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以一代代專業的「工匠」精神,打造了舉世聞名的鐘表;臺灣的鼎泰豐(需求面積:300-500平方米),以細緻的「手藝」精神,打造了小籠包世界。
曾經不知道有多少餐飲業老闆,排隊去鼎泰豐吃飯,又派底下骨幹去吃,甚至別家小籠包店乾脆去臥底當師傅或外場人員。然而,不管怎麼被偷學,終究還是沒有把鼎泰豐的精髓學會。就連在鼎泰豐習過藝的師傅,即使手藝高超,出去自立門戶後,也沒有成功如鼎泰豐。
為什麼鼎泰豐的生意會這麼好?為什麼大學生、碩士生們都紛紛去應聘?本文將探索鼎泰豐生意火爆背後的秘密。
當目前美國高科技公司仍然傲視世界時,在臺灣有一項秘密武器可以對抗——那不是新竹園區,而是在臺北信義路上,以小籠包聞名中外的鼎泰豐,大數據的作者麥爾荀伯格教授對鼎泰豐不斷的稱讚「不斷的探尋極致,為顧客帶來不斷的驚喜」。
如果你到臺灣的鼎泰豐吃過飯,就會發現這裡不僅人潮如流、味道好,而且服務也十分周到。在臺灣曾一天翻臺19次、一年賣2800萬個小籠包,佳績的基礎當然是「匠心」精神,其它核武器還有什麼?
鼎泰豐是餐飲業中率先使用數據管理,數據的意義在於分析、洞察資料,打破限制,進而看清變化與機會。
鼎泰豐董事長楊紀華有句口頭禪是「數字非常有意思!」他認為,管理者要善用數字看清關鍵問題,同時也不能一味相信表面數字,失去了理解真實的能力。
定量的數字讓鼎泰豐能夠突破手工製作的限制,追求精確質量;另一方面,他們也明白數據思考的本質與具體實踐的重要性─數據的意義在於分析、洞察資料,進而能看清變化與機會,形成應變。
從2011年導入視頻會議後,在楊紀華的帶領下,鼎泰豐人發展出用數據佐證經驗,解決現場問題與創新產品的團隊思維。每日的視頻會議都是一場從data(數據資料)、decision(決策)到development(發展)的集體創新過程。
比如楊紀華在店裡有道吃了多年的私房炒混菜,由三種青菜組合而成,各店大廚們正打算研發為店裡新菜色,先訂出青菜比例,再由各家店的後廚分別試炒,實驗出各店認為最佳的製作方法。
從三種青菜先後放入的順序,以及炒的分鐘數,同時拍攝實品照片,上傳信息平臺,隔天視頻會議上,九家店進行討論、票選。內部的信息系統平臺,則隨時更新各項營運相關統計分析數字與歷年數據,提供各店主管或決策者參考。
從數據中透視現場作業的關鍵所在引領員工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
特別是老闆楊紀華,可以從各色報表與統計數字中,找出數據與現場作業之間的因果關聯,提出建議。他不會立刻告訴員工答案,而是從數據裡,帶領大家思考一個又一個問題,像剝洋蔥似的,從Know How到Know Why,找到真正的問題。
如此,才不會落入SOP的迷思,在食材、天氣、環境、人等多種變量之下,彈性應變,維持「始終如一」的精確質量標準。他是廚房裡的「資料科學家」。
在品牌國際化的過程裡,鼎泰豐也充分進行信息化與數據化。除了POS系統,逐年研發出排隊調度系統、戰情系統、視頻會議、客訴事件、員工工作日誌、排隊叫號等系統。
在輸出全球品牌至海外的過程中,鼎泰豐利用ICT平臺複製服務業管理模式,如新加坡、泰國導入臺灣POS系統。
透過對大數據的思考,從「現場觀察」到「現象洞察」是鼎泰豐團隊正在轉換的能力
2011年,信息部變身「數據科學家」部門,依各類狀況搜集、整理、分析大量數據,以利團隊決策參考。例如,透過數據分析,改善了各門市前菜預估過量與不足的狀況。
央廚小菜組指出,前菜每天生產兩次,防止涼拌菜在常溫下超過八小時,開始滋生細菌。由於一點前就要下單,確認下午的配送數量,若無法清楚計算中午前菜總銷售量,導致晚餐尖峰時間,前菜數量不足,引起客訴、門市又怕訂過量,結業時只能報廢。
老闆楊紀華請信息部統計各門市的前菜銷售時間點與數量,並提供各門市過去前菜銷售數字與營業額,作為下單參考數量,改善了各門市前菜預估過量與不足的情形。「因為我們過去幾年累積夠多的Data,才能分析、預測銷售量。」結合數據分析,未來做到精準預測,主動配送。
事實證明,鼎泰豐自行研發信息系統是正確的決策,服務業要能結合科技業,才能創造新的商業模式。為此,鼎泰豐還把信息能力列入廚師主管的升遷標準。
兩岸營銷專家May,幾次在臺北與楊老闆碰面吃飯,深刻體會到他對走動式管理與細節的重視,颳風下雨都可以看到楊老闆在巡店的身影。內地的餐飲業者對於數據收集都還是開端,鼎泰豐已經江數據運用在管理與服務還有展店,這都很值得內地餐飲老闆學習。
從觀察到洞察,想在問題發生之前,十多年前,楊紀華讀了嚴長壽的《總裁獅子心》,裡頭提到了走動式管理的重要性,令他感同身受,「如果主管沒有確實執行走動式管理,到每個工作站去看,根本無法看到問題。」
從觀察到洞察,想在問題發生之前,十多年前,楊紀華讀了嚴長壽的《總裁獅子心》,裡頭提到了走動式管理的重要性,令他感同身受,「如果主管沒有確實執行走動式管理,到每個工作站去看,根本無法看到問題。」
現在,他認為要做好高質量的服務業,不但要看到問題,「我們還得想在問題發生之前。」透過大數據的思考,楊紀華正帶領鼎泰豐團隊轉換能力,要從「現場觀察」變成「現象洞察」。
楊紀華巡店時,發現好幾個員工因感冒請假,請主管找出注射流感疫苗與請假人數比例的關聯性,然後,在感冒容易流行的季節來臨之前,公司事先倡導,請員工抽空注射流感疫苗,以防感冒影響出勤。
他在新聞看到某快餐連鎖店發生員工誤將酒精瓶放置烤爐上,因而著火受傷,隔天視頻會議,立刻清查各店酒精瓶擺放位置,提醒務必遠離火源,並要各店統計現場工作區使用酒精瓶的數量與容量,只留必要瓶數,每瓶也降低容量,「萬一發生危險時,容量愈低,波及程度不會那麼大。」
目前,也正著手研發服務人員室內定位系統,希望能做到自動偵測人員在每個工作區停留的時間,不但提升現場主管調度人力的效率,更能防止勞逸不均問題,工作績效獎金能更精準根據個人付出程度,公平發放。
本文轉載來自:節選臺灣天下文化雜誌自《鼎泰豐,有溫度的完美》,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