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有意設立「南區分院」 選定臺南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從交大光電學院(圖右下建築)與高鐵臺南站(左上建築)之間的這一大片空地,就是「中研院南部分院」屬意的地點。記者吳淑玲/攝影 圖片來源:聯合報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臺「中研院」有意設立「中研院南區分院」。「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昨天證實,正規劃成立「南區分院」,整合南部考古、農業生技、光電、資訊、精密儀器領域資源,以平衡南北,並希望帶動南部產業發展,他將拜訪「行政院」、馬辦尋求支持。

臺「中研院」規劃設「南區分院」 選定臺南

南部某大學教授日前受訪時表示,由於北部學術活動一直比南部多、研究經費也有重北輕南的現象;這幾年來,南部不少大學都希望「中研院」能到南部設立分院。據了解,「中研院」今年初曾找成大、中興、中山等大學商談,透露「中研院」有意設立南部分院,讓南部的大學非常期待。

翁啟惠受訪時證實,「中研院」正籌備設置「南區分院」,並已相中位於臺南交通大學光電學院旁,一整片約78公頃的土地,希望做為「南區分院」用地;這塊地鄰近臺南高鐵站,土地屬於高鐵基金會。

據報導,「中研院」已與「交通部」接洽,因該地段地價頗高,須十幾億元新臺幣,「中研院」希望可以用長期貸款方式取得用地,「交通部」已原則同意。

翁啟惠說,南區分院是否要蓋「中研院分院」,仍要與「行政院」商談編列預算,再向馬辦提出詳細規劃,目前仍無法確定是否能順利取得經費。

2008年馬英九剛上任時,翁啟惠就曾向馬英九表達希望設立「中研院南院」的構想,當時馬英九表示「樂觀其成」。

之後「中研院」開始規劃,數月來並密集詢問各方意見。由於「中研院」在臺南有考古中心、農業生技中心,南部的蘭花等農業生技也很有成果,加上「中研院」與位於臺南的交大光電學院、成大等學研單位長期合作,因此才選定臺南。

按照初步規劃,「中研院南區分院」將分為考古、農業生技及光電、資訊、精密儀器幾大領域,可能依不同領域分為三棟建築,並募款建造。

成大、長榮樂觀其成 串起學術聚落

「中研院」有意在臺南成立「南部分院」,成大、長榮大學都樂觀其成,認為可與「中研院」相輔相成,形成南部「學術聚落」,有助南北平衡發展;副市長顏純左則以「絕對歡迎」說明市府態度。

顏純左表示,「中研院」是臺灣最高的學術研究機關,如能結合臺南市產業鏈,一定能發揮極大的正面效果,對產業聚落成形與學術發展都有幫助。市府秘書長陳美伶強調,市長賴清德一直爭取「中研院」來臺南設分院,市府一定全力配合。

長榮大學校長陳錦生表示,「中研院」本來在南科就有生物研究中心,如果能擴大為「南部分院」,不只是生物科技,還有人文歷史、資訊等領域,長榮大學的生科系所、臺灣研究所及資訊系所等都可以搭配合作。

他指出,「南部分院」地點屬意高鐵臺南站附近,高鐵可與臺鐵沙侖支線串聯,從長榮到成大僅20分鐘,加上沿線的嘉南藥理科大等,在「中研院」帶領下,可以形成很好的「學術聚落」。

成大副校長顏鴻森說,「中研院」目前有數理、人文社科及生物科技三大領域,工程類未獨立出來,而工程是成大的強項,且成大未來的發展是朝向綜合卓越大學,結合兩者的研發能量,對雙方都是利多。

他表示,「中研院」在臺北南港的發展已近飽和,設分院不僅帶動地方發展,「中研院」也可以發展更完整,像是工業技術研究院早在臺南設分院;臺南是文化城,天氣與房價都比臺北適合,一定可吸引學者專家南下。

前「財政部長」、成大副校長何志欽說,「中研院」規劃南分院已有一段時間,很高興見到更具體的計劃。

高鐵臺南站周邊土地長期沒有開發,地方覺得很可惜,但對南部分院要來,當地歸仁區武東裡長鄭炳耀說,「中研院南部分院」太學術,對地方發展的幫助有限,希望有大型的公共建設或是展覽會場等,才有助發展。

 

責任編輯:孟雲

相關焦點

  • 考古重地化石出土豐富 樂見「中研院」來
    圖片來源:聯合報化石採集家王良傑日前在臺南左鎮菜寮溪河床,發現不到兩歲的「猛瑪象(又稱臺灣古象)」牙齒化石,再次證明臺南化石出土豐富;文史界人士樂見「中研院」設「南分院」,挹注更多考古能量。前南科考古隊長、現任樹谷考古中心主任朱正宜說,臺南因開發規模大,出土文物年代最完整,涵蓋時間從距今四、五千年前至近代漢人移民拓墾,「中研院南部分院」若進駐,可以扮演「領頭羊」,對考古研究發展很有幫助。王良傑是臺南小區大學化石老師,採集化石超過30年。
  • 翁啟惠涉浩鼎案之後臺「中研院」退出唐獎評選
    華夏經緯網4月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唐獎,由「中研院」與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梁捐助的唐獎教育基金會攜手合辦,2013年創辦以來已頒發兩屆八位得主,在國際打出知名度。「中研院」昨證實,第三屆唐獎將「暫停雙方合作關係」,在學術界投下震撼彈。
  • 臺南親子旅遊: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和臺灣南區氣象中心
    嘿嘿,臺南除了好多好多適合外拍IG打卡的地點之外,充滿知性的景點也不少唷~為了推廣環境教育,讓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環保意識能更深化在大家心中,全臺北中南許多景點正陸續申請通過環境教育場域認證,而目前臺南佔了其中12個,這天受邀來參觀其中兩處,分別是位於七股的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還有臺南市中心的臺灣南區氣象中心
  •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重慶分院
    央廣網重慶11月4日消息(記者陳鵬)記者今日從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建研院」)獲悉,該院將以重慶兩江新區為平臺,建設「建研院重慶分院」項目,統籌建設圍繞1個中心、8個平臺、1個基地的戰略部署開展全面合作。
  • 維冠建商林明輝遭押提抗告 臺南高分院駁回
    華夏經緯網2月2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南維冠金龍大樓6日遇強震倒塌,建商林明輝遭羈押禁見後提起抗告,臺南高分院證實裁定駁回。   維冠金龍大樓倒塌,造成117人罹難,維冠建商人林明輝、建築師鄭進貴、張魁寶等3人8日被南檢傳喚到案,9日以涉及業務過失致死罪、有串證之虞聲押獲準。
  • 臺灣「中研院」歷任院長的政治糾葛
    2014年當選「中研院」院士的廖俊智,大多數院士此前並不認識他,人望似乎不夠。雖然他就任院長時曾表示不參與政治,只專注於學術,但他多被認為屬於蔡英文一系。作為最高專門學術機構,「中研院」一直尋求學術獨立於政治,但在過往近九十年的歷程中,政治無時不侵擾著學術。
  • 組圖:臺灣臺南一醫院凌晨大火 已確認12死
    臺灣衛生部門臺南新營醫院北門分院23日凌晨傳出火警,救難人員忙著為失去心肺功能的患者實施心肺復甦術。(臺灣「中央社」記者楊思瑞攝) 中新網10月2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衛生部門臺南新營醫院北門分院今天凌晨突發大火,警消救出逾百人。
  • 電子科大研究生院宜賓分院開院 目前已設7個專業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黃大海)9月28日,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宜賓分院開院儀式在宜賓舉行。當天,電子科技大學宜賓智慧信息系統產業技術研究院、電子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宜賓分園也一同正式開院(園,電子科技大學宜賓智慧信息系統產業技術研究院還與5家企業籤署了框架合作協議以及企業入孵協議。
  • 臺北「中研院」訪問記
    「中研院」位於臺北市南港區的東端,出了地鐵(臺灣叫捷運)的最後一站——南港展覽館,仍然要坐幾站公交車,或者走上20分鐘,如果打計程車,則車資剛剛超出起步價。可以想像,在當初選址和修建的時候,這一帶是個偏遠僻靜的所在。
  • 俄羅斯聖彼得堡理工大學代表團訪問上海高研院
    俄羅斯聖彼得堡理工大學代表團訪問上海高研院 2016-04-22 上海高等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上海高研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孫予罕指出,上海高研院聚焦於交叉學科研究及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希望雙方能增進相互了解,探索未來合作可能。科技發展處負責人介紹了上海高研院科研方向、科研亮點及國際合作等基本情況。安德烈對上海高研院在信息工程、低碳能源、先進位造等領域的研究甚感興趣,並表示雙方機構的研究方向契合度高,可在優勢領域展開合作。
  • 臺"工研院"稱今年臺灣納米產業產值逾三千億元
    臺"工研院"稱今年臺灣納米產業產值逾三千億元 2008年06月23日 17: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6月23日電 第四屆亞太地區微致動器與微納米技術研討會今天在臺南登場
  • 科學網—落聘學部委員的原中研院院士
    1949年,中研院的總辦事處和歷史語言所等遷往臺灣,其餘多數研究所留在了祖國大陸。當時,滯留海外的院士有12位,遷臺的9位,1位已故,留在大陸的院士有59位。到1955年6月,這59人中,有46人被聘為中科院學部委員,2人已故,11人落聘。 院士是很高的學術榮譽,學部委員主要是一種工作職稱,兩者性質不同,但都要求有較高的學術成就或突出的學術領導成績,這是一致的。
  • 從瀘州搬走的頂尖科研機構:航天四院、西研院、三號信箱、水稻所
    ,以下簡稱西研院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在瀘州布局了完整的化工產業鏈,不僅包含西研院等科研機構,還包括中國第七化工建設集團(化工建設承建單位),四川化工學院瀘州化專(高校),瀘天化(工廠)。西南化工研究院成都辦公樓西研院1958年成立於成都,1960年在納溪城區設立佔地29畝的試驗站,以研製催化劑、天然氣甲醛為主。
  • 《科學新聞》:中研院,那一年的選舉
    1948年4月1日,中研院正式公布了81名院士的名單,最長者為83歲的吳稚暉,最年輕的是37歲的陳省身。2004年12月,當年最年輕的院士陳省身駕鶴西去,而現今唯一健在的首屆中研院院士貝時璋也已是105歲高齡了。如今,這批在戰火硝煙中產生的院士正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野。
  • 聯研院以薪酬機制激發科研活力
    的多個項目中探索實施。聯研院積極開展項目收益分紅激勵工作,編制了《聯研院項目收益分紅激勵實施細則》,率先研究提出項目成本、收益核算方法,明確分紅項目儲備入庫、出庫及兌現條件、制定激勵對象的選拔和退出規則等,為實施項目收益分紅奠定基礎,同時也為公司系統內其他單位開展項目收益分紅工作提供借鑑。2020年《聯研院項目收益分紅實施方案(2020-2022年)》,獲公司批覆,將於年底落地實施。
  • 高研院打造人文社科研究平臺
    他表示,高研院將會統籌人文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和法學院的精英研究力量,引進高端人文社科人才,開展專題研究。蘇教授認為,高研院的設立,正是牢牢把握灣區深度融合、協同發展這一歷史機遇,充分利用特區的地理區位優勢,努力發揚澳門中西結合、兼容並包的社會傳統。
  • 臺「中研院」院徽預言 2019出臺灣地區領導人
    2016年不僅有可能出現首位「中研院」出身背景的臺灣地區副領導人;「中研院」院徽內的7個甲骨文字更透露天機:「2019年9月具有『中研院』背景的政治人物有機會更上一層樓,坐上臺灣地區領導人大位!」    「中研院」創始之初,僅設有「歷史語言研究所」,以研究甲骨文起家,由於文字被視為文化傳承與表現的重要元素,因此設計院徽之初,就放入了歷史起源最早的甲骨文。
  • 臺南割喉殺童案 臺檢方更一審嫌犯仍遭判無期
    華夏經緯網1月2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2012年震驚社會的臺南市南區湯姆熊方姓男童遭割喉殺害命案,臺南高分院更一審26日仍維持原判,判兇手曾文欽無期徒刑,仍可上訴。     據報導,曾文欽2012年犯下學童割喉案時,震驚社會,當時他曾嗆說「在臺灣殺1、2個人不會被判死刑」。
  • 是他說服了蔡元培,決定在中研院籌創歷史語言研究所
    當時的法案把中研院的地位定為國家的「最高科學研究機關」,次年修訂為「最高學術研究機關」,到1947年又修訂為「學術研究最高機關」。中研院先是隸屬大學院,後直隸國民政府,幾經變化,但從誕生之日就佔據著中國學術界最高地位。
  • 著名人類學家、「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著名人類學家、「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 2017-04-19 15:15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