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季,送審、查重、答辯,不論畢業論文還是投稿的 SCI 都凝聚著一個即將畢業碩博生的無數精力和汗水,以及那些飄然已逝的秀髮。
當你摸著後移的髮際線,回憶過往的時候,你可以豁達謙遜的對前浪們說,「你們有幸遇見不脫髮的時代,但秀髮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畢竟頭髮落盡的我們從未有寫出你們這麼剛的論文。」
薯片桶作聽診器輔助新冠肺炎治療竟發醫學頂刊
近日一篇中國學者討論在 COVID-19 爆發期間聽診器相對於超聲設備價值的論文引發眾人關注,這篇全文不到 2 頁的論文既不是 Prespective 也不是 Letter ,竟然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
對臨床醫學四大頂刊NEJM、Lancet、JAMA、BMJ耳熟能詳的後浪們可能對European Heart Journal期刊稍微有點陌生,由著名的牛津大學出版社發行的European Heart Journal《歐洲心臟雜誌》是心血管研究領域的領頭羊,影響因子高達23.425,是心臟和心血管系統領域當之無愧的 TOP 期刊。
這篇短小精悍,題目為
Don't throw the stethoscope away
的論文主要針對 COVID-19 爆發期間一些專家「少聽診器,多超聲波」的觀點可能會誤導醫生放棄聽診器而增加醫生自身感染的風險,在文章中作者以自身抗擊新冠肺炎的經歷用 Argue 的方式解釋羅列出使用聽診器的六點好處和優勢。
最為硬核的是針對一些醫療資源稀缺的地區,作者通過多年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實戰演練,利用吃剩的樂事薯片空桶製作了替代傳統聽診器的「
薯桶聽診器
圖片來源:soogif
這種操作簡單、經濟廉價、安全可靠的「薯桶聽診器」是用一根消毒的紙管包裹在一個空的薯片圓柱形包裝放在每張病床上,以防止交叉汙染,在新冠肺炎最為猖獗的六十天裡,作者所在的聽診醫務團隊沒有一人被感染。
「薯桶聽診器」簡單易行,使用方便
郎加明在《創新的奧秘》中曾寫到,對於創新者而言,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路。
同樣對於科研工作者,創新更是論文的靈魂,用不到兩頁紙的論文獨闢蹊徑、化繁為簡創造性的解決了聽診器等醫療資源缺乏的問題,這樣的論文發表高分期刊實至名歸,向這些偉大的醫務工作者致敬。
思路清奇的論文往往異曲同工
新冠病毒在全球已然呈現爆發態勢,以書為鑑可以知興替,我們來看看一篇國外「神奇預言」的硬核論文。針對流行性傳染病,優秀的前浪前輩們早在 2015 年就提前想好對策:先居家隔離一個月。
硬核論文中描述的不僅有流行病毒,更是附加感染人的中間介質載體 —— 殭屍,作者模擬的是在殭屍發生病變下,整個美國各大洲的感染流行狀況。
Physics Review E 論文《你可以跑或者藏起來,論殭屍的傳染病學和統計學》
作者通過建立殭屍傳染的動力學模型,按照殭屍特性列出了傳染和移動公式,結合空氣動力學模擬殭屍危機真的來臨時全美的爆發情況:假如紐約州爆發殭屍瘟疫,利用數字仿真和空間地理離散化模擬研究整個美國大陸的傳染擴散情況,結果發現殭屍最快需要 4 個月就能全部佔領美國。
最後通過分析擴散情況,作者得出最佳的逃生策略,並建議如果美國爆發殭屍危機,不用著急逃跑,可以先在家裡肥宅一個月再跑也來得及。
優秀的前浪前輩們用新穎、腦洞大開的 idea 加上紮實的數學統計、物理建模、空間地理以及生物流行病學等知識,開創了殭屍問題研究先河,並對流行病的預防和擴散有一定的前瞻指導意義,如今美國真的身陷新冠病毒危機,恍然有種一語成讖,夢境現實傻傻分不清的感覺。
優秀的前浪前輩們的硬核論文剛出天際,這告訴我們,無論是學生畢業,還是學者升職,論文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
只要把論文的科學問題屬性和創新性敘述明白,發表見刊自然水到渠成,畢竟有硬核的前輩們為榜樣,自己的奇思妙想、靈光 ideas 可以盡情釋放,奔湧吧,後浪。
本文來源:生物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