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博士小姐姐,發完Science發Nature

2021-02-28 經管微報

2010年10月5日,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因為在二維材料石墨烯方面的的貢獻獲獎。此後,石墨烯迅速成為科研界關注熱點。那一年,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大二學生楊倩,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加入諾貝爾獎得主安德烈·海姆團隊。

楊倩,圖源西南交大新聞網

7年後的2017年,那時的楊倩更不會想到,自己的名字也能刊印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和Nature Materials上,「Size Effect in Ion Transport through Angstrom-scale Slits」(離子在埃級別狹縫中傳輸的尺寸效應),對於母校更是意義重大。正如時任西南交大校長徐飛在大會上評價: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事情」。這標誌著學校實現國際三大頂級期刊「零的突破」」。

2020年12月10日,西南交大博士畢業的楊倩(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了題為"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的文章,研究報導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並對傳統開爾文公式進行了修正,使其能夠更好地描述亞納米尺度的毛細凝聚現象,為解開毛細凝聚這一百年謎題提供了方案。

這個打破西南交大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近日又一作發Nature的漂亮的博士小姐姐又有著怎樣的科研之路與感悟?

「零的突破」載入西南交大史冊

據西南交通大學新聞網報導,2017年10月,楊倩參與的論文「Size Effect in Ion Transport through Angstrom-scale Slits」(離子在埃級別狹縫中傳輸的尺寸效應)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實現了西南交大「零的突破」。該研究由西南交大榮譽教授、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引領,並作通信作者。11月13日,Nature子刊Nature Materials又第一次出現了第一作者為交大人的文章,西南交大博士生楊倩,題為「Ultrathingraphene-based membrane with precise molecular sieving and ultrafast solventpermeation」的文章,發現了一種基於氧化石墨烯(GO)的高通量分子分離膜。楊倩介紹,兩項成果主要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國家石墨烯研究院(NGI)完成,研究長達兩年。正如時任該校黨委副書記、校長徐飛在西南交通大學國際化工作大會上所說,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事情」。這標誌著學校實現國際三大頂級期刊「零的突破」。

「熊貓女孩」坦言:

博一博二時,科研不太有自信,羨慕別人發文章

楊倩是西南交大2013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高分子方向)本科畢業生,以專業第一的成績保送為本校材料學院(材料先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周祚萬教授的直博生,開展碳基納米材料研究。2015年1月22-24日,應周祚萬邀請,諾獎獲得者Andre Geim安德烈·海姆教授來到交大訪問,並受聘成為西南交大榮譽教授。就在安德烈·海姆教授訪問期間,學校提出希望派遣一位同學前往曼徹斯特大學進行聯合培養。楊倩由於出色的英文基礎與專業知識,順利拿到了這一資格,並獲得了國家留學基金委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當年9月,楊倩便前往曼徹斯特大學Andre Geim(安德烈·海姆)教授課題組進行聯合培養,開始了在英國的求學時光。

 「panda girl」!

當楊倩來到曼徹斯特大學的實驗室,她發現安德烈·海姆教授這樣親切地稱呼她,而同事們對這個名字似乎也很是熟悉。在後來與同事們的交流中,楊倩才得知,安德烈·海姆教授十分喜愛中國熊貓,在他在結束交大的訪問回國之後,曾多次向同事提及:在中國不僅見到了熊貓,而且還帶回來一個「熊貓女孩」。隨諾獎導師學習的過程中,楊倩深感導師思維的活躍以及思路的新穎獨到,「他對於科研的態度更多的是一種樂在其中,這個領域長時間的研究使得導師的思維更加獨到」。楊倩也感慨到,實驗室裡有頂尖的設備和優秀的團隊,特別是身邊的同事都很優秀,所有人都處於一種很自律的狀態,她也會不自覺的想要提高自己。

楊倩在英國求學時

楊倩在接受揚華研究生新聞中心採訪時坦言,以前博一博二時對於科研不太有自信,研究思路也不夠豐富。看到別人的文章時通常也只是羨慕,更不認為自己有能夠在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機會。經過兩年在專業內頂級團隊的科研訓練,楊倩更加理解了科研所需要的態度與方法。

「國內、國外的實驗室沒有太大的區別,在硬體設備上或許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研究者的個人能力、科研精神、科研態度都是一樣的。真正好的研究者對於所在專業是非常熱愛和有追求的。」楊倩談到了安德烈·海姆教授,「Andre對於科研非常熱愛,這幾乎就是他的生活、休閒方式之一不斷地挑戰自己、超越自己,並且和同行相互交流競爭,這是他的樂趣之所在。」

論文的發表令人欣喜,但前期的主要工作是耗時兩年反覆的實驗。楊倩說,通常做完一批樣品需要用到十幾臺設備,經過諸多嚴密的步驟,這個過程所花費的時間不等,「運氣好」的時候可以一兩個星期完成,然而這個過程常常會遇到很多其他因素使實驗的進度不定。

楊倩在揚華研究生新聞中心辦公室接受採訪

「製備石墨烯需要三五天,而且量也很少,實驗期間如出現樣品汙染等問題,整個實驗就得重頭再來。有次做了大概一個星期,發現了樣品汙染的問題,然後整個實驗便白費了」

在英國曼切斯特大學的實驗室裡有頂尖的設備和優秀的團隊,這些條件為前沿研究成果的萌芽創造了條件。「頂尖設備能實現頂尖想法,同樣重要的是,團隊的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投入,彼此之間相互激勵感染。同時,團隊成員們也常常交流討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樣,過硬的專業知識積累極其重要,只有對基礎知識較為熟悉,才可以與文獻積累碰撞出創新的火花。」楊倩談著她眼中頂級學術論文產生所需的要素。

她堅信,沒有誰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完成一件偉大的事情,驚天動地之力往往非常人所能及,大部分的普通人,經常感到做科研的壓力很大,但只要一步一腳印,在自己的心明白大的方向是對的,學著不斷修正自己的方法和研究思路,不斷堅持和努力,就能發現世界的多樣性,創造屬於我們生活的更好可能性。

幸運的背後:

「導師周祚萬教授鼓勵與引導十分關鍵

有人也許會說,她英語好、成績好,幸運地拿到了跟隨諾獎導師學習的機會,然後順理成章地發表了高水平論文。「幸運女神」似乎始終伴隨著楊倩。真是這樣嗎?其實,機會總是眷顧著有準備的人,而楊倩正是那個有準備的人,而機會則是來自於學校、來自於導師周祚萬教授。

當談及與石墨烯的緣分時,楊倩認為,周祚萬的鼓勵與引導十分關鍵在大三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專業課上,楊倩第一次見到周祚萬教授,聽他介紹了高分子材料最前沿理論以及相關科研進展方面的信息。「周老師的教導使我更加理解材料,材料的各種可能性、潛在應用也深深吸引了我,從那時開始覺得,自己以後可能會去做這個東西。」同時,教學中,周祚萬注重學生理解,引導大家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科研的創新。本就有著良好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意識的楊倩也因此更加沉浸於科研之樂。在大三之後,楊倩積極參加學校的SRTP訓練項目以及學科競賽,並進入課題組。「在接觸一些實驗基礎訓練之後,我了解了實驗的基本操作以及規範,知道了怎麼去查文獻以及從中找到自己的思路。此外,和實驗室的師兄師姐進行交流,讓我對科研產生了更清楚的認識,也養成了對科研的態度。」隨著科研取得一些成績,楊倩對於科研更有興趣了,研究方向也漸漸延伸到石墨烯等材料前沿熱點問題。

本科畢業之際,楊倩以專業第一的成績成功保研,順利拿到浙江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可是,思前想後,出於對於交大實驗室的熟悉以及對於成都這座城市的習慣,楊倩毅然放棄浙大的機會,選擇繼續留在交大,成為周祚萬的直博生,開展碳基納米材料研究。

對於愛徒,周祚萬用「有方法、刻苦」來形容她。他指出,楊倩在讀博之初,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和專業競爭力,在課餘時間苦練英語,經過半年的努力,她的英語不僅滿足專業學習要求,而且也能與同行業的外籍友人無障礙交流。

一作再發Nature

破解「百年謎題」

據西南交大官微報導,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了楊倩(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為第一作者的文章「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報導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並對傳統開爾文公式進行了修正,使其能夠更好地描述亞納米尺度的毛細凝聚現象,為解開毛細凝聚這一百年謎題提供了方案。西南交通大學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先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周祚萬為該文章的共同作者

毛細凝聚,是我們從教科書中學到的自然現象,通常在接觸表面或多孔材料中發生,在我們生活中處處存在,會影響包括摩擦、吸附、潤滑、腐蝕等在內的諸多重要性質,也在微加工技術、醫藥、食品加工等許多工業技術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就連小孩子們在沙灘上玩耍堆砌的沙堡,也離不開毛細凝聚。毛細凝聚現象通常由開爾文方程進行科學描述,該方程提出距今已有150餘年,能很好地解釋在大於10 nm通道中的毛細凝聚現象,這個寬度只有人頭髮絲的千分之一。然而若想要毛細凝聚發生在環境溼度條件(通常是相對溼度30-50%) 下,通常需要更小(<1 nm) 的通道尺寸,而這個尺寸跟水分子自身大小(大約0.3 nm)相當。在這種情況下,自發凝聚的通道中便只能容納幾層水分子,顯然宏觀開爾文方程不能繼續用於闡述該尺寸下的毛細凝聚現象。實際上,在該尺度下開爾文方程甚至不再具有意義,例如當只有幾層水分子存在時,我們無法定義水半月板的曲率半徑這一開爾文方程中的重要參數。但長期以來,用於驗證開爾文方程適用性的體系受限於表面粗糙度等實驗問題難以建立,因此,即使開爾文方程的適用性雖並未得到完全證明,卻依然在被大家廣泛使用。

來自曼徹斯特的研究者們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採用具有原子級別光滑表面的雲母和石墨二維晶體,通過將具有一定原子層數的二維晶體堆疊在兩層晶體間,得到了具有原子級別光滑表面的納米通道,最小的通道只有1個原子層高度,只能容納一層水分子。該工作證明即使在這樣最小的通道裡,開爾文方程依舊適用。這是一個很意外的結果,甚至和我們的認知相違背,因為在這麼小的維度裡,連水分子的結構都是離散的層狀結構。「這對我來說很意外,我們期望的是傳統理論失效」本文的第一作者楊倩博士說到,「但這個有著百年歷史的方程居然依舊成立」;她提到,開爾文方程這種良好的適用性,也同樣是偶然的。在發生毛細凝聚的納米通道中通常會產生超過1000個大氣壓的負壓,超過深海海底的壓力,如此巨大的壓力可以使通道發生埃 (1埃 = 0.1 nm) 級別的尺寸調整,而這就能夠使通道只容納整數層水分子。正是由於這樣的細微調整,使得開爾文方程具有了在該尺度下的廣泛適用性。

 「好的理論通常都有這樣的特性,能在適用範圍外依舊合理」,文章通信作者、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西南交大榮譽教授A. K. Geim博士說到,「開爾文勳爵是偉大的科學家,有許多重大發現,但即使他看到這樣的結果可能也會感到驚奇,畢竟他最早的實驗是建立在毫米級別尺度下的。但實際上,他也曾預言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的工作能同時證明開爾文既是正確,也是不正確的」。

寄語學弟學妹

 

在接受揚華研究生新聞中心採訪時,當楊倩被問到有什麼學習建議可以給研究生師弟師妹們分享時,她認為有三點非常重要首先,要紮實地打牢理論基礎,掌握好最基礎的知識點,這些積累會對以後做科研起到很大的幫助。其次,要做一些看似「無用」但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在未來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每一份努力都會有回報。再者,就是要自我激勵,對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有所規劃,提高效率。

楊倩在揚華研究生新聞中心辦公室接受採訪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78-1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8/6362/51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at5025

      本公眾號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博士生團隊主辦,每期與大家分享金融知識、政策解讀、行業報告、學術前沿、業界大咖、資源乾貨和招聘信息等,旨在服務於全國廣大經管類師生。

      文章推薦、粉絲投稿、業務推廣、發布廣告、地推招聘、推送實驗室最新科研成果等,後臺回復「商務合作」,主編會及時回復哦~

相關焦點

  • 剛發Science,又發Nature!博士小姐姐曾打破校史,校長評價:「一個載入史冊的事情」
    這個打破西南交大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近日又一作發Nature的漂亮的博士小姐姐又有著怎樣的科研之路與感悟?「熊貓女孩」坦言:「博一博二時,科研不太有自信,羨慕別人發文章」楊倩是西南交大2013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高分子方向)本科畢業生,以專業第一的成績保送為本校材料學院(材料先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周祚萬教授的直博生,開展碳基納米材料研究。
  • 打破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的博士,近日發Nature
    這個打破西南交大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近日又一作發Nature的漂亮的博士小姐姐又有著怎樣的科研之路與感悟?02「熊貓女孩」坦言:「博一博二時,科研不太有自信,羨慕別人發文章」楊倩是西南交大2013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高分子方向)本科畢業生,以專業第一的成績保送為本校材料學院
  • 西部高校美女博士先發Science,再發Nature,太牛了
    西南交通大學美女博士楊倩徹底火了!繼2017年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實現母校歷史上國際三大頂刊「零的突破」突破後,12月10日,這位小姐姐(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又在《Nature》上面刊登了關於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的文章,而且還是第一作者!從此困擾了許多科學家近100年的難題,有了新的解題思路。西南交大官方立刻轉發了這一喜訊,一時間引起全網熱烈討論!
  • 給義烏消防隊員夜宵買單的小姐姐找到了!她卻發朋友圈說……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麗珍 通訊員 宗琳玲8月5日凌晨,義烏稠江街道專職消防隊12名剛出完任務的消防員,在義烏貝村路小吃店吃夜宵,一位穿著白色衣服的小姐姐見狀,悄悄為他們買了單,一溜煙坐上計程車就走了。
  • 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其實不看內容都能猜出是生化或者材料科學,頂尖的物理理論是很難發的,實驗科學就是看誰錢多。cell裡面都是生物內容的頂尖雜誌,以生物為主。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給義烏消防隊員夜宵買單的小姐姐找到了!她卻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義烏市民悄悄為颱風救災消防員的夜宵買單》的報導,記錄了8月5日凌晨,義烏稠江街道專職消防隊12名剛出完任務的消防員經歷的感動瞬間。 當天,消防員們正在義烏貝村路小吃店吃夜宵,一位穿著白色衣服的小姐姐見狀,悄悄為他們買了單,一溜煙坐上計程車就走了。消防隊員事後調取監控,想通過視頻、截圖,來全網尋找這位好心人,並且跟她說一聲謝謝,並把飯錢退還給她。
  • 打破西南交大校史,發交大首篇Science的博士小姐姐,再發Nature
    2020年12月10日,西南交大博士畢業的楊倩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表文章,研究報導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為解開毛細凝聚這一百年謎題提供了方案。讓我們給這位優秀的女孩點讚!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說出自己的觀點!參考資料來源:西南交通大學、揚華研究生新聞中心、科研大匠。
  • 985大學發《nature》有多難?發一篇相當於一個河南省高考狀元
    前一段時間,我們國家有個天才少年火了,這位現在就讀於美國的天才,年紀輕輕便已經被評選為年度十大科研人物之首,憑藉的便是他在石墨烯上做出的突出貢獻。而他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一個人發的比我們的985大學一年發的還多。華中農業大學是老牌211大學,科研實力也是相當的不錯,可在前幾年才發出了本校歷史上的第一篇《nature》。
  • 一起發15篇Science/Nature,世界上最默契的科研合作莫過於此!
    圖自知社學術圈相信做柔性材料的對這對「Happily Married Couple」是非常熟悉的,他們從2005年開始合作,合作了15年,他們一起也發了15篇Nature、Science。奇物論編輯部整理了黃永剛院士和John A.
  • 手工自製天然冷凝皂,小姐姐又要發大招!
    小姐姐熱愛生活,親近自然的各種自製日用品系列視頻也自然受到廣大友友和粉絲的熱追,當然不排除有一半的友友是進來看臉的。但是話說,同樣是可以看臉,為什麼,小姐姐的這寫看起來噱頭並不多的視頻為何會吸引眾多友友呢?恐怕還是和視頻裡面小姐姐的各種自製神技有關。當然,這一次衛卿書院小姐姐的又要發大招,所要製作的物品就是我們平時生活中常見的香皂。
  • 雲南這位小姐姐,如此可可愛愛!
    雲南這位小姐姐,如此可可愛愛!小動作太可愛了看完心裡也很溫暖2021年1月5日,一條護士小姐姐穿著防護服坐在塑料凳上,俏皮可愛曬太陽的短視頻上了抖音熱搜榜,網友紛紛在評論區留言說小姐姐太可愛了,看到她曬太陽的樣子又心疼又喜愛。
  • 小姐姐評測「渦輪增壓」吹風機!國潮神器不傷發,還能玩靜音!
    特地找來了漂亮的同事小姐姐出鏡,顏值高的產品當然需要漂亮的小姐姐搭配啦!外觀爆表看到萊克F6水離子渦扇吹風機名字的時候,我就被吸引住了。「萊克」,一個響噹噹的品牌,在家居環境清潔行業已經有了24年的歷史,在品質方面獨領風騷!另外,水離子、渦扇這樣的黑科技詞彙,也足夠讓人躍躍欲試。
  • 讀博7年,終以一作發Science畢業的蘭大博士,近日再登Science!
    博士畢業的科研女神,馬天瓊用了12 年。去掉本科 4 年、支教 1 年,馬天瓊的博士讀了整整 7 年。7年蟄伏,終於成就了一篇世界級影響的Science得以畢業。厚積薄發,近日,馬天瓊再次利用該研究報導的新方法,和同事合作,以第二作者身份發了篇Science研究,將COF化學推向了新的價態。
  • 95後博士小姐姐摘美國小姐桂冠,她的才藝展示也太學術硬核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施裡爾是一名在讀藥學博士,她的才藝展示環節更是十分「硬核」…… Virginia biochemist Camille Schrier, 24, won the crown just minutes after wowing the crowd with science.
  • 讀博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再發Nature
    有這樣一位學者,讀博期間以一作身份發表3篇Science,28歲成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再發2篇Nature,35歲榮獲傑青......今年9月,他還入選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擬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他就是集多數榮譽於一身的鄧鶴翔教授!
  • 2020年洋氣發色推薦,時髦的小姐姐已經把它們往頭髮上染了!
    所以想要改變自己蛻變成女神就先從染髮開始吧~那麼各位小寶貝們平時染髮的時候都喜歡什麼樣的發色呢,六六個人是比較喜歡一些洋氣亮眼的發色,理由就是這樣的發色真的太時髦了!所以今天這期就和大家推薦幾款2020年洋氣發色給你,相信我,時髦的小姐姐已經把它們往頭髮上染了,感興趣就一起來看看吧!
  • 抖音秘書小姐姐火了,辦公室放飛自我,網友:把老闆放在哪裡?
    抖音秘書小姐姐火了,辦公室放飛自我,網友:把老闆放在那裡?然而現在的人們不僅僅會看抖音,還會玩抖音,在生活當中總會有幾個人喜歡在抖音裡面發視頻的,不管什麼種類的都會了,然後有人在網上發視頻之後,如果有特別受網友歡迎的,很有可能一下子莫名其妙的火起來。畢竟抖音是不受年齡,不分性別的。只要你有足夠的才藝能夠吸引人,在抖音上面就一定能火起來。有的人為了紅,還會在抖音上面做各種各樣的事情。為的就是吸引人們觀看,獲取點讚。
  • 被導師炒魷魚,被「勸退」的博士卻發了Science!
    如果你的表現不能讓導師滿意,他可能隨時地就Fire了你,比如接下來這位哥們兒,獨在異國他鄉實驗也做的不順利,還收到了來自導師猝不及防的解僱。但他卻把一手爛牌打出了花,被導師炒魷魚的他,不僅沒有就此結束自己坎坷的科研生涯,反而是登上Science網站解鎖開掛的人生。
  • 他2018最後一天剛發Nature,2019開篇又發Science!
    中外學術情報訊:發Nature和Science如同家常便飯,除了學術大佬施一公也是沒誰了。
  • sci到底難發不難發,有什麼玄妙招數?
    要知道90年代,很多畢業的博士都沒聽說這高科技,很多院士都沒發過sci。等中國高校都意識到這個法寶後,紛紛要求博士畢業都得發sci。基本上可以說現在只要是985頂級博士,發論文水平都超過了七八十年代的院士了。不發表個十篇八篇sci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優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