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蓼抱石遠山溪,天際驟升萬道霓。夏葉森森同葦漲,秋花簇簇與蒿齊。褐皮涵蔓三分靚,黃莖溢根五寸媞。藥顯神威金虎杖,草存仁愛土川七。
虎杖,乍一聽這名字,神威震耳,像水滸一百零八將裡英雄好漢,威武霸氣,豪氣沖天。名副其實,果不其然。
虎杖,又名土川七、假川七、紅三七、三七、花斑竹、酸筒杆、酸湯梗、黃地榆、斑杖根等,為蓼科虎杖屬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分布廣泛,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見其身影,一般野生於山溝、溪邊、林下陰溼處,根莖橫臥地下,木質,黃褐色,具節。地上莖直立,叢生,圓柱形,具紅色斑點,中空。根為常用中藥,以皮褐木黃為佳。有清熱解毒,利溼退黃,散瘀止痛,鎮咳化痰等功效。
虎杖是中國古人在很早年代就食用的蔬菜和藥物之一。兩千年前,《爾雅》載有「 」字,釋義為「虎杖」,郭璞注釋說虎杖「有細刺,可以染赤」。宋代科學家、醫學家蘇頌說:「虎杖根莖如竹筍狀,上有赤斑點。」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也解釋說:「杖,言其莖,虎,言其斑也。」這表明,「虎杖」之得名是有所本。在我國古代,老虎被稱為「大蟲」,所以虎杖也稱「大蟲杖」。
中國古人不僅把虎杖之芽和嫩莖作蔬菜食用,還把虎杖莖加工做成飲料。唐代醫學家甄權記述:「暑月以虎杖根和甘草同煎為飲,色如琥珀可愛,甚甘美。」並說,把虎杖、甘草的煎汁,裝入瓶內,「置井中,令冷澈如冰,時人呼為冷飲子,啜之且尊於茗,極解暑毒。」
雖然虎杖早在我國古代已被廣泛使用,可在現代中醫藥界中,正式啟用虎杖僅30餘載,因以前由於不少醫家及本草學家不識此藥,或誤種謬傳,使這種效著用廣的臨床優良藥物久久淹沉。宋《普濟本事方》載該藥用以「治婦人諸般淋」。許叔微說:「苦杖根俗稱杜牛膝」,搗碎煎汁加麝香、乳香少許服之,治耿夢得之妻十三年久治不愈的砂石淋,「此方啜之,一夕而愈,目所見也」。他究竟用的是虎杖還是杜牛膝,無從稽考。
實際上,在明代李時珍已經正誤,但仍未引起重視。可是到了清代,許多醫家亦想啟用而無法拾取。《醫門舉要》云:「通淋通瘀,虎杖湯為要方」,僅提數語,而未附其藥。連臨床大師葉士先生也很難用到真品虎杖,他人云亦云地說:「世人無識此藥,以土牛膝根代之」。
正品虎杖真正啟用的時間,是在「文革」後期「一根針、一把草」的運動中,經藥用植物學家的指導,得到了廣泛的採集應用,因為藥源較廣,現已普及應用到臨床各科。據現代藥理實驗研究發現,虎杖具有廣譜的抗菌、抗病毒和抗鉤端螺旋體作用,尤其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較敏感。
關於虎杖就介紹到這裡了,你認識了嗎?此為虎杖,它形如竹筍,嫩莖可做蔬菜食用,清熱解毒,鎮咳化痰,藥用價值珍貴,請您識別好,它若長在你家山坡,請別忽視。「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