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境觀象】
在我國西部地區,每位藝術家都像雨滴,匯集起來灌溉西部這片廣袤大地的奇花異草。
西部,蒼茫與傳奇並存,文明的記載獨特而多元。而西部藝術家的創作方式和個人風格的形成與藝術家本人的個體經驗有著密切的關係。對這片土地的情感使他們游離的想像力落地生根,作品所帶來的內涵體現出純粹的原始力量。寧夏銀川當代美術館正在舉行的「雨滴的閱讀——西部藝術家文獻展」上,20位根植於西部的藝術家的畫作、手稿、視頻和文獻等,豐富、全面地呈現出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同時也揭示了藝術家作為個體的生活經驗和歷史記憶,那是欣賞藝術作品之外的另一種收穫。
西北這片土地,最是教會人耐得住寂寥,而西部的藝術家們在這片土地上不被市場所影響,仍能靜下心來畫畫,這份堅守實屬難得。
「從早期描繪彝族女性到後期描繪城市女性,儘管對象的身份有了重大變化,但隱含其間的一種觀望,一種凝視,一種反省,卻一直主宰著藝術家的思維。」正如藝術評論家楊小彥所說,四川美術學院院長龐茂琨一直堅持探索古典油畫語言在當代文化情境的表達與呈現,將個人的藝術創作熔鑄在當下社會現實之中,他總是以凝視的視角來描述現實本身,原本靜穆的古典畫風也被他賦予了一種別樣於日常的觀感。現任貴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的任小林,作品發揮了油畫色彩的豐富性,柔和含蓄,綿密的筆觸以及人物符號化的豐腴體態,突出了畫面的整體溫情和慵懶的氣氛。他認為慵懶是一種自足的溫暖和閒適的美感,人們企圖躲避嘈雜的世界,營造自我的內心花園。
來自雲南的劉仁仙認為繪畫就是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美,別人忽略的,他看到了,塵埃也美。他絲毫不敢怠慢生活賦予的新鮮體驗,密切關注身邊與自己有關的人與事,作品喚起人們對雲南藝術特質所散發的溫馨、自然和歸宿感的嚮往。潮溼的雲霧、墨色的群山、魚塘連接著水田,開花的果樹連接著通往山腳的泥土路……生於雲南大理的蘇斌,作品在藝術的表達上充滿魔幻的詩意。在他的感覺裡,從小陪伴他長大的那些寂靜的山脈都是有著靈魂的,尤其在夜晚,它們與星星一樣,是可以談話的對象。他著迷故鄉夜晚的色調,充滿激情地表達對家鄉、對多姿多彩的雲南高原的熱愛與真誠。
在時光流轉中,在西北這片土地上,西部藝術家用各自不同的繪畫風格,在各自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素材和動力。靜下心來潛心創作,不因市場喧囂而騷動懈怠,也不因西北荒涼而耐不住寂寞,正是他們的守護初心,建立起西部地區獨特的藝術語言體系。
「我們十分關注一直在默默堅持的西部藝術家,以及有才氣的年輕藝術家。這次呈現的只是西部藝術中一個很小的點,但希望這個點能慢慢演變成線,再由線演變成面。」銀川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謝素貞說。
雨滴若甘露,荒漠尤渴之。正是西部藝術家如雨滴般地匯聚成河,使得藝術版圖上的西部,有了閃光的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