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力畫的手術過程圖。
記者 吳雯芳 實習生 李晶晶 肖葉舟 通訊員 唐夢輝 王澤芳 長沙報導
戴著一副眼鏡,白白淨淨,說話很慢,走路卻飛快,如果不是身上的白大褂,他還真像一個漫畫家。實際上,長沙市第三醫院骨科名醫工作室副主任醫師周偉力,也是醫院裡有名的「漫畫家」:6年從醫生涯裡,他手繪千餘幅漫畫,畫的都是一種東西——骨頭,而他的「讀者」就是他的患者。
用畫骨頭的方式打消患者疑慮
7月31日,長沙市第三醫院骨科名醫工作室,周偉力正與一位因骨折即將進行手術的患者侯先生進行術前溝通,家屬在一旁也聽得很認真,他們被周偉力手裡拿著的一份示意圖吸引。
這是周偉力剛剛手繪的一塊脛骨圖。「你的脛骨平臺骨折,骨折後需要切開復位。」他指著圖示的部位,並做了一個切開的動作,「然後我們要用鋼板、螺釘,在這裡進行內固定。」病床上的侯先生一開始有些似懂非懂,但邊看著畫邊聽醫生講解,他最後欣然接受了醫生的手術方案建議。
7月18號,因為一場車禍,侯先生住進了長沙市第三醫院,這是他第一次見到用圖畫方式向患者展示手術過程的醫生。「周醫生的畫很直觀,這樣我就知道我的腿到底是哪裡壞掉了,哪裡需要手術,我挺安心的。」他說。
幾乎每天,周偉力都會進行多場手術,這樣特殊的溝通形式也幾乎每天都有。他在畫畫時,通常是手邊有什麼紙就用什麼紙,畫完之後就丟掉了,所以能留下來的畫作,多是手術過程中遇到的特殊情況和一些醫學筆記。
「漫畫這種方式很直觀。」周偉力覺得,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提出手術的最優方案,再給病人解釋清楚,可以打消他對醫生做手術的疑慮,減輕對手術的恐懼,「這樣很有意義。」
7月31日,長沙市第三醫院骨科名醫工作室,周偉力展示他畫的手術過程圖。組圖/記者 陳韻驕
畫稿標有英文注釋,最複雜要畫半小時
算起來,36歲的周偉力對繪畫的興趣已長達二十幾年了。「我父親就非常喜歡畫畫,他的畫作較偏中國風,而我喜歡畫漫畫。」周醫生打趣說,喜歡畫畫可能是遺傳,從骨子裡喜歡,「現在我的兒子也喜歡畫畫。」
在學醫過程中,周偉力遇到難記的病症病狀,也會用這樣的方法加深記憶。直到六年前,長沙市第三醫院骨科名醫工作室主任、主任醫師雷青在看他工作時畫骨頭,才建議他將畫作系統整理,同時還可以應用於臨床。
這也激發了他的靈感,開始嘗試著在術前花個6、7分鐘將手術方案畫在紙上,然後拿著手繪的手術方案圖跟病人講解。
身為一名骨科醫生,他最常畫的是骨盆和四肢的手術圖解,「最難畫的是骨盆骨折,因為它的解剖結構在整個人體結構裡是最難的、最複雜的。」畫四肢時可能五分鐘就搞定了,但畫骨盆手術,他要花上半個小時。同時,為了培養自己的英語水平,他還在絕大部分畫稿旁標註好英文注釋,一目了然。
2016年,周偉力赴美國波士頓Tufts大學醫學中心研修,「在美研修時,一些醫學教學活動和一些手術是禁止拍照的,我就把這些知識全部畫下來。」有一天,老師看到了周偉力的畫,對他很是讚賞。在離開美國時,周偉力還為導師們畫了肖像畫。
餓肚子吃射線,他從未後悔
骨科手術動輒就要站四五個小時,巨大工作強度,讓講話慢條斯理的周偉力走起路來卻是飛快。
有人說骨科醫生就是餓肚子,吃射線,放在周偉力身上一點也不假。在記者採訪時,周偉力才剛走下手術臺,已經過了晌午,他還沒有吃飯。「醫生能不休息就不休息,有時候也沒什麼食慾,午飯也都省掉了。」
在骨科醫生的話語體系裡,他們稱光線照射稱為「吃線」。「吃線對骨科醫生來說再正常不過,國外的醫生一年吃幾百條射線,我現在算是跟他們看齊吧。」他笑了起來。
骨科醫生工作壓力大,而他說,自己對於選擇骨科這條路卻從未後悔過,「雖然有時感覺骨科醫生在手術時就是幹體力活,平時又非常累,但在手術成功走下手術臺時,那種成就感是油然而生的。」周偉力說。
如今,周偉力的繪畫工具變得很「先進」,從水性筆到手機再到繪圖板,但唯一不變的,是每天都要和患者溝通這件事,「看下這幅畫,我們會這樣給你做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