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7月和9月,蔣介石用金錢收買、軍事威脅、分化瓦解等手段先後解決了廣東和廣西的事變。消除了後顧之憂的他,迅速把注意力轉向了西北。在蔣介石看來,經過二萬五千裡長徵到達陝甘地區的紅軍實力大減,已是強弩之末,只要他調集幾十萬軍隊,用不了幾個月時間,即可將其剿滅或者驅趕到黃河以北的沙漠裡去。蔣介石決不允許西北地區「三位一體」局面(即紅軍、東北軍、十七路軍聯合的統一戰線)繼續存在和發展,使他「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毀於一旦。
正因為這樣,廣西問題剛剛解決,蔣介石就急急忙忙地奔往西安,督促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剿共」。此前,他把駐守北方的軍事將領召集到杭州舉行軍事會議,出席者有山東的韓復榘、山西的徐世昌、陝西的楊虎城、河北宋哲元的代表戈定遠等。儘管當時日本正在步步進逼,華北已危在旦夕,日偽軍正在進犯綏遠,駐在華北的日本駐屯軍已大量增兵,侵略者接連在豐臺、成都、北海等地挑釁滋事,藉機向中國提出各種無理要求。
種種跡象表明,一場大規模的全面侵華戰爭正在抓緊準備中。在這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的緊急關頭,蔣介石仍然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置華北危局於不顧,決定增派軍隊前往陝甘地區,他本人也於10月22日殺氣騰騰地來到西安。
蔣介石剛到西安的時候,裝出一副若無其事、悠閒自得的樣子,讓張學良、楊虎城和邵力子陪同他在遊山攬勝。在一次登山賞景時,蔣介石突然問張學良近來讀些什麼書。張學良據實相告說,近來讀了兩本書,一本是唯物辯證法,一本是政治經濟學。蔣介石聽了之後很不高興地說,他在十幾年前也看了不少這種書,都是俄國人寫的,不適合中國國情。他接著用訓斥的口吻說,看這類書是會中毒的,以後不許看這種書!要張學良好好讀《大學》和《曾文正公全集》,說把這些書讀通了,將終生受用不盡。
過了兩天,蔣介石在他下榻的臨潼華清池分別召見張學良、楊虎城,宣布他繼續「剿共"的計劃,並徵求張、楊的意見。張學良性格豪爽,和蔣關係又深,敢於明確表示反對繼續「剿共」,向蔣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並說這不只是他個人的意見,而是東北軍全軍的主張。楊虎城性格深沉,又因地位關係,不敢明確表示反對蔣的「剿共」計劃,只是委婉地說,他個人服從命令沒問題,只是部隊抗日情緒高漲,「剿匪"士氣低落,值得憂慮。蔣介石聽完張、楊的意見後,再次強調他的「剿共」計劃不變。為了解決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剿共」士氣低落問題,他決定以領袖的身份去王曲軍官訓練團訓話。
10月27日,是王曲軍官訓練團第三期開學的日子。這天上午11時,蔣介石在張、楊陪同下從臨潼乘汽車來到王曲。有五六百人在上午10時前就集聚在一個大廟裡,準備聽蔣訓話。其中除了訓練團學員之外,還有西北剿總和十七路軍總部上校以上軍官,以及駐西安部隊團長以上軍官。
蔣介石操著濃重的寧波口音,鼓吹禮義廉恥、攘外必先安內那套陳詞濫調,他說:「我們革命軍首先要明禮義、知廉恥。在家要盡孝,要孝顧父母;為國要盡忠,要服從長官。這是我們革命軍人的本分。同時我們革命軍人還要分清敵人的遠近,事情的緩急。我們最近的敵人是共產黨,危害也最急;日本離我們很遠,危害尚緩。如果遠近不分,緩急不辨,不積極剿共而輕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前後倒置,便是不革命。那樣在家是不孝,為國是不忠,不忠不孝,便不能算是一個革命軍人。國家有法律紀律在,對這種不忠不孝的軍人是要予以制裁的。"
蔣介石講的這些話,顯然是講給張學良和楊虎城聽的,要他們服從自己的命令;同時以紀律制裁相威脅,是對東北軍、十七路軍中所有主張聯共抗日的積極分子的恫嚇。蔣的講話引起了與會者極大的反感和憤怒。在他半個小時的講話過程中,場內的咳嗽聲、跺腳聲、交頭接耳聲接連不斷。訓練團教育長黃顯聲決心消除蔣介石講話的影響,對張學良衛隊營營長孫銘九說,一定要找人來駁斥蔣的謬論,講清楚抗日是正確的,安定大家的情緒。兩人商議之後,決定請苗劍秋(東北軍少壯派骨幹分子之一,以大膽敢言著稱,外號苗瘋子)到訓練團講話。
第二天,苗劍秋來到王曲,對學員們說:「團結抗日,是救國政策,是絕對的正確;『剿共』內戰,是亡國政策,是絕對的的荒謬。昨天有人說日本是我們遠處的敵人,共產黨是我們近處的敵人,要我們不去打日本而要打共產黨,這簡直是放屁!我們東北讓日本侵佔了,我們東北人變成了亡省亡家的人。這時候居然有人說這樣的混帳話,我們東北人稍有血氣,就應該讓他站著走進來,躺著抬出去!」
苗劍秋的激烈言論捅了馬蜂窩,潛伏在軍官訓練團中的國民黨特務分子,把他的講話內容報告給了晏道剛(蔣介石親信、西北剿總參謀長),晏道剛便找到張學良,要求把苗劍秋逮捕起來,交給他法辦。張學良為了緩和矛盾,表示要槍斃苗劍秋,嚴懲孫銘九。黃顯聲得到消息後,立即去見張學良,說明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並表示一切責任由他承擔,和苗劍秋、孫銘九無關,更不能槍斃苗劍秋。張學良本來就不是真的要那樣做,只是為了應付晏道剛而已,於是安排苗劍秋秘密離開西安,前往北平,後又轉赴天津,然後對晏道剛說苗已畏罪潛逃,此事便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