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吃過的很多美食中,有很多都是外來物種。它們對生態的破壞性極大,但上了餐桌之後又是讓人讚不絕口的美食。因此,人們對於它們的爭議一直從未停止過。
今天要給朋友們介紹的是一種魚,它最早是作為肉食品種引入我國,不過由於各種原因變化,它們流入了我國的天然水域中,然後開始了擠壓本土魚的生存環境,甚至是乾淨殺絕。如果長期下去,後來者可能都會以為它們才是本地物種!
這裡就衍生出了一個問題:面對美味,但極具侵害性的物種,我門是否要繼續引入?引入之後,如果對本地生態、本地物種,甚至人類自身產生了危害該怎麼辦?但不考慮引入,我們國人又會失去了一道美味,那是否有點可惜!
今天的主角是塘角魚,它的肉質鮮美,對人體健康也很有好處,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但缺點就是生命力太強、入侵能力太強,嚴重擠壓了本地物種的生活環境,甚至反客為主!
塘角魚的「大名」叫革鬍子鯰,一般人們就叫它鯰魚,在我國南方也叫它塘角魚、埃及塘蝨、埃及鬍子鯰、八須鯰等。它是一種黑黝黝、滑溜溜,沒有鱗片,體表多黏液的魚,平常總是鑽進水底的黑暗處或淤泥中,就像在地道中藏匿一樣,晝伏夜出,一般人看不到它的蹤影。只有當黑夜來臨,這群黝黑的魚類才無聲地穿梭在水的底層,遊動、覓食、繁衍後代。它的外形冷酷、行為詭秘,因此,每當人們腦海中浮現出它無聲無息地滑行在水底的身影,就忍不住浮想聯翩:若是好萊塢拍一個關於淡水水域精靈的3D大片,它一定是那個鬼魅的黑衣使者的原型。
除了鬼魅的形象和習性外,革鬍子鯰「隱忍不發」的性格,也幫助它逐步反客為主,成為我國南方地區一些天然水體中鯰形目魚類的主流。
在我國的傳統中,鯰魚屬於比較名貴的食用魚,因為它有補脾益血、催乳、利尿的作用,能治脾虛水腫、小便不利乳汁不足等。民間把鯰魚當成一種催乳的佳品,是婦女產後食療滋補的必選食物。鯰魚肉易消化,也特別適合老人和兒童食用。還有一些人喜歡吃鯰魚,是覺得鯰魚無鱗,沒有細刺,口感鮮嫩,肉質細膩、糯軟。由於野生鯰魚難以抓獲,市場供應很不充分,所以更顯出鯰魚的珍貴。因此,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我國引進國外經濟魚類養殖的大潮中,鯰形目的魚類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其中革鬍子鯰格外耀眼。它的優點可以說有一籮筐:生長快、產量高、食性廣、抗病力強、耐低氧、適應性強,所以立刻被人們所看中,作為一種很有養殖前途的優良高產品種引進,以補充我國淡水魚市場上鯰魚產量的不足。
1981年,它從埃及和中非共和國首先引入我國廣東省,並很快在人工繁殖方面獲得成功,迅速贏得眾多養殖者的青睞,現在其養殖範圍已擴大到我國大部分地區。在自然變異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人工選育,革鬍子鯰在我國各地也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品系。
革鬍子鯰可適應各種水體,因此深得養殖者的歡心。如各地的池塘、水泥池,甚至水族箱等,都有革鬍子鯰的一席之地。並且,革鬍子鯰對住宿條件要求不高,哪怕是擠在一起翻身都困難了,它也不在乎。所以,革鬍子鯰往往被高密度飼養,放養量比其他魚類高出幾倍。再加上「野蠻生長」一生 長速度為本地鬍子鯰的5倍,所以革鬍子鯰反客為主,迅速成為炙手可熱的養殖新貴。在我國南方,革鬍子鯰每年可養2~3季,在池塘條件下,經4~5個月飼養,當年魚苗一般可長到0.5千克,最大個體可達2千克以上,畝產可達5000千克。上年越冬的魚種,普遍可長到1千克,最大個體可達4千克以上。現在,數量龐大的革鬍子鯰已經取代了那些稀少的野生種類,並促使整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鯰魚群體,飛入尋常百姓家。
得「吃貨」心者得天下,這些年,在餐飲行業,由於特色烤魚、烏江魚等吃法的盛行,革鬍子鯰以其肉多、細嫩、無細刺的特點,更是悄無聲息地深入「吃貨」們的心,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推崇。試想一下:麻辣鮮香、口味濃鬱,紅彤彤、火辣辣的一大盤擺在面前,是不是讓你胃口大開?在我國南方地區的自由市場上,常常能夠看見革鬍子鯰的出售。它們黑灰色的身體常擠在一個裝水不多的魚缸中,買賣雙方都便利:賣方便於照看、減少暫養的水電,買方便於挑選購買。人工飼養的革鬍子鯰,出售時規格差不多一樣大, 都是大約1千克重,30~ 40釐米長。
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革鬍子鯰不可避免地會由於各種原因流落到天然水域中。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其他物種會由於異地環境的不同,無法適應而自然死亡,但革鬍子鯰卻落地即生根,它主動進攻和捕獲食物,忍受環境中的汙染、缺氧等問題,所以很快適應了新環境,不僅生存了下來,還迅速繁衍後代,形成了自然種群。在平靜的水面下,它們不顯山不露水地盤踞在那裡,悄悄地改變著水下世界物種的構成。
革鬍子鯰原本是一種生活在非洲尼羅河流域的野生魚類。除了吞咽空氣和攝取食物在水不多的魚缸中出售外,它很少到水面活動。由於長期棲息於黑暗、缺氧的水體底層,革鬍子鯰演化出了一系列與眾不同的本領,並且在其生理結構上產生了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殊機制。我們可以說它有六大技能,每一種都可以讓它立於不敗之地。
第一是味覺超強。革鬍子鯰長期生活在黑暗環境中,視覺大為退化。不過,造物主對它關閉了一扇門,同時也打開了一扇窗。它的其他感覺器官變得非常發達,特別是味覺器官對其活動、覓食十分重要。它的味覺器官一味蕾通常不著生在舌上,而是分布於口腔、咽喉、鰓弓黏膜和觸鬚上皮層,以及無鱗的體表皮膚上,形成特有的體表味覺。它的味覺有兩個感覺通路:分布於體表的味蕾,形成它的外味覺系統,控制其是否趨向食物源及是否咬食食物;分布在口腔和鰓弓上的味蕾,形成它的內味覺系統,這個系統是判斷當食物進入口腔後,是將其吞下,還是吐出。
革鬍子鯰的味蕾分布的部位不同,表面形態也有不同,一些味蕾除了感受味覺以外,還具有機械感覺和分泌的功能,甚至還能辨別生活環境中的各種可溶性信息物質。
第二是獲取氧氣的能力一流。革鬍子鯰具有形似樹枝狀的鰓上輔助呼吸器官,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所以有時會看到它們躥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氣。而且,它耐低氧能力很強,只要皮膚保持溼潤,長時間離開水也不會死亡。
第三是具備「越野」能力。革鬍子鯰的遷徙能力很強,能利用其強壯的硬棘,在地面上支撐身體爬行,越過許多障礙物,從一個水體遷移到另一個水體去尋找新的生活環境。在這一點上,它就把大部分魚類遠遠地拋在了身後。第四是有加強型防禦系統。它的皮膚較厚,皮膚黏液較多,白細胞數量甚至遠遠高於哺乳動物等,使其免疫體系非常完善,抗病力很強, 一般非致命性的傷口都能夠自愈。
它的皮膚黏液含有抗菌肽,這是生物防禦系統產生的一類對抗外源性病原體的肽類物質,具有廣譜抗菌活性和抗病毒、抗真菌、抗寄生蟲及抗腫瘤等生物活性,是其抵禦外源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第五是「維穩"應急措施到位。革鬍子鯰新陳代謝的能力很強,而且能調節水、電解質、酸鹼平衡以及內分泌的穩定等。這是它適應在有大量有機質和腐殖質的水體底層生存的最佳機制。
第六是生育機制優化。革鬍子鯰的性腺發育屬非同步多次產卵類型,繁殖能力很強,性成熟為10- 12月齡。一般一年可繁殖3 ~4次。它的繁殖季節為4~9月,繁殖盛期為5~ 7月。體重0.25 ~0.5千克的雌魚產卵量為1.5萬-6.5萬粒,體重0.75~ 1.25千克的雌魚產卵量為11.3萬~ 17.8萬粒。
不過,革鬍子鯰也有弱點,它怕強光,特別是由於它屬於熱帶、亞熱帶魚類,耐低溫能力差,當水溫降到8~10C時會造成凍傷,感染水黴病;當降到7C以下時,就會死亡。因此,革鬍子鯰在人工養殖條件下,越冬期間水溫至少要保持在13C以上。
儘管如此,革鬍子鯰仍然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它是一種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食量大,日食量為自身體重的5% ~8%,最大可達15%以上。
在天然水體中,革鬍子鯰魚苗主要攝食輪蟲、水蚤、子孓、枝角類、橈足類等,完全靠捕食獲得營養。隨著它的身體逐漸長大,適口的對象也由小變大,以捕食較大型的枝角類為主,在枝角類不足時,也採食水中的有機碎屑、水生昆蟲、蠕蟲等。
在野外環境下,革鬍子鯰極強的生命力會表現出非常強烈的人侵性,現已在我國南方很多天然水域中形成自然種群,成為具有潛在生態危害的外來人侵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由於它與本地土著的鬍子鯰具有相似的生態位,因此首先造成了鬍子鯰的生存空間被擠壓,最終可能會將其趕盡殺絕。科學家發現,同為40日齡的革鬍子鯰幼魚和鬍子鯰幼魚存在著捕食關係,前者可捕食後者;而同樣規格大小、體長均為10釐米左右的兩種幼魚,則表現為競爭關係,但是在競爭中革鬍子鯰幼魚表現出明顯的優勢,其捕食能力更強,生長速度更快。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革鬍子鯰不僅對本地鬍子鯰的生存空間具有極強的侵略性,在餌料不足,溫度較高時,它們甚至會將本地鬍子鯰的幼魚吞食或咬傷致殘。
因此,在養殖過程中,做好它的防逃工作十分必要。針對革鬍子鯰搶水能力較強的特點,進、排水口都要有攔魚擋網設施,防止它們逃逸。如果它們逃到野外,即使在一般魚類不能生存的低氧淺水或受到汙染的水域中,甚至在充滿強鹼性刺激物的化糞池等處,革鬍子鯰也能生存。本文開頭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據熟悉情況的人士分析,該樓房的第一任房主有吃塘角魚的習慣,他很可能把一些塘角魚臨時養在了衛生間的水池裡,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竟有兩條不安分的魚趁著夜色,順著排水管道,溜到了化糞池裡。到了夜晚,它們便在這「地道」裡舒展筋骨,自由活動,它們發出的聲音便順著排水管道傳到了樓上。於是,怪聲出現了,而所謂的「鬼魅」也出現了。
拋開這個「驚悚」的故事,我們一定要注意,革鬍子鯰造成的更大的危機還是在自然環境中。如果江河的水流沒有停歇,始終如一地流淌,翻過大山越過平原,走過鄉村、穿過城市,可能沒有多少人會去注意,水下的魚類世界那些無聲的變化。這些大的、小的魚是如何在這條江河中生活的?什麼魚消失了,又有什麼魚出現了?沒有人能夠看到。就是由於這種疏忽,一些外來入侵的物種,趁機紮下根,趕走了土著物種,形成一個個自然種群,並長期生活下去,慢慢地成為這些汀河中的新主人。
革鬍子鯰的危害相對於其他入侵物種而言其實是比較小的了。比如為了鞏堤而引入的互花米草,嚴重破壞我國溼地環境,使得成千上萬的鳥類不再停靠灘涂。國家為了根治它,耗費了數十年,花費了幾十億資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如水葫蘆、大薸,曾在我國瘋狂繁殖,破壞水質環境,危害湖泊生物的生存。
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國家在引入外來物種之前一定要慎重而行,甚至個人也不要隨意將國外的動植物帶入國內,以免造成不可控的生物入侵。可能有的朋友認為,入侵的革鬍子鯰讓我國的吃貨全部吃完就行了,來者不拒,完全不用擔心。這種想法很好,但忽視了一點,入侵生物會在短時間內破壞本地生態和物種,這些都是無法快速恢復的。
當然,這都是小編的一家之言,如果大家還有什麼新奇的觀點,歡迎留言分享。
話題:
你吃過塘角魚嗎?你對塘角魚有什麼了解?歡迎留言分享!
你了解生物入侵嗎?你對生物入侵有什麼了解?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