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我國的初中英語課堂被「獨白式」的教學所控制,課堂的話語權被教師牢牢地控制著,學生的參與則完全處在被動的狀態。而「對話式」的教學則呼喚師生之間以一種平等的方式進行,構建師生之間互相信賴的關係,尤其要關注學生思維的形成,培養學生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識。
【關鍵詞】 師生關係;對話;獨白
保羅·弗萊雷是巴西教育家,後流亡美國。1970年,其著作《被壓迫者教育學》出版。該書發表以來,已經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僅英文版本就發行了75萬多冊。一本教育問題的書在全世界有如此強大的反響,可見其教育價值的深遠。即便在21世紀的今天,特別是在我們重新審視當前應試教育的課堂危害,試圖建立基於學習的有效課堂的大背景下,其書中的教育理念對我們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課堂當作教師教,學生學的場所。而往往人們關注的重點,往往也只是教師如何教。課堂的對話其實就是教師的獨白。這種「獨白式」的教學的結果就是教師成為課堂的完全「控制者」,而學生只能是被動地「服從」教師的指令,學習者的興趣、積極性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心聲得不到張揚。獨白式教學的精神理念源於笛卡爾「我思故我在」將人類理性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理性成為科學的代名詞。教師主導課堂,到處充滿「我」的意志。教師作為對話的共同體,在面對學生和日常生活的時候,充當心理學家,以理性的名義剝奪了「你們——學生」的生活體驗,用「我們——教師」的理性法則代替了「你們——學生」的真實生活,用心理學家的話語代替了學生話語。[i]
相比這種「獨白式」的教學,「對話式」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機械地教學生學會知識,而是通過在課堂教學生的過程中了解學生們新的思維方式。對話式教學中,不存在一個主體要使另一個成為客體,對話的雙方都是主體,共同去揭示這個世界、改造這個世界。因此,對話不是強制的,不是被人操縱的,而是雙方的一種合作。[ii]師生在對話中,知識在各自的思維中得到最好地培育,從而教師與學生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學習共同體,在課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共同成長。
由此可見,用「對話式」的教學取代「獨白式」的教學已經成為當前課堂教學的主旋律。然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究竟怎樣才能真正實現「對話式」的教學呢?筆者根據近年來對對話教學的研究及實際教學的經驗,談談自己對「對話式教學」的理解。
一、愛——讓每個孩子帶著微笑回家
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對話是一種創造與再創造的行動,若沒有抱有對「對話」本身最誠摯的愛,對話就只能流於淺層形式。愛寬容交流,為對話順利進行提供了意志基礎。並且愛也是推動人類探索世界的情感動力,為思想自由提供對話空間。「缺乏對世界、對人的摯愛,對話就不能存在……如果我不愛這個世界——如果我不愛生活——如果我不愛人民——我就不能進入對話。」[iii]
美國的一位中學教師雷夫·艾斯奎在他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 》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案例:上化學課時,一位女生的酒精燈出現了問題,而處理這個酒精燈勢必影響整節課的順利進行,進而耽誤其他同學的時間。雷夫稍作思考後,決定幫助這個女生把酒精燈修好。然而在修的過程中,酒精燈的火苗意外燒著了雷夫的頭髮,在周圍幾位同學的幫助下,頭髮上的火才被撲滅。
粗略一看,這似乎是一個很不起眼的案例。但雷夫是這樣介紹當時的情景的:這個女生是班級裡極其普通的一個孩子。非常安靜,似乎已經接受了她就是個缺乏個性的孩子的事實。而我則很想證明給她看,她錯了。在那一刻,我只是覺得唯一重要的事情是我一定要讓她做成一個實驗,好在放學時帶著微笑回家!
愛是發自內心的去愛每一個孩子,然而,反思我們的英語課堂,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關注教學內容和進程,而忽視學生即時的感受。學生課堂不敢用英語回答問題,我們沒有探究他們是聽不懂問題,還是礙於面子不敢大聲回答;學生作業沒有完成,我們往往是簡單的批評和處罰,沒有去詢問他們未完成作業的原因;學生課堂上注意力分散,我們會當眾批評,從未深究他們是否有難言之隱.愛是對話的基石。沒有愛,對話根本無法繼續。
二、平等——讓我們有尊嚴地對話
筆者曾經參加過一次名師送教下鄉的活動,去的是一所較偏遠的農村中學,上課的老師是市裡剛嶄露頭角的一位青年教師,英國一所大學的碩士畢業生。上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ocation? 導入新課時,該教師在幻燈片上呈現了她在國外拍攝的一些精美的照片,讓學生了解這些世界名勝;同桌操練時,教師讓學生們選擇一個國家,進行談論旅遊的對話;最後的大組活動,老師設計了一個有趣的旅遊遊戲,讓一個學生描述自己的圖片,其他同學猜這是哪個國家。
平心而論,這樣的設計原本沒有什麼問題。然而,那天上課的效果卻不如人意。課後我特意詢問了一些孩子,但他們似乎都很愧疚於和我聊這話題。在隨後的評課中,我特意問了當地的老師關於孩子們的一些情況。這個學校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家庭情況也大多不是很好。孩子們沒有一個去過國外,只有少數孩子出過本縣。定期旅遊對這些孩子根本就是一種奢望。
於是我們找到了課堂沉寂的原因:這樣話題的對話讓對話雙方無法平等地進行。一方是遊歷歐洲諸國的海歸教師,另一方則是連去縣城都難的孩子,談論旅遊,對於這些孩子而言,只會讓他們更加的自卑。沉默與不回應則是他們在對話中無奈的選擇。
對話式教學要求對話雙方應具有平等的地位,這種平等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雙方在話題的展開上應該處在平等的起跑線上。正如當這位海歸教師在展示自己的歐洲經歷時,其實對話的雙方已經處在了不平等的位置上。
三、信任與謙遜——敞開對話的心門
老師們經常向我抱怨學生們在很多問題上是屢做屢錯。老師們常說:「我都講解了十幾遍了,可孩子們還是錯!」一次與一個女生課間閒聊,無意中聽到她對老師的一點抱怨,讓我不得不反思起來。
她形容自己的老師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我於是問究竟。她說在一次試卷講評課上,有一道語法選擇題,班裡錯誤的同學較多,標準答案是A,而很多同學選擇了B。老師在講解中詳細論證了A正確的原因,以及B錯誤的原因,但還是有個別同學不服氣。老師回去後與同事們討論時發現,標準答案居然錯了,但老師估計是礙於面子,於是也沒給學生們糾正過來。可誰知沒多久一次考試又考到了這道題,這次老師則是非常細緻地解釋了A錯誤的原因,以及B正確的原因。女生告訴我,他們再也不想問這位老師問題了。
孔子幾千年前就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教師與學生相處,信任是交流的基礎,謙遜則是教師構建這種師生互信關係的必要品質。只有當教師坦然面對自己的無知和錯誤,尊重學生的思維與個性,反思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做到與學生心與心地溝通。
四、反思與質疑——走向深層的對話
錢學森先生生前在談到我國教育問題時,多次提出:「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東西,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一直是這個樣子。我看,這是中國當前的一個很大問題。[iv]」其實,錢老對我國高等教育的質疑的背後,也是對我們英語教育的拷問。因為青春期的教育對人終身思維品質的影響至關重要。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英語教學在培養學生反思與質疑的精神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然而,由於長期「獨白式」課堂的存在,教師已然成為課堂話語的主宰。在英語課堂上,從語言知識的講解,到語言技能的訓練,教師的話語對學生思維的束縛無處不在。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生的英語口語與教師的口音非常相似,很多學生的英語作文也幾乎是「高分模板」的翻版,缺乏實質的內容與獨立的思考。
新的課程改革呼喚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而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學生的思維品質。對中國學生而言,由於受制於長期的應試教育影響,學生獨立思考及反思能力存在較為嚴重的缺失現象,這就需要我們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尤其關注這一問題。
構建基於對話的英語課堂,讓語言學習真正從形式走向內容,進而走向心靈。對話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或技能,也不是教師控制學生的手段。相反,教師應當從學生的理解中反思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認知,通過與學生的對話,以及自我的對話(反思)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這種對話是愛的傳遞,教師用愛來教育學生,為學生提供親近教師的機會;學生以真誠回報教師的愛,向教師敞開心扉,與教師成為朋友,最終實現教學相長。
[1] 孟維傑.從獨白到對話.黑龍江教育.2011, 6
[2] 成成.雅斯貝爾斯與弗萊雷對話教學思想比較.當代教育論壇.2009, 2
[3] 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顧建新,趙友華,何曙榮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4] 錢學森.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與身邊工作人員的最後一次系統談話[J]. 理論參考, 2010(5):43-45.
[5] 張迪,田友誼.從壓迫走向解放——保羅·弗萊雷師生關係觀及其啟示[J].教師教育論壇,2018,31(06):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