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一位曠世奇才,留下了驚世之作《本草綱目》,更是一位浪漫詩人,以中藥名寫情詩給夫人,以寄相思意。通過中藥吟詩作賦喜結連理者,從古至今都有。相傳,有一喪妻藥鋪老闆,經人介紹,看中一姑娘,又不好當面表白,於是也用中藥名寫了封情書給這姑娘,沒想到,還真成就了一段佳緣。
藥鋪老闆的情書中這樣寫道:「珍珠開張,獨活惆悵,半夏空對鬱金香。知母心,莫待烏頭白,欲知斷續未得。」女子回復道:「雲母簾閉,沉香撲鼻,防風涼透薄荷裙。熟地情,佳期從容計,思公歡愉可期。」兩封情書中,用了珍珠、獨活、半夏、鬱金香、知母、烏頭、斷續、雲母、沉香、防風、薄荷、熟地、蓯蓉等中藥名,一問一答,愛慕之情和期待之心,用獨特的中藥名字優雅而含蓄地表達出來。
看來這中藥不僅能治病,還能收穫愛情。這寫文章就像拍電視連續劇一樣,前面寫了益母、貝母,今天就來個知母。說起這知母,還真是一味良藥,《神農本草經》記載:「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名醫別錄》:「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關於它的藥用功效,在很多醫學典籍都有記載。
知母,又稱蚳母、連母、野蓼、地參等,為百合科知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抗旱抗寒能力極強,在乾旱少雨的荒山、荒漠、荒地中都能旺盛生長,主產於河北,野生於向陽山坡地邊或草原及雜草叢中,我國各地都有栽培,入藥部位為知母的乾燥根莖,簡單炮製方法:除去泥沙,曬乾。切片入藥,生用或鹽水炙用。
如果非要細分的話,北方產知母寒性,清熱瀉火沒有南方強,而南方滋陰潤燥又沒有北方知母強,但二者飲片性味作用基本一致,由知母植株本身基因決定。可在春、秋兩季採挖,營養都在根部,春挖生力足,秋挖則帶營養回收力。
知母在我國入藥歷史悠久,是最常用的大宗藥材之一,人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藥材的生長發育規律,積累了採收及加工的豐富經驗,而現代知母的採收與加工技術與古代本草記載的加工技術基本相同,多在春秋兩季採挖,從明朝開始至今有去除鬚根、外皮毛後曬乾的加工方法,炮製品有鹽知母。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珍貴名藥,自然也少不了它的人文故事,知母的人文意義自古以來一直被豐富著,關於知母的名字由來,還有一段廣為流傳的精彩故事:(故事有點長,以下內容可忽略)
從前有個孤寡老太婆,無兒無女,年輕時靠挖藥為生。因她不圖錢財,把採來的藥草都送給了有病的窮人,所以年老了卻毫無積蓄。這苦日子倒能熬,但老人有塊心病就是自己的認藥本事無人可傳,想來想去,她決定沿街討飯,希望能遇上個可靠的後生,認個乾兒子,了卻自己的心病。
一天,老人討飯來到一片村落,向圍觀的眾人訴說了自己的心事,一時間,討飯老太要認乾兒子傳授採藥本事的消息便傳開了。不久,有一個富家公子找到了她。這公子有自己的小算盤:「學會了認藥治病,豈不多條巴結官宦的路子。」於是便把老太婆接到家裡,好衣好飯伺候著。但過了十餘天,卻一直不見老太婆提藥草之事,這天,他假惺惺叫了老人一聲「媽」,問起傳藥之事,老太婆答道:「等上幾年再說吧。」這下子把公子氣得暴跳如雷,他叫囂起來:「白養你幾年,你想騙吃騙喝呀,滾你的吧!」老人也不慍怒,冷笑一聲,換上自己的破衣裳,離開了公子的家門。
她又開始沿街討飯。沒多久,又有個商人找到他,願認她當乾媽,這商人心裡盤算的是賣藥材,賺大錢。他把老太婆接到家中,先是好吃好喝招待,可過了一個多月,仍不見老人談傳藥之事,心裡就忍不住了,便又像公子一樣,把老人趕出了家門。一晃兩年過去了,老人仍不停地沿街乞討,說著心事,竟被很多人當成瘋子、騙子。這年冬天,她蹣跚著來到一個偏遠山村,因身心憔悴,摔倒在一家門外。
響聲驚動了這家的主人,主人是個年輕樵夫,他把老太婆攙進屋裡,噓寒問暖,得知老人餓著肚子,急忙讓妻子做了飯菜端上,老人吃過飯就要走,兩口子攔住了:「這大冷的天,您上哪兒去呀?」當老人說還要去討飯時,善良的兩口子十分同情,勸她說:「您這把年紀了,討飯多不容易,要是不嫌我們窮,就在這兒住下吧!」老人遲疑了一下,最後點了點頭。
日子過得挺快,轉眼春暖花開。一天,老人試探著說:「老這樣住你家我心裡過意不去,還是讓我走吧。」樵夫急了:「您老沒兒女,我們又沒了老人,咱們湊成一家子過日子,我們認您當媽,這不挺好嗎?」老人落淚了,終於道出了詳情。而樵夫夫婦卻沒有介意:「都是受苦人,圖啥報答呀,您老能舒心就行了。」從此,樵夫夫婦忙著活計,很孝順老人,老人就這樣過了3年多的幸福時光,到了80歲的高齡。
這年夏天,她突然對樵夫說:「孩子,你背我到山上看看吧。」樵夫不明何意,但還是愉快地答應了老人。他背著老人上坡下溝,跑東串西,累得汗流如雨,但還不時和老人逗趣,老人始終很開心。當他們來到一片野草叢生的山坡時,老人下地,坐在一塊石頭上,指著一叢線型葉子、開有白中帶紫條紋狀花朵的野草說:「把它的根挖來。」樵夫挖出一截黃褐色的草根問:「媽,這是什麼?」老人說:「這是一種藥草,能治肺熱咳嗽、身虛發燒之類的病,用途可大啦。孩子,你知道為什麼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認藥麼?」樵夫想了想說:「媽是想找個老實厚道的人傳他認藥,怕居心不良的人拿這本事去發財,去坑害百姓!」老太婆點了點頭:「孩子,你真懂得媽的心思。樵夫問:「這種藥叫什麼名字?老人想想,你就叫它「知母」吧!知恩圖報,從此,知母就流傳至今。
後來,老太婆又教樵夫認識了許多種藥草。老人故去後,樵夫改行採藥,但他一直牢記老人的話,真心實意為窮人送藥治病。關於知母就介紹到這了,認識了嗎?此為「知母」,藥用價值珍貴,請您識別,若山中遇見,別忽視。「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