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理念最早由美國科學家提出,後逐漸應用在我國教育領域中。該理念提出,要以設計和探索為目的,將數學、技術、工程、科學知識,實現全面融合與整合,最終構建為一個全新的知識體系。將STEM教育理念應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中,能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為社會與國家培育更多優質人才。
藉助信息技術
STEM教育理念注重知識的運用,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就可以藉助現代化信息技術來實現靈活運用。地理教師要主動學習網際網路信息技術、各門學科知識,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STEM教育理念的應用打下堅實可靠的基礎;藉助多媒體技術、微課等進行優質課件的製作,然後上傳並分享到交流群中,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小組討論,來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通過在線課堂,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密切交流,教師可以動態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及時提出自身的問題與看法,與教師一起討論、研究,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地理知識。
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就是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的學習環境,然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探究、總結、反思,來發現地理學科的規律,強化自身的理解能力。教師要遵循由簡到難的原則,創設實驗問題情境,對於較為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教師就可以設計一個實驗情境,將其直觀、形象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觀看、思考、交流、探究,然後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遵循生活化原則,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地理知識來源於實際生活,並且用於生活問題的解決,比如工業、農業、環境等等,都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生活化問題情境的創設,來吸引學生的眼球,挖掘內心深處的情感;創設趣味問題情境,只有簡化知識,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保持身心愉悅,才能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參與地理學習。因此,就可以通過趣味問題情境的創設,以故事講解、遊戲活動等方式呈現。
展開實踐探究
高中階段的學生,理論知識已經相對充足,但是對於地形圖還比較陌生,因此可以藉助實踐探究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地形圖識別與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所學的知識,進行地形圖的自製,可以查閱資料、詢問他人、小組合作,並且結合實際生活,來繪製地形圖,並且能夠準確解讀,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創新意識,讓學生體驗到地理學習的樂趣;教師可以將地形圖的要素與核心告知學生,然後為學生準備相應的模具與素材,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製作與繪製地形圖,教師在一旁給予指導,並且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合理的評價,這樣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最終獲得個性化提升。
綜上所述,在今後的高中地理教學中,可以通過藉助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展開實踐探究等策略,來實現STEM教育理念的靈活應用,來促使學生獲得全面提升,實現地理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
(文章來源:九江日報)