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角魚:入侵性極強的魚種極品,從埃及和東非引入,引入錯了嗎?

2020-12-10 shans心理

在我們吃過的很多美食中,有很多都是外來物種。它們對生態的破壞性極大,但上了餐桌之後又是讓人讚不絕口的美食。因此,人們對於它們的爭議一直從未停止過。

今天要給朋友們介紹的是一種魚,它最早是作為肉食品種引入我國,不過由於各種原因變化,它們流入了我國的天然水域中,然後開始了擠壓本土魚的生存環境,甚至是乾淨殺絕。如果長期下去,後來者可能都會以為它們才是本地物種!

這裡就衍生出了一個問題:面對美味,但極具侵害性的物種,我門是否要繼續引入?引入之後,如果對本地生態、本地物種,甚至人類自身產生了危害該怎麼辦?但不考慮引入,我們國人又會失去了一道美味,那是否有點可惜!

今天的主角是塘角魚,它的肉質鮮美,對人體健康也很有好處,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但缺點就是生命力太強、入侵能力太強,嚴重擠壓了本地物種的生活環境,甚至反客為主!

塘角魚的「大名」叫革鬍子鯰,一般人們就叫它鯰魚,在我國南方也叫它塘角魚、埃及塘蝨、埃及鬍子鯰、八須鯰等。它是一種黑黝黝、滑溜溜,沒有鱗片,體表多黏液的魚,平常總是鑽進水底的黑暗處或淤泥中,就像在地道中藏匿一樣,晝伏夜出,一般人看不到它的蹤影。只有當黑夜來臨,這群黝黑的魚類才無聲地穿梭在水的底層,遊動、覓食、繁衍後代。它的外形冷酷、行為詭秘,因此,每當人們腦海中浮現出它無聲無息地滑行在水底的身影,就忍不住浮想聯翩:若是好萊塢拍一個關於淡水水域精靈的3D大片,它一定是那個鬼魅的黑衣使者的原型。

除了鬼魅的形象和習性外,革鬍子鯰「隱忍不發」的性格,也幫助它逐步反客為主,成為我國南方地區一些天然水體中鯰形目魚類的主流。

在我國的傳統中,鯰魚屬於比較名貴的食用魚,因為它有補脾益血、催乳、利尿的作用,能治脾虛水腫、小便不利乳汁不足等。民間把鯰魚當成一種催乳的佳品,是婦女產後食療滋補的必選食物。鯰魚肉易消化,也特別適合老人和兒童食用。還有一些人喜歡吃鯰魚,是覺得鯰魚無鱗,沒有細刺,口感鮮嫩,肉質細膩、糯軟。由於野生鯰魚難以抓獲,市場供應很不充分,所以更顯出鯰魚的珍貴。因此,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我國引進國外經濟魚類養殖的大潮中,鯰形目的魚類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其中革鬍子鯰格外耀眼。它的優點可以說有一籮筐:生長快、產量高、食性廣、抗病力強、耐低氧、適應性強,所以立刻被人們所看中,作為一種很有養殖前途的優良高產品種引進,以補充我國淡水魚市場上鯰魚產量的不足。

1981年,它從埃及和中非共和國首先引入我國廣東省,並很快在人工繁殖方面獲得成功,迅速贏得眾多養殖者的青睞,現在其養殖範圍已擴大到我國大部分地區。在自然變異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人工選育,革鬍子鯰在我國各地也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品系。

革鬍子鯰可適應各種水體,因此深得養殖者的歡心。如各地的池塘、水泥池,甚至水族箱等,都有革鬍子鯰的一席之地。並且,革鬍子鯰對住宿條件要求不高,哪怕是擠在一起翻身都困難了,它也不在乎。所以,革鬍子鯰往往被高密度飼養,放養量比其他魚類高出幾倍。再加上「野蠻生長」一生 長速度為本地鬍子鯰的5倍,所以革鬍子鯰反客為主,迅速成為炙手可熱的養殖新貴。在我國南方,革鬍子鯰每年可養2~3季,在池塘條件下,經4~5個月飼養,當年魚苗一般可長到0.5千克,最大個體可達2千克以上,畝產可達5000千克。上年越冬的魚種,普遍可長到1千克,最大個體可達4千克以上。現在,數量龐大的革鬍子鯰已經取代了那些稀少的野生種類,並促使整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鯰魚群體,飛入尋常百姓家。

得「吃貨」心者得天下,這些年,在餐飲行業,由於特色烤魚、烏江魚等吃法的盛行,革鬍子鯰以其肉多、細嫩、無細刺的特點,更是悄無聲息地深入「吃貨」們的心,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推崇。試想一下:麻辣鮮香、口味濃鬱,紅彤彤、火辣辣的一大盤擺在面前,是不是讓你胃口大開?在我國南方地區的自由市場上,常常能夠看見革鬍子鯰的出售。它們黑灰色的身體常擠在一個裝水不多的魚缸中,買賣雙方都便利:賣方便於照看、減少暫養的水電,買方便於挑選購買。人工飼養的革鬍子鯰,出售時規格差不多一樣大, 都是大約1千克重,30~ 40釐米長。

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革鬍子鯰不可避免地會由於各種原因流落到天然水域中。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其他物種會由於異地環境的不同,無法適應而自然死亡,但革鬍子鯰卻落地即生根,它主動進攻和捕獲食物,忍受環境中的汙染、缺氧等問題,所以很快適應了新環境,不僅生存了下來,還迅速繁衍後代,形成了自然種群。在平靜的水面下,它們不顯山不露水地盤踞在那裡,悄悄地改變著水下世界物種的構成。

革鬍子鯰原本是一種生活在非洲尼羅河流域的野生魚類。除了吞咽空氣和攝取食物在水不多的魚缸中出售外,它很少到水面活動。由於長期棲息於黑暗、缺氧的水體底層,革鬍子鯰演化出了一系列與眾不同的本領,並且在其生理結構上產生了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殊機制。我們可以說它有六大技能,每一種都可以讓它立於不敗之地。

第一是味覺超強。革鬍子鯰長期生活在黑暗環境中,視覺大為退化。不過,造物主對它關閉了一扇門,同時也打開了一扇窗。它的其他感覺器官變得非常發達,特別是味覺器官對其活動、覓食十分重要。它的味覺器官一味蕾通常不著生在舌上,而是分布於口腔、咽喉、鰓弓黏膜和觸鬚上皮層,以及無鱗的體表皮膚上,形成特有的體表味覺。它的味覺有兩個感覺通路:分布於體表的味蕾,形成它的外味覺系統,控制其是否趨向食物源及是否咬食食物;分布在口腔和鰓弓上的味蕾,形成它的內味覺系統,這個系統是判斷當食物進入口腔後,是將其吞下,還是吐出。

革鬍子鯰的味蕾分布的部位不同,表面形態也有不同,一些味蕾除了感受味覺以外,還具有機械感覺和分泌的功能,甚至還能辨別生活環境中的各種可溶性信息物質。

第二是獲取氧氣的能力一流。革鬍子鯰具有形似樹枝狀的鰓上輔助呼吸器官,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所以有時會看到它們躥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氣。而且,它耐低氧能力很強,只要皮膚保持溼潤,長時間離開水也不會死亡。

第三是具備「越野」能力。革鬍子鯰的遷徙能力很強,能利用其強壯的硬棘,在地面上支撐身體爬行,越過許多障礙物,從一個水體遷移到另一個水體去尋找新的生活環境。在這一點上,它就把大部分魚類遠遠地拋在了身後。第四是有加強型防禦系統。它的皮膚較厚,皮膚黏液較多,白細胞數量甚至遠遠高於哺乳動物等,使其免疫體系非常完善,抗病力很強, 一般非致命性的傷口都能夠自愈。

它的皮膚黏液含有抗菌肽,這是生物防禦系統產生的一類對抗外源性病原體的肽類物質,具有廣譜抗菌活性和抗病毒、抗真菌、抗寄生蟲及抗腫瘤等生物活性,是其抵禦外源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第五是「維穩"應急措施到位。革鬍子鯰新陳代謝的能力很強,而且能調節水、電解質、酸鹼平衡以及內分泌的穩定等。這是它適應在有大量有機質和腐殖質的水體底層生存的最佳機制。

第六是生育機制優化。革鬍子鯰的性腺發育屬非同步多次產卵類型,繁殖能力很強,性成熟為10- 12月齡。一般一年可繁殖3 ~4次。它的繁殖季節為4~9月,繁殖盛期為5~ 7月。體重0.25 ~0.5千克的雌魚產卵量為1.5萬-6.5萬粒,體重0.75~ 1.25千克的雌魚產卵量為11.3萬~ 17.8萬粒。

不過,革鬍子鯰也有弱點,它怕強光,特別是由於它屬於熱帶、亞熱帶魚類,耐低溫能力差,當水溫降到8~10C時會造成凍傷,感染水黴病;當降到7C以下時,就會死亡。因此,革鬍子鯰在人工養殖條件下,越冬期間水溫至少要保持在13C以上。

儘管如此,革鬍子鯰仍然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它是一種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食量大,日食量為自身體重的5% ~8%,最大可達15%以上。

在天然水體中,革鬍子鯰魚苗主要攝食輪蟲、水蚤、子孓、枝角類、橈足類等,完全靠捕食獲得營養。隨著它的身體逐漸長大,適口的對象也由小變大,以捕食較大型的枝角類為主,在枝角類不足時,也採食水中的有機碎屑、水生昆蟲、蠕蟲等。

在野外環境下,革鬍子鯰極強的生命力會表現出非常強烈的人侵性,現已在我國南方很多天然水域中形成自然種群,成為具有潛在生態危害的外來人侵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由於它與本地土著的鬍子鯰具有相似的生態位,因此首先造成了鬍子鯰的生存空間被擠壓,最終可能會將其趕盡殺絕。科學家發現,同為40日齡的革鬍子鯰幼魚和鬍子鯰幼魚存在著捕食關係,前者可捕食後者;而同樣規格大小、體長均為10釐米左右的兩種幼魚,則表現為競爭關係,但是在競爭中革鬍子鯰幼魚表現出明顯的優勢,其捕食能力更強,生長速度更快。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革鬍子鯰不僅對本地鬍子鯰的生存空間具有極強的侵略性,在餌料不足,溫度較高時,它們甚至會將本地鬍子鯰的幼魚吞食或咬傷致殘。

因此,在養殖過程中,做好它的防逃工作十分必要。針對革鬍子鯰搶水能力較強的特點,進、排水口都要有攔魚擋網設施,防止它們逃逸。如果它們逃到野外,即使在一般魚類不能生存的低氧淺水或受到汙染的水域中,甚至在充滿強鹼性刺激物的化糞池等處,革鬍子鯰也能生存。本文開頭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據熟悉情況的人士分析,該樓房的第一任房主有吃塘角魚的習慣,他很可能把一些塘角魚臨時養在了衛生間的水池裡,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竟有兩條不安分的魚趁著夜色,順著排水管道,溜到了化糞池裡。到了夜晚,它們便在這「地道」裡舒展筋骨,自由活動,它們發出的聲音便順著排水管道傳到了樓上。於是,怪聲出現了,而所謂的「鬼魅」也出現了。

拋開這個「驚悚」的故事,我們一定要注意,革鬍子鯰造成的更大的危機還是在自然環境中。如果江河的水流沒有停歇,始終如一地流淌,翻過大山越過平原,走過鄉村、穿過城市,可能沒有多少人會去注意,水下的魚類世界那些無聲的變化。這些大的、小的魚是如何在這條江河中生活的?什麼魚消失了,又有什麼魚出現了?沒有人能夠看到。就是由於這種疏忽,一些外來入侵的物種,趁機紮下根,趕走了土著物種,形成一個個自然種群,並長期生活下去,慢慢地成為這些汀河中的新主人。

革鬍子鯰的危害相對於其他入侵物種而言其實是比較小的了。比如為了鞏堤而引入的互花米草,嚴重破壞我國溼地環境,使得成千上萬的鳥類不再停靠灘涂。國家為了根治它,耗費了數十年,花費了幾十億資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如水葫蘆、大薸,曾在我國瘋狂繁殖,破壞水質環境,危害湖泊生物的生存。

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國家在引入外來物種之前一定要慎重而行,甚至個人也不要隨意將國外的動植物帶入國內,以免造成不可控的生物入侵。可能有的朋友認為,入侵的革鬍子鯰讓我國的吃貨全部吃完就行了,來者不拒,完全不用擔心。這種想法很好,但忽視了一點,入侵生物會在短時間內破壞本地生態和物種,這些都是無法快速恢復的。

當然,這都是小編的一家之言,如果大家還有什麼新奇的觀點,歡迎留言分享。

話題:

你吃過塘角魚嗎?你對塘角魚有什麼了解?歡迎留言分享!

你了解生物入侵嗎?你對生物入侵有什麼了解?歡迎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江裡釣起新魚種,像鯰魚更像娃娃魚,魚背漆黑魚肚雪白
    江裡釣起新魚種,像鯰魚更像娃娃魚,魚背漆黑魚肚雪白大年初二,行走在河邊,看到很多釣魚人在蹲守。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出行方便,假期較長,除了和家人歡聚一堂,拜訪親人外,還能出門遠遊。對於釣魚愛好者來說,這種休閒時光怎會放過,這個冬季很暖和,適合出行,更適合釣魚。
  • 埃及那麼多沙漠,為什麼不把尼羅河的水引入到沙漠中,變成綠洲?
    埃及是非洲最大的國家之一,他們毗鄰尼羅河,有的人有疑問,為什麼埃及人不把尼羅河的水引入到沙漠中,讓沙漠變成綠洲呢?首先,想要把荒漠改造成綠洲,難度是非常大的,整個過程十分複雜,不是單純的灌溉水就可以了,事實上,荒漠想要被改造成適合耕作和居住的綠洲,就需要不停的用淡水灌溉,徹底的改變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地條件才可以,埃及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實際上,當地也缺乏相應的自然氣候條件。
  • 為什麼埃及人不把尼羅河水引入沙漠造地,讓沙漠變綠洲?
    埃及人在上世紀末就試過了,結果賠了一大筆錢,差點把國家都搞垮了。就尼羅河那點水量,引入蒸發旺盛的沙漠裡馬上就會蒸發掉,在地表留下一層鹽,不但滋養不出綠洲,反而會加重土地鹽鹼化。把珍貴的河水引入沙漠裡「曬鹽」,簡直是天大的浪費。
  • 烏江釣起新魚種,長有鬍鬚,村民:賊頭賊腦很像老鼠
    險峻的地理位置和充足的水源,烏江以瀑布、急流、峽谷而聞名。俗話說有水的地方就有魚,烏江裡更是生活著長百上千種魚。最近有釣友在烏江釣起新魚種,這魚像鯉魚,但更像草魚,銀色的魚鱗,兩根不是很長的鬍鬚。有著多年釣魚經驗的釣友,長時間辨認確定這不是本土魚種,詢問眾人後也說不出個子午卯酉來。當地釣友看後,表示自己以前在江裡釣起過,只是個頭比較小。這次釣起的這魚,有四斤多重,在陽光的照射下,遠遠看去恰似滿身鎧甲很漂亮。這是什麼魚?
  • 塘角魚5種最好吃的做法,簡單美味又下飯,看看你喜歡吃哪種?
    同時呢,塘角魚的吃法很多,蒸煮燜炸燉都可以,但是也有很多的朋友塘角魚做不好,所以這期的美食教程,天健美食坊就準備給大家分享幾種塘角魚的特色吃法,喜歡吃塘角魚的朋友們就趕緊圍觀吧,喜歡美食的朋友們也別忘了給我點個關注,我每天都會更新分享不一樣的美食教程,相信總有一道會是你想學的菜餚噠!
  • 剛從山溝裡抓回來的塘角魚,這樣煮煮最好吃,魚肉緊實,味道鮮美
    塘角魚跟鯰魚的是不一樣的喲,而且鯰魚也是有不同品種,並不是所有的都是生活在臭水溝的那種鯰魚,現在很多長在河裡的鯰魚,也是很好吃的,塘角魚也是一樣。塘角魚跟鯰魚不同,外觀顏色也會有所不一樣,鯰魚偏黑比較花,而野生的塘角魚的皮膚呈黃色的,而且鬍鬚有六根也是黃色的,非常好辨認。
  • 它體表光滑無鱗,長有8根鬍鬚,詳解野釣熱帶魚類——塘角魚
    說到塘角魚,我記得是讀五年級的時候,放假去外婆家玩,跟著舅舅去山溝裡釣魚。我提著桶,舅舅拿著小竹竿、蚯蚓、網兜就出發了。兩個人頂著濛濛細雨下釣魚,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塘角魚。」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我,見到舅舅釣上魚,我手以一個老鷹抓小雞的動作就上去了,手心一痛,原來給塘角魚的魚刺刺傷了,讓我到現在回想起都記憶深刻。
  • 浙江釣魚人太湖釣起陌生魚種,色彩豔麗,是外來物種嗎?
    近些年,各種稀奇古怪的外來物種陸續進入我國各大江河水系,有朋友戲稱這是「魚種全球化」.......外來物種確實大都很強勢且樣子奇特,不過,反推回來卻不一定對——外形古怪的野生魚,卻不一定就是外來入侵物種!近日,有浙江湖州的網友跟我們爆料,表示在太湖水域垂釣時,常常釣到一種「五彩斑斕」、色彩豔麗的陌生怪魚,有時候一次能釣到好幾條。
  • 土鯰 大口鯰 鬍子鯰(塘鯴)和埃及塘鯴的區別 釣鯰魚的秘籍
    國內常見的鯰魚有四種種,分別是:鯰魚(土鯰)、大口鯰魚、鬍子鯰(塘鯴)和埃及塘,四種鯰魚比較常見。大口鯰魚鬍子鯰(塘鯴)也稱塘角魚、又名土塘鯴。體色發黃,多為野生,個體較小,最大一般500g。鬍子鯰長著8根長鬍鬚,和一個不開叉的圓尾巴,鬍子鯰的胸鰭外側有一對硬刺,能支撐身體在陸地上爬行,故它有離水遷移的能力。鬍子鯰魚一般在南方常見,因為它對溫度要求較高,最適合的溫度在25~33度,如果水溫低於10度,鬍子鯰就會凍死,所以,鬍子鯰在南方較為常見。廣東人最喜歡塘角魚,都說塘角魚大補,深圳餵魚哥老李上次釣了幾條,聽說煲湯好吃,自己做的試了下,感覺不咋地,沒吃幾口就倒了!
  • 魚苗、魚種池的清整,這幾個方法你都知道嗎?
    今天去朋友家吃飯沒聽到他們談論魚肉的價格,就多加的關注了一下,發現魚的價格上升了差不多一半。而小編比較喜歡吃魚,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在養魚過程當中魚苗池的清整技巧,讓魚苗能夠長得健康壯碩。魚苗、魚種幼弱,抗病與防禦敵害的能力差,池塘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魚苗、魚種的生長和成活。魚池經過整修和清塘後,可以改善魚苗、魚種的生活環境,減少病害,促進生長,這是一項保水、保肥和保種的重要措施。那麼該怎麼做呢?
  • 鬼子姜:由侵略者引入,從小吃到大的它,危害到底有多大?
    「洋姜」因為有著和姜一樣形狀不規則的塊莖,而且又是來自國外,於是便得到了這個名字。「洋姜」的學名叫做菊芋,在熱、溫、寒帶以及乾旱半乾旱地區都有分布,生命力極強。關于洋姜的別名——「鬼子姜」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 山泉冷水溪流,釣淡水名貴魚,收穫600元一斤的極品「石爬子魚」
    山泉冷水溪流,釣淡水名貴魚,收穫600元一斤的極品「石爬子魚」,作為一名合格的野釣人,常年和複雜水域的各種魚類打交道,雖然大家都說河魚沒有海魚鮮美,但是這都是大家的誤解,其實淡水魚還是有很多名貴的魚種的,比如淡水石斑,桃花魚,清波魚等等,由於很多淡水魚由於過度大量的捕撈,有些魚類已經瀕臨滅絕了
  • 尼羅河是世界第1長河,埃及為何不把河水引入沙漠,讓沙漠變綠洲
    而這些想要利用它的國家裡,一定有一個國家叫做埃及。埃及位於尼羅河的下遊地區,初提起這個國家,我們腦海中閃出的畫面多半是炎熱的天氣、奇異的獅身人面像和神秘的金字塔,以及遍地的黃沙。沒錯,埃及是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降水極少,而且整個埃及有90%都是沙漠。看到這些,又想一想我們煙雨朦朧的江南和夜雨傾盆的四川,大家一定會感嘆:「這個國家竟然如此乾渴。」這些不斷經歷乾渴的埃及群眾們,他們究竟是怎麼活下來的呢?多虧了那條尼羅河。
  • 在南方地區埃及塘鯴的養殖方式令人不適,這樣的魚能吃嗎?
    當我知道這是埃及塘鯴魚湯時,心情瞬間有些不好了。眾所周知埃及塘鯴,它有著極為噁心養殖方式。網傳還會吃人。雖然它長得挺像鯰魚的,和鯰魚最大的區別應該就是它鬍子比較多,但是很多釣魚人應該和我一樣,寧願去釣鯰魚,也不願意釣到埃及塘鯴!
  • 怎樣有效肉眼識別魚苗魚種質量的方法
    識別選購健壯的魚苗魚種 一、看規格是否均勻 同種魚種,凡是出塘規格均勻的,體格不瘦弱也不肥碩的,一般體質都較健壯。 二、看魚體是否有粘液有光澤 健壯的魚種魚體體表有一層粘液,用以保護鱗片和皮膚免受病菌侵入,故體表呈現一定光澤。 而病弱受傷的魚種體表缺乏粘液甚至粗甲沒有粘液,無光澤,或者某些病魚體表粘液過多,也失去了光澤。
  • 這種草我們當地叫它紫背金牛,用來蒸塘角魚味道很好
    我這的農村,小孩子胃口不開,不思粥飯,大人們常會去山裡採一種草藥回來,再去小溪撈一條塘角魚(一種鯰魚),用這種草藥蒸給孩子吃,吃魚喝湯,小孩子吃後無不食慾大開,長肌肉,這種草藥葉背常是紫的,所以我們當地叫它紫背金牛,又因為多用來蒸塘角魚,所以也叫塘角魚菜,這些都是地方俗名,種來源於遠志科遠志屬的華南遠志 。
  • 兩種入侵植物共同入侵對植物多樣性、群落穩定性和可入侵性之影響
    此外,隨著社會經濟和全球貿易化的快速發展,人類在世界各地的活動強度與頻度會進一步增加,在不斷擴大的異地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幹擾明顯改變了不同地區之間生物多樣性的分布格局,尤其是引入一些外來觀賞和綠化植物,在對其潛在的環境生態風險評估不夠全面、充分時,可能會出現快速的生長和擴散現象,進而導致其同本地植物之間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優勢並形成生物入侵現象,從而對本地生態系統的環境健康與生態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