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北大學子們在農村走訪調研。 奧藍 攝
圖為北大學子們在農村走訪調研。 奧藍 攝
中新網呼和浩特8月23日電 題:北大學子暑期實習來到內蒙古農村 組團破題鄉村振興
作者 奧藍
「好是不一樣的好法,窮是一樣的窮法。」談及這些天的見聞感受,白靈麒的這句感慨引得大家連連點頭。
8月初,18名北京大學學生赴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開展為期4周的暑期實習,其中5名「紮根」呼和浩特市黃合少鎮。博士白靈麒因有兩年工作經驗、閱歷豐富,被推舉為小隊長。如今行程過半,大家頗有心得。
「鄉村振興」是這次暑期實習實踐的關鍵詞。隊員們決定以此作為大課題,同時關注鄉村旅遊、民宿旅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等小課題。「我們想就村子目前的發展或困境做一個分類,之後再翻文獻、做類比,進行討論。」
圖為北大學子們在農村走訪調研。 奧藍 攝
「我當他們是寶。」黃合少鎮黨委書記楊聰林說。當地村民主要種植玉米、高粱等高秸稈作物,產業附加值不高,收入上不去。近幾年隨著交通越來越便利,當地希望調整產業結構,並作了一些嘗試。
當地鎮政府工作人員文化程度以中專、大專為主,近年陸續多了一些大學生和研究生,鎮長是唯一的博士生。「這次來的都是北大的人才,希望借用他們的眼界,來給我們出出主意。」楊聰林說。
「人們對我們都非常熱情,這其實是一種期待。北大身份之外,人們其實更想要我們為當地發展出一份力,我們內心的責任感也是挺重的。」高等教育學研究生李波有些感慨。
「發展好的村各有各的不一樣。大家都在積極地找自己發展的契機。」隊員們列舉說,有的村積極探索轉型,嘗試種南瓜、網紋瓜之類的經濟作物,嘗試蝦稻共養;有的村探索旅遊業;有的側重服務業,為村子周邊的廠子或醫院提供勞動力……
隊員們也提到,有些村思路還沒有打開,仍局限於傳統的玉米等作物種植,沒有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所以經濟發展有些滯後,村民普遍不富裕。「可能是模式問題。」
圖為北大學子們在農村走訪調研。 奧藍 攝
「民營企業、私營企業普遍較薄弱,對地方經濟的帶動力不夠。這也是我們在北方農村普遍看到的。」李波如是說。
「不僅是人才,甚至年輕勞動力的流失都很嚴重。有的村子戶籍人口上千,常住人口卻只有幾百,還存在老齡化現象。這不僅在內蒙古的農村,我覺得全國都是。」人才流失問題給徐曉藝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分析說:「怎樣把年輕人留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們也想留,但是不好留。」賽音不浪村黨支部書記白林格嘆道。他告訴記者,這些年走出去的大學生,畢業之後幾乎沒有回來的。「年輕人在外面奔波比留在村裡掙得多。而且我們村沒小學,附近學校的教學水平也比不上呼和浩特市。下一代的教育也是個問題。」
「每次我們去到一個新的村子,都會顛覆我們之前的整體印象。我們希望把這些都匯總之後,再形成一個報告。」這些天的見聞信息量極大,北大哲學系博士關祥睿認真地說。
「有些想法可能實踐起來需要1年、2年甚至更多,付出很多汗水。」白靈麒坦陳,他們是來提供思路或者想法,若說通過實幹來促進發展,他們能力還達不到。
「我們這個項目是長期的,每年都會組織。明年可能會有新的隊員再過來,就到時候面臨的發展問題再尋求一些新的想法。」在隊員們看來,這樣的「薪火相傳」也是實習活動存在的重要意義之一。(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