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期刊上高質量論文的數量還不夠,將頂級論文留在中國科技期刊上,科技期刊界守土有責。」曹健林說。
在9月23-25日在長春召開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光:科學與應用》主編曹健林闡述了科技界在新環境下所承擔的時代任務和歷史使命,及中國科技期刊邁向世界一流期刊隊列的實踐路徑。
錨定世界一流期刊,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光:科學與應用》是中科院長春光機所與原自然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現為Spring Nature合作出版的英文光學學術期刊,每年發表150篇左右在光學及相關領域高質量的原創或綜述性論文,影響因子為13.7,在全球光學類學術期刊影響因子排名第三。
曹健林表示,《光:科學與應用》一直對標的是全球光學類學術期刊排名第一的《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學》擁有更加多元化的欄目,更加豐富的報導形式,而且還有佔比更大的非學術性文章發文量。這都是《自然—光子學》遠比《光:科學與應用》影響力大的原因。」曹健林說。
為錨定世界一流期刊,《光:科學與應用》按下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鍵。曹健林介紹,近年來期刊在欄目布局、學術合作、活動賽事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
《光:科學與應用》通過對特色專欄、主題專刊、機構專刊、科研團隊專刊等多維度欄目的布局,取得了初步成功。
曹健林認為,一份學術期刊要能吸引優秀文章,必須與優秀團隊保持密切關係。「期刊應該和全球所有該領域裡的領先團隊保持密切聯繫,最好能夠有一種信任,有一種友誼,這樣人家才願意把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你這裡發表,這樣才能真正形成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他說。
在積極舉辦學術活動、打造品牌賽事方面,曹健林介紹了「Light在線」系列線上學術活動和「未來之星」賽事。曹健林介紹,「Light在線」系列線上學術活動是團隊在疫情期間舉辦的學術活動,累計在線超過42萬人;「未來之星」是《光:科學與應用》評選優秀青年科學家的品牌活動,已連續舉辦多屆。「『未來之星』在全球已經有了非常大的影響力,採取頂級專家推薦制,在今年『未來之星』活動中,美國推薦16個人,澳大利亞3人,新加坡3人,中國5人,瑞士2人,德國2人,英國1人,丹麥1人。推薦方均來自於世界頂級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頂級科學家,最終獲選的10名候選人將於10月底進行線上決賽,競爭相當激烈,影響力也非常大。」曹健林說。
此外,創辦子刊也是提升期刊知名度的好辦法。「『elight』是《光:科學與研究》的子刊,也是卓越計劃的高起點新刊。它將重點聚焦於光學新興交叉學科,以此來促進學科引領作用」他說。
培育高水平編輯隊伍,營建科技期刊創新氛圍
「要辦好科技期刊必須有兩個隊伍,除了科學家隊伍之外,也必須有高水平的編輯隊伍。」曹健林說。
曹健林談到,以前期刊編輯人員待遇比較差,無論是在研究所還是大學,編輯隊伍始終不是主流隊伍,因此編輯們收入、職稱都不夠樂觀,科技期刊的發展也就進入一個惡性循環:越沒有人才進來,期刊就越辦不好。
曹健林認為,提升編輯收入、完善激勵考評機制,是吸引優秀編輯加入、提升編輯隊伍質量的最佳途徑。「以《光:科學與應用》為例,考評激勵和提高收入並重,吸引了很多優秀的人進來。」他說。
曹健林介紹,《光:科學與應用》的編委中院士佔比20%,國際編委佔比超過70%,此外超過30%的編委來自世界前10的名校。高水平的編委隊伍,有效地提升了科技期刊的創新能力和掌舵學術導向的能力。
夯實平臺發展基礎,「涓涓溪流」匯成江河
曹健林認為,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設離不開予以平臺發展的兩大社會基礎,即工業基礎和科研基礎。
「有強大的工業才有強大的經濟,有較高的人均GDP,國家才會富裕,光富裕還不夠,還應該有強大的科學研究。」 曹健林說。
曹健林認為,如果科技期刊是一條小河,科技期刊的工業基礎和科研基礎就是小河的涓涓溪流,涓涓溪流多了,河水才能洶湧澎湃,匯聚成大江大河。
曹健林建議中國應增強科研基礎的支持力度。他認為,中國科技期刊沒有達到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儘管中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國還不是科技強國。
「中國的科學技術很多領域,已經逐漸在進入世界第一方陣,甚至少數領域已經走進世界前列,但我個人覺得,中國的科技期刊還沒有走到世界最高,還需要不斷努力,讓期刊吸引更多優秀的科研成果,留下中國最優秀的科研論文。」曹健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