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論文再投英文期刊算不算一稿多投?

2020-12-08 梅森學術科研

最近,我主編的一本外國期刊《傳播與教育評論》的刊號終於批覆了,於是我開始廣泛徵稿。

我的初衷是想把這本刊辦好,給大家提供一個發論文的平臺和更好更快的論文發表服務。

但是,我把徵稿函發出後,發現老師們有各種各樣的疑問和問題。

很多問題都是我始料未及的,比如這條:「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論文再投英文期刊算不算一稿多投?」

這個問題問的人非常多,很多人都有疑惑或者是內心有不安。

因為近年來爆出的很多學術不端的事情讓大家都人心惶惶。

我原來在《論文寫作發表全攻略》這本書裡講過這個問題。

中文論文已經在國內發表,可又想改為英文論文去投國際會議或者國際期刊。其實這樣的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但也要根據具體的論文的修改情況來看。如果一篇論文中的英文論文比中文論文原文的內容增加了30%以上,我認為是可以的,不能算是一稿多投,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關於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和論文,其數據和實驗結果可能是固定的,很難再增加新的內容,這種情況下就要謹慎對待「中翻英」的方式,最好不要再進行投稿。如果是關於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和論文,增加內容就相對容易一些。我以前也有一個參加國際會議的論文,當我想再投期刊時,期刊方就要求要有50%的內容是與之前的會議論文不同的,所以我按照這一要求增加了很多內容,後來也得以順利發表了。在我們將中文論文改成英文論文的過程中,經過了再加工,得到的英文論文從內容到形式與中文論文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是英語水平不高的作者,無法獨立將一個中文論文改成英文論文,也可以找專門的英文潤色機構幫忙。潤色服務不是代寫代發,它在國際上是被認可的,所以經費充足就可以考慮這個渠道。在英文寫作這方面想迅速提升並非易事,如果時間緊迫,找專家幫忙是最快的途徑,而且可能還會給你提供很多投稿的建議。

但是,在創辦學術期刊後,我對這個問題又有了新的看法和解釋。

原來我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想問題,現在我是站在出版者編輯者的身份想問題。

所以我想從期刊社的角度給你一些建議。

首先,如果你的中文論文尚未發表,只是一個初稿,應該是先發英文期刊論文,再修改後發中文期刊。

為什麼這麼說呢?

你如果讀過很多論文,就會知道有一種論文叫編譯。我看過很多編譯論文,都非常棒。

比如下面這篇寫美國人改變職稱評審體系的論文,至今我都印象深刻,強烈推薦大家都讀一讀。可能會幫助你緩解一些評職稱的焦慮感。

從新媒體研究領域的「教師評價標準」看美國大學教師晉升和終生教職的評審規則

這篇論文是一個外國人寫的,中國人翻譯過來發表在《裝飾》雜誌,一個藝術學領域的C刊。

編譯外國人的論文在國內的中文學術期刊上發表,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而且很多人並沒有取得論文作者的授權,也沒有取得國外那家期刊社的授權。

我在小木蟲上搜這個問題時,也得到一個很有趣的答案。

對,從外國人的視角來看,你翻譯了你的論文,去多國期刊上發表,有助於擴大這篇論文的影響力,有利於優質學術內容的傳播,這是好事。如果期刊社都不告你侵權,允許你這樣做。那你還擔心什麼。

大家還可以這樣想,如果你是一個作家,你肯定希望自己的小說作品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全世界傳播吧?

好的思想,好的作品,好的學術成果,就是應該這樣的。

這是世界的本質面貌,我們發明學術期刊也是為了讓學術內容更好的傳播,傳播了才能體現我們做學術做內容的價值。

所以中翻英也好,英翻中也罷,只要是學術內容得到了傳播,我覺得不存在任何問題。

所以,很多老師來問我時。我都答覆說可以。

但是,他們還是不放心,怕以後會有問題。

我覺得,真正的問題在於,你是否拿了同樣一個東西去獲取了本不屬於自己的更多的物質利益,而且同時是損害了他人的利益。

比如,你拿了同樣一個申報書去申報不同的科研項目,都中標了,然後一篇論文掛好幾個項目號,讓其他人喪失了申報項目的機會。

比如,你用一篇論文發了國內外最頂級的刊物,浪費了其他人發表高水平論文的機會。

比如,你用同一個成果,去評審不同的獎項,都獲獎了,剝奪了其他人獲獎的機會。

只要不損人利己,我覺得就不會有問題。

很多學術不端的事情被爆出來,都是因為你在現實社會中搶佔了太多的資源,導致了很多的不公和不滿,才導致了別人的非議。

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呢?

其次,如果考慮發表策略,也要先發英文,再發中文。

我們國內每個學科領域的C刊,特別是學校認定的那些,不會超過10本。全國幾十萬人就盯著那十本。這個比中彩票大獎的機率還要小。

但是國外的好期刊有多少呢?

光wiley這一家,社科類SSCI的期刊就有400多本。而且有一個刊名字就是《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

wiley給我的社科ssci期刊信息,有興趣投稿的老師可以聯繫我

我和wiley中國區的負責人聊天的時候發現,他們的編輯特別願意和中國作者交流,希望中國作者投稿,但是國內的作者包括我在內都對國外期刊了解的太少太少。

我們大多數人甚至都邁不出那第一步,就是先發一篇英文論文試試看。

而且很多人是想都沒有想過可以試試國外的期刊。

很多人是想,但是覺得太難。

其實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國外的廣大天地,大有作為。

如果你已經在國內核心期刊的路走不通,那就試試國外的路把。

我也希望在這條更有挑戰性的路上,和你一路同行。

如果你的水平還不能達到ssci,可以先試一下普通刊物。不管如何,有一篇,總是一個新的開始,對你的自信心會有極大的提升。

而在發表英文論文之後,再去修改中文論文,可能你會有更多新的材料補充進來。所以可以更大的激發你的學術創作潛能。

第三,如果你的中文論文已經發表了,也可以再翻譯再修改後發英文論文。

中英文的表述是差異是很大的。

中英文論文的寫法也是不同的。

我之前有一篇寫打賞的論文,一直想修改成英文論文再發表。嘗試過讓好幾個學生來翻譯, 但是發現國外根本沒有打賞這種模式,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表述來說明打賞。所以僅僅在這個概念的辨析上,就要多花好多的筆墨,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這篇論文翻譯由於難度太大, 我後來就一直擱置。但是我相信,如果把它翻譯出來,再用國外能理解的方式來行文,這肯定是一篇好論文。

還有一篇彈幕模式的論文,也是一樣,國外沒有,或者說不太一樣。所以我一直沒有能翻譯或者說修改到我覺得滿意的程度。也一直擱置了。

這兩個例子就是告訴大家,中文論文即使是發表了,翻譯成英文後也會遇到很多問題,也會經過很多修改,最后里面的內容有很多肯定是不一樣的。

這就像我之前一直在課中強調的論文迭代法。

論文選題是需要迭代開發的,這個不是自我抄襲,這個是繼續深入的研究。

所以,只要你是用心修改的,有材料補充了,改成英文論文後,就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再去投英文期刊。

何況,英文期刊也不會用中文的查重系統,這是兩套話語體系。再說了,他們連知網是什麼可能都不知道。

只要你不在英文期刊的勢力範圍裡再去一稿多投,就沒事。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你對這個問題有沒有新的理解。

最後做一個硬廣,歡迎給我主編的新刊《傳播與教育評論》投稿。投稿主題:傳播、教育、教學相關即可,各學科的教學教改論文都可以投。投稿郵箱:cer_author@163.com

如果你對論文投稿還有任何困惑,也歡迎來信告訴我,我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也會在這個專欄裡持續給的大家提供好的內容。

相關焦點

  • 導師讓第一篇論文投中文期刊,可同門卻投英文,是覺得我不行?
    研究生導師讓我第一篇論文投中文期刊,可是同門卻投英文期刊,老師是覺得我不行嗎?小西看到這樣的疑惑,感覺這個話題非常有意思,值得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呢。關於研究生論文發表的爭議不少,但這類相似的事情真不多,之前爆出的問題主要是論文署名引發的,如學術論文一作之爭。
  • 你真的完全了解什麼是一稿多投嗎?
    然而,他們對為何一稿多投會被退稿卻很是模糊,甚至是不能理解。通常來說,一稿多投指的是同一作者在法定或約定的禁止再投期間,或者在期限以外獲知自 己作品將要發表或已經發表期間,在期刊(包括印刷出版和電子媒體出版)編輯和審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試圖或已經在兩種或多種期刊同時或相繼發表內容相同或相近的論文。是不是只要重複投稿就是一稿多投?
  • 請問我這樣做算「一稿多投」嗎?
    事實上一稿多投有非常多種不同的表現,程度有輕有重,有很多情況恰恰處於學術道德的邊緣地帶,很多情形連期刊界專業人士間都有爭論。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筆者發現,每每有初寫者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其描述的行為基本上就是一稿多投了,但存有一種僥倖心理(特別是對於一些界限還比較模糊的行為),想找人告訴他不是。這裡筆者想表達的觀點是:年輕學者在對待這個問題上,一定要從一開始,就給自己設定嚴格的界限。
  • 論文一稿多投,有什麼影響
    sci論文潤色也會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內容上的潤色,還有一個是語言語法上的潤色。sci論文審稿人多是國外的專家,那麼他們就比較看重您的英文水平,也會給出相應的潤色建議。這時作者可以與專業機構學術顧問交流,讓他們幫助您潤色sci論文,並且也會解決sci論文潤色中的難題。
  • 我的SSCI期刊論文發表之路:敢寫敢投,成為「拒無霸」
    後面我通過人大經濟論壇收集到了很多資料並將問題一一解決,最終在4月21號突破了空間計量方法,然後在5月份和6月份一口氣寫了2篇文章,在7月到9月又寫了2篇文章,在6月份就陸續把前面2篇文章翻譯成英文投出去了,後面又投了一篇英文。整個6到7月基本上處於外文期刊投稿摸索期,自己又比較著急投稿,感覺有點人格分裂。
  • sci一稿多投後果嚴重嗎
    如需了解詳情,請加責編微信:xueshuzhishisci一稿多投後果嚴重嗎?嚴重。發表sci論文,需要花時間等審核結果,一稿多投雖然可以節約時間,但這一行為屬於學術不端,是被期刊嚴令禁止的,一旦被發現,後果比較嚴重。
  • 核心期刊論文涉嫌一稿多投?期刊:查重通過,撤稿需權威鑑定
    近日,有網友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反映,作者署名單位為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的張東、侯亞偉、張墨、孫恩慧、譚捷、彭琴等人,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斷塊油氣田》2018年第2期的論文《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餘潛力認識》,涉嫌一稿多投。
  • 科學網—一次論文的雙語審查
    當下中國科研人員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每年快速增加,而網絡也使過去的理由不再成為理由,雙語發表還行得通嗎?算不算違規呢?科學網博主對該問題發表了各自不同的觀點。編輯要求明確回答兩個問題:一、查此文有無一稿兩投;二、有無學術造假問題。送來的除了英文的原文文章外,還另附有一篇中文文章。 我雖然常為一些專業雜誌做論文審稿,也偶爾為學會做點中英文翻譯及核實工作,但這是第一次被要求用雙語審查已經發表過的兩篇文章,特別看到作者群中還有院士級人物,難免有點震驚和不安。
  • 一稿多投有哪些危害?
    一、一稿多投有哪些弊端正規期刊都是嚴禁一稿多投的,不論是國內期刊還是國外期刊,因為一稿多投是一種學術不端的行為,不僅僅給作者帶來不利影響
  • 論文投稿到論壇還能投期刊嗎
    論文投稿到論壇還能投期刊嗎?在職稱評審中或者畢業、各種考核中,論文大多是要求見刊的,也就是公開發表在出版物的論文才是能發揮作用的論文,公開發表的論文要求文章必須是沒有使用過、沒有在其他平臺公開發表的文章,保險起見,在論壇發表的文章也算是公開發表了,有些刊物可能會不認可。
  • 已發表論文,翻譯成英文算重複發表嗎?
    這些都說明世界文化與科技交流需要不同文種的翻譯與出版,佐證了一稿雙(多)語發表的合理性。正如人類其他活動一樣,出版行為同樣涉及倫理道德問題。尤其是版權與著作權的法律文本誕生以來,對出版行為就有了遵守規範的要求。
  • 考博想發表論文能投英文期刊嗎?
    考博發表論文投英文期刊能大大提高你在導師眼裡的水平,尤其你在考博時發表的是SCI或者EI論文。所以,考博想發表論文當然可以投英文期刊!那麼考博如何能發英文期刊論文呢?freekaobo給大家總結一下。   1、擁有一位高產的優秀的導師。
  • 科學網—一篇論文能中英文「兩連發」嗎
    ■王善勇 最近,有國外朋友問我,在中國是不是允許一篇文章用中文發表後,再翻譯成英文繼續在英文期刊發表。 隨著國內科學界與全球的學術界逐漸融為一體,國內師生的英文寫作水準也與時俱進,SCI論文也不再神秘。 如果說此前大家的英文水平不夠高,先發表中文,然後再翻譯成英文投到國外期刊,鼓勵國內學者走向世界舞臺,是可以理解的,這是歷史的原因。 那麼20年後的今天,已國際化的中國,同樣的內容還是中英文「兩連發」,就會遭到質疑。
  • 核心期刊論文格式
    核心期刊論文格式    一、限在「CSSCI檢索期刊2003」、「中文核心期刊(學術刊物,非雜誌類)北大2004版」期刊發表的論文格式    (一)基本要求來稿以5000字為宜,並附100-200字的內容摘要,3-8個關鍵詞,標題、內容摘要和關鍵詞必須翻譯成英文;內容摘要的寫作應力求簡明扼要,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客觀反映論文的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摘要的寫作應避免出現「本文論述了.對.有重要意義」之類的用語。    2、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要內容的名詞性術語一般每篇可選3-8個,應儘量從《漢語主題詞表》中選用。
  • 學術論文還是發表在英文期刊上好 !
    研究生的培養,首先要寫好中文學術論文。所以近幾年,不要考慮評職稱,也不考慮論文獎金,大多論文就都發表在中文期刊上。但有兩件事,使我意識到:學術論文還是發在英文期刊上好。這不是崇洋迷外。一件事是:4年前,我與研究生合作的一篇中文文章,滿有信心地投到了國內某地學A期刊。
  • 學術論文還是發表在英文期刊上好
    所以近幾年,不要考慮評職稱,也不考慮論文獎金,大多論文就都發表在中文期刊上。但有兩件事,使我意識到:學術論文還是發在英文期刊上好。這不是崇洋迷外。  一件事是:4年前,我與研究生合作的一篇中文文章,滿有信心地投到了國內某地學A期刊。因為數據、資料都是第一手,觀點也新穎。可是,投稿等了近半年,結果一個評審意見是修改後錄用,一個則是拒稿。編輯部則採納了後面一個審稿意見,拒稿。
  • 到底是誰在逼我們「一稿多投」?
    一方面是頻繁出現的一稿多投、一稿多發造成的學術不端,給期刊社和作者單位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一方面是漫長的投稿周期,快節奏高強度的科研論文考核壓力之下,學術論文投稿處於絕對劣勢的地位,那麼可以深入的分析一下,到底是誰在逼我們一稿多投。
  • 一流二流論文投國外,國內科技期刊怎樣留住高水平論文
    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6年,我國SCI收錄期刊發表的論文僅佔同期全球論文總數的1.68%,我國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的「引文影響力」不足同期中國全部SCI論文的一半。造成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在於,我國很多優勢學科的高水平論文大多發表在國外期刊上。在學術界,甚至流傳著「一流二流論文投國外,三流四流論文投國內」的說法。
  • 中文論文與英文論文的差異就在這
    中文的框架結構比較隨意,大家留意一下眾多中文論文的結構完全不一樣,甚至多是臨時起意,圖1是我在組裡給大家將論文寫作的時候,自己對自己論文做的總結(圖1)。而英文論文,特別是實驗類論文,對論文的格式框架有很明確的要求,Introduction、Material and method、Result、Discussion和Conclusion一樣都不能少。而且每個部分都有要交代的特定內容和思路。
  • 「學術規範」一稿多投了解一下,有一篇批評一稿多投的文章發表了四次
    筆者又上期刊網站搜了一下,一篇名為《我國刑法第204條第2款立法評說》的論文出現了,該文認為上述規定應該廢止,筆者不贊同這個觀點,但也無意在這裡反駁,畢竟本文的主題是「一稿多投」嘛。而後,又發現了一篇同名作者論文《繳納稅款後又騙取出口退稅行為的性質之辨》,心想這個作者太膩害了,這麼一個小小的論題還能寫出兩篇論文,足見研究之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