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出版社原總編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審定稿專家徐明強。 |
中國網9月21日訊 (記者 何珊) 兩年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成為國際社會了解當代中國的一本「寶典」。作為參與該書翻譯工作最深、研究時間最長的定稿專家,外文出版社原總編輯徐明強是該書英文譯本的幕後英雄之一。
日前,徐明強受邀參加中國翻譯協會舉辦的《譯講堂》「中國政治話語對外傳播與翻譯」系列講座第二期。主講嘉賓之一的他重點介紹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英譯特點,分享了該書翻譯工作的實踐經驗:用最簡單樸實的語言,讓讀者看懂。
以下為徐明強講座的詳細內容。
在漢譯英、漢譯外的工作中,我們要體現一個「簡單」理念。在此,引用Joseph Devlin在「How to Speak and Write Correctly」中的一段話:人們在正常交流中,2000個詞彙量就足夠用了。我們的外宣對象和讀者都是普通人,他們的用詞量就在2000個以下,他們不喜歡大詞,不喜歡外語詞、冷僻的詞,也不熟悉中國文化。比如美國讀者,他們對中國的了解少而又少,比中國人了解美國要少的多。所以我們在外宣書刊裡面要注意幾點:第一,用詞量應該少於2000,儘量用簡單、易懂的詞,用讀者熟悉的詞,少用不常見的詞,少用自己創造的詞,包括我們經常說的有中國特色的詞,還要少用中國背景太深的詞。不是說不介紹中國文化,而是太深的東西如果需要一篇文章去解釋,那就要另外想辦法。第二,注意兩種語言的不同特點,少用形容詞、副詞,用好動詞。英文中的動詞是最漂亮的,用好英文的動詞比什麼都強。第三,減少重複。總之,譯文要盡最大的可能用最簡單、樸實的語言。
我榮幸地參加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編輯、翻譯工作。我總結一下這本書的翻譯特點。這本書絕大部分都是習近平的講話,特點是口語化,我們在翻譯的時候要注重口語化,儘量用短句、標題要簡明、要減少重複、減少使用中國特色的翻譯詞彙,少用形容詞、副詞,增加分段,翻譯好典故、成語。這本書與翻譯普通書籍還有一點不太一樣,就是加了大量的助詞,因為助詞是有助於對外宣傳的,另外貫徹了很多文化歷史的東西,我們還加強了索引工作,有了索引,這本書的檔次就提高了不止一倍。我們當時提出,翻譯這個書的第一個要義就是要讓讀者看懂,如果讀者看不懂等於我們白出。
下面就從幾個方面向大家介紹如何翻譯這本書:
標題怎麼翻?
標題不能太長,一定要簡短,而且一定要突出重點。我曾跟英國企鵝出版社的人交流,他說,一本書放在書架上,讀者在封面上停留的時間是3秒鐘,如果這3秒鐘內,他不能抓住書的主要內容,那麼他就走開了,所以我們非常重視標題。
這本書叫《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那麼「談」,如果我們翻譯成「talk about」,就太隨意了,翻譯成「discuss」也不行,他跟誰去討論?有人指出可以用「on」,「on」有論的意思,《習近平論治國理政》的話,這個題目就太大了。 「治國理政」怎麼處理?當時想了很多題目,比如「Present-day China」、「Chi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Xi Jinping」、「Selected Speeches by 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等。為了找一個很好的題目,我們找了很多資料,最後我們大家都知道這本書的名字叫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習近平的這個「論」,我們沒有翻出來,把習近平的名字放在上面,符合國外出書的特點,就是突出作者,於是就採用了這個名字。當初有同志提出異議,說「治國理政」的理政到哪裡去了?所以我們又找了很多材料,對習近平來講他的主要任務是「governance」, 「governance」裡面包括什麼呢?其中一個就是「management」,所以我們覺得「governance」就足夠了,而且很短。為了說服大家都能接受這個詞,我找到了一本書,就是英國原首相寫的一本書叫「 The Governance of Britain」,所以一下就都說服大家了,最後就採用了這個名字。
篇章頁怎麼翻?
同類的文章集中在一個題目下,所以篇章頁很重要。篇章頁要短小、精簡、概括。有的篇章很長,所以我們動了很大的「手術」,這樣做也是冒著很大的風險。比如,我們儘量用名詞,不用分詞;用動詞,動詞更加有力。
例如, 「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譯為「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這樣就短了不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認為「The Chinese Dream」就足夠了,因為中國夢的核心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以就沒有都翻出來,如果都翻譯出來,那可能就會三行。
再比如「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譯為「economic development」,「建設法治中國」譯為「rule of law」,建設沒有翻,中國也沒有翻譯出來,因為本身這本書就是介紹中國,所以沒有必要。
我們的標題要經常要有動詞、賓語、副詞甚至有很多形容詞,到篇章頁就是儘量要短,比如「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和推進祖國統一」譯為「one country, two systems」。
文章標題怎麼翻?
在翻譯「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的時候,我們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我認為這不像標題,而且也很長,於是我進行了處理,譯為「realize youthful dreams」。再比如「發揚釘釘子的精神,一張好的藍圖一幹到底」這句話是從習近平講話中摘選出來,「釘釘子的精神」是雷鋒同志提到過的,但外國人並不了解,英文翻譯出來外國人可能還是不懂,最後就用了「follow a good blueprint」,這樣就很簡單,大家都知道藍圖是什麼意思。
更多例子:
- 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
Transition to innovation-driven growth
- 「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
The 「invisible hand」 and the 「visible hand」
-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always ongoing and will never end
- 經濟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
Economic growth must be genuine and not inflated
我們也留了一個困難,大家可以去思考,就是「群眾路線」怎麼翻。我們直到翻譯完也沒有找到一個好詞來解決,所以我們還是用了「Mass Line」,實際上「Mass Line」外國人看不懂,所以這個問題就留給大家去思考。
常用詞怎麼翻?
過去常用詞都會有一個固定的翻法,這個固定的翻法很多外國人能看懂,但也有很多人看不懂。長期以來我們的時政翻譯創造和積累了大量的中國化的詞彙或者中國特色的詞彙,這些詞彙讀者看不懂,為了翻譯的準確,看似無奈,但必須那樣翻譯,所以我提出我們能不能有所變化。
比如「旗子」我們一向就是「banner」、「flag」,「高舉旗幟」就是「holding high the great banner of」,外國人看到就會問為什麼舉著旗?要做什麼?這的確很奇怪,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用到的「旗子」,第一個團結的旗幟翻成「a banner of unity」,還是可以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用了「uphold」,「把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用了「as to inspire the people」。
再如,我們經常碰到「問題」這個詞,我們經常翻成「issue」、「question」、「problem」,但很多東西不是「issue」、「question」、「problem」,「question」是要回答的, 「problem」是要解決的。「當代中國將發生什麼變化,發展的中國將給世界帶來什麼影響,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我們用what來靈活處理了: The world wants to know what changes are in progress in China, and what impact they will have on the rest of the world.
再如,矛盾這個詞。比如:「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裡的「矛盾」是「problems」。再比如「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裡的「矛盾」是「dilemmas」,「dilemmas」。
精神也是我們經常會碰到的一個詞,比如「精神的力量」翻譯成「Inner strength」。「十八大精神」用的是「guiding principle」,沒有用「spirit」,因為「spirit」這個詞大家要特別注意,尤其是用在形容物體或人的時候,「spirit」還有一個含義是幽靈,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否則別人很容易理解錯誤。
思想思想是非常麻煩的一個詞,我們有時候會用「thinking」,例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思想」用了「stimuli」。還有「宣傳思想工作」我們也研究了很久,後來用了「theoretical」。
文明是大家都知道比較麻煩的詞,所以我們用了「civic virtues」「progress」等等。
成語、典故怎麼翻?
給大家幾個翻譯辦法:直譯、相對應的英文成語、加解釋、加注釋、意譯。
• 直譯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As an old Chinese saying goes, "Those who win the people's hearts win the country, and those who lose the people’s hearts lose the country. "
• 對應的英文成語
- 事在人為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It's easier to change the course of a river than to change a person's nature.
- 三個臭皮匠, 頂個諸葛亮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A man of true worth attracts admiration
• 加解釋
一些成語和典故不好翻譯的時候,加一句話來解釋,就比較容易懂。
-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The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 who is in danger of falling into a deep pool at night – an imprudent and inadvisable course of action, however courageous
注意:如果在文中有解釋的,那翻譯的時候就不用再重複,嚴格上來講我們沒有每個字都翻譯出來,但意思已經全部都有了。
• 加注釋
韋編三絕、懸梁刺股,鑿壁借光等故事,中國人都知道,但對於外國人來說就很難理解。怎麼辦?我們想辦法把意思和故事翻譯到文章裡面,但太長了,就採取了加注釋這個辦法,不然整個行文就不好看了。
- 以韋編三絕、懸梁刺股的毅力,以鑿壁借光、囊螢映雪的勁頭,努力擴大知識半徑,既讀有字之書,也讀無字之書,砥礪道德品質,掌握真才實學,練就過硬本領。
You should keep the perseverance and diligence in reading as related in stories of Confucius4, Sun Jing and Su Qin5, Kuang Heng6, and Che Yin and Sun Kang7. You should learn by reading and from other people’s practical experiences with equal devotion, temper your moral character, and make yourselves competent and well-versed in genuine skills.
• 意譯
-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To accomplish extraordinary feats, we must wait for extraordinary persons. As described in The Book of Songs, King Wen of the Zhou Dynasty respected competent people, who hence flocked to him, so his country became strong and prosperous. Respecting them has long been a fine Chinese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