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2020-12-09 騰訊網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在學術圈中,第一作者被認為是對論文做出絕對貢獻的人,而通訊作者通常是由教授等課題組長擔任,是論文的主要創意貢獻者之一。

其實,這並不是曹原第一次獲得國際關注,事實上早在2018年3月6日,當時只有21歲的草原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一天之內連發了兩篇《Nature》論文,論文發表之後立即引起整個物理學界的反響,一些報導稱其一舉解決了困擾世界107年的難題。這裡多說一下,一般論文很難登上《nature》,有些科學家一輩子也只能登上1-2篇,而曹原可以在同一天登上兩篇,可想而知他的理論有多麼重要。

在2018年被英國《自然》周刊評為: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而當時還是學生的曹原位列榜首。

還有一些媒體報導說:諾貝爾獎頒給他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雖然國內國外對曹原的研究讚譽如潮,但還是有些人不理解,為什麼是中國人曹原的科研論文,非要去英文期刊發表文章?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有含金量,我們可以透過這個問題,了解一下為什麼中國人的論文,以發表在英文期刊上為榮。

論文的發表

其實科學家做研究,也需要像明星一樣吆喝自己的成果,只不過明星面對的是普通觀眾,而科學家面向的是其他科學家。

科學家主要研究的工作,都是創新性工作,然而他們研究的成果究竟對不對呢?其實並不能只有作者一個人說了算,比如:我說我研究了一個超導體,那麼我把我的研究交給同行審閱的時候,同行通過我的論文來指出我的錯誤,從而否定我的理論。

當我交給同行審閱時,並不是一個個直接去找同行,而是發表在相應的期刊上,讓同樣訂閱該期刊的同行看到。

但是期刊這麼多,我該如何選擇要投稿的期刊呢?這裡有幾個重要標準:相關領域的期刊;受科學家關注度較高的期刊。

如果我把論文投到一個冷門的期刊,該期刊可能只有100人訂閱,那就說明我的文章發表在這個期刊上很難引起同行的廣泛關注。

如果我把論文投到一個熱門的期刊,該期刊會受到全世界大多數科學家的關注,那就說明我的文章能夠引起同行熱議。

但是,熱門期刊並不會隨便收錄我的文章,一方面是因為該期刊每次可以收錄的文章有限,另一方面是該期刊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威性,會對論文進行篩選。一般創新度不夠、實驗數據造假、論文與其他重複性較高等文章都會被篩選掉。

但如果通過了這個階段,也不會被立即發表,雜誌的編輯還會提出修改意見,以及調整內容等進行修改,審核等,在此過程中也會有許多文章被篩選掉。一般情況下一篇文章從投稿到最終發表需要3-12個月,當然如果研究的內容非常熱門或者成果特別巨大,那麼可能只需很短的時間就會被發表出來。

中文研究為什麼要發表在英語期刊?

中文研究之所以要選擇在英語期刊發表,其實就是因為受科學家關注度較高的期刊幾乎都是英文期刊。

評價一個期刊的影響力,可以通過看該期刊的影響因子,影響因子的計算方式是IF(年份)=該期刊最近兩年的全部文章在當年被引用的次數/該期刊最近兩年的全部文章。

比如:如果該期刊最近兩年發表了100篇文章,一共被引用了200次,那麼該期刊的影響因子就是2。

從這裡你看出來了,影響因子越高的文章,代表著被同行認同率越高,而影響因子每年都會更新一次.

從2019年影響因子我們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期刊都是英文期刊,比如:《nature》的影響因子是40.137,排名第13。

而中文期刊《cell research》在中文期刊中影響因子為17.848,是中文期刊中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但影響力遠不如《nature》。(多說一句,有些中文期刊在國際上影響力也比較大,具體要看期刊的領域)

也就是說,中文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並不如英文期刊,如果作者發表在中文期刊上,那麼該作者的文章只能引起中文圈內的科學家關注,無法獲得國際的關注,以至於該作者的成果無法被大眾所熟知。這非常不利於科學交流,也不利於我國的科學發展。

總結

其實最開始最受歡迎的國際期刊並不是英文期刊,而是德語,這是因為當時德語有很多頂級科學家,但隨著科學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使得美國科學水平大幅提升,以至於目前主流期刊幾乎都是英文期刊。

而我國的科學研究之所以發表在英文期刊上,是因為只有受關注較高的期刊,才能獲得更多更專業的同行審閱,才能使自己的研究獲得足夠的關注。

相關焦點

  • 科學網—一篇論文能中英文「兩連發」嗎
    隨著國內科學界與全球的學術界逐漸融為一體,國內師生的英文寫作水準也與時俱進,SCI論文也不再神秘。 如果說此前大家的英文水平不夠高,先發表中文,然後再翻譯成英文投到國外期刊,鼓勵國內學者走向世界舞臺,是可以理解的,這是歷史的原因。 那麼20年後的今天,已國際化的中國,同樣的內容還是中英文「兩連發」,就會遭到質疑。
  • 天才少年曹原:「美國綠卡算什麼?我是中國人,我要回中國」
    文|俏俏「我是一個中國人,學成後要回國的。」說出這句話的少年叫曹原,是一個95後物理天才,別看他年紀小,可他的經歷一點都不簡單。近日,曹原因同時在《nature》發表兩篇論文,攻破世界難題的同時震驚了世界。
  • 24歲麻省理工中國博士,破解物理界百年難題,震驚世界火遍全網!
    95後天才少年一天兩登Nature,倫敦時間5月6日上線的Nature雜誌,因為一位天才少年而格外受關注。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連發兩篇論文。這則消息一布公,便引起熱議。
  • 95後博士生曹原連發兩篇Nature,均為一作,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當地時間 5 月 6 日,中科大 2010 級少年班畢業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95 後」博士生曹原與其博導 Pablo Jarillo-Herrero 連發兩篇 Nature 文章,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 浙江大學又一篇論文被《nature》收錄,2019年迎來頂級期刊豐收年
    浙江大學又一篇論文被《nature》收錄2019年12月12日,浙江大學又一篇論文被《nature》收錄,這已經是浙江大學在2019年發表的第五篇《nature》主刊論文,其他四篇分別是信電學院的陳紅勝教授,材料學院的餘倩教授,化學系的唐睿康教授
  • 2012年中國發表SCI論文4020篇 80%發表於國外期刊
    原標題:2012年中國發表SCI論文4020篇 80%發表於國外期刊  2012年,SCI收錄的176個學科領域中的高影響力期刊論文總數中,我國科技人員發表論文數為4020篇,其中80%的SCI論文發表在國外期刊上。這是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協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數據。
  • 2020年中國地質大學在世界頂級綜合期刊NS創造兩個首次和「第一」
    中國地質大學創造兩個首次和第一因為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傳播,2020年轉瞬即逝,新冠病毒隨著全球病毒樣本科研檢測溯源,逐步建立了全球流行大模型,中國武漢快速地向世界報告新冠疫情,並控制住新冠疫情,也讓世界感受到來自中國的科研實力。
  • 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摘要]107篇中國學者論文因同行評審造假被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斯普林格一次性撤稿,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被撤作者還不乏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而這次事件距離去年12月底的同類事件才僅僅過去4個月。
  • 中國第一篇《Nature》!
    >,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考證律呂說》。,1839—1928)譯為英文在Nature發表,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在Nature發表的第一篇論文。除了是第一個發《Nature》的中國人,徐壽還有許多與清朝格格不入的「第一」。中國第一臺蒸汽機、第一艘輪船、第一艘軍艦、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識的學校、第一場科學講座、第一本科技期刊、第一批化學翻譯本...徐壽,號雪村,1818年出生於江蘇無錫一個沒落的地主家。
  • 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5 月 7 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雜誌發表題為: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transgenic
  • 真厲害:學術女神顏寧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
    據 iNature報導,5月13日,有學術女神之稱的顏寧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背靠背,連發2篇論文。這2篇文章分別如下:第1篇5月13日,顏寧等團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catalysis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 一罐某品牌薯片,讓這群中國醫生在世界頂級期刊上發了篇論文……
    薯片桶作聽診器輔助新冠肺炎治療竟發醫學頂刊近日一篇中國學者討論在 COVID-19 爆發期間聽診器相對於超聲設備價值的論文引發眾人關注,這篇全文不到 2 頁的論文既不是 Prespective 也不是 Letter ,竟然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European
  • 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論文再投英文期刊算不算一稿多投?
    我原來在《論文寫作發表全攻略》這本書裡講過這個問題。中文論文已經在國內發表,可又想改為英文論文去投國際會議或者國際期刊。其實這樣的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但也要根據具體的論文的修改情況來看。我以前也有一個參加國際會議的論文,當我想再投期刊時,期刊方就要求要有50%的內容是與之前的會議論文不同的,所以我按照這一要求增加了很多內容,後來也得以順利發表了。在我們將中文論文改成英文論文的過程中,經過了再加工,得到的英文論文從內容到形式與中文論文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是英語水平不高的作者,無法獨立將一個中文論文改成英文論文,也可以找專門的英文潤色機構幫忙。
  • 外國期刊陷中國學術造假門 講師兩年發70篇論文
    閱讀提示  12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官方網站刊發社論,承認來自中國井岡山大學的兩位教師至少70篇論文被證明是偽造的,決定撤銷。29日,井岡山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相關處理決定。  這起「論文風波」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兩年在一個刊物上發表論文至少70篇,這背後是什麼原因?《晶體學報》究竟是什麼性質的期刊?
  • 礦老闆自學成古生物學家 頂級期刊發6篇論文
    原標題:礦老闆成古生物學家 已在頂級期刊發6篇論文 圖/天宇博物館供圖   只有初中文化卻是多所高校教授 在《自然》《科學》上已發表6篇論文   他初中肄業,當過鍋爐工、針織廠廠長、金礦礦長。如今,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史前動物化石博物館館長。他在《自然》、《科學》等頂級期刊上發表了6篇論文,轟動學術界。《科學》雜誌在專訪中稱其為「恐龍王」。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已是國內好幾所大學的教授。
  • Nature Medicine連發9篇論文,Jeff Dean、吳恩達等最新研究入列
    Nature Medicine 雜誌同期刊登9篇論文,聚焦人工智慧在醫學領域的應用。下面介紹Nature Medicine上同期刊登的9篇論文:1.這篇論文作者概述了大數據為患者隱私帶來的法律和道德挑戰,還討論如何最佳地構思健康隱私;數據搜集中在公平、知情和患者管理中的重要性;數據使用中的歧視;以及如何處理數據洩露。最後,本文提出一種監管體系為這幾方面提供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
  • 花7千元發篇論文 結果期刊是假的!
    只要花幾千塊錢,就能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論文,這對於有需求的人來說,無疑是條捷徑。殊不知這整本雜誌,也許都是騙子為投稿者「量身定製」的。近日南京秦淮警方查處一起假冒中文核心期刊案,抓獲嫌疑人兩名,初步統計涉案受害人多達兩百餘人。
  • 天才少年曹原再上熱搜,25歲,3年5篇Nature一作論文
    96年出生的他,此前已有4篇Nature在手,而且都是一作。甚至在2018年,首度連發兩篇Nature的他,迅速在國際上一戰成名,還登上了當年Nature年度十大人物榜首,被Nature稱作「石墨烯駕馭者」。
  • 《環球科學》網站上線「nature專區」,可免費閱讀nature完整論文
    作為著名學術期刊nature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版權合作方、《科學美國人》獨家授權中文版,《環球科學》在官方網站開通了"nature專區"(http://www.huanqiukexue.com/html2014年底,自然出版集團宣布,該集團旗下《自然》等49種學術期刊將通過全球特約媒體免費分享論文,以促進科學家與公眾的交流。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科學與公眾交流平臺,《科學美國人》全球14個國際版本,同時成為nature首批特約媒體,獲得授權在官網免費向公眾分享自然出版集團下屬49種期刊的完整論文。
  • 我們的論文泡沫,專家發15篇論文用15種方法證明同一種結論!
    在2016年,世界最大學術出版商Elsevier旗下Scopus資料庫收錄的中國論文已經超越美國!震驚到下巴掉了的歪果仁不得不低頭正式承認中國牛!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科研論文產出國。中國的科研憑啥牛?牛在中國勤奮的科研人員每年能生產50萬篇左右的論文,當然是用中文!英語嘛,還沒達到用英語寫論文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