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值線的原理
1、等值性或同距性原理
在等值線圖中,相鄰的兩條等值線要麼等值,要麼同距。
2、低高低和高低高原理
低值凸向高值,凸處的值變低
高值凸向低值,凸處的值變高
3、疏差小和密差大原理
等值線越稀疏,單位距離的差值越小
等值線越密集,單位距離的差值越大
二、等值線的類型
中學地理主要有:等高線、等深線、等溫線(等氣溫線、等水溫線)、等壓線(水平面等壓線、垂直面等壓線)、等降水量線、等太陽輻射量線、等鹽度線、等PH值線、等太陽高度線、等潛水位線、等承壓水位線等等。
三、主要等值線的應用
1、通過判讀等高線來判斷地形的種類(山地、盆谷、輪廓、山脊線、山谷線、陡崖)坡度的陡與緩,確定山脈的走向,選擇水庫大壩的位置、修築公路線的走向選擇、地形剖面圖的繪製及工程土方的估計等。
2、通過判讀等深線來判斷海洋地形的種類如大陸架、海溝、海盆、海嶺、海底火山等;甚至判斷地形圖所在的具體海域;確定港口的區位條件。
3、通過判讀大氣等壓線來判斷氣壓中心的名稱:如氣旋、反氣旋、高壓脊、低壓糟、輪廓;判斷不同部位的天氣特點,風向與風力大小。也可以從全球範圍的等壓線圖來判定典型的氣壓中心名稱。
4、通過判讀大氣等溫線來判斷所在地的南北半球、季節與天氣、以及該季節大陸與海洋上的氣壓中心、季風盛行方向(亞洲東部和南部)。
5、通過判讀海洋等水溫線判定洋流的性質,洋流的南北半球位置及大陸東西岸位置,以及洋流對環境的影響。
6、通過判讀等降水量線結合具體的地形輪廓判定山地的迎風坡與背風坡,具體離海遠近、山脈走向等。
7、判讀太陽輻射等值線,判斷回答太陽輻射極大值、極小值出現的地區及原因,分布的總體規律及對人類的影響。
8、通過判讀等震線判定地表某點地震的烈度、震源位置及震中距等。
9、通過判讀海底巖石年齡等值線判定海嶺、海溝的位置,及海底張裂地帶與碰撞地帶的位置與走向。
10、通過判讀人口密度等值線分析某地區人口分布的規律及其影響的自然、歷史、社會、經濟諸因素。
四、判讀的一般方法
1.讀數值———等值差(每相鄰的兩條線數值差相等或為 0);變化規律(這是做題的基礎)
2.看疏密狀況———了解影響因素
3.看走向和形態———了解影響因素
4.注意等值線的彎曲處———可添加輔助線,變抽象為直觀
(一)、等高線
1、等高線的基本知識
①同線等高。②等高距全圖一致或為0。③等高線是封閉的曲線但互不相交但在懸崖高線可以重合。④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緩陡。坡度=垂直相對高度/水平距離 ⑤示坡線表示降坡方向。⑥幾條特殊的等高線
0米線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線;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線稀疏,廣闊平坦——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於100米,等高線稀疏,彎折部分較和緩——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於100米,等高線密集,河谷轉折呈V字形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為高原地形。
2、判斷地形類型
(1)、大地形類型
平原:海拔<200m,地勢起伏很小,等高線很稀疏
高原:海拔>500m,內部地勢起伏較小,等高線較稀疏,邊緣地勢陡峻,等高線較密集。
山地:海拔>500m,地勢起伏很大,等高線很密集
丘陵:海拔200-500m,地勢起伏較大,等高線較密集
盆地:海拔無標準,中間低,四周高,內部地勢起伏較小,等高線較稀疏,邊緣地勢陡峻,等高線較密集。
(2)、小地形類型
山頂:中間高,四周低
谷地(或窪地):中間低,四周高
山谷:低處凸向高處的地方
山脊:高處凸向低處的地方
鞍部:兩山頂之間的低地,兩側高,兩側低,成對稱地形—鞍部處地勢十分平緩
陡崖:兩條以上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峽谷:中間低,兩側高,且兩側等高線密集的地方
沙丘: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在風力沉積作用下所形成,在等高線圖上,表現為新月形。根據沙丘形態,坡陡處為背風坡,坡緩處為迎風坡。
(3)、判斷坡度陡緩
同一等高線圖上,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不同等高線圖上,坡度的陡緩與等高線的疏密程度(成正比)、比例尺的大小(成正比)、等高距的大小(成正比)有關係。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對高度/水平實地距離
坡的類型——通視問題:通過作地形剖面圖來解決,如果過已知兩點作的地形剖面圖無山地或山脊阻擋,則兩地可互相通視;注意凸坡(等高線上疏下密)不可見,凹坡(等高線上密下疏)可見;注意題中要求,分析圖中景觀圖是仰視或俯視可見。
(4)、計算有關高度
計算海拔高度 以黃海海平面為基準
計算相對高度 陡崖有關高度的計算----採用圖解法
高差與溫差的轉換計算 海拔每升高1000m,氣溫降低6℃
(5)、作地形剖面圖
A、找出線段與等高線的所有交點(注意區分河流與等高線)
B、判斷出所有交點的高度值及兩端點的高度範圍
C、在地形剖面圖中畫出相應的等高線
D、計算出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的大小
E、在地形剖面圖中標出所有的交點和端點(注意點與點之間的疏密關係)
F、用光滑的曲線把所有的點連接起來即可
(6)、地形類型判讀:第一步看等高線的註記。平直等高線註記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為平原,平直等高線註記500米以上的可能為高原;第二步看等高線的形狀(包括延伸方向、彎曲方向和閉合狀況)。等高線平直,則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線閉合,則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等高線註記內低外高的地形為盆地或窪地;閉合等高線註記外低內高,且註記在200——500米之間的地形為丘陵,註記在500米以上的地形為山地)。等高線向高處彎曲是山谷,等高線向低處彎曲是山脊。第三步看等高線的疏密程度,確定坡度的大小和類型。在剖面圖中判讀地形類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狀和對應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參照上述方法進行。
3、在實踐中的應用
(1)、與氣候結合
海拔高區位低。垂直遞減率為0.60C/100m。盆地不易散熱,氣溫偏高,又容易引起汙染空氣的滯留。迎風坡降水量多、背風坡降水量少。平原高原因地形較平坦而風速大,埡口因狹管效應而風速大,山地盆地風速小。海拔越高氣壓越低。氣壓與沸點成正比,山頂氣壓低,沸點低。
(2)、與植被結合
喜陽植被在陽坡;喜陰植被在陰坡。同一植被的分布海拔在陽坡更高。
(3)、與河流水文結合
山谷可能發育河流(河流上遊海拔高,下遊海拔低);山脊不可能發育河流常為分水嶺。山地地形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地形形成向心狀水系;平行山地中形成平行水系。等高線密集河流流速快,水能豐富;等高線稀疏河流流速慢,水運便利;流域面積的大小(山脊的連線——集水區)決定流量。山谷中的陡崖處易形成瀑布
(4)、與區位結合
交通線的選擇: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既要考慮距離長短,又要考慮路線平穩(間距、坡度等),一般是在兩條等高線間繞行,沿等高線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減少坡度,只有必要時才可穿過一、兩條等高線;翻山時應選擇緩坡,並通過鞍部;儘可能少地通過河流,少建橋梁等,以減少施工難度和投資;避免通過高寒區、永久凍土區、地下溶洞區、斷崖、沼澤地、沙漠等地段。
引水線的選擇:注意讓其從高處向低處引水,以實現自流,且線路要儘可能短,這樣經濟投入才會較少。
管道的選擇:線路儘量要短,以便節省投入;可以經過河流、大山,但地質條件一定要穩定。
水庫壩址的選擇:要考慮庫址、壩址及修建水庫後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區,「口小」利於建壩,「袋大」腹地寬闊,庫容量大。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②.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儘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③.考慮佔地搬遷狀況,儘量少淹良田和村鎮。④還要注意修建水庫時,水源要較充足。
山區村落地址的選擇:一般選擇河谷地帶處,要求地勢平坦開闊,靠近水源,交通便利、向陽等。宿營地的選擇與此類同。
城市布局形態與地形:平原適宜集中緊湊式;山區適宜分散疏鬆式
農業類型的選擇: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反映出來的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坡度緩急、結合氣候和水源條件,因地制宜地提出農林牧漁業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區發展耕作業,山地、丘陵地區發展林業、畜牧業。坡度>25°,不宜開闢為梯田,投資大收益小,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等自然災害。
工業區位的確定:要從多方面進行分析,對環境有汙染的廠礦,要選擇河流下遊,常年主導風向的下方,結合地質地形條件,宜放在地基堅實,等高線間距較大的地形平坦開闊的地方;若是電子、半導體、感光器材廠等需要建在空氣清潔、環境優美的地點,從經濟效益考慮,要儘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資源產地。
港口的建設應考慮選擇在避風深水海灣(等深線密集);避開含沙量大(等深線稀疏——流速緩)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飛機場多位於坡度適當的開闊地。
氣象站應建在地勢坡度適中、地形開闊的地點。療養院應建在地勢坡度較緩、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的地方。鹽場位於平原的沿海灘涂。
(二)等氣溫線
解讀方法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與緯線平行即東西走向——緯度因素或太陽輻射;與海岸線平行——海陸性質或海陸分布;與等高線或山脈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彎曲狀況:作水平線法——比較彎曲處與交點的溫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區)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區)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狀況:疏——溫差小——我國7月氣溫、熱帶地區、海洋、山地陡坡、鋒面處;密——溫差大——我國1月氣溫、溫帶地區、陸地、山地緩坡。
4.分析數值特徵:大小小大中間走;閉合曲線大大或小小;高值區——夏季大陸、冬季海洋、暖流流經、地勢低(山谷、盆地或窪地)、城市;低值區——冬季大陸、夏季海洋、寒流流經、地勢高(山嶺、山脊)。
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斷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斷陸地、海洋位置:冬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冬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低),海洋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高)。 夏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夏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高),海洋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低)。
3、判斷月份(1月或7月):判斷月份時,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節的差異性。
1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
7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
4、判斷寒、暖流:洋流流向與等溫線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低,故等溫線向低緯彎曲。暖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高,故等溫線向高緯彎曲。
5、判斷地形的高、低起伏: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升高;等溫線向高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降低。在閉合等溫線圖上,越向中心處,山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小;盆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大。
6、判斷溫差的大小:一般情況下,不論時空,等溫線密集,溫差較大,反之,溫差較小。從世界和我國氣溫分布特徵可知:①冬季等溫線密,夏季等溫線稀。因為冬季各地溫差較夏季大。②溫帶等溫線密,熱帶地區等溫線稀。因為溫帶地區的氣溫差異大於終年高溫的熱帶地區。③陸地等溫線密,海洋等溫線稀。因為陸地表面形態複雜,海洋的熱容量大,所以陸地的溫差大於海面。④山地的陡坡等溫線密集,山地的緩坡等溫線稀疏。⑤鋒面處的等溫線密集。
分析氣溫的影響因素
氣溫的影響因素主要有:(1)、緯度因素(2)、海陸因素(3)、地形因素(4)、洋流因素等
——若等溫線大體與緯線平行,呈東西走向,則主導因素是緯度因素
——若等溫線在海岸附近彎曲,大體與海岸線平行,成南北走向,則主導因素為海陸因素
——在陸地上,等溫線發生彎曲,通常是地形因素影響的結果。
河谷處氣溫較兩側高:等溫線由高溫凸向低溫。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等。
山脈處氣溫較兩側低:等溫線由低溫凸向高溫。如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等。
山脈背風坡由於焚風效應使氣溫升高:等溫線由高溫凸向低溫
山地(丘陵、土丘)地形:等溫線閉合,中間低四周高
盆地(谷地、窪地)地形:等溫線閉合,中間高四周低
——在海洋上,等溫線發生彎曲,通常是洋流因素影響的結果。
寒流流經處氣溫較兩側低:等溫線由低溫凸向高溫。
暖流流經處氣溫較兩側高:等溫線由高溫凸向低溫。(洋流的流向始終與等溫線的凸向一致)
(三)等降水量線
1、判斷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差異大小
等降水量線密集,說明降水的地區分布差別大
等降水量線稀疏,說明降水的地區分布差別小
2、判斷海陸影響
等降水量線大致與海岸線平行,且自沿海向內陸遞減,說明降水量受海陸因素影響。
3、判斷地形影響
等降水量線大致與山脈走向平行,說明降水量受地形(山脈)影響。
山脈迎風坡,降水量大;山脈背風坡,降水量小。
需重點掌握的山脈:
我國——武夷山、天山、泰山、長白山、大興安嶺、南嶺、祁連山、太行山、喜馬拉雅山、臺灣山脈等;
世界——落基山、安第斯山、阿巴拉契亞山、大分水嶺、斯堪地那維亞山脈等;
島嶼上的山脈——海南島、日本群島、斯裡蘭卡島等
4、判斷內陸地形
等降水量線呈封閉曲線,降水少,說明地形閉塞,深居內陸
5、判斷洋流影響
暖流流經的沿岸地區,降水增多
寒流流經的沿岸地區,降水減少
6、判斷大氣環流影響
三圈環流:
赤道低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控制,降水多;
副熱帶高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控制,降水少;
大陸西岸受西風帶控制,降水多,若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更多;
大陸東岸受信風帶控制,若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則降水多。
季風環流:
夏季風控制,降水多;
冬季風控制,降水少;若冬季風跨越遼闊的海洋,並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則降水也可能多。
7、判斷城市影響
城市有「雨島」效應,則等降水量線越往城市中心,數值越大。
城市「雨島」效應的成因:盛行上升氣流;多凝結核;高大建築物阻滯天氣系統等。
(四)、水平面等壓線
1、判斷氣壓系統
高壓中心: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低壓中心: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壓脊:高壓凸向低壓處
低壓槽:低壓凸向高壓處
鞍形區:兩側氣壓高,兩側氣壓低,對稱分布
2、判斷天氣現象
高壓系統 中心附近盛行下沉氣流 天氣晴朗
低壓系統 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氣流 中心附近天氣陰雨
高壓脊 附近天氣晴朗
低壓槽 附近天氣陰雨
3、判斷風的方向
作出風向:先作水平氣壓梯度力,再作出風向。
判讀風向:風向指風的來向。
(1)、高空面的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2)、近地面的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3)、颱風(氣旋系統)的風向——要重點掌握(不僅要靜態掌握,還要動態掌握)
颱風北部吹東北風、南部吹西南風、東部吹東南風、西部吹西北風
颱風東北部吹東風、東南部吹南風、西南部吹西風、西北部吹北風
(4)、副高(反氣旋系統)的風向
4、判斷風力大小
(1)、同一等壓線圖上,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等壓線越稀疏,風力越小。
(2)、不同等壓線圖上,風力的大小與等壓線的疏密程度(成正比)、比例尺的大小(成正比)、等壓距的大小(成正比)有關係。----採用計算法(與判斷坡度的陡緩方法一樣)
5、判斷季節月份
亞歐大陸或北美大陸高壓強盛,為1月份,北冬南夏
亞歐大陸或北美大陸低壓強盛,為7月份,北夏南冬
(五)、等潛水位線
1、判斷地勢的高低
潛水位的高低起伏與地表地勢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潛水位要平緩得多。
2、判斷潛水的流向
垂直等潛水位線,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斷河流的流向
潛水水位隨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關),可根據圖中等潛水位線的數據遞變(遞增或遞減)順序判斷出地勢高低,河流都是由高處向低處流,可知河流流向。
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的遞減方向一致。
4、判斷潛水的流速
等潛水位線越密集,潛水流速越快;等潛水位線越稀疏,潛水流速越慢。不同地圖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5、計算潛水的埋藏深度
某地的潛水埋藏深度等於該地的等高線值(或範圍)減去等潛水位線值(或範圍)。
6、判斷潛水與河水的補給關係
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兩岸的潛水流向;
然後,依據潛水的流向進行判斷。
若潛水的流向向河流匯合,則潛水補給河水
若潛水的流向向河流分開,則河水補給潛水
(河流補給潛水) (潛水補給河流)
方法2:
依據等潛水位線的凹凸關係判斷
河流流經處,若等潛水位線是高處凸向低處,則河流補給潛水
河流流經處,若等潛水位線是低處凸向高處,則潛水補給河流
6、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溝
為了最大限度地使潛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溝
當等潛水位線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時,取水井(或排水溝)應布置在潛水匯流並且埋藏較淺處;當等潛水位線由密變疏時,取水井(或排水溝)應布置在由密變疏的交界處,並與等潛水位線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六)、垂直等壓線
1、氣壓分布規律
氣壓自地面向高空遞減,即同一地點越往高空,氣壓越低。
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面氣壓高低相反
近地面高壓,對應高空面為低壓
近地面低壓,對應高空面為高壓
2、判斷氣壓高低
垂直面等壓線凸向高空(或向上彎曲),凸處為高壓
垂直面等壓線凸向地面(或向下彎曲),凸處為低壓
3、氣壓高低與垂直氣流的關係
近地面高壓,一定盛行下沉氣流,天氣晴朗
近地面低壓,一定盛行上升氣流,天氣陰雨
近地面等壓線彎曲的方向與垂直氣流的運動方向相反
高空面等壓線彎曲的方向與垂直氣流的運動方向相同
4、等壓面與等高面的關係
等高面上的等壓線反映了氣壓的高低分布
等壓面上的等高線也可反映氣壓的高低分布
等高面上的等壓線和等壓面上的等高線反映的氣壓高低分布具有一致性
5、氣壓高低與氣溫高低的關係
熱力成因,近地面高壓,對應溫低(冷高壓);近地面低壓,對應溫高(熱低壓)
動力成因,近地面高壓,對應溫高(熱高壓);近地面低壓,對應溫低(冷低壓)
(七)、等溫差線
(1)氣溫的日變化
一天中氣溫隨時間的連續變化,稱氣溫的日變化。在一天中空氣溫度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兩者之差為氣溫日較差。通常最高溫度出現在14~15時,最低溫度出現在日出前後。由於季節和天氣的影響,出現時間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後。比如,夏季最高溫度大多出現在14~15時;冬季則在13~14時。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由於緯度不同日出時間也不同,最低溫度出現時間隨緯度的不同也會產生差異。氣溫日較差小於地表面土溫日較差,並且氣溫日較差離地面越遠則越小,最高、最低氣溫出現時間也越滯後。
在農業生產上有時需要較大的氣溫日較差,這樣有利於作物獲得高產。因為,日較差大就意味著,白天溫度較高,而夜間溫度較低,這樣白天葉片光合作用強,製造碳水化合物較多,而夜間呼吸消耗少,積累較多,作物產量高,品質好。
影響氣溫日較差的因素有:
(a)緯度:氣溫日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這是因為一天中太陽高度的變節是隨緯度的增高而減小的。一般熱帶地區氣溫日較差為12℃左右;溫帶地區氣溫日較差為8.0~9.0℃;極圈內氣溫日較差為3.0~4.0℃。
(b)季節 一般夏季氣溫日較差大於冬季,但在中高緯度地區,一年中氣溫日較差最大值卻出現在春季。因為雖然夏季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白天溫度高,但由於中高緯度地區晝長夜短,冷卻時間不長,使夜間溫度也較高,所以夏季氣溫日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氣溫日較差大於凸地(如小山丘)的氣溫日較差。低凹地形,空氣與地面接觸面積大,通風不良,並且在夜間常為冷空氣下沉匯合之處,故氣溫日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風速較大,湍流作用較強,熱量交換迅速,氣溫日較差小,平地則介於兩者之間。
(d)下墊面性質 由於下墊面的熱特性和對太陽輻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氣溫日較差也不同。陸地上氣溫日較差大於海洋,且距海越遠,日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幹鬆土壤上的氣溫日較差分別比粘土、淺色土和潮溼緊密土壤大。
(e)天氣 晴天氣溫日較差大於陰(雨)天的氣溫日較差,因為晴天時,白天太陽輻射強烈,地面增溫強烈,夜晚地面有效輻射強降溫強烈。大風天的氣溫日較差較小。
(2)氣溫的年變化
氣溫的年變化和日變化一樣,在一年中月平均氣溫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就北半球來說,中、高緯度內陸地區月平均最高溫度在7月份出現,月平均最低溫度在1月份出現。海洋上的氣溫以8月為最高,2月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稱為氣溫年較差。
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有:
(a)緯度 氣溫年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增大。這是因為隨緯度的增高,太陽輻射能的年變化增大。例如我國的西沙群島(16°50′N)氣溫年較差只有6℃,上海(31°N)為25℃,海拉爾(49°13′N)達到46℃。圖3給出了不同緯度地區氣溫的年變化情況。低緯度地區氣溫年較差很小,高緯度地區氣溫年較差可達40~50℃。
(b)海陸 由於海陸熱特性不同,對於同一緯度的海陸相比,大陸地區冬夏兩季熱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陸上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況下,溫帶海洋上年較差為11℃,大陸上年較差可達20~60℃。
(c)距海遠近 由於水的熱特性,使海洋升溫和降溫都比較緩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響越大,氣溫年較差越小,越遠離海洋,受海洋的影響越小,氣溫年較差越大。
此外,地形及天氣等對氣溫年較差的影響與對氣溫日較差的影響相同。
(3)、等值線分析
(a)緯度變化:由低緯度向中、高緯度遞增。原因是低緯度太陽輻射季節變化小,中緯度變化大;低緯度晝夜長短季節變化小;中、高緯度晝夜長短季節變化大。
(b)經度變化:由沿海向內陸遞增。原因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我國是由南向北遞增;由東向西遞增)
(八)等太陽高度線圖
等太陽高度線圖可以看做是以太陽直射點為中心的俯視圖,判讀時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於正確解答問題:
1.圖的中心為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以該點為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通過該點的經線即太陽直射的經線,地方時是12點;通過該點的緯線即為太陽直射的緯線,其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從太陽直射的緯線向南北逐漸降低。根據太陽直射緯線推斷直射點所在的半球及季節,並判斷與之相關的地理現象。注意區別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規律的不同。
2.在太陽直射的經線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緯度就相差多少度,據此可計算該經線上某一點的緯度數值;如果太陽直射赤道,則赤道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陽直射點不在赤道,則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的差值一定大於太陽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該緯線上某一點的經度和地方時。
3.如果圖中標註了太陽高度的數值,則視具體數值而判斷:一是最外側的大圓圈為0°等太陽高度線,即為晨昏線,一般是太陽直射經線以東最大的半圓為昏線,以西最大的半圓為晨線;二是圖中最大的圓圈不是0°等太陽高度線,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線。如果沒有標註太陽高度的數值,在圖中最外側的大圓圈上太陽高度為0°,即晨昏線。
4.由於太陽直射經線上太陽高度南北跨度為180度,當太陽直射赤道時,此經線最北點為北極,最南點為南極;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極點在最北點以南,圖上沒有南極點;太陽直射南半球時,相反。
(九)、等水壓線
承壓水由於存在隔水層頂板而承受靜水壓力。當鑽孔穿透隔水層頂板時才能見到承壓水,此時水面的高程稱初見水位。此後地下水在靜水壓力作用下,將順著鑽孔上升到一定高度才能靜止下來,此靜止水面高出含水層頂板底面的距離稱為該點的承壓水頭。而靜水面的高程就是含水層在該點的承壓水位。
1、判斷承壓水的流向
垂直等水壓線,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2、計算承壓水的埋藏深度
地表等高線與含水層頂板等高線之差
3、計算承壓水頭的大小
等水壓線與含水層頂板等高線之差
4、判斷自流井和承壓井
某地若等水壓線大於地表等高線,則為自流井
某地若等水壓線小於地表等高線,則為承壓井
(十)、等鹽度線
1.全球鹽度分布規律:由副高向南北兩側遞減。紅海最高,波羅的海最低
分析思路:
(1)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係(不同緯度比較)——降水量 > 蒸發量,鹽度低。
(2)有無地表徑流補給(同緯度比較)——有地表徑流鹽度低。
(3)有無寒暖流經過(同緯度大洋東西部比較)——暖流鹽度高,寒流鹽度低。
2.根據鹽度高低變化判斷季節
思路:氣候類型——雨季分布——河流汛期枯水期——入海口鹽度變化
氣候類型——氣溫高低——海水結冰融冰——鹽度變化
3.根據鹽度判斷船隻深淺:鹽度越高,海水浮力越大,則船隻吃水越淺
4.根據鹽度判斷密度流:表層由鹽度低流向鹽度高
不同緯度地區鹽度比較主要分析氣候中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係;同緯度不同海區主要分析洋流流經狀況,暖流流經海區鹽度較高,寒流流經海區鹽度較低;近海岸鹽度還要分析陸地淡水注入的稀釋作用;高緯度海區還要分析結冰與融冰的影響,結冰使鹽度升高,融冰使鹽度降低。
(十一)、等水溫線
1、判斷南北半球:與等氣溫線相同
2、判斷季節月份
夏季,越往海洋中心,水溫越低
冬季,越往海洋中心,水溫越高
大型湖泊,夏季,越往湖泊中心,水溫越低
大型湖泊,冬季,越往湖泊中心,水溫越高
3、判斷洋流性質和流向
等水溫線向高緯凸出,則洋流為暖流,向高緯流
等水溫線向低緯凸出,則洋流為寒流,向低緯流
洋流的流向始終與等水溫線的凸向一致
(十二)、年太陽總輻射量等值線
1.影響因素
(1)緯度因素———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年太陽總輻射量多。
(2)氣候、天氣因素———降水越少,太陽輻射削弱量少,年太陽總輻射量多。
(3)地勢、地形因素———地勢越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削弱量少,年太陽總輻射量多。
(4)大氣的潔淨度。
2.我國分布:年太陽總輻射量最多的是青藏高原,最少的是四川盆地。
(十三)、等震線
1.把烈度相同的點連接成的線叫等震線。
2.分布規律:
(1)同地點,不同地震
震級大小———震級越大,烈度越大
震源深淺———震源越淺,烈度越大
(2)同一次地震,不同地點
震中距———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地質構造———古河道、地質不穩定地區,烈度大
3.影響因素:震級、震中距、地面建築物的結構強度、人的防範準備工作。
(十四)、酸雨的等 pH 值線
1.pH 值小於 5.6的為酸雨,小於 4.5的為重酸雨。
2.成因:
(1)工業、農業及生活大量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產生大量酸性氣體或由於大氣環流帶來的。
(2)大氣有較豐富的降水。
(3)盆地等封閉的地形由於不利於汙染物的擴散,酸雨汙染加劇。
3.影響:酸化水、土壤,腐蝕建築物,對動植物的生活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對鹼性土壤可以適當中和,減弱鹼性。
(十五)等地租線
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幹線向四周遞減,原因是由於地租受通達度和距離市中心距離遠近不同的影響。一般城市中心地價最高,在交通十字路口形成地租的次高中心。
(十六)海底巖石等地質年齡線
海底板塊的張裂處巖漿湧出,地質年齡最小並向板塊的張裂方向逐漸變大。據此可以判斷板塊邊界的類型、板塊的運動方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