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學術情報訊:發Nature和Science如同家常便飯,除了學術大佬施一公也是沒誰了。這2018-2019交接之際,中國學者年前最後一篇Nature和年後開篇Science,都被他們團隊給佔了……
快來學習下吧:
一、2018年最後一篇Nature:
2018年12月31日,施一公研究組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Notch recognition by human γ-secretas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人類γ-分泌酶與Notch片段的複合物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解析度為2.7Å。 Notch的跨膜螺旋被PS1的三個跨膜結構域包圍,並且Notch片段的羧基末端β-鏈形成β-摺疊,其在細胞內側具有兩個底物誘導的PS1的β-鏈。 雜合β-摺疊的形成對於底物裂解是必需的,其發生在Notch跨膜螺旋的羧基末端。 PS1在底物結合後經歷明顯的構象重排。 這些特徵揭示了Notch識別的結構基礎,並且對γ-分泌酶對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的募集具有意義。另外,iNature團隊發現,2018年8月10日,清華大學施一公研究組在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PKD1/PKD2 complex」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以1:3比例組裝的截短的人PKD1 / PKD2複合物的3.6Å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總之,PKD1 / PKD2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揭示了異寡聚體複合物裝配的分子細節,並提供了用於繪製大量疾病突變的模板。 闡明PKD1和PKD2的功能機制以及數百種ADPKD突變的疾病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施一公研究組的結構作為PKD1 / PKD2和ADPKD的未來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細胞和計算分析的框架。另外,在2018年5月,施一公研究組在Science雜誌發表題為「Structures of the fully assembl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pliceosome before activation」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分別報告了釀酒酵母B和pre-B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平均解析度分別為3.3-4.6和3.9Å。 在pre-B複合體中,5'-剪接位點(5'SS)和U1 snRNA之間的雙鏈體被Yhc1,Luc7和Sm環識別。 在B複合物中,U1 snRNP被解離,5'-外顯子-5'SS序列在U6 snRNA附近易位,並且三種B特異性蛋白質可以定位前mRNA。 在兩種複合物中,U6 snRNA都錨定在U5 snRNA的環I上,並且分支點序列和U2 snRNA之間的雙鏈體被SF3b複合物識別。 結構分析揭示了酵母剪接體的裝配和激活機制;2018年1月,施一公研究組在Science雜誌發表題為「Structure of a human 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人類C複合物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平均解析度為4.1埃。 與釀酒酵母C複合物相比,人複合物含有11種額外的蛋白質。這些特徵以及人類C和C *複合物的結構比較提供了對核糖核蛋白重構的機理性認識,並允許C到C *轉變的工作機制的命題。
γ-分泌酶對Notch的異常切割,會導致幾種類型的癌症,但γ-分泌酶如何識別其底物仍然未知。 在這裡,施一公研究組報告人類γ-分泌酶與Notch片段的複合物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解析度為2.7Å。
Notch的跨膜螺旋被PS1的三個跨膜結構域包圍,並且Notch片段的羧基末端β-鏈形成β-摺疊,其在細胞內側具有兩個底物誘導的PS1的β-鏈。 雜合β-摺疊的形成對於底物裂解是必需的,其發生在Notch跨膜螺旋的羧基末端。 PS1在底物結合後經歷明顯的構象重排。 這些特徵揭示了Notch識別的結構基礎,並且對γ-分泌酶對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的募集具有意義。
原文連結:
https://ezproxy.eastern.edu:2648/articles/s41586-018-0813-8
二、2019年開篇Science:
普遍存在的澱粉樣蛋白假說假定澱粉樣蛋白寡聚體直接促成AD的發展,使γ-分泌酶的抑制成為AD治療的潛在治療策略。不幸的是,也許是因為它們也抑制Notch切割,γ-分泌酶抑制劑會引起嚴重的副作用,而對AD患者沒有任何明顯的臨床益處。為什麼會這樣,讓人疑惑不解。
2019年1月11日,清華大學施一公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Recognition of th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by human γ-secretas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了人類γ-分泌酶與跨膜APP片段的複合物的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結構,解析度達到2.6Å。 APP的跨膜螺旋(TM)與PS1的五個周圍TM(γ-分泌酶的催化亞基)緊密相互作用。 該結構與結合Notch的γ-分泌酶的結構一起揭示了底物結合的對比特徵,其可用於設計底物特異性抑制劑。因此,該結構用作發現γ-分泌酶的底物特異性抑制劑和理解γ-分泌酶的生物學功能以及AD的疾病機制的重要框架。
另外,iNature發現在2018年12月31日,施一公研究組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Notch recognition by human γ-secretas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人類γ-分泌酶與Notch片段的複合物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解析度為2.7Å。 Notch的跨膜螺旋被PS1的三個跨膜結構域包圍,並且Notch片段的羧基末端β-鏈形成β-摺疊,其在細胞內側具有兩個底物誘導的PS1的β-鏈。 雜合β-摺疊的形成對於底物裂解是必需的,其發生在Notch跨膜螺旋的羧基末端。 PS1在底物結合後經歷明顯的構象重排。 這些特徵揭示了Notch識別的結構基礎,並且對γ-分泌酶對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的募集具有意義。另外,2018年8月10日,清華大學施一公研究組在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PKD1/PKD2 complex」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以1:3比例組裝的截短的人PKD1 / PKD2複合物的3.6Å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總之,PKD1 / PKD2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揭示了異寡聚體複合物裝配的分子細節,並提供了用於繪製大量疾病突變的模板。 闡明PKD1和PKD2的功能機制以及數百種ADPKD突變的疾病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施一公研究組的結構作為PKD1 / PKD2和ADPKD的未來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細胞和計算分析的框架。另外,在2018年5月,施一公研究組在Science雜誌發表題為「Structures of the fully assembl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pliceosome before activation」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分別報告了釀酒酵母B和pre-B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平均解析度分別為3.3-4.6和3.9Å。 在pre-B複合體中,5'-剪接位點(5'SS)和U1 snRNA之間的雙鏈體被Yhc1,Luc7和Sm環識別。 在B複合物中,U1 snRNP被解離,5'-外顯子-5'SS序列在U6 snRNA附近易位,並且三種B特異性蛋白質可以定位前mRNA。 在兩種複合物中,U6 snRNA都錨定在U5 snRNA的環I上,並且分支點序列和U2 snRNA之間的雙鏈體被SF3b複合物識別。 結構分析揭示了酵母剪接體的裝配和激活機制;2018年1月,施一公研究組在Science雜誌發表題為「Structure of a human 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人類C複合物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平均解析度為4.1埃。 與釀酒酵母C複合物相比,人複合物含有11種額外的蛋白質。這些特徵以及人類C和C *複合物的結構比較提供了對核糖核蛋白重構的機理性認識,並允許C到C *轉變的工作機制的命題。
原文連結: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01/08/science.aaw0930?rss=1
人物介紹:
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於河南鄭州,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曾獲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之「生命科學獎」。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西湖大學校長。2018年12月,入選「中國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榜單。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省鄭州市小郭莊。1972年,離開小郭莊,全家搬往200公裡之外的駐馬店市。1984年畢業於河南省實驗中學,並獲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1989年提前一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
199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
1998年—2008年,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講席教授。
2008年,婉拒了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中心(HHMI)研究員的邀請,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2013年4月25日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4月30日 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3年12月19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宣布授予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愛明諾夫獎(Gregori Aminoff Prize)。
2014年12月11日證實,施一公教授已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
2015年8月,擬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9月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2016年3月25日,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2016年6月2日,當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2018年1月9日,已請求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籌建西湖大學。
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當選西湖大學首任校長。
2018年12月,入選「中國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榜單。
(編譯/來源:iNature;部分資料參考百度百科)
———————end———————
送福利!關注本號,1、後臺回復高薪,獲得眾多百萬薪酬的碩博職位;2、回復公開課,獲取中外讀博/申博/訪學、研究方法、英語課程哦。3、回復婚戀,獲取兩千多名中外名校單身博碩聯繫方式。
說明:本平臺多數文章為原創或首發編譯,或獲授權轉發。部分優選文章無法聯繫作者,若有不當,請及時聯繫我們處理。投稿、合作、建議等可後臺回復「約」加本站編輯。
更多重要優質信息,敬請關注:
本站分平臺:人民網-人民號「中外學術情報」;新浪微博「學術與高校」。
想讀博/發論文?點下面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