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期刊現狀: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學家說了算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戴著「行政化」腳鐐跳不了「市場化」的舞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三)

  本報記者 操秀英

  科技期刊發展是中國科技界心中的一根刺。

  近期的一次香山會議再次聚焦「中文科技期刊」。記者十多年前第一次參加全國兩會報導時,委員們就在討論這一話題。近幾年,從政府主管部門到出版社,再到科技界,召開過各種會議,希望推進中國科技期刊發展,但收效甚微。

  「我們也想改變啊,可哪有那麼容易。」來自中科院某所期刊聯合編輯部的文杰(化名)道出了大家的無奈。為什麼會「原地踏步」?在業內人士看來,行政化管理是制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學家說了算

  「我們研究所有3種期刊,幾年前就在考慮將它們分成不同層次,分類發展滿足不同受眾需求。但報到上面不同意,不是編輯部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文杰說,有關部門對期刊的管理甚至細緻到每個編輯每年要有多少個小時的業務培訓,而且培訓內容都有嚴格規定。

  「我感覺國內科技期刊的壓力近幾年越來越大。」一家中文核心期刊的編委陳冬(化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究其原因還是期刊沒有自主權,這就導致層層管理和限制,幾年前我們就考慮出英文期刊,但由於領導意圖、審批等原因,這件事現在還沒做成。」

  正如陳冬所說,長期以來,我國科技期刊實行主管、主辦和出版的三級管理體系。「很長一個時期,行政化配置刊號資源,考慮部門需要多於考慮學科發展和期刊產業需要。辦刊過程中沒有充分發揮科學家的作用,還存在一些不太必要的行政幹預,連改個刊期都要層層報批。」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胡升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所謂的質量管理則停留在編輯規範層面,比如錯別字、印刷錯誤等,重點不是學術把關。

  辦刊人員缺乏積極性 質量堪憂

  「通常在這些掛靠單位中,期刊部門是最不受重視的,工作人員也沒什麼動力把期刊做好。」陳冬坦陳,「以前主管部門對期刊有一定撥款,但現在這部分經費基本沒有了,基本都要自負盈虧,有些甚至要求盈利。」

  他說,在行政化管理讓市場化運作受限的背景下要求賺錢,這讓期刊管理團隊疲於應對。「很難靜下心來思考下一步怎麼做,怎麼吸引好的稿源,只能做好眼前的事。」

  「我們的主管部門是要求期刊上繳利潤的,而且每年的指標都在增長。」一份材料領域核心期刊的負責人周木(化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我們這裡,期刊被當成一個創收的部門。」

  受行政管理和利潤指標雙重約束的期刊很難放開手腳發展。「像我們這樣的雜誌收入主要靠版面費,但也不太可能一直提高版面費,這樣就更難吸引到稍微好點的稿源了。現在這種狀況下,更不太可能擴充團隊,去做更多事情,只能得過且過。」周木說。

  周木所在的這類期刊雖艱難,但大多依託一個行業或掛靠在掌握一些資源的院所、行會下面,尚能勉力維持,還有一部分大學學報類期刊的質量和生存更是堪憂。

  「中國大概有500種大學學報,這類期刊在中國知網分類體系裡被歸為科技綜合類刊。歷史上看,它們主要功能是為所屬高校服務,專業定位模糊,往往成為教師晉升、研究生畢業借用的工具,要提高它們的質量很難。還有刊名為『地域+科技』這類期刊,也是同質化嚴重,很難辦出特色。」胡升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這類期刊的誕生有其歷史背景。上世紀80年代,國家為了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解決出書難、發表成果難的問題,創辦了一批這類期刊。它們現在已經完成歷史使命,如果一些期刊論文質量和辦刊經費都難以為繼,應該設計合適的退出機制。」胡升華認為。

  生難死也難 期刊難以集群發展

  但期刊退出並不容易。「前兩年一直都說轉制,成立獨立出版社,但好像剛開始就結束了,我們去年就準備了材料,後來就沒動靜了。」周木說。

  「因為刊號需要嚴格審批,所以它成為一個稀缺資源。很多質量差的期刊不願意退出。」胡升華分析,有些期刊將刊號或版面轉包出去,而承包這些期刊的人當然是以賺錢為目的,搞起了買賣版面的交易,根本不看論文質量,錯誤百出。

  更有甚者,造假情況也不少見。「我們曾經申報一個叫《建築遺產》的期刊,我們還在做創刊準備時,社會上就有不法分子假冒該刊編輯部,大張旗鼓開始賣版面、出假刊,有不少人上當。」胡升華覺得這樣的問題能夠出現,說明市場秩序非常混亂。

  胡升華介紹道,近年來每年獲批的新刊約50種,遠不能滿足學科發展需求。「想辦刊的不一定辦得了,辦不好的也死不了。生也難,死也難。」

  「刊號成為稀缺資源,有的人想辦期刊,有熱情、有能力,但就是申請不下來刊號。」中國科學技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武夷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辦得不好的期刊,可以把刊號有償利用起來,將期刊經營權「轉讓」出去,一樣可以賺錢。

  武夷山認為,國內科技期刊品種的數量增長與科技論文產出量的增長嚴重不匹配。他說,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去年統計結果,中國科技人員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上發表了49.42萬篇論文,在SCI收錄期刊上發表了32.42萬篇論文,即國外發表量佔國內發表量的2/3左右。

  「假定我們的科研人員一篇稿子都不往國外期刊上投,假定每種期刊的平均發文量不變,則國內質量較高的科技期刊總量要比原先增加約2/3才能滿足科研人員的發表需求。但在目前這種期刊管理體制下這是不可能的。」武夷山說。

  胡升華分析,市場化不足嚴重製約了我國科技期刊集團化、規模化發展道路。

  據此前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統計,我國科技期刊的主管、主辦和出版單位較為分散,5020種期刊共有1375個主管單位、4381個出版單位。平均每個出版單位出版1.15本期刊,僅出版1種期刊的出版單位就有4205家,佔期刊總數的84%。

  「期刊都有主管、主辦、出版單位,且受屬地化管理,刊號資源流動極為困難,尚未形成優勝劣汰的動態調整機制。」科學出版社總經理彭斌舉例,他們出版社曾經想與中國科學院一家外地研究所合作,對該所一份科技期刊進行升級改造,要將期刊出版單位變更為「科學出版社」,卻遭遇阻礙。

  「期刊是屬地管理,我國相關規定要求出版單位與主要主辦單位必須在同一地區,出版單位不是當地單位怎麼行?」彭斌說,這份合作只能擱置。

相關焦點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
    指揮棒往「西」,優秀論文怎能往「東」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二)   本報記者 張蓋倫   「評職稱、畢業、獎勵都要看SCI、EI,國內就這麼幾個期刊,還有各種地方保護主義,還不如直接投國外呢。」
  • 直面現狀,中國科技期刊全力突圍
    9月21日,第十三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山城重慶召開,500餘位來自全國科技期刊的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科技期刊的突圍之路。  突圍要先找準問題,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項昌樂在論壇上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2016年我國科技期刊總量雖達到5000種,但被SCI收錄的不到200種。「總量不少,但高水平期刊有限」,這大概是我國科技期刊的準確現狀。
  • 戴著「行政化」腳鐐跳不了「市場化」的舞——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
    科技期刊發展是中國科技界心中的一根刺。  近期的一次香山會議再次聚焦「中文科技期刊」。記者十多年前第一次參加全國兩會報導時,委員們就在討論這一話題。近幾年,從政府主管部門到出版社,再到科技界,召開過各種會議,希望推進中國科技期刊發展,但收效甚微。  「我們也想改變啊,可哪有那麼容易。」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影響因子還不高 缺好稿
    28日,由中國科協組織編寫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以下簡稱《藍皮書》)在北京發布。《藍皮書》首次全面系統地分析了中國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如何,提升科技期刊的質量和國際影響力,《藍皮書》也給出了建議。
  • 打造中國權威科技期刊
    打造中國權威科技期刊破除SCI論文崇拜,構建科學的科技評價體系,鼓勵我國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用中文發表在中國主辦的科技期刊上,提高中國科技期刊在世界科技領域的影響力,進而提高中國科技創新力,提高中文在世界的影響力,是未來中國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任務。過去長期重視SCI論文,重視影響因子的高低。
  • 曹健林:高質量論文留在中國期刊上 中國科技期刊界「守土有責」
    「中國科技期刊上高質量論文的數量還不夠,將頂級論文留在中國科技期刊上,科技期刊界守土有責。」曹健林說。  在9月23-25日在長春召開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光:科學與應用》主編曹健林闡述了科技界在新環境下所承擔的時代任務和歷史使命,及中國科技期刊邁向世界一流期刊隊列的實踐路徑。
  • 科技期刊,缺好稿(解碼)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載體,也是國家科技競爭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28日,由中國科協組織編寫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以下簡稱《藍皮書》)在北京發布。《藍皮書》首次全面系統地分析了中國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 科技期刊是時候觸底反彈了!
    然而近20年來,我國科學評價體系過分倚重SCI的科技評價導向,致使中文科技論文產出不斷下降,英文論文中90%以上的優秀前沿科技成果刊載到國外科技期刊——2000年到2017年,中國大陸第一作者的SCI論文,由2.26萬篇上升至32.39萬篇,其中在中國期刊發表的論文,由0.92萬篇上升至2.57萬篇,年均增加970篇;而在海外期刊發表的論文,則由1.34萬篇上升至29.82萬篇,年均增加16753篇
  • 《中國基礎科學》被收錄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經過多項學術指標綜合評定及同行專家評議推薦,由科技部高技術中心(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主辦的《中國基礎科學》雜誌日前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所收錄。2009年8月26日《中國基礎科學》編輯部收到了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頒發的收錄證書(證書編號200975)。
  • 推進一流期刊,使中國科技期刊「燭光」變「曙光」
    9月25日,在杭州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中南大學副校長周科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羅喜勝圍繞高校辦刊,從高校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政策制定、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國際化之路等方面,與參會嘉賓進行探討、對話、爭鳴。
  • 清華主辦4種英文期刊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
    清華主辦4種英文期刊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  清華新聞網12月2日電(通訊員 王強)11月29日,中國科協在官方網站發出《關於下達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支持項目的通知》。  10月25日,本著客觀、公正、民主的原則,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專家委員會對200種符合申報條件的期刊進行了嚴格評審,專家委員會由包括兩院院士、「973」首席科學家等國內頂尖學者和期刊出版專家在內的63人組成。10月31日,評審結果在中國科協等聯合實施部門網站公示。
  •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發布
    新華網北京1月29日電 28日,《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以下簡稱《藍皮書》)發布會在京舉行。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中國科學院院士、《藍皮書》專家委員會主任王恩哥以及科技期刊管理、出版單位和機構等近400人出席。
  • 國內科技期刊尷尬 影響因子影響力大
    裴鋼的回答真實反映了國內科技期刊的尷尬現狀:一心想提高自身的「影響因子」(國際上用於評價學術期刊影響力的指標之一),卻吸引不到好的稿子;大量發表的低水平論文永遠無法「賺取」國際學術圈的關注,提高「影響因子」幾乎成了空想。「中等以上的論文幾乎都去了國外」國內4800多種科技期刊究竟發表過多少優秀論文?中國期刊學會會長石峰的回答是:「鳳毛麟角。」
  • 「核心期刊」對廣電類科技期刊的影響析
    在20世紀80年代「核心」得以引入我國,起因卻是由於經濟的原因,當時各級圖書館經費緊張使得對期刊的訂閱有了選擇,在此要求下核心期刊被作為圖書館期刊採購、導讀和參考諮詢的參考工具被引入,不難看出核心期刊與圖書館的最初的密切關係,因此後來核心期刊的本土化也是由圖書館來發起,在借鑑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制定出適合中國期刊狀況的具體評價措施。
  •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綜述—新聞—科學網
    (一)品種數量不斷增長   2013年至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共新批創辦期刊303種,其中科技期刊128種,英文或中英雙語科技期刊84種。目前,我國期刊出版總量已由2012年底的9867種增加到2016年底的10084種,新增期刊主要為服務優勢重點領域、前沿空白領域和新興交叉領域的科技、學術期刊。
  • 中國科技期刊如何高質量發展?聽聽專家怎麼說
    9月24日,由中國科協、國家新聞出版署主辦,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吉林省新聞出版局承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吉林省長春市隆重開幕。——進一步提高我國科技期刊水平的體會與思考」等主題作論壇主旨報告,交流新時代下中國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 第六屆中國煤炭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研討會 聚焦煤炭期刊高質量發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11月27日,由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與煤科總院出版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第六屆中國煤炭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研討會暨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換屆會議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
  • 研究與教育 | 中國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學術話語權的構建
    國際話語權的爭奪需落腳於學術期刊的辦刊理念與方式[6]。理念先行,才能引領發展,辦刊人應高度重視國際學術話語權視角下的辦刊理念的更新、辦刊思路的調整、辦刊方式的創新。圍繞建立國際學術話語權,定位於「立足中國,面向世界」,不僅要努力打造優秀成果的交流平臺,減少優秀稿源外流,更要成為中國文化成果走出去的重要途徑,推動我國從科技文化大國向科技文化強國轉變。
  • 中國科協發布《科技期刊出版倫理規範》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9月27日消息,為切實規範辦刊行為,發揮科技期刊對科研成果的認證把關作用,中國科協組織編寫了《科技期刊出版倫理規範》,在第十五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正式發布。這是中國科協編撰出版的「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專題研究系列叢書」分冊,也是中國科協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完善科學研究自律規範、防範學術不端行為,助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的重要舉措。
  • 影響因子破20不是終點,要做科技期刊「百年老店」
    (《細胞研究》編輯部供圖)  ■30年,從2到20,《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的飛速躍升與中國基礎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學的快速發展同向而行,它如同一個擴音器,讓一批中國原創科研成果率先在國際舞臺上亮相  ■「科學家們經常提及的《自然》《科學》《細胞》等學術期刊都在西半球,希望未來在東半球的中國上海,有一本領先世界的科技期刊」  創刊30年,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