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村民展示小番茄。 李愛平 攝
中新網赤峰12月26日電 題:訂單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內蒙古小番茄引來「大市場」
中新網記者李愛平
「在冬季,這甜度達到9.8,沒得說,口感也不錯。」
25日下午,在品嘗了70歲的黃雨和從暖棚中特意挑出的兩串最光滑小番茄(俗稱小柿子)後,來自北京天安公司、杭州多麥生鮮、廣東芝麻地的採購商說,「第一年在暖棚中種這個,能達到這樣技術可以了。」
黃雨和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長勝鎮榆樹林子村的村民,他所在村的大棚種植面積達到215畝,與他一起參與番茄種植的農戶已超過百人。
由於是第一年在暖棚中種植,包括黃雨和在內的多數村民,當初在種植小番茄的時候,並沒想到還未完全採摘,就能有採購商來此訂購。
圖為採購商測試黃雨和的番茄糖度。 李愛平 攝
「每個暖棚小番茄的收入能在5萬元左右。」「從當前來看,我們種植的番茄價格比普通番茄高30%左右。」黃雨和說,「這一切與國家助農機構--中和農信籤有訂單有關,正是這一訂單農業才保證了種出的小番茄有了銷路。」
「目前,在當地推出的訂單農業模式,其整個項目通過減少傳統農資供應的中間環節,藉助規模優勢與品牌優勢,連結上遊廠商與下遊農戶,實現農戶訂單生產、節本增效、降低風險。」中和農信內蒙古自治區赤峰項目區經理高永利介紹說。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綜合助農服務機構,中和農信此前由中國扶貧基金會在貧困地區推廣試點。2008年,該基金會組建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已為全國600多萬農戶提供了助農服務。
當天,來自杭州的採購商董建說,「作為反季節蔬菜,這裡的小番茄口感味道較其它地方要好,未來幾天將從這裡裝車,發往杭州一些菜市場,讓市民嘗到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食品。」
當地多個村民打趣說,「小番茄的收入,能讓我們踏踏實實過個好年。」
此番參與對接採購的尹作豐是國家蔬菜產業科技聯盟副理事長,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鄉村振興,重在產業。今年以來,這裡的村民以番茄產業作為突破口,率先嘗試訂單農業模式,可以說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致富。」
「當前傳統的農村經營模式迫切需要創新農業經營方式,而訂單農業模式則能為農戶打造一條從種子到肥料、從管理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尹作豐表示,如何打通農村服務最後一百米是鄉村振興中必須思考的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