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健林:高質量論文留在中國期刊上 中國科技期刊界「守土有責」

2020-12-12 中國青年網

  「中國科技期刊上高質量論文的數量還不夠,將頂級論文留在中國科技期刊上,科技期刊界守土有責。」曹健林說。

  在9月23-25日在長春召開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光:科學與應用》主編曹健林闡述了科技界在新環境下所承擔的時代任務和歷史使命,及中國科技期刊邁向世界一流期刊隊列的實踐路徑。

  錨定世界一流期刊,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光:科學與應用》是中科院長春光機所與原自然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現為Spring Nature合作出版的英文光學學術期刊,每年發表150篇左右在光學及相關領域高質量的原創或綜述性論文,影響因子為13.7,在全球光學類學術期刊影響因子排名第三。

  曹健林表示,《光:科學與應用》一直對標的是全球光學類學術期刊排名第一的《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學》擁有更加多元化的欄目,更加豐富的報導形式,而且還有佔比更大的非學術性文章發文量。這都是《自然—光子學》遠比《光:科學與應用》影響力大的原因。」曹健林說。

  為錨定世界一流期刊,《光:科學與應用》按下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鍵。曹健林介紹,近年來期刊在欄目布局、學術合作、活動賽事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

  《光:科學與應用》通過對特色專欄、主題專刊、機構專刊、科研團隊專刊等多維度欄目的布局,取得了初步成功。

  曹健林認為,一份學術期刊要能吸引優秀文章,必須與優秀團隊保持密切關係。「期刊應該和全球所有該領域裡的領先團隊保持密切聯繫,最好能夠有一種信任,有一種友誼,這樣人家才願意把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你這裡發表,這樣才能真正形成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他說。

  在積極舉辦學術活動、打造品牌賽事方面,曹健林介紹了「Light在線」系列線上學術活動和「未來之星」賽事。曹健林介紹,「Light在線」系列線上學術活動是團隊在疫情期間舉辦的學術活動,累計在線超過42萬人;「未來之星」是《光:科學與應用》評選優秀青年科學家的品牌活動,已連續舉辦多屆。「『未來之星』在全球已經有了非常大的影響力,採取頂級專家推薦制,在今年『未來之星』活動中,美國推薦16個人,澳大利亞3人,新加坡3人,中國5人,瑞士2人,德國2人,英國1人,丹麥1人。推薦方均來自於世界頂級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頂級科學家,最終獲選的10名候選人將於10月底進行線上決賽,競爭相當激烈,影響力也非常大。」曹健林說。

  此外,創辦子刊也是提升期刊知名度的好辦法。「『elight』是《光:科學與研究》的子刊,也是卓越計劃的高起點新刊。它將重點聚焦於光學新興交叉學科,以此來促進學科引領作用」他說。

  培育高水平編輯隊伍,營建科技期刊創新氛圍

  「要辦好科技期刊必須有兩個隊伍,除了科學家隊伍之外,也必須有高水平的編輯隊伍。」曹健林說。

  曹健林談到,以前期刊編輯人員待遇比較差,無論是在研究所還是大學,編輯隊伍始終不是主流隊伍,因此編輯們收入、職稱都不夠樂觀,科技期刊的發展也就進入一個惡性循環:越沒有人才進來,期刊就越辦不好。

  曹健林認為,提升編輯收入、完善激勵考評機制,是吸引優秀編輯加入、提升編輯隊伍質量的最佳途徑。「以《光:科學與應用》為例,考評激勵和提高收入並重,吸引了很多優秀的人進來。」他說。

  曹健林介紹,《光:科學與應用》的編委中院士佔比20%,國際編委佔比超過70%,此外超過30%的編委來自世界前10的名校。高水平的編委隊伍,有效地提升了科技期刊的創新能力和掌舵學術導向的能力。

  夯實平臺發展基礎,「涓涓溪流」匯成江河

  曹健林認為,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設離不開予以平臺發展的兩大社會基礎,即工業基礎和科研基礎。

  「有強大的工業才有強大的經濟,有較高的人均GDP,國家才會富裕,光富裕還不夠,還應該有強大的科學研究。」 曹健林說。

  曹健林認為,如果科技期刊是一條小河,科技期刊的工業基礎和科研基礎就是小河的涓涓溪流,涓涓溪流多了,河水才能洶湧澎湃,匯聚成大江大河。

  曹健林建議中國應增強科研基礎的支持力度。他認為,中國科技期刊沒有達到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儘管中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國還不是科技強國。

  「中國的科學技術很多領域,已經逐漸在進入世界第一方陣,甚至少數領域已經走進世界前列,但我個人覺得,中國的科技期刊還沒有走到世界最高,還需要不斷努力,讓期刊吸引更多優秀的科研成果,留下中國最優秀的科研論文。」曹健林說。

相關焦點

  • 中國科技期刊如何高質量發展?聽聽專家怎麼說
    大會主旨報告環節,「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數學》主編袁亞湘,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光:科學與應用》主編曹健林,分別圍繞「弘揚抗疫精神,發揮科技力量」「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化之路」「在中國大地發出聲音——關於科技期刊發展的思考」「用優秀成果促頂級期刊
  • 如何破除論文「SCI至上」?專家談科技期刊評價的中國視角
    在2019年度中國科協試點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發布工作的背景下,今年8月,《FMS管理科學高質量期刊推薦列表》發布,推薦出管理科學高質量國際期刊1135種。本文約請參與列表研製的專家介紹高質量期刊推薦列表相關過程和模型方法,以資借鑑。
  • 中國海洋大學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全部入選中國科協高質量科技期刊...
    中國海洋大學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全部入選中國科協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 http://www.huaue.com  2020年4月15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全國地學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於日前遴選完成
  • 中文科技期刊的尷尬:留不住優質論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的院士大會上提出「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今年1月30日,科技部的一份通知對此進行了強調,要求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
    指揮棒往「西」,優秀論文怎能往「東」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二)   本報記者 張蓋倫   「評職稱、畢業、獎勵都要看SCI、EI,國內就這麼幾個期刊,還有各種地方保護主義,還不如直接投國外呢。」
  • 中國煤炭學會發布煤炭行業高質量科技期刊定量評價結果
    點擊藍字「潔淨煤技術」,進入公眾號主頁;點擊右上角3個小點,在彈出頁面點擊「設為星標」2019年,中國科協發布了《分領域發布我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從國內、國外科技期刊中遴選出一批科技人員公認、社會影響力強、期刊出版界認可的期刊,進行分領域等效評價。
  • 推進一流期刊,使中國科技期刊「燭光」變「曙光」
    9月25日,在杭州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中南大學副校長周科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羅喜勝圍繞高校辦刊,從高校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政策制定、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國際化之路等方面,與參會嘉賓進行探討、對話、爭鳴。
  • 共擔時代責任,全國學術期刊共促高質量發展——2020中國學術期刊...
    本文轉自【人民政協網】;12月17日-18日,「2020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首次以線上形式召開。論壇以「共擔歷史使命,共建創新生態,共謀高質量發展,共創期刊未來」為主題,是全國學術期刊界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共擔時代責任、共謀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一次盛會。中國期刊協會吳尚之會長在開幕詞中強調,學術期刊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升服務國家創新發展、服務全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要不斷推出學術創新成果,著力抓好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重點。
  • 2020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線上召開
    本網訊 12月17—18日,由中國期刊協會、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聯合主辦,中國知網承辦的2020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線上舉行,本次論壇以「共擔歷史使命,共建創新生態,共謀高質量發展,共創期刊未來」為主題,是全國學術期刊界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 拒稿率82%,諾獎得主也不例外:這本中國期刊何成領域頂刊
    這份獨具慧眼的期刊正是來自本土的英文期刊《光》。「國際頂級學術刊物對我國學者還存在某些偏見,很多優秀成果甚至沒有同行評議的機會,導致首發權被搶佔。《光》希望能將更多好的研究成果留在祖國的大地上,提高我國在國際學術界的話語權。」白雨虹說。
  • 中國科協年會研討科技期刊發展:向世界一流期刊看齊
    我國科技期刊如何提升競爭力?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發展有什麼趨勢?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與會專家就此進行了討論。專家表示,集群化、市場化是科技期刊做大做強的重要途徑。「中國科技期刊想提高影響力,有必要走數位化、集約化、集團化、國際化之路。」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魏均民說。近年來,我國科研水平大幅提升,但科技期刊發展相對滯後。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眾多優秀高水平論文選擇在國外期刊發表,高質量稿源不足。學科覆蓋面不足也是我國科技期刊存在的短板。
  • 第六屆中國煤炭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研討會 聚焦煤炭期刊高質量發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11月27日,由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與煤科總院出版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第六屆中國煤炭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研討會暨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換屆會議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
  • 2020年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目錄發布!多個法學期刊入選!
    近日,2020年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目錄發布。「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學科範疇主要為自然科學領域,同時也涵蓋社會科學領域。2020年共有2506種期刊入選,其中自然科學領域期刊2106種,社會科學領域期刊400種。
  •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資助期刊特徵分析
    長按關注ISE學術前沿2019年9月,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決定聯合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以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發了《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提出鼓勵發表高質量論文,包括發表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業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論文,以及在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上進行報告的論文,其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參照「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目錄確定。什麼樣的期刊入選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
  • FMS管理科學高質量期刊推薦列表發布
    當前中國管理科學領域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正在經歷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作為學術共同體,我們意識到可以從成果發表平臺入手,引導學界完成這種數量到質量的轉型,並早在2014年研製了管理科學重要期刊推薦列表初稿(學界簡稱393期刊列表)。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何以被看重?業內人士分析,在當今世界大國競爭中,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科研產出國,研發人員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國際重要資料庫收錄我國科研論文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科研實力迅猛提升和科技強國戰略深入實施,為中國加快培育世界一流期刊提供了難得機遇。
  • 不斷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
    近日,中科院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視頻會議。中科院黨組書記侯建國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呂昭平應邀出席。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主持會議。  會議分析了中科院科技期刊辦刊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研究討論了培育一流期刊和加強規範管理的思路與舉措。與會代表就辦刊工作進行了專題報告和經驗交流。
  • 科學網—不斷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
    中科院期刊工作會議召開,要求各級辦刊主體——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學家說了算
    戴著「行政化」腳鐐跳不了「市場化」的舞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三)  本報記者 操秀英  科技期刊發展是中國科技界心中的一根刺。  近期的一次香山會議再次聚焦「中文科技期刊」。近幾年,從政府主管部門到出版社,再到科技界,召開過各種會議,希望推進中國科技期刊發展,但收效甚微。  「我們也想改變啊,可哪有那麼容易。」來自中科院某所期刊聯合編輯部的文杰(化名)道出了大家的無奈。為什麼會「原地踏步」?在業內人士看來,行政化管理是制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 航空航天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發布!
    2019年7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遴選發布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形成全面客觀反映期刊水平的評價標準。中國科協經過統一部署,2018年起,開展了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發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