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姜鑫 年初以來開始盛行的年金附加萬能險組合上演了最後的瘋狂。
「十一之後,134號文開始執行,所有產品都不能再附加萬能帳戶,想給孩子存教育金、自己存養老金的,一定要在十一之前下手。」剛到公司,李君(化名)就在自己的客戶微信群裡發布了上述信息。
今年5月11日,保監會下發了《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保監人身險〔2017〕134號,簡稱「134號文」),要求保險公司在10月1日前完成自查和整改。如今,距離整改期限不到十天的時間,年初以來開始盛行的年金附加萬能險組合上演了最後的瘋狂。在李君看來,不但保險公司和中介機構在時間差內加大銷售力度,有意向購買保險的客戶也都打算在政策落地前搭上列車。
繼4月1日之後,保險行業迎來了第二輪保險集中下架潮,而按照134號文要求對一些產品按下暫停鍵後,新的產品如何設計成了保險公司面臨的難題,險企不斷報批新產品來摸索監管尺度,但過關者並不多。
面對134號文,有精算師直呼這是繼2013年壽險費率市場化改革後,行業內面臨的第二次變革,這恰恰也意味著在回歸保障本源的路上,保險行業走得越來越遠。
大限前夕的狂歡
李君在一家獲批不久的保險中介公司工作,已經在保險行業浸染5年的他自稱是見證了行業變革的老兵。在他看來,萬能險結束一路狂奔,接棒萬能險的快速返還與萬能險的組合銷售形式也即將落幕。
「最近諮詢保險產品的人格外多,大多數都是在問134號文有什麼影響」,李君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自己能給出的建議是養老金、理財類產品的收益會降低,有購買打算的最好提前入手,此外,李君還整理了一些年金險收益對比提供給客戶參考。李君表示,134號文正式落地之前,各家保險機構都在大力推廣年金險產品。
年金險狂歡之外,即將生效的134號文還帶來重疾險等產品的銷售機會,在李君看來,不少同行的做法有對文件過度解讀之嫌甚至存在銷售誤導。
例如有些營銷員對客戶鼓吹134號文落地之後,不少產品可能會停售,部分調整後的產品可能會漲價,文件落地後核保會更加嚴格和細分,吸菸和有家族病史的可能會面臨更高的費率。
在李君看來,134號文的確有提到未來買保險會面臨更加嚴格細分的核保,區分吸菸狀況和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採取差異化定價策略,但這並不意味著產品一定會漲價,此外,家族病史可能被拒保或增加費用的說法也不能在文件中找到依據。所以李君建議自己客戶,有重疾險需求的話還需要認真對比,不必操之過急。
產品批覆慢 險企摸石頭過河
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到,面對自查整改期限的來臨,保險公司紛紛開始研發新的產品。但一位中型壽險公司的管理人員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雖然大家都在報送新的產品,但是通過審核的並不多,很多產品都被駁回了。該人士推測可能與報送產品不符合134號文相關規定有關。
其實,就在134號文發布前夕,保監會曾對安邦下發暫停3個月新產品申報的處罰函,原因是公司的「安邦長壽安享5號年金保險」通過生存金返還設計形式,將消費者所交保費大量快速返還,把長期年金保險「長險短做」,實際做成兩年期業務,規避中短存續期產品的有關監管規定。處罰當月,安邦人壽僅實現原保費5653萬元,而2016年同期原保費收入為82.29億元。
而這類現象並不是個例,例如某些申報的非中短存續期的保險產品在利潤測試中做了前5年產品退保率超過60%的假設,有的公司產品約定投保疾病確診後生存一定年限後方可獲得賠付;有險企將一款醫療保險命名為「**醫療基金保險」;還有個別萬能險產品未按規定進行帳戶管理、確定結算利率,實際確定的結算利率與帳戶投資情況無關;還有部分健康保險產品設置過長的等待期,或通過調整保險金額等方式變相延長等待期,例如,約定180日至1年內確診所保疾病,給付50%保險金額,變相延長等待期。
「目前是明確了哪些不能做,而鼓勵的長期年金保險具體怎麼做並不是很清晰,所以大家都在通過新產品的摸索監管的尺度。」,上述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
退出歷史舞臺
李君表示,在134號文下發之初,行業一片譁然。而最受關注問題的核心主要在於兩點,即134號文對保險公司開發設計的保險產品提出的要求:兩全保險產品、年金保險產品,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後,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20%;萬能型保險產品、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設計應提供不定期、不定額追加保險費,靈活調整保險金額等功能。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
自2016年3月起,保監會拉開了整治中短期存續產品的大幕,《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134號文以及《關於進一步加強人身保險公司銷售管理工作的通知》相繼出臺,在部分中小險企的推崇下,一路高歌猛進的萬能險漸漸走向落幕,年金產品附加萬能帳戶成了壽險市場的新寵。
一方面,投保人通過主險的年金產品享受保險保障;另一方面,每年定期獲得生存金(通常為基本保額的一定比例)自動進入附加的萬能帳戶,通過日複利、月結息的方式提升投資回報,該組合的強勢賣點在於「快速高額返還+複利型二次成長」,據了解,目前市場主流的萬能類產品歷史結算利率在4.5%左右,部分中小險企的萬能結算利率高達6%甚至更高。
結合此前政策,保險公司中短存續期產品年度規模保費收入佔當年總規模保費收入的比重在2019年年初、2020年年初和2021年年初分別控制在50%、40%和30%以內,這也意味著這類產品將退出歷史舞臺。
東北證券研報顯示,根據保險行業協會人身險產品資料庫,截止2017年9月11日,處於「在售」狀態的壽險公司附加產品(萬能型)總量為147個。從公司來看,泰康人壽(12個)、合眾人壽(10個)、信誠人壽(7個)、光大永明(7個)和陽光人壽(7個)數量排名前五。上市險企中,國壽3個、新華2個、太保壽、平安壽和平安養老各1個,相比較看,國壽影響相對最為明顯,2016年排名前三位的產品國壽鑫豐新兩全保險(A款)、國壽鑫年金保險和國壽鑫福年年年金保險全部面臨停售壓力。新華保險和太平洋人壽次之,主要原因是雖然前五產品中均有三款將會遭到停售,但其停售產品2016年新單標保已呈現收縮趨勢,公司已提前規劃產品轉型。
東北證券分析師葛玉翔在研報中表示,每年開門紅,年金險附加萬能帳戶類產品是給險企帶來大量現金流的主流產品,一方面能快速做大保費規模,另一方面從渠道角度分析是代理人完成業績,銀行完成中間收入目標的重要貢獻。近年頻繁爆出「億元保單」都是此類產品的「戰果」。這也意味著,新的監管文件落地後,險企2018年的開門紅業績將會受到影響。
而在李君看來,對於保險中介來說,保險銷售工作也會越來越難。「對於原來的快速返還型產品,客戶可以實現資金的看得見的快速增值,無論是包裝還是溝通上都比較容易,而134號文要求前五年不得給付,每年返還金額不得超過20%保費,這會給客戶帶來流動性上的顧慮,很難再以理財產品來推廣。」
儘管如此,李君表示很欣慰看到這個現象,「保險本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其實,經過系列「保險姓保」導向的監管,保險行業已經在回歸本源的路上越走越遠。據保監會官網披露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人身險公司具有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功能的普通壽險業務規模保費佔比52.91%,較去年底上升16.71個百分點;萬能險佔比17.4%,下降19.45個百分點;從新單業務結構看,期繳原保險保費收入佔比33.11%,同比上升6.47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