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當年《5年高考3年模擬》已翻爛
同桌的你橡皮都已用完
熬過寒窗苦讀的那些年
好不容易提交了高考答卷
趕緊來把今天的微信看
不然過兩天填高考志願
你可能可能可能就會發現
▼
然而!!!
標重點!!!
下面這些院校,「水」可不是一般的深
早可追溯到上世紀初期
在戰火中育人
在新中國成立後轉身
成長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培育了無數水利學子精英
託起無數偉大水利工程
抒寫中國水利華章
他們就是「水中貴族」
歷史悠久的水利王牌高校
清華大學
水利水電工程系
施嘉煬 張光鬥
01
1926年,清華大學工學院設立土木工程系,其中的水利組成為水利系的前身。1933年,舊水利館(水力實驗館)落成。1951年,教育部決定在清華大學工學院設立水利工程系和水力發電工程系,施嘉煬教授和張光鬥教授分別擔任系主任。
施嘉煬
施嘉煬(1902.9.16-2001.12.23),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水力發電學家、工程教育家。1980年組織成立了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擔任首屆理事長。
畢生致力於工程教育,培育了中國數代科學技術人才。積極進行科學研究,對三峽水利工程的許多專題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論證,對水電發展規劃方面也提出了重要建議。為了培養水利工程師,施嘉煬設計並主持修建了水力實驗館,除可進行模型試驗外,還設置了水輪機試驗臺。1958年施嘉煬提出在修建水庫同時要為防洪、發電、灌溉、航運等部門服務,所以應把「水能學」這門課程改造為「水資源綜合利用」,這樣才能更好地為中國的水利建設服務。施嘉煬為祖國工科大學的教育事業與教材編著奮鬥了一生,創造了豐富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張光鬥
張光鬥(1912.5.1-2013.6.21),出生於江蘇省常熟市,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和工程教育家,中國水利水電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
主持設計了密雲水庫、漁子溪水電站等工程,為黃河和長江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和葛洲壩、丹江口、三門峽、小浪底、二灘、三峽、龍灘等多座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提供技術指導,編寫了《水工建築物》等學術著作,參與主持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
目前,清華大學水利系的學科布局覆蓋水利工程一級學科的全部二級學科(水文學及水資源、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工結構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以及歸屬於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的巖土工程學科和歸屬於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的建設項目管理學科,其中「水工結構工程」與「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為全國重點學科。
河海大學
張謇 李儀祉 錢正英
02
河海大學,源於1915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實業家張謇創辦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這是中國第一所培養水利人才的高等學府,開創了中國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張聞天、沈澤民等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河海求學,並從這裡走上革命道路。
1924年與東南大學工科合併成立河海工科大學,1927年併入第四中山大學,後更名為中央大學、南京大學。1952年,南京大學水利系與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水利系科以及華東水利專科學校組建華東水利學院,錢正英為首任院長。1960年,學校被認定為全國重點高校。1985年恢復傳統校名「河海大學」,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校名。
張謇
張 謇(1853-1926) 江蘇南通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創辦者。
清光緒狀元,稱實業、教育為「富強之大本」,先後創辦大生紗廠、通州師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等10多個企業、學校。1909年被推為江蘇諮議局議長,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北洋政府農商總長,袁世凱將稱帝時辭職南歸續辦實業與教育。
李儀祉
李儀祉(1882-1938) 陝西蒲城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教務主任、教授。
1898年考中同州府秀才,1904年考入京師大學堂,1909年赴德留學,攻讀水利專業。1914年回國後即參與學校籌建,1923年為解救陝西旱災投入艱苦的水利工程建設。由於成就突出,被中國水利界公認是理論和實踐上貢獻最大的近代水利專家。
錢正英
錢正英,女,1923年7月生,浙江嘉興人,1941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工作,上海大同大學土木工程系肄業,中國工程院院士。1975年任水利部部長,曾任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錢正英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關於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及保護的方針、政策和管理辦法,組織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均已頒布實施),使中國水利工作逐步走上規範化、法制化的軌道。
目前,河海大學設有水文水資源學院、水利水電學院、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學院等水利相關專業。擁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水利工程),7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15個一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15個博士後流動站,共有41個學位授權點。
武漢大學
水利水電學院
謝鑑衡 張蔚榛 茆智
03
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可追溯至1928年國立武漢大學工學院土木系水利組,1952年成立武漢大學水利學院,1954年國務院批准成立武漢水利學院,1958年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學院,1993年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2000年四校合併成立新的武漢大學,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的水利工程系、水力發電工程系、水資源與河流工程系及水利水電科學研究所整合成立水利水電學院。曾培養了謝鑑衡、張蔚榛、茆智等院士。
謝鑑衡
謝鑑衡(1925.1.3-2011.2.9.),湖北洪湖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泥沙專家,武漢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中國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專業的創始人之一。
謝鑑衡在河流泥沙運動學、河床演變學、河流模擬等理論問題上卓有建樹,為長江葛洲壩、三峽工程、黃河小浪底工程、黃河中下遊及河口治理等重大水電工程泥沙問題的解決做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三峽工程論證泥沙專家副組長,參與並領導了三峽工程問題的研究,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關於黃河演變的理論研究及治理思路,在幾十年的治黃工作中起到了指導作用。
張蔚榛
張蔚榛,河北省豐潤縣人,1923年出生。曾任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教授、農水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清華大學兼職教授、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水利部技術委員會委員。1997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蔚榛建立了正確的地下水資源概念,發展了地下水資源評估理論和水井計算方法。在農田地下排水設計研究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在中國首先應用勢能理論研究飽和和非飽和土壤水運行及溶質運移問題,取得了開拓性成果。
茆智
茆智,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導師。
長期致力於農田灌溉研究、教學與生產工作,在灌溉工程及其用水管理的理論與技術方面有出色成就。所主持研究的「農田節水灌溉方法」發展了農田節水灌溉的理論,具有深遠的學術價值,並已推廣166萬公頃,增產糧食27.4萬噸,節水13億立方米,創造了4億多元經濟效益。
目前,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開辦有農業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等4個本科專業。2007年水利工程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一級學科,2017年水利與土木礦業工程學科群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歷史沿革
04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起源自1951年創建於北京的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水利學校。曾三次搬遷,四易校址,先後在北京、嶽城、邯鄲、鄭州等地辦學。
北京時期(1951-1969)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當時的水利部部長傅作義於1951年主持創建了學校的前身——水利部水利學校。隸屬國家水電部管理。有學生115人,校址設在阜城門內。1954年,學校改名為水利部北京水利學校。1958年10月6日,與北京水利發電函授學院、北京水力發電學校合建北京水利水電學院,在北京市東郊定福莊舉行成立大會。院長由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子林兼任。
張子林院長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
邯鄲時期學校大門
1966年4月,周恩來總理前往河北地震地區視察,座談時了解到華北缺乏水利人才,於是提出了將北京水利水電學院從北京遷至邯鄲的建議。5月30日,水利電力部致河北省委、省革委將北京水利水電學院遷往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嶽城水庫工地。
嶽城時期(1969-1976)
1972年11月7日,河北水利水電學院在邯鄲中華大街南頭建校,嶽城保留教學點,改由水利電力部與河北省雙重領導,以水利水電學院更名為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北京水利水電學院教學樓
邯鄲時期(1977-1989)
1987年6月30日,國家教委同意將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成建制地由河北省邯鄲市遷至河南省鄭州市。1990年7月22日,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在鄭州市河南省科技館舉行信息發布會,宣布學校1990年開始搬遷鄭州。
鄭州時期(1990- )
2013年5月,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更名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水利被稱為「功在千秋的事業」,水利專業近年來又年年上榜十大就業率最好專業,遠有治水大禹英風古今,近有院士大師讓人敬仰,快來選擇與我們同行吧!
想查詢更詳細的水利專業信息
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