怎樣的科研之路與感悟?02「熊貓女孩」坦言:「博一博二時,科研不太有自信,羨慕別人發文章」楊倩是西南交大2013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高分子方向)本科畢業生,以專業第一的成績保送為本校材料學院
  • 一起發15篇Science/Nature,世界上最默契的科研合作莫過於此!
    圖自知社學術圈相信做柔性材料的對這對「Happily Married Couple」是非常熟悉的,他們從2005年開始合作,合作了15年,他們一起也發了15篇Nature、Science。奇物論編輯部整理了黃永剛院士和John A.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 剛發3篇Nature,光催化再發一篇Science
    該反應中使用了Pd/DPE-Phos光催化劑。3. 該反應對一些惰性烷基、芳基底物、β-肽胺基酸有兼容性,擴展了底物種類,這是因為反應活化能降低導致。對正丁烷基碘、異丁烷基碘、異丙基碘、1-烯丁烷基碘、環戊烷基碘、1-氯丁烷基碘有兼容性;對環己基溴、金剛烷基溴、2,2-二甲氧基溴乙烷、2-氰基溴乙烷等溴化物有兼容性。
  • 這位博士小姐姐,發完Science發Nature
    這個打破西南交大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近日又一作發Nature的漂亮的博士小姐姐又有著怎樣的科研之路與感悟?「熊貓女孩」坦言:「博一博二時,科研不太有自信,羨慕別人發文章」楊倩是西南交大2013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高分子方向)本科畢業生,以專業第一的成績保送為本校材料學院(材料先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周祚萬教授的直博生,開展碳基納米材料研究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本文系統回顧駱利群院士近兩年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 3篇Cell,1篇Nature,1篇Science。參考信息: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04/03/science.aav3932第三篇 2019《Cell》:皮質 - 小腦通信的關鍵功能在整個哺乳動物新皮層中,第5層椎體細胞(L5)通過腦橋投射到大量小腦顆粒細胞
  • 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其實不看內容都能猜出是生化或者材料科學,頂尖的物理理論是很難發的,實驗科學就是看誰錢多。cell裡面都是生物內容的頂尖雜誌,以生物為主。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14歲進中科大、19歲到麻省理工讀博,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論文
    他曾是一個神童,僅用3年的時間讀完小學、初中和高中的課程,求學期間,便展現出了不凡的天賦, 更受到了學校的精心培養,22歲便榮登《自然》年度科學人物榜首,被國際學術界關注。曹原2018年因發表了2篇關於石墨烯材料的重磅論文一舉成名,轟動了國際學術界,為人類的超導研究帶來了新思路,同時也為全新電學性能的探索和工程化提供了理論依據,還為凝聚態物理學的開闢了一塊新領域,引起無數科學家展開這方面的探索研究,這一重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力不言而喻,曹原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天才少年」。
  • 在Cell、Science、Nature發表一篇論文究竟有多難?
    但仍舊不那麼直觀形象,於是小編又拿出珍藏已久的鍥而不捨的精神,再來幫大家搜尋優秀的答案!   一、知乎答主@Elseeyes的回答:在國內,基本上傑青是比較有希望了   以Science為例,首先看看拒稿率: 92%。(Oh my God!
  • 天才少年曹原再上熱搜,25歲,3年5篇Nature一作論文
    96年出生的他,此前已有4篇Nature在手,而且都是一作。甚至在2018年,首度連發兩篇Nature的他,迅速在國際上一戰成名,還登上了當年Nature年度十大人物榜首,被Nature稱作「石墨烯駕馭者」。
  • 博士期間發表4篇CNS,28歲任教授,如今他入選2020傑青擬資助名單
    本科畢業前,鄧鶴翔便與系裡的研究生合作,發表了兩篇SCI論文,其中一篇發表在 Biomaterials 上。在復旦大學,各科成績全A相當於績點總分4.0,鄧鶴翔四年總績點超過3.5不到3.6。華曉雪記得,當時全班績點在3.5以上的有十來個人,績點最高的幾個學生都在3.8以上。
  • 29歲當教授,發表11篇Nature和Science,這位頂尖科學家正式全職回國
    他是中國科大培養的天才科學家,讀博士時就發表40篇論文,並獲選全國百篇博士優秀論文,同時提前一年畢業。   28歲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回母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29歲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之一。2004年獲得著名的美國斯隆研究獎,成為中國本土培養的博士中第一個獲得該獎的科學家。
  • 985大學發《nature》有多難?發一篇相當於一個河南省高考狀元
    而他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一個人發的比我們的985大學一年發的還多。華中農業大學是老牌211大學,科研實力也是相當的不錯,可在前幾年才發出了本校歷史上的第一篇《nature》。
  •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主任動用手頭所有資源,光速給他發了倆論文,馬不停蹄的讓他畢業了。 估計是系主任害怕了。不是怕這哥們讀博讀廢了,而是怕他接著讀下去,把學校的這個專業讀廢了。 再接下來就是歸國找各地公務員/高中老師了,穩定,假期多,其實是是不錯的選擇。具體我了解不多,但是也許以後也不喜歡業界就去找這些了。 案例三 滬上某985大學某千人教授的所有學生,基本都被他搞廢了。所幸該教授16年左右已離職。此人招了大概十個左右的博士,在他離職之前沒有一個畢業的。
  • 看過這19篇Science和10篇Nature正刊再說!
    2019年4月22日,Nature雜誌發表觀點文章,從近年來包括5篇Science及多篇Nature系列在內的多項前沿成果進行闡述,並重點點評了最新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期刊上的熱固性塑料的循環回收利用新技術。
  • 博士一畢業就成教授,他讀博期間連發5篇頂刊
    >選擇川農 追隨「川農大精神」2015年,碩士畢業的孫俊龍在家人的鼓勵和支持下,毅然選擇了繼續讀博深造。就讀碩士時,他就已了解到四川農業大學在動物遺傳育種方向的卓越學術成就,尤其是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多篇論文的行業翹楚李明洲教授,這一切都成為了他選擇加入川農,在動物遺傳育種領域深耕的動力和緣由。然而,那一年他並沒有成功,頂著壓力再次複習準備,終於在2016年成功考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 他2018最後一天剛發Nature,2019開篇又發Science!
    -4.6和3.9Å。原文連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01/08/science.aaw0930?1998年—2008年,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講席教授。2008年,婉拒了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中心(HHMI)研究員的邀請,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