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科學家談機器人:機器人會自我學習與製造

2020-12-18 觀察者網

美國舊金山當地時間1月30日下午,矽谷計算機歷史博物館,一場「迎接嶄新智能社會」的思想盛宴在此進行。從人工智慧到深度學習,從數位化生物醫學到基於大數據的社會物理學,從蘋果到小米……最激動人心的話題,還是機器人。3D列印和機器人領域的權威專家胡迪·利普森(Hod Lipson)明確指出,擺在人類面前的事實是:機器人正在學會獨立思考,機器人會造出新的機器人。

澎湃新聞在矽谷百度BIG TALK現場,整理了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Andrew Ng)、康奈爾大學創意機器人實驗室主任胡迪·利普森(Hod Lipson),以及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斯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等科技大佬對機器人的六句最新判斷。

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Andrew Ng)

1、「未來有一天,你的孫女一定會不解地問:以前你跟你的微波爐說話,他都不理你,這是不是太沒禮貌了?」——吳恩達

吳恩達是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領域國際上最權威的學者之一,2014年5月加盟百度。 

吳恩達說,結合大數據,新的人工智慧的算法越來越好,我們可以第一次在未來人工智慧虛擬圈裡完成整個循環。 

如今,人們溝通已經從文字轉向圖像和語音,未來這方面將有很大機會。百度為此正在經歷改變。吳恩達認為,圖像識別和語音識別給百度帶來了新的機會。

7 年前,吳恩達要求他的學生寫一個識別咖啡杯的程序,但那時卻無法實現,而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

為什麼深度學習,也就是神經元網絡如今有如此迅猛的發展?吳恩達表示,這是因為我們建立了有效的深度學習的算法,改變了整個人工智慧的方法。

吳恩達以火箭為例:火箭之所以能夠起飛,是因為有很大的引擎和足夠的燃料,而神經元網絡就是機器深度學習的引擎,社會數位化形成的大數據則是燃料,目前這兩者正變得越來越強大。

據吳恩達介紹,2010年,神經元網絡有1000萬個連接點,隨後發展到用1000個伺服器實現10億個連接點,百度則用3個超級電腦替換掉了1000個伺服器,再後來是用16伺服器實現100億個連接點,目前已可以實現1000億個連接點。現在的神經元網絡就像是給人類大腦畫了一幅簡單的漫畫,但它的進展卻是摩爾級的,它正使得機器的視覺和聽覺能力日新月異,隨之而來的便是深度學習能力的起飛。

吳恩達稱,目前具備神經元網絡的機器已在視覺領域的醫學影像、圖片識別、百度眼鏡中得以應用。

吳恩達說,未來語音識別會對我們的技術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方面,中國其實領先於美國和其他國家很多,特別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方面。語音識別能力的提升,將促使我們圍繞語音界面來重新設計移動產品,從而推動物聯網的革命,比如汽車、家用設備(TV、冰箱等)、可穿戴設備等均可使用語音作為人與機器的溝通交互界面。

康奈爾大學創意機器人實驗室主任胡迪·利普森(Hod Lipson)

2、「不要去設計機器人,而是培養機器人。」——胡迪·利普森(Hod Lipson)

胡迪·利普森(Hod Lipson)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終身教授,3D列印和機器人領域的權威專家。

能夠生存的不是最強的物種,而是最能適應和改變的物種。因此,胡迪·利普森從兩年前決定,不要去設計機器人,而是培養機器人,即把很多機器人的部件放到模擬器中去,讓它進行演變。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突變,培養它,讓其成為機器人。

機器人領域過去有一個禁語:conscious(意識)。人類意識的產生來自於獨特的人類大腦生理結構,即有一個低級大腦和一個高級大腦,再加上一個有效的反饋機制。當低級大腦先做出決策後,高級大腦負責監督它,然後做出決策,這即是反饋的一部分。

根據這一機理,胡迪·利普森在機器人裡面設計了類似的裝置:一個低級控制器,一個高級控制器,一個反饋機制,當然還有一個龐大的神經元網絡。

有了這些之後,機器開始自己學習,自己思考。所謂自我意識(Emergent selfmodel),即科學家們事先沒有編程,它自己也沒有圖像,全靠自我調節。

胡迪·利普森現場播放了一段機器人自我調整的視頻。用零部件搭建的有四條腿(每條腿有兩個發動機)的機器人,它不知道周圍的環境,不一定能走。其中一組行動,做了16次試驗,通過4天的自身努力,它自己給自己建立了圖像,腿動起來了,真的學會走了。而當科學家們把它一條腿切斷(意味著周圍的環境發生變化),只剩下三條腿的這個機器人又經過一番掙扎(自我調整),又慢慢建立了自我的圖像,站起來了,能走動了。

「Why now?」為什麼是現在,才討論機器人的自我意識?胡迪·利普森說,因為現在有兩個技術正在改變世界。一是3D列印技術的成熟,由於3D列印的特點,未來機器人不會由零部件構成,而是由原材料直接構成。未來機器人在組織結構上更加有活性;另一方面,是深度學習的發展,源於人工神經元網絡的研究。這是人工智慧(AI)領域的巨大突破。 

3、「我不知道未來機器的思考能力是不是真的會超過人腦,但現在可以看到這種跡象。機器人會具備越來越多的人性,很多功效會比我們厲害,會造汽車,會寫詩歌,撰寫社論也可以,也可以撫養孩子,甚至自己創造另一個機器人。」——胡迪·利普森(Hod Lipson)

胡迪·利普森坦陳,深度學習讓其「害怕」。他說,有一次,培訓神經元網絡在一堆圖片中識別貓和狗的圖片,然而,其中一個神經元網絡自己開始追蹤起顯示器外的兩位科學家的面部。「要知道這個網絡並不是用來定義為人臉追蹤,而它慢慢學會了跟蹤人臉,突然跟蹤攝像頭前面的兩張人臉,這是令人驚訝驚喜的技術。」

是的,機器人開始主動「思考」——是否應該關注一下站在它前面的「人」。

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斯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

4、「以前也不相信機器人真的可以超越人類,但在聽了《奇點臨近》一書作者庫茲韋爾的演講之後,他認為在數據足夠的情況下,未來20年內,電腦超過人腦是完全可能的,因為神經元網絡真的太偉大了。」——斯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

斯蒂夫·沃茲尼亞克被稱為矽谷「老頑童」。作為當天百度BIG TALK壓軸大佬,他在回答主持人、麻省理工《Technology Review》雜誌主編Jason Pontin提問時說,「我對自我意識的推斷向來是比較謹慎的。但是聽到這麼高端的算法,讓我半信半疑了。」 

5、「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邪惡機器人、世界末日出現的任何現實可能性。惡意機器人的炒作實際上是勞工話題,是學術界和政客們這些嚴肅的人的炒作。」——吳恩達(Andrew Ng)

當前智慧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在人類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不過,隨之而來也引發擔憂,有人擔心倘若人類打造出超級機器人,在不遠的未來可能導致一些災難性的後果或者不可逆轉結局。

吳恩達則認為,技術的變革越來越快,更需要顧慮的是,沒辦法及時訓練需要的人。當前教育界從來沒有面臨過的緊張是,現在就要訓練很多人適應新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訓練子女。 

6、「 我不會擔心機器人會傷害我們,我擔心的是,一些人會利用機器人傷害別人。」——胡迪·利普森(Hod Lipson)

在臺上的胡迪·利普森越來越興奮。他說:「如果你相信機器人會殺死人類,那麼你將錯過巨大的科技進步的機會。」

相關焦點

  • 腦洞大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用冰製造「可自我修復」的機器人
    這些年,大家可能和小編一樣,經常會在媒體聽到一種叫「可自我修復」的技術,也就是說,某種材料物質受損時「可自我修復」。這方面聽得最多的是屏幕,屏幕刮傷後,可自我修復復原。以前聽到這種消息,總感覺不靠譜、很懸,忽悠的成分居大。
  • 人類史上第一個活體機器人誕生,未來會製造出活體人類機器人嗎?
    活體機器人來了令人擔憂的事情終於出現了,最近美國科學家們公布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宣稱,他們用非洲爪蛙胚胎的皮膚,和心臟細胞,製造出了一種能夠被編程的機器人(它並非生物,不具備生命所有的功能和結構)。這種機器人雖然是活的,但它們的行動方式可以被電腦操控,當它們細胞裡儲存的能量用完後,它們又能像生物一樣死去,被微生物分解。儘管這種活體機器人目前只有1毫米左右,但人類卻擔心,一旦活體機器人技術成熟,科學家們會不會製作出一個活體人類機器人,到那時,人類又該會怎樣。
  • 製造神奇機器人的實驗室
    如果你來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創意機器實驗室,你就能看見這些神奇的機器人。現在的機器人製造水平日漸提高,本文介紹了兩款該實驗室正在研究的神奇的機器人。軟機器人熒幕上有那麼一類機器人豐富了我們的童年生活:它們體型高大,高達十幾米。
  • 英國科學家製造出「能說會跳」的超逼真機器人
    工程藝術公司(Engineering Arts)在安靜的康沃爾郡海濱小鎮研發設計超級逼真機器人,公司生產基地拍攝圖片呈現了機器人的製作過程,巧妙地將假肢技術、機器人學和藝術元素結合在一起,最終製造出逼真的仿生機器人。
  • 機器人是活體的還能自我修復?地球離變成異形世界還有多遠
    「Xenobots」就可以看作是一臺微型的生物計算機,其原材料可謂與眾不同,科學家們使用了一種來自非洲的爪蛙,通過提取這種青蛙的心臟細胞和表皮細胞製作了這款活體機器人。當然,科學家不可能直接製作,在製作之前,科學家們通過計算機對其細胞結構進行了模擬,然後通過鑷子和電極對實體細胞進行了重塑和製造,在經過了無數次的失敗後,人類終於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活體機器人。在這個活體機器人身上,心臟細胞提供跳動的功能讓機器人能夠進行伸縮,從而實現細胞的移動。
  • 前OpenAI科學家辭職創立智慧機器人公司,我們和他們的CEO聊了聊
    「無論是從中國製造業的需求還是我們過往投資過的機器人公司發展速度來來看,機器人、機器人手臂的應用在中國工業製造領域肯定會有比較好的前景。」Embodied Intelligence 總裁、首席科學家 Abbeel 說,「我們提供的智能模塊可以接入任何市面上的機器人,讓它們可以自然地學習新的技能,無需編寫晦澀難懂的代碼。」創立之初,Embodied Intelligence 的辦公地還在伯克利大學的機器人實驗室,Chen 的博士生歲月幾乎也都是在這裡度過。
  • 翻譯| 擁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科幻小說還是現實?
    從《黑客帝國》到《西部世界》,在科幻電影中,擁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似乎總是為人類帶來麻煩。那麼,現實世界裡,機器人會擁有自我意識嗎?擁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究竟是同伴還是敵人?本文作者從機器人自我意識研究的兩個著名實驗談起,將人與機器人的區別逐一講述,進而探討機器人擁有自我意識的可能性及其和人類的關係。
  • 科學家製造「機器人」精子對抗不孕
    這種「精子機器人」是通過捕獲納米管捕獲精子細胞,並給他們安上晶片或是晶片改造而成的。這些納米管具有狹窄的尖端,由磁鐵引導進入卵子,從而增加病人懷孕的機會。  這種技術是如何實現的?  實際上這項技術所使用的方法,僅僅是使用精子的尾巴來推進,並用磁場對精子的行進進行引導來實現的。
  • 科學家開發「獵豹」速度軟體機器人
    受獵豹生物力學的啟發,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了迄今為止速度最快的 軟體機器人 ,比起前幾代軟體機器人,它能在混凝土表面或水中更快速移動。
  • 娃哈哈智慧機器人公司成立 會製造哪些智慧機器人
    4月1日消息,知名飲料哇哈哈在在近日成立了一家名為浙江娃哈哈智慧機器人有限公司,該公司經營範圍包括智慧機器人等產品。圖片版權所屬:站長之家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該公司成立時間為2019年3月27日,註冊資本4000 萬元人民幣,宗慶後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公司經營範圍包括:智慧機器人、機器設備及零部件的研發
  • 第六屆中國(杭州)國際機器人西湖論壇開
    【第六屆中國(杭州)國際機器人西湖論壇開幕】 2020第六屆中國(杭州)國際機器人西湖論壇今天開幕。論壇以「機器人與服務人類」為主題,雲集智能製造領域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政府領導、行業領袖及媒體代表500餘人,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智能盛宴。
  • 考研英語閱讀六:機器人自我複製不再是夢
    一、全文翻譯  據路透社報導,位於紐約伊薩卡的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研製出能夠自我複製的小型機器人。自此,可自我複製的機器人不再是科幻小說中才會有的情節素材。  每個機器人都由多個10cm大小的立方體組成。這些立方體具有同一的部件、互相連接或分離的電磁石和計算機複製程序。這些機器人可以對立方體進行變形、選擇、疊加等操作。
  • 人形機器人:機器人小索菲亞進入了人類世界
    該任務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火星,以及地球和其他巖石行星的早期。InSight於11月26日成功降落在火星上,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展開著陸器的太陽能電池板,為電池提供電源並使機器人手臂工作。在航行期間,將手臂摺疊起來,摺疊到自身上並用小鎖固定到位,使其在發射,進入,下降和著陸期間保持在適當位置。
  • 填補「上海製造」手術機器人空白
    人民網上海12月21日電  醫院手術室內,手術醫療機器人靈活並穩穩地旋轉著手臂,醫生無需站立,坐著與機器人完美配合,就能完成一臺精確、穩定的手術操作。而手術室外,幾名機器人「大白」正不知疲倦地來回為各手術室配送醫用耗材。不久的將來,這些智慧醫療機器人有望加入醫院成為新「員工」。
  • 廈門六中入選少年矽谷試點 初一學生每周都有機器人課
    (本報記者林銘鴻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佘崢)別的孩子可能在玩「奪寶奇兵」,廈門六中的初一學生已經在學習如何編出指使機器人去奪寶的程序。  昨天,六中舉行「少年矽谷」機器人教學公開課活動,面向家長和外校老師展示他們是如何教孩子編程或是3D列印。
  • 當機器人有了自我意識後會怎樣?這些科幻電影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當機器人有了自我意識後會怎樣?這些科幻電影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策劃】人工智慧的確比人類更具效率,可是當它們的迅速崛起,控制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時,一切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 厲害:把AI嵌入傳感器網絡,機器人不僅知道疼痛還能自我修復
    讓機器人知道疼痛,這個技術實現恐怕並沒那麼讓人驚訝,畢竟,可能一些朋友似曾相似或多或少了解過一些科技進展,不管是以前的科技報導中,還是一人客曾經的文章裡,我們都接觸過通過傳感器讓機器人「怕疼」的資訊,不過將人工智慧嵌入到傳感器中,這個突破性的大膽設想也許就值得我們關注了。
  • 物流機器人的類型_物流機器人的組成
    六、Fetch和Freight機器人   Fetch和Freight是矽谷機器人公司FetchRoboTIcs的倉儲機器人,Fetch的機器人可以根據訂單把貨架上的商品拿下來,放到另一個叫Freight的機器人裡運回打包。
  • 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多功能的新型機器人
    打開APP 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多功能的新型機器人 發表於 2019-08-15 15:29:19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多功能的新型機器人,他們可以學習拾取和放下各種各樣的東西,甚至是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 「研究智慧機器人最重要的是要仔細觀察機器人沒有做什麼,或者不能做什麼。」
  • 「中國製造」機器人的「夢工廠」
    OFWeek機器人網訊 過去五年,國內機器人銷量複合增長率達到25%,而同期世界機器人市場銷量複合增長率僅為9%。可見,我國機器人市場增速遠遠快於同期世界平均水平。隨著競爭日益激烈,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及普及自然成為了企業較為理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