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培養善於家校溝通的「智慧教師」
不少教師尤其是年輕的90後教師,自己是獨生子女,難免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經驗,也怕與家長打交道;老教師面對家長微信群等信息化家校溝通方式,頻頻遇上各類問題……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如今面臨新挑戰。近期,教師家教指導力培訓納入奉賢區師訓體系,同時還在其他多區推進。年輕教師如何補上家教素養的短板,體現教師的又一種「教育智慧」?
微信群頻出狀況怎麼辦
家長每天五六次在班級微信群中向老師詢問,生怕孩子在學校出現新「狀況」;一個孩子,家裡三代人都要加入班級微信群,只因都想看到孩子的點滴變化;老師一發話,家長馬上回應「您辛苦了,保重身體」;老師一公布「有事需要幫忙」,家長們立刻哄搶,沒搶到的急得不得了;集贊、代購、投票……班級微信群瞬間成了熱鬧的「市場」——不少老師感到,自從建立了班級微信群,手機就響個不停,簡直招架不住:工作時間不能回復,只能下班時間回復,還要考慮措辭,雙休日也要不斷刷屏。
入園後,曉曉的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傾聽習慣比較差,特別是自控能力弱,經常爭搶同伴的玩具,游離在集體活動外……老師約談家長,家長卻認為: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我的孩子只是月份比較小,發展可能比其他的孩子慢,等她長大一點就會好的……這次不歡而散的約談,讓年輕老師反思:該如何讓家長正視孩子的一些問題。85後、90後等年輕教師缺乏家庭教育經驗,資深教師面臨信息化溝通新方式,都急需補上教師能力素養的短板。
奉教院附中董老師第一年擔任班主任,如何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交流成為難題。微信群裡家長熱火朝天地拉家常,成了相互追問、曬孩子、聊天的地方,以致老師發的不少通知被刷屏覆蓋,這令董老師頭痛不已。「任何事都應該有規矩,家長群也應有群規。」學習了《家庭教育指導教師教程》後,她與家長「約法三章」:不僅要把好微信群的內容風向標,還和家委會、任課老師討論商量制定家長群規則。
一成家長遇到問題求助網絡
學校教育中,與家長接觸最多的是班主任和學科教師。這些教師能否勝任家校合作的重任?一項針對奉賢區域教師的調查數據顯示,當家長遇到家庭教育困難時,相信「大多數教師有能力指導其正確教育孩子」的家長大約為93.2%,但真的遇到家庭教育困難時,選擇「基本上會和老師溝通」的佔比在66.11%,二者仍有一定差距;在求助對象方面,家長的求助對象以班主任或任課老師為主。當發現孩子日常行為習慣出現問題時,不到一半家長首先想到和班主任或任課老師溝通,約兩成家長首先求助親戚或好友,還有約一成家長第一時間求助於網絡,另有近一成家長以其他途徑求助;當發現孩子學習習慣中出現問題時,近七成家長選擇與班主任或任課老師溝通,不到一成家長傾向於求助親戚或好友。因此,家校合作共同關注學生成長的緊迫性更為突出。
走訪調研中還發現,不少教師尤其是年輕的90後教師,自己是獨生子女,不僅沒接受過相關專業培訓,甚至連基本的家庭教育經驗都沒有,怕與家長打交道,更不知道如何上門家訪;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家庭教育指導是班主任或德育老師的責任,與己無關,也不關注教學以外的事。
用89個案例指導中小幼教師
「當前,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意識和能力遠遠不能勝任基礎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教育發展已進入家校合作育人的時代,家教指導能力是新時代教師的必備素養。關注家校合育,提升家庭教育指導能力,是當前教師面臨的新挑戰。」《家庭教育指導教師教程》系列叢書主編、奉賢區教育學院副院長張竹林說。
奉賢區西渡學校王豔娥老師新開發的網絡課程《家長會,可以分類開》,組織班級部分家長召開小規模的家長會。小型家長會時間安排靈活,內容選擇針對性強,方便老師家長交流;江海第一小學倡導教師與家長交流「智慧溝通六部曲」——傾聽心聲、尋找對策、情感互動、激勵肯定、坦誠事實、有效指導……家庭教育指導教師教程研製項目最新出版的「智慧系列」叢書,以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和教師家庭指導的熱點問題,開展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基本理論學習,指導學校家長會、開放日、接待日、家訪、微信群等各類傳統和新型的方式。《家庭教育指導教師教程》從幼教版、義務教育版、高中版的89個家庭教育指導案例出發,以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真實棘手問題,展開中小幼教師日常家庭教育工作。「以學校、家庭和社會合力育人為指引,以區本課程研製來提升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為教師提供又一種『教育智慧』。」張竹林說。
本文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許沁 責任編輯:姚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