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在學術圈中,第一作者被認為是對論文做出絕對貢獻的人,而通訊作者通常是由教授等課題組長擔任,是論文的主要創意貢獻者之一。
其實,這並不是曹原第一次獲得國際關注,事實上早在2018年3月6日,當時只有21歲的草原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一天之內連發了兩篇《Nature》論文,論文發表之後立即引起整個物理學界的反響,一些報導稱其一舉解決了困擾世界107年的難題。這裡多說一下,一般論文很難登上《nature》,有些科學家一輩子也只能登上1-2篇,而曹原可以在同一天登上兩篇,可想而知他的理論有多麼重要。
在2018年被英國《自然》周刊評為: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而當時還是學生的曹原位列榜首。
還有一些媒體報導說:諾貝爾獎頒給他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雖然國內國外對曹原的研究讚譽如潮,但還是有些人不理解,為什麼是中國人曹原的科研論文,非要去英文期刊發表文章?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有含金量,我們可以透過這個問題,了解一下為什麼中國人的論文,以發表在英文期刊上為榮。
論文的發表
其實科學家做研究,也需要像明星一樣吆喝自己的成果,只不過明星面對的是普通觀眾,而科學家面向的是其他科學家。
科學家主要研究的工作,都是創新性工作,然而他們研究的成果究竟對不對呢?其實並不能只有作者一個人說了算,比如:我說我研究了一個超導體,那麼我把我的研究交給同行審閱的時候,同行通過我的論文來指出我的錯誤,從而否定我的理論。
當我交給同行審閱時,並不是一個個直接去找同行,而是發表在相應的期刊上,讓同樣訂閱該期刊的同行看到。
但是期刊這麼多,我該如何選擇要投稿的期刊呢?這裡有幾個重要標準:相關領域的期刊;受科學家關注度較高的期刊。
如果我把論文投到一個冷門的期刊,該期刊可能只有100人訂閱,那就說明我的文章發表在這個期刊上很難引起同行的廣泛關注。
如果我把論文投到一個熱門的期刊,該期刊會受到全世界大多數科學家的關注,那就說明我的文章能夠引起同行熱議。
但是,熱門期刊並不會隨便收錄我的文章,一方面是因為該期刊每次可以收錄的文章有限,另一方面是該期刊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威性,會對論文進行篩選。一般創新度不夠、實驗數據造假、論文與其他重複性較高等文章都會被篩選掉。
但如果通過了這個階段,也不會被立即發表,雜誌的編輯還會提出修改意見,以及調整內容等進行修改,審核等,在此過程中也會有許多文章被篩選掉。一般情況下一篇文章從投稿到最終發表需要3-12個月,當然如果研究的內容非常熱門或者成果特別巨大,那麼可能只需很短的時間就會被發表出來。
中文研究為什麼要發表在英語期刊?
中文研究之所以要選擇在英語期刊發表,其實就是因為受科學家關注度較高的期刊幾乎都是英文期刊。
評價一個期刊的影響力,可以通過看該期刊的影響因子,影響因子的計算方式是IF(年份)=該期刊最近兩年的全部文章在當年被引用的次數/該期刊最近兩年的全部文章。
比如:如果該期刊最近兩年發表了100篇文章,一共被引用了200次,那麼該期刊的影響因子就是2。
從這裡你看出來了,影響因子越高的文章,代表著被同行認同率越高,而影響因子每年都會更新一次.
從2019年影響因子我們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期刊都是英文期刊,比如:《nature》的影響因子是40.137,排名第13。
而中文期刊《cell research》在中文期刊中影響因子為17.848,是中文期刊中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但影響力遠不如《nature》。(多說一句,有些中文期刊在國際上影響力也比較大,具體要看期刊的領域)
也就是說,中文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並不如英文期刊,如果作者發表在中文期刊上,那麼該作者的文章只能引起中文圈內的科學家關注,無法獲得國際的關注,以至於該作者的成果無法被大眾所熟知。這非常不利於科學交流,也不利於我國的科學發展。
總結
其實最開始最受歡迎的國際期刊並不是英文期刊,而是德語,這是因為當時德語有很多頂級科學家,但隨著科學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使得美國科學水平大幅提升,以至於目前主流期刊幾乎都是英文期刊。
而我國的科學研究之所以發表在英文期刊上,是因為只有受關注較高的期刊,才能獲得更多更專業的同行審閱,才能使自己的研究獲得足夠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