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陪孩子學習怎麼辦?
不能給孩子輔導怎麼辦?
不報班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
報了班發現提高不了成績怎麼破?
。。。。。。
這一長串的問題似乎是當前學童家長的普遍問題。隨著新學年的到來,每每都有新學童的父母加入焦慮大軍,一方面自己在焦慮中沉浮不定,另一方面家長的焦慮又傳遞給孩子,製造著內在焦慮的有學習問題的孩子。
其實,對待孩子的學習情況不必太焦慮。有一位日本的學習問題專家叫齋藤孝,專門針對家長輔導孩子學習方面的種種焦慮,在他的新書中給出了讓家長不焦慮的60條良方。
《速效學習輔導法:60招化解父母焦慮》這本書總共分為五章,從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循序漸進地介紹了孩子所需要具備的能力,以及家長在幫助孩子這些能力的學習上要如何做才能不焦慮。這60招父母速效學習輔導法包含了小學之前的情操教育、身心調適,入學後的各科目的學習方法,還有適用於所有科目學習的針對不同類型孩子的學習方法。
我想從中分享三點讓我讀後感觸很深的部分。
學習的能力是一個人終身需要的能力,也是所有能力的基礎。
在學校裡,學習能力強的孩子通常都是成績好的孩子,但是成績好的孩子不一定是學習能力強的孩子。
學生的學習能力一般體現在學習專注力、觀察力、邏輯理解力、記憶力、思考力、抽象概括能力等等。
但是目前在學校裡,學習能力主要體驗在兩個當面:
記憶力好的孩子,能記住教科書的內容,感覺腦子裡仿佛有一本書,在小學初級階段,以及應試教育體制下,這樣考試容易得高分;
解決問題能力好的孩子,不僅僅是記住課堂內容,還會積極思考,根據思考的內容進行判斷,舉一反三。現在的考試題目越來越靈活,中考要求不能出現原題,具備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來越重要了。
事實上,記憶力好,知識積累紮實,要和解決問題能力相結合,才是比較理想的學習能力。
除此之外,學習不僅僅為了考試,更重要的是走進社會的生活。
齋藤孝博士在《速效學習輔導法:60招化解父母焦慮》這本書裡也提到,比學習好更重要的能力——規劃人生全景的能力。不拘泥於眼前,認清將來,有方向地選擇未來,知道自己的人生該如何度過,什麼年紀該幹什麼。
還要有一種"使命感"。正像少年周恩來說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齋藤孝博士說,他給學生上課感覺如入"忘我之境"。他給學生布置任務,幫助學生們跨越重重難關,深深感到教學正是他自己的使命。在學校的孩子們日復一日地學習,也是為了找到各自的"使命"。
日本文豪夏目漱石曾經有一次在學院對學生演講時說:"用尖頭鎬掘向自己的礦脈吧。有了礦脈,就有了安身立命之處。找不到礦脈,大家會痛苦一輩子的。"
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寶藏孩子,關鍵是如何知道自己的礦脈在哪裡?如何才能用力挖掘?
1.情操培養重於知識技能培養
有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了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孩子還沒有上學就開始奔波在不同的學習班之間。另外一部分家長看著別人的孩子都報了班,自己也處在要不要報班的糾結之中,就怕不報班,孩子就比別人的孩子落下了。
且不論"起跑線"到底指的是孩子提前學的知識呢,還是應該指向家長自身的素質。殊不知,兒童的成長發育有其自己的節奏和規律,在不同的時期,兒童對每種知識、每項技能都會出現特別的感覺,這就是學習的敏感期了。
順應兒童敏感期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否則一味的從眾,一味地拔苗助長,反而破壞了孩子的快樂學習的能力。
更關鍵的是,學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並不是那些知識的學習。
齋藤孝說,"培養情操比灌輸知識更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的素質冰山模型中也提到,冰山上的"知識"和"技能"固然重要,但冰山下託起整座冰山的"動機"、"品質"、"自我認知"、"價值觀"、"角色定位"這些方面更重要。
齋藤孝用極其質樸的語言告訴我們:
孩子人生最初的七年,主要是為了體會"活在這世上很開心"。父母作為孩子降生之初的迎接者,首先得告訴孩子"這世界是個好地方,安心生活吧",這才是父母最重要的職責。
沒有被允許了解自己喜歡什麼,沒有被允許決定自己要去幹什麼,每天被逼著學這個,練那個,甚至沒有充分地體驗過"被愛著"經歷,這樣的孩子不足以認識世界有多可愛,自己有多值得被愛。
充分給予孩子"被愛的經歷",就是給了孩子自信之源。帶著被愛的經歷和自信的內源走進小學的孩子,身心已經準備好了迎接踏入社會的第一次大挑戰了。
2.入學前還要幫孩子培養好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習慣。
比如,閱讀的習慣。
親子閱讀,繪本閱讀,讓孩子從閱讀中體會"忘我之境",發展感悟力、想像力。
比如,藝術的品味。
在音樂、美術、運動等各方面,如歌德所說:"知曉一流事物,培養良好品味"。賞畫看畢卡索莫奈,談雕塑看米開朗基羅,音樂聽貝多芬蕭邦等世界名曲。看世界冠軍成長故事,看名家大師創造故事,用心靈的感動點亮孩子的天賦開關。
《速效學習輔導法:60招化解父母焦慮》這本書裡總共介紹了60種應對方法,招招實用。不妨從中挑選幾招適合自己家孩子特點的,和能讓孩子接受的。60招裡總有幾招適合您!
在此分享其中的3招:
1.提高注意力的呼吸法
先用鼻子深吸一大口氣,吸氣3秒,停頓2秒,再從嘴巴用10~15秒緩緩吐出。默數著1、2、3吐氣,開始可能5秒就吐完了,但反覆練習,逐漸延長到10秒、15秒。
把手放在肚臍下方,丹田處,試著用該部位呼吸,這稱為丹田呼吸法。
這種練習隨時都可以做,做兩三次後,注意力會顯著提高。
2.時間管理法
根據孩子的類型,可以分為"認真型"和"放鬆型"。
認真型孩子本身不反感時間管理,樂於按照計劃前進,家長只需要引導他們管理時間、穩步推進計劃即可。比如,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計劃時間表,在孩子逐一執行計劃達成目標後鼓勵孩子。
放鬆型孩子可以讓孩子自己先學習一段時間,比如,約定好1小時,用秒表計算時間。等這1小時結束,家長檢查孩子的進度完成如何,完成了多少,完成質量如何。
3.家長的積極性激發孩子的求知慾
01. 想讓孩子覺得學習有趣、思考有趣,首先要找準孩子的興趣。
興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02.讓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任務,家長陪著孩子共同鑽研,並順水推舟地囑咐"既然喜歡,就好好學",讓孩子對自己真正喜歡的,不想放棄的東西堅持不懈。
齋藤孝博士說,家長的積極性,不是讓家長興致勃勃地從自身意志強加給孩子,而是家長針對孩子的興趣點,不著痕跡地從旁指點。
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家長可以提議"我們來收集畢卡索的畫吧,當然真跡我們買不起,我們可以用電腦列印出複製品",換成其他大畫家也可以,取決於孩子的喜好。
這裡的重點是,家長和孩子一起搜羅各種相關事物、查詢資料,了解細緻。在這個過程裡,家長要不斷鼓勵孩子。不要以為不愛讀書就不算學習,這也是一種新型的學習。
03.還有最後一步重要的,就是幫助孩子把調查內容整理成報告,這樣會有出乎意料的新發現。
僅僅這條大招就給了我很多啟示。我們常常覺得愛孩子,關注孩子的學習,該放手放手,該關注關注,都做到了,效果也還不錯。但是實際上,該關注的部分,深度做得還遠不夠。
當時我家孩子喜歡西洋棋,開始時我們都陪著孩子上課,為了能回家當好陪練。為此,我還做了聽課筆記。後來孩子真正愛上了下棋,我們於是只是負責接送。當然那時我聽課已經跟不上聽不懂了,所幸爸爸還能陪孩子下下棋。但是能勝任陪練的爸爸,從來沒有跟孩子一起研究過棋譜,沒有找過知名比賽棋局拿來復盤分析學習,更沒有幫孩子把每個主題局面的各種變化和對策提煉總結形成報告。雖然孩子下棋還挺有天賦的,在沒有特別努力的情況下,也取得還不錯的成績,但實際上孩子完全可以走得更遠的。
沒有早點讀到這本書,是有點遺憾。但是學習能力是陪伴每個孩子終身的能力,我們也都希望可以成為終身學習者。有更多的學習任務還在等著我們用不斷學習精進的好方法好策略和好的執行力去更好地完成。
焦慮大都源於不自知和不自信。當我們了解一個事物的機制,掌握學習的要領,獲得掌控權,就會多一些自信,少一些焦慮。
《速效學習輔導法:60招化解父母焦慮》是一本值得每位家長都看一看的好書,雖然是日本的教育專家寫的,但是以我們中國學生的學習情形來看,竟然毫無違和感。裡面有好多的觀點和方法是比較新鮮,比較實用的。
希望用此文的分享可以助力每一位不焦慮的家長,養育出學習出色的優秀孩子!
歡迎關注我,在養育學童的道路上,願與您探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