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朗讀和朗誦
1、朗讀和朗誦的定義
什麼是「朗讀」,什麼又是「朗誦」呢?從字面上看,朗讀與朗誦的區別在於「讀」和「誦」的區別。依據《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朗讀」——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朗誦」——大聲的誦讀詩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達出來。具體地說,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範的有聲語言的再創造活動。而朗誦是一門獨特的藝術,是用豐富的情感、抑揚頓挫的聲音、具有藝術表演性地把文學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造活動。
2、朗讀和朗誦的共同點
兩者都是以書面語言為依據,以書面語言為表達內容。
朗讀和朗誦,往往都是以已經寫成的文稿為文本。文本是朗讀與朗誦者的憑藉點和出發點,沒有文字語言為依託,朗讀或朗誦也就失去了意義,
兩者都具有一定的欣賞性。
朗讀與朗誦都是在審美層次上的交流,而不是日常的口語交際。它們和日常的「講話」不同,日常講話是為了傳遞信息和交流,而朗讀和朗誦則是具有表情達意的目的,這其中朗誦的目的更為強烈。
兩者都要求字音準確。
不管是朗讀還是朗誦,都要求要語句連貫、流暢,語調語氣和諧,做到表情達意。
3、朗讀和朗誦的不同點
兩者具有本質區別。
和朗誦相比,朗讀本質上還是一種念讀,是一種應用型的朗聲閱讀。它更注重於突出講解功能,換句話說,它是附屬於講解的一種口語形式,因此朗讀更注重語言的規範、語句的完整和語意的精確。朗讀的目的就是引發聽者理智的思考,使聽者能準確的理解朗讀者所表達的意思就可以了。
而朗誦,本質上是一種語言表達的表演形式。朗誦要求朗誦者在朗讀要求的基礎上更注重對文稿進行藝術的加工和處理。朗誦者應藉助於語速、停頓、輕重音等富於變化的語言表達技巧,將朗誦材料轉化為一種藝術表演。通過朗誦,應該令聽者產生情感的共鳴,要達到使聽者能夠聽之入耳、聽之入心、聽之動情的目的。
兩者的選材文本不同。
朗讀的選材十分廣泛,詩歌、散文、議論文、說明文以及各種文章、書信等都可以用作為朗讀的文本。並且這些文本對朗讀者也沒有過多的條件約束,只要發音正確基本都可以去朗讀。
而朗誦在選材上往往只限於文學作品,而且只有辭美、意美、膾炙人口的文學精品,才更適合於朗誦。因為這樣的文章能更好的抒發朗誦者的情感,同樣也能更好的引起聽者的共鳴和感悟。也可以說,適合朗誦表達的文體,基本上都可以進行朗讀,但適合朗讀表達的文體,卻不一定都適合去進行朗誦。另外,朗誦文本對朗誦者也有一定的性別、年齡、個性特徵及音色等因素的條件約束。比如,一個文弱且音域狹窄的女孩不宜選粗獷的像《滿江紅》之類的文章;一個豪情萬丈、聲如洪鐘的鐵血男兒朗誦李清照的早期詞作也是不大相宜的。
兩者語言表現形式不同。
朗讀對聲音的表現要求,更接近自然化、本色化、生活化和口語化,形式平實、自然。朗讀時的語言表達,注重於音量的均勻、吐字節奏的平穩,停頓長短相差不多、聲音高低起伏不大。通常來講,朗讀時的語言表達,不宜有太多太大的變化。
而朗誦的口語表達是生動、優美、富於變化的。對聲音再現的要求則是風格化、個性化甚至可以是戲劇化的。它要求朗誦者通過音量的大小、節奏的快慢,以及語調的變化等多方面的技巧,凝結成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展示出作品的感染力,深入並撼動聽者的心靈,引發聽者思考,使聽者產生回味。
兩者的應用範圍不同。
我們上面說過,朗讀和朗誦在文本的選材上是不盡相同的,這也就決定了兩者的應用範圍會有所不同。朗讀的應用範圍是相當廣泛的,在很多場合下,朗讀會作為一種教學宣傳形式出現,比如朗讀常應用於課堂學習,幼兒啟蒙,語文教學,念信讀報,宣讀論文、講稿,念劇本、歌詞等等,這些時候都離不開對朗讀的應用。
而朗誦因為多以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出現,所以它多應用在舞臺上、或在文娛活動表演中、以及口才和主持的比賽選拔項目中。
綜上所述,朗讀和朗誦,既有區別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這就要求我們在應用中加以區分。朗讀是基礎,朗誦是朗讀的進一步深入和藝術化的過程。全國青少兒播音主持專委會的老師提醒大家,要防止朗讀的時候帶有「朗誦腔」,朗誦的時候又過於平淡。不管是朗讀還是朗誦,表達一定要親切,自然,不做作,絕對不能脫離生活語言的基礎。這樣才能給聽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並能對我們說過的言語有所思考,加以回味。
02
朗誦和播音
一直以來,人們常把朗誦和播音相提並論,有一些播音專業方面的書籍會寫「播音、朗誦的發聲方法」或「播音、朗誦的呼吸技巧」之類的標題,認為朗誦和播音的概念基本相同,可以通用。其實不然,兩者有著諸多方面的差別,不能混為一談。朗誦和播音的不同可以從以下10個方面加以區分:
1、從類別屬性上區分
播音不屬於藝術,更不是表演,它是一種由有聲音語言和副語言來傳播信息的活動,多以口播形式出現,形式相對簡單。而朗誦則像話劇、聲樂、相聲、快板一樣,是一門藝術一種表演類型,多以舞臺演出的形式配以音樂、形體動作、表情等元素出現,形式相對複雜。
2、從主體角度上區分
播音者是公共媒體的代言人,他代表政府或某團體在說話。因此,播音的行為是非個人化的,同時由於其目的是傳遞信息,所以播音員是所播報的事件的旁觀者、敘述者和評論者。而朗誦則是個人化的行為,朗誦者可以是表述者,也可以是劇中人,朗誦者是事件中的敘述者、評論者,更可以是事件或作品中各個角色的扮演者、行動者和抒情者。
3、從語言選用上區分
播音是以聽眾全面準確理解表達內容為目的,在要求語音規範的基礎上,運用普通話,但又不僅限於普通話,特殊情況下允許使用外語或方言。而朗誦注重以語言藝術魅力感染聽眾,所以一般情況下要求使用普通話。因為,用方言或外語朗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讓聽眾難以接受的,用普通話更能被大多數聽眾接受,也能更好的傳情達意。
4、從情感流露上區分
播音排斥個人情感色彩,播音時的情感是公眾性的,符合節目類型性的,要以旁觀者的角度出發。而朗誦則需要大量個人情感的融入,朗誦的情感有時是旁觀者的情感,但更多的時候是需要把個人情感融入作品中的。簡單的說就是,播音的情感僅僅是一種節目類型所要求的基調的展現。而朗誦的情感則是細膩的的、具體的、豐富的、變化著的情感。
5、從語流面貌上區分
播音的語流是串珠式的,語流中的字音強調飽滿的顆粒性,彈動、靈活,播音的語流是相對勻速的、平穩的、連貫統一的。而朗誦的語流則不同,朗誦的語流是變速的、波動起伏的,時而急切,時而舒緩,時而有力,時而綿軟,朗誦的語流不要求統一,可根據素材情景而隨時變化。
6、從音色變化上區分
在音色變化上,由於情感表達的需要,朗誦的音色變化要比播音大得多,對音色的使用種類也寬泛得多。播音的音域調值分為5度,播音時的音域調值一般不超過5度,不低於1度。而朗誦的音域調值變化則往往要大得多。有時可以高於5度,比如朗誦一些帶有義憤填膺的感情色彩的文章;有時也可以低於1度,比如朗誦一些帶有憂鬱感情色彩的文章時。
7、從氣息流向上區分
由於播音過程中的語流是勻速的,所以播音時,氣息在兩個氣口之間的停頓時間就比較短,這樣,播音的氣息流向一般都是單向性的,氣息來不及回流;而朗誦則不同,朗誦的語流是富於變化的,所以通常朗誦時,在兩個氣口間可以有不同幅度的多個氣息回流的出現。
8、從停頓換氣上區分
對於兩者在表達過程中的停頓來說,播音更多的是語法和生理需要的停頓,有一定的規律和節奏可言。而朗誦更多的是情感需要的停頓,這種停頓是不規則的,一般而言朗誦時字與字之間的停頓時間要比播音時停頓要長,也要更富於變化。對於兩者的換氣方式,它和停頓方式相似,播音的換氣有規律,一般一句話為一個換氣口。而朗誦的換氣口並不固定,這完全是根據所朗誦的稿件內容和情感需求而定的。
9、從呼吸共鳴上區分
在呼吸方法上,播音要求氣息下沉,做胸腹式聯合呼吸。朗誦由於音色、音高、音長、音強和停頓變化幅度大的緣故,不僅僅需要胸腹式聯合呼吸,同時也需要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相互交替配合。播音的共鳴以口腔共鳴為主,以中聲區為主,頭腔共鳴用的不多、胸腔共鳴相對用的淺。但朗誦時則多以咽腔、口腔共鳴為中心,同時帶動人體的各個共鳴腔的共鳴來滿足語流變化幅度大的需要。
10、從姿態語上區分
在呼吸方法上,播音要求氣息下沉,做胸腹式聯合呼吸。朗誦由於音色、音高、音長、音強和停頓變化幅度大的緣故,不僅僅需要胸腹式聯合呼吸,同時也需要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相互交替配合。播音的共鳴以口腔共鳴為主,以中聲區為主,頭腔共鳴用的不多、胸腔共鳴相對用的淺。但朗誦時則多以咽腔、口腔共鳴為中心,同時帶動人體的各個共鳴腔的共鳴來滿足語流變化幅度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