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書評⑤|開啟英語課堂上師生的對話之門——讀保羅•弗萊雷的《被壓迫者教育學》有感

2021-02-28 溫州市繡山中學

【摘要】長期以來,我國的初中英語課堂被「獨白式」的教學所控制,課堂的話語權被教師牢牢地控制著,學生的參與則完全處在被動的狀態。而「對話式」的教學則呼喚師生之間以一種平等的方式進行,構建師生之間互相信賴的關係,尤其要關注學生思維的形成,培養學生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識。

【關鍵詞】 師生關係;對話;獨白

保羅·弗萊雷是巴西教育家,後流亡美國。1970年,其著作《被壓迫者教育學》出版。該書發表以來,已經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僅英文版本就發行了75萬多冊。一本教育問題的書在全世界有如此強大的反響,可見其教育價值的深遠。即便在21世紀的今天,特別是在我們重新審視當前應試教育的課堂危害,試圖建立基於學習的有效課堂的大背景下,其書中的教育理念對我們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課堂當作教師教,學生學的場所。而往往人們關注的重點,往往也只是教師如何教。課堂的對話其實就是教師的獨白。這種「獨白式」的教學的結果就是教師成為課堂的完全「控制者」,而學生只能是被動地「服從」教師的指令,學習者的興趣、積極性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心聲得不到張揚。獨白式教學的精神理念源於笛卡爾「我思故我在」將人類理性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理性成為科學的代名詞。教師主導課堂,到處充滿「我」的意志。教師作為對話的共同體,在面對學生和日常生活的時候,充當心理學家,以理性的名義剝奪了「你們——學生」的生活體驗,用「我們——教師」的理性法則代替了「你們——學生」的真實生活,用心理學家的話語代替了學生話語。[i]

相比這種「獨白式」的教學,「對話式」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機械地教學生學會知識,而是通過在課堂教學生的過程中了解學生們新的思維方式。對話式教學中,不存在一個主體要使另一個成為客體,對話的雙方都是主體,共同去揭示這個世界、改造這個世界。因此,對話不是強制的,不是被人操縱的,而是雙方的一種合作。[ii]師生在對話中,知識在各自的思維中得到最好地培育,從而教師與學生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學習共同體,在課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共同成長。

由此可見,用「對話式」的教學取代「獨白式」的教學已經成為當前課堂教學的主旋律。然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究竟怎樣才能真正實現「對話式」的教學呢?筆者根據近年來對對話教學的研究及實際教學的經驗,談談自己對「對話式教學」的理解。

一、愛——讓每個孩子帶著微笑回家

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對話是一種創造與再創造的行動,若沒有抱有對「對話」本身最誠摯的愛,對話就只能流於淺層形式。愛寬容交流,為對話順利進行提供了意志基礎。並且愛也是推動人類探索世界的情感動力,為思想自由提供對話空間。「缺乏對世界、對人的摯愛,對話就不能存在……如果我不愛這個世界——如果我不愛生活——如果我不愛人民——我就不能進入對話。」[iii]

美國的一位中學教師雷夫·艾斯奎在他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 》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案例:上化學課時,一位女生的酒精燈出現了問題,而處理這個酒精燈勢必影響整節課的順利進行,進而耽誤其他同學的時間。雷夫稍作思考後,決定幫助這個女生把酒精燈修好。然而在修的過程中,酒精燈的火苗意外燒著了雷夫的頭髮,在周圍幾位同學的幫助下,頭髮上的火才被撲滅。

粗略一看,這似乎是一個很不起眼的案例。但雷夫是這樣介紹當時的情景的:這個女生是班級裡極其普通的一個孩子。非常安靜,似乎已經接受了她就是個缺乏個性的孩子的事實。而我則很想證明給她看,她錯了。在那一刻,我只是覺得唯一重要的事情是我一定要讓她做成一個實驗,好在放學時帶著微笑回家!

愛是發自內心的去愛每一個孩子,然而,反思我們的英語課堂,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關注教學內容和進程,而忽視學生即時的感受。學生課堂不敢用英語回答問題,我們沒有探究他們是聽不懂問題,還是礙於面子不敢大聲回答;學生作業沒有完成,我們往往是簡單的批評和處罰,沒有去詢問他們未完成作業的原因;學生課堂上注意力分散,我們會當眾批評,從未深究他們是否有難言之隱.愛是對話的基石。沒有愛,對話根本無法繼續。

二、平等——讓我們有尊嚴地對話

筆者曾經參加過一次名師送教下鄉的活動,去的是一所較偏遠的農村中學,上課的老師是市裡剛嶄露頭角的一位青年教師,英國一所大學的碩士畢業生。上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ocation? 導入新課時,該教師在幻燈片上呈現了她在國外拍攝的一些精美的照片,讓學生了解這些世界名勝;同桌操練時,教師讓學生們選擇一個國家,進行談論旅遊的對話;最後的大組活動,老師設計了一個有趣的旅遊遊戲,讓一個學生描述自己的圖片,其他同學猜這是哪個國家。

平心而論,這樣的設計原本沒有什麼問題。然而,那天上課的效果卻不如人意。課後我特意詢問了一些孩子,但他們似乎都很愧疚於和我聊這話題。在隨後的評課中,我特意問了當地的老師關於孩子們的一些情況。這個學校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家庭情況也大多不是很好。孩子們沒有一個去過國外,只有少數孩子出過本縣。定期旅遊對這些孩子根本就是一種奢望。

於是我們找到了課堂沉寂的原因:這樣話題的對話讓對話雙方無法平等地進行。一方是遊歷歐洲諸國的海歸教師,另一方則是連去縣城都難的孩子,談論旅遊,對於這些孩子而言,只會讓他們更加的自卑。沉默與不回應則是他們在對話中無奈的選擇。

對話式教學要求對話雙方應具有平等的地位,這種平等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雙方在話題的展開上應該處在平等的起跑線上。正如當這位海歸教師在展示自己的歐洲經歷時,其實對話的雙方已經處在了不平等的位置上。

三、信任與謙遜——敞開對話的心門

老師們經常向我抱怨學生們在很多問題上是屢做屢錯。老師們常說:「我都講解了十幾遍了,可孩子們還是錯!」一次與一個女生課間閒聊,無意中聽到她對老師的一點抱怨,讓我不得不反思起來。

她形容自己的老師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我於是問究竟。她說在一次試卷講評課上,有一道語法選擇題,班裡錯誤的同學較多,標準答案是A,而很多同學選擇了B。老師在講解中詳細論證了A正確的原因,以及B錯誤的原因,但還是有個別同學不服氣。老師回去後與同事們討論時發現,標準答案居然錯了,但老師估計是礙於面子,於是也沒給學生們糾正過來。可誰知沒多久一次考試又考到了這道題,這次老師則是非常細緻地解釋了A錯誤的原因,以及B正確的原因。女生告訴我,他們再也不想問這位老師問題了。

孔子幾千年前就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教師與學生相處,信任是交流的基礎,謙遜則是教師構建這種師生互信關係的必要品質。只有當教師坦然面對自己的無知和錯誤,尊重學生的思維與個性,反思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做到與學生心與心地溝通。

四、反思與質疑——走向深層的對話

錢學森先生生前在談到我國教育問題時,多次提出:「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東西,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一直是這個樣子。我看,這是中國當前的一個很大問題。[iv]」其實,錢老對我國高等教育的質疑的背後,也是對我們英語教育的拷問。因為青春期的教育對人終身思維品質的影響至關重要。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英語教學在培養學生反思與質疑的精神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然而,由於長期「獨白式」課堂的存在,教師已然成為課堂話語的主宰。在英語課堂上,從語言知識的講解,到語言技能的訓練,教師的話語對學生思維的束縛無處不在。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生的英語口語與教師的口音非常相似,很多學生的英語作文也幾乎是「高分模板」的翻版,缺乏實質的內容與獨立的思考。

新的課程改革呼喚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而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學生的思維品質。對中國學生而言,由於受制於長期的應試教育影響,學生獨立思考及反思能力存在較為嚴重的缺失現象,這就需要我們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尤其關注這一問題。

 構建基於對話的英語課堂,讓語言學習真正從形式走向內容,進而走向心靈。對話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或技能,也不是教師控制學生的手段。相反,教師應當從學生的理解中反思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認知,通過與學生的對話,以及自我的對話(反思)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這種對話是愛的傳遞,教師用愛來教育學生,為學生提供親近教師的機會;學生以真誠回報教師的愛,向教師敞開心扉,與教師成為朋友,最終實現教學相長。 

[1] 孟維傑.從獨白到對話.黑龍江教育.2011, 6

[2] 成成.雅斯貝爾斯與弗萊雷對話教學思想比較.當代教育論壇.2009, 2

[3] 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顧建新,趙友華,何曙榮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4] 錢學森.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與身邊工作人員的最後一次系統談話[J]. 理論參考, 2010(5):43-45.

[5] 張迪,田友誼.從壓迫走向解放——保羅·弗萊雷師生關係觀及其啟示[J].教師教育論壇,2018,31(06):79-82.

相關焦點

  • 讀保羅·弗萊雷的《被壓迫者教育學》
    原文標題:被壓迫的底層與底層的解放——讀保羅·弗萊雷的《被壓迫者教育學》原文載於《社會學研究》保羅·弗萊雷
  • 書評|《被壓迫者教育學》---教育者可以改變社會嗎?
    弗萊雷的思想形成於二戰後新舊制度激烈鬥爭、各種思想碰撞交鋒的時代背景,當時拉美的一些國家掀起了反對社會壓迫、爭取人民自由的解放運動,「被壓迫者教育學」思潮以批判外來殖民統治和內部階級壓迫為特徵,在國際上廣受重視,影響深遠。弗萊雷於1971年出版《被壓迫者教育學》,近50年後,其深刻的思想依舊振聾發聵,他在書中描繪的教育局面仍然在現實中不斷延續。弗萊雷的教育思想離不開他坎坷的人生經歷。
  • ——讀《被壓迫者教育學》有感
    本周末,我開始閱讀《被壓迫者教育學》,作者是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Paulo Freire)。
  • 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教育就是為了解放!
    最初看到《被壓迫者教育學》這本書時,感覺非常不起眼,不過能夠出中文版已經是一種值得慶幸的事了,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的封面和紙張也並不令人滿意,但這本簡陋的書籍並不妨礙其思想的偉大,也讓我認識了一位巴西的教育家,也讓我開始思考,什麼是批判教育學?
  • 教育即解放——受壓迫者的教育學
    「如果學生既沒有必需的認識上的好奇心,也沒有對所學知識客體的某種愉悅感,就難於建立增強他們認識上的好奇心的種種條件,以形成能使他們理解和領悟知識客體的必要智力手段。」——《受壓迫者教育學》◢(Paulo Freire,1921~1997)20世紀批判教育理論與實踐方面最重要、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
  • 一些簡單的感受——關於《被壓迫者教育學》
    2011-5-21讀畢《被壓迫者教育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01-11-01 )、《被壓迫者的教育學——弗萊雷解放教育理論與實踐
  • 學術觀點|賈利帥 《被壓迫者教育學》50年:傳播、影響與批判
    [17] 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修訂版)[M].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 87;黃志成: 被壓迫者教育學——弗萊雷解放教育理論與實踐[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80.
  • 漫談網龍3E教育(一):解放弗萊雷筆下的「被壓迫者」
    從事教育的人應該或多或少都聽說過保羅·弗萊雷(Paulo Freire)的名字,和他那本堪稱批判教育學開山之作的《被壓迫者的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弗萊雷不僅是哲學家,更是一名教師,他用自己的經驗與思考所批判的便是將指定的知識「打包」傳遞給學生的過程——教師要求學生被動地記憶、訓練各種教學內容,這種模式容易讓學生變成「被壓迫者」。
  • 編譯 | 批判教育學的基本原則
    因此,這篇研究旨在探索批判教育學的主要主題,包括「提問式教育」,「老師和學生角色」,「實踐是對世界的反思」,「對話」等主題,並對這種教育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提出建議。為了實現此目標,我們仔細研究了關於這個主題的現有書籍和文章。結果表明,雖然變革式的批判教育學是一種新並且實用的方法,但在伊朗的教育系統中很少被探索和關注。
  • 讀書分享:被壓迫者教育學
    在現實經歷中,被壓迫者通常採取的態度是「依附」壓迫者,他們並不是不知道自己被踐踏,而是對自己被壓迫的認識程度並不深,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是壓迫現象,顯然他們已經適應了這種狀態。在這一思想層面上,他們將自己看作是壓迫者的對立面,並不意味著要去鬥爭,他們渴望的不是解放,而是認同壓迫者一方。被壓迫者一方面渴望解放、渴望自由,另一方面又恐懼自由。
  • 一個教了20年書的教師自白:面對了無能,才能更盡力更無怨無悔
    一、十數年,不斷捨棄自己 巴西平民教育家保羅·弗萊雷在《十封信——寫給膽敢教書的人》中提醒初登課堂的教師,「把班級當課文來『閱讀』,更要把自己的身體當課文來『閱讀』」。初讀這句,我沉吟良久。三、學生不是被壓迫的《被壓迫者教育學》是一本幫助我重建課堂哲學的書。作者保羅·弗萊雷對壓迫和被壓迫的闡釋,對教育意義的剖析,已經超越教育學的範疇,他提出的對話教育理論和行動教育理論,惠我良多。「對話」的本質是什麼?保羅·弗萊雷說,「對話是一種認識途徑。」
  • 批判教育學 (Critical Pedagogy)
    當然,爭取解放不是盲目的權力爭奪或價值對立,而是對壓迫關係的全面反思和重構,其中重要的基礎是對生命的愛和善的了解,而非權力和控制的欲望。在批判教育學中,教育之所以更具政治性,是因為教育本身的定義變成吉魯所說的:「任何一種實踐,只要能夠有意地企圖影響意義的生產過程,便都是一種教育的實踐。」如果審視教育中的各種活動,諸如:為什麼教育制定的是這種目標而不是其它?為什麼它要盡力滿足市場的需求?為什麼學校採用特定的而不是其它的課程內容?它為什麼不是師生共同協商討論後的產物?為什麼教師總偏好權威而不是水平式的師生關係?
  • 潤物釋理,「對話」改變課堂
    此時教師應關注認知主體的心理狀態,鼓勵學生基於問題與自己對話,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經歷與體驗。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及與同伴對話的過程中,對相互作用力關係進行猜測並自行設計、完善實驗探究的方案。科學教育的途徑之一是科學思維,牛頓曾指出反證法是科學家最有力的武器之一,由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照反證法進行猜想及論證。在猜想及論證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讓學生自己得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方向的關係。
  • 教學中如何與學生對話?看看這位特級教師的課堂新形態丨名師反思錄
    在猜想及論證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讓學生自己得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方向的關係。接下來在演示、闡述火箭推進原理基礎上,進行加裝風擋實驗,帶領學生觀察、記錄、剖析實驗現象,此時教師實際上是在鋪設階梯,教學的過程就是帶領學生逐步拾級而上,最終啟發學生自己設計航空發動機的反推力裝置和反推力制動裝置。
  • 潤物釋理,用「對話式教學」改變課堂
    此時教師應關注認知主體的心理狀態,鼓勵學生基於問題與自己對話,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經歷與體驗。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及與同伴對話的過程中,對相互作用力關係進行猜測並自行設計、完善實驗探究的方案。科學教育的途徑之一是科學思維,牛頓曾指出反證法是科學家最有力的武器之一,由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照反證法進行猜想及論證。在猜想及論證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讓學生自己得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方向的關係。
  • 《被壓迫者教育學》(1970)節選
    與人民進行對話是每一場真正的革命的基本要求。這就是使之成為一場革命,有別於一場軍事政變。人們不能期望政變進行對話——政變只有欺騙(為了獲取其「合法性」)和武力(用於鎮壓)。終有一天,真正的革命必然會勇敢地與人民進行對話。它的真正合法性就在於這一對話。[4]革命不能害怕人民,不能害怕人民的聲音,不能害怕人民有效的參政。它必須對人民負責,必須向人民坦言其得失成敗及困難。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良好師生關係的特徵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學公共基礎知識:良好師生關係的特徵,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在疫情的影響下,似乎一切都停止了,每一個人都停止了工作,有的人只能在家辦公,在一些人員比較多的地方,比如學校,都推遲開學,在疫情緩解後,部分校園開學了,但一些問題依然存在,又再次休息,現在又過上了暑假,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幾乎少之又少,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與學生還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麼?
  • 共學 | 弗萊雷說的囤積式教育等於填鴨嗎?
    wow 我現在體會到對話的意義了,因為彬華的一些想法又喚起了我另一些沉睡已久的想法和觀察,我花點時間串聯一下,有意思哈哈,很有意思的討論。聯繫到當下,提了好久的素質教育、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等,指的到底是什麼呢?當沒有必要的反思,而只是把它當成信條去機械地執行,可能最後得到的是簡化的或是不完整的理解吧……10.16 今天不看新內容,打算和彬華就banking式教育來展開對話。
  • 2014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
    《被壓迫者教育學》[巴西]保羅·弗萊雷著 顧建新等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之後的教育思考幾乎就是從《被壓迫者教育學》開始的。與之對話的最直接結果便是我2004年出版的《教育的十字路口》,甚至可以說這個命名也來自弗萊雷先生隱秘的啟發,他對我而言就是一個啟示者,他的思想、他的不容置疑、本身又是開放性的句式,這些吸引力都是不可言喻的。
  • 合作對話式教學的校本實踐
    將對話引入教育並明確提出「提問式教育」和師生「對話關係」的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對話是雙方的一種合作。也正基於此,我們提出了合作對話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